尼採 | 首先做一個真實的人

2021-02-08 楚塵文化


這裡有兩個人。一個人靠哲學謀生,掛著教授的頭銜,高踞哲學的講壇,讀書破萬卷,熟記前人思想,可謂學問高深。另一個人,姑且說吧,只是個流浪漢,讀過不多幾本哲學書,比起前者來望塵莫及,但是他天性敏感,熱愛人生,情不自禁地思考著人生的種種根本問題,百折不撓地求索著人生的真諦,要他不這樣做,就等於叫他去死。


問你,誰是哲學家?


尼採的回答必是後者。在尼採看來,一個人要配稱哲學家——



毋寧說,做一個真實的人,這是成為哲學家的首要條件。然而,這也是最難達到的條件:


要真實——很少人能做到!即使能做到的人,也還是不想做!


因為真實是要付出可怕的代價的呵。


那麼,怎樣才算一個真實的人呢?尼採常常把真正的哲學家同「學者」進行對比,我們從這種對比中可以更加明白尼採的要求。


尼採自己是做過十年學者的人,因此當他說他精通「學者心理學」時,大約不算誇大其詞。在他的著作中,我們隨時可以遇見對於學者形象的描繪和對於學者心理的剖析。


讓我們先從《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學者」一節中摘錄比較完整的一段話:


這是真的,我離開了學者們的屋子,並且砰然關上了我身後的門。我的靈魂飢腸轆轆地坐在他們的桌旁已經太久;我不像他們那樣志在砸開堅殼,剝取知識。我愛自由和新鮮土地上的空氣;我寧願睡在牛皮上,勝似睡在他們的體面和尊嚴上。我太熱了,被自己的思想灼燙著,常常因此而窒息。於是我不得不到戶外去,離開一切塵封的屋子。但他們冷漠地坐在陰涼的暗影裡:他們只願做觀眾,留心不坐到太陽曬烤臺階的地方去。如同那些站在街上呆望過往行人的人,他們也如此期待和呆望別人想過的思想。一旦有人捉住他們,他們立即像麵粉口袋那樣在自己四周揚起灰塵,而且不能自已。可是,誰會猜到他們的灰塵來自穀粒,來自夏日田野的金色歡樂呢?…………他們的手指知道一切的穿針、打結、編織,他們如此製造著精神的襪子!他們是好鐘錶,只須記著及時給他們上發條!於是他們報時無誤,同時發出一種謙虛的噪音。他們如同磨盤和杵臼一樣地工作著,只要向他們投放穀粒就行!——他們擅長磨碎穀粒,製成白粉!……



這裡已經把學者與真正的哲學家(以「我」即查拉圖斯特拉的形象出現)兩相對照得很鮮明了。第一,學者天性扭曲,真正的哲學家卻天性健康,「愛自由和新鮮土地上的空氣」。第二,學者「冷漠」,真正的哲學家卻熱情而真誠,「被自己的思想灼燙著」。第三,學者無創造性,如磨盤和杵臼,只會咀嚼別人的思想,真正的哲學家卻富於創造性。


在尼採看來,「學者」類型的產生不能歸咎於個人,而是整個偏重科學理性的教育制度和瑣細分工的產物。科學在自助時傷了它的僕人,把自己的冷漠乾枯的性格刻印在他們身上了。學者們過早地獻身於科學,使他們的本性遭到扭曲,長成了精神上的駝背。一個人當了學者,就一輩子坐在墨水瓶前,蜷曲著腰,頭垂到紙上,在書齋沉重的天花板下過著壓抑的生活。試看少年時代的朋友,原先聰穎活潑,一旦他佔有了一種專門學問,從此就被這項學術佔有了,在這小角落裡畸形生長著,做了他那專業的犧牲品。按照尼採的理解,一個哲學家,就是一個為人生探尋和創造意義的人。學者的人性已被扭曲,他自己的人生已無意義,又如何能成為一個賦予人生以意義的哲學家?


哲學的使命還要求哲學家絕對真誠。真正的哲學問題關乎人生之根本,沒有一個是純學術性的,哲學家對待它們的態度猶如它們決定著自己的生死存亡一樣。一般人無此緊迫感,他們的認識無非出於利益、愛好、無聊或習慣。可是,迴響在哲學家耳旁的聲音卻是:「認識吧,否則你就滅亡!」對於他來說,真理如同用刀子切入了他的皮肉中去一樣。


尼採寫道:


我們哲學家不像普通人可以自由地將靈魂與肉體分開,更不能自由地將靈魂與思想分開。我們不是思索的蛙,不是有著冷酷內臟的觀察和記錄的裝置——我們必須不斷從痛苦中分娩出我們的思想,慈母般地給它們以我們擁有的一切,我們的血液、心靈、火焰、快樂、激情、痛苦、良心、命運和不幸。生命對於我們意味著,將我們的全部,連同遇到我們的一切,都不斷地化為光明和烈火,我們全然不能是別種樣子。


尼採還寫道:


一個思想者是切身地對待他的問題,在其中看到他的命運、他的需要以及他的最高幸福,還是『不切身地』對待,僅僅以冷靜好奇的觸角去觸動和把握它們,其間有最顯著的區別。在後一場合,可以斷言,是毫無成果的。


真誠意味著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思想中去,這樣的人的思想是「一部熱情的靈魂史」,其中充滿著「在思想的熱情中燃燒著的生命所具有的升沉和震動」。真正的哲學家懷著巨大的熱情,「不斷生活在最高問題的風雲中和最嚴重的責任中」,他的生活「全然不是靜觀的、局外的、漠然的、安全的、客觀的」。


一個真誠的作家絕不會自欺欺人,故弄玄虛,因為他是「為自己而寫作」。尼採談到自己的作品時說:


每一個字都源自深刻的、內在的體驗;其中不乏最痛苦的體驗,有一些字甚至是用血寫的。



可是,學者往往缺乏真誠,且不說那些借文化謀私利的人,就是自命為了愛知識而求知識的「純粹的求知者」,也不過是「精巧的偽善者」。因為真正的愛必定與死相伴,願為所愛者去死,而他們卻像月亮一樣,自命清高,無欲地淡視著人生。一旦灼熱的太陽升起,月亮的愛就到了末路。這太陽,就是熱愛人生的真正的哲學家。


真正的哲學家全身心地治理哲學問題,把他的活生生的個性融到哲學思考之中,如此形成的思想必是創造性的,因為,倘若創造性不是獨特個性的體現,又是什麼呢?


尼採認為,一個哲學家必備兩種相關的特性:他須「初始地看察事物」,他本身須「是一個初始看到的事物」。也就是說,他的個性是獨特的,他看事物的方式也是獨特的。他不讓種種觀念、意見、書籍插在自己與事物之間,他的天性未受俗見的汙染,他永遠保留著看事物的新鮮的第一眼。


可是,學者的本性卻是非創造的。


在任何時候,天才和學者都是互相敵對的。後者想要殺死、解剖和理解自然,前者想要用新的活潑的自然來加強自然。


學者治學靠一種「愚鈍式的勤勉」,埋頭於書籍,一點一滴地搜集著各門科學的現成結論,靠別人的思想度日。真正的思想家嚮往閒暇,以便自由地從事創造,玩味自己的思想。平庸的學者卻害怕閒暇,因為他沒有自己的思想,一旦空閒,便覺無聊,於是書籍和學術成了他驅除無聊的蒼蠅拍。


在《快樂的科學》一書《學者的由來》一節中,尼採列舉了學者的種種類型:秘書型的學者只知整理種種材料,使之系統化;律師型的學者全力辯護其對於所研究的問題的權利;牧師型的學者一心讓人們信仰他的信仰;猶太學者運用邏輯迫使人們贊同他的意見。所有這些人,不思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只圖以各自的方式證明自己從事著正當的工作。


尼採最反對死讀書。他寫道:


學者僅以『翻』書本為業……最後就完全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不翻書,他就不思考。當他思考時,他是在對一個刺激(一個他讀到的思想)做反應——最後他就只會做反應了。學者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來贊同和反對,用來批評業已產生的思想——他自己就不產生思想了。


結果「成了必須去擦它才生出火花即『思想』的火柴」。尼採說這話是有切身體會的,當他因眼疾而不得不停止閱讀時,他突然產生一種輕鬆之感,他從書籍中解脫出來,有工夫自己思考了。他真切感到,對於一個哲學家來說,最重要的是獨立思考,自己來創造,說出非他不能說出的話來。一個有創造力的人把太多的時間耗在閱讀上,是一種浪費。


在破曉的黎明時分,在精力最飽滿、最洋溢的時候,拿起一本書來讀——我把這叫作墮落!



他認為,自我教育是造就一個思想家的唯一途徑:


沒有教育者。——作為思想者,一個人應當只談自我教育。


書籍、知識、他人的思想都只能拿來為我所用,而不應當成為目的本身。


總之,一個哲學家首先必須是一個真實的人,即一個天性健康、真誠、有創造能力的人。這是由哲學的對象和使命所決定的。既然哲學的對象是人生,使命是賦予人生以意義,那麼,唯有天性健康才能正確地領悟人生,唯有真誠才能忠實地探求人生的意義,而人生的意義又要靠它的尋求者來創造。學者之不能勝任哲學的使命,正由於他同人生處在一種根本錯誤的關係中,他漠視人生,遠離人生,虛度人生。所以,尼採斷定:「一個學者絕不可能成為一個哲學家。」


一個真誠的人生尋求者可能走錯路,但是他對待人生的態度是正確的;一個「學者」也許不犯錯誤,但是他對待人生的態度本身即是最大的錯誤。所以,尼採輕蔑地說:


即使我走著我自己的錯路,我也仍然走在他們頭頂上面。


文字丨選自《尼採:在世紀的轉折點上》,周國平 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9-05

圖片丨Photo@Stephen Cairns

編輯 | 阿喬

什麼都不是愛的對手,除了愛丨王小波與李銀河書信集請加入楚塵讀者群(加微信 ID:ccreaders


👇點擊【閱讀原文】選購更多好書

相關焦點

  • 尼採的「視覺主義」,是如何否定我們的世界是「客觀真實」的?
    一部分人認為這是在扼殺生命,這是事實;但是另外一部分人會說:胚胎在發育不完整之前,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生物,墮胎只是個人對個人身體的一種選擇,這似乎也是事實。這些典型的「後真相」現象,到底是觀點之爭?還是真相之爭?或許您馬上忍不住會說,這些是屬於「雞說雞有理,鴨說鴨有理」的事情,肯定是觀點之爭,與真相有什麼關係?
  • 尼採:一個被認為是「瘋子」的人,預言了戰爭的到來
    尼採的生平尼採在我看來是唯一一個真正實踐自己哲學的人。尼採生於普魯士薩克森省的勒肯鎮,他完全生活在一個「女性」的環境裡,他四歲時父親便去世了,家裡只有母親、妹妹、祖母以及兩個姨媽,這樣的環境也對尼採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響。
  • 尼採宣布「上帝」之死後,福柯又宣布「人」也死了
    尼採暫且不表,下面說說福柯的生活和思想。福柯1926年出生於法國一個普通鄉村家庭。他父親是個醫生。福柯中學畢業後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從此踏上學術之路。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是法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他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研究之時,曾加入舊金山一個同性戀社群,在這個社群的一次活動中,無意中感染上愛滋病。大家看,福柯的生活經歷是否就像他的思想一樣,即特立獨行,又耐人尋味。前面已經對福柯思想做了簡要介紹,下面再補充兩點。
  • 海德格爾、加繆論尼採的虛無主義
    毋寧說,它是由海德格爾所說的此在真實「存在」決定的,而所謂此在的真實存在,他稱之為「操心」(care),Sorge——我們也可以將其譯為「關心」(mattering)。物和人是可理解的,在有所關心或毫不關心的澄明之中,也可以說,它們具有熟悉的感覺。
  • 尼採:上帝死了
    尼採把虛無主義的解釋綜合概括在一句中:「上帝死了!」或許人們認為這句話表達了尼採這個無神論者的一個意見,從而只不過是個人發表的意見,因此是片面的,由於這個緣故,它也是很容易反駁的:反駁它,我們只需要提出,今天到處都是大量的人在上教堂,並且基於一種基督教式的上帝信仰來承受生活的困苦磨難。
  • 高人對尼採4個哲學要點的深度提煉,超給力,做英雄不做庸眾
    同時尼採認為,酒神精神比日神精神更為重要,因為酒神精神體現了無窮無盡的生命力,意味著人的最原始的衝動獲得解放,不受任何理性觀念或原則的支配。代表著酒神精神的狄奧尼索斯的世界是一個狂醉的世界,尼採認為在這個世界中的人們是生命本能橫溢狀態下超越理性的人。
  • 尼採:對付一個敵人,最好的手段是什麼?
    這個人》等。尼採的哲學思想體系,主要體現在《權力意志》一書當中。尼採自稱是叔本華的學生,他曾經寫過一部專門的著作《我的哲學老師叔本華》,該書也成為尼採的哲學代表作之一。尼採在20多歲的時候閱讀了叔本華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之後說:「我讀了叔本華這本書的第一頁之後,我便知道,叔本華所說的每一句話我都要聽,他寫的每一個字我都要讀。」
  • 午間閱讀 | 尼採的啟示
    不過有一個問題:在每個人為掙錢而掙命的時代,哲學有何用?哲學從來不是大多數人的興趣所在,對於很多人也確實無用。文明的標誌是城市、文字的出現。如果提出一個更高的標準,那就是哲學。哲學是愛智之學,是智力的挑戰。現在有許多種其他的智力挑戰,不必在哲學中施展才華;人的稟賦各異,也未必都適合哲學。哲學的慰籍也有替代品。哲學有時是苦惱的;在有些地方,智慧是危險的。
  • 尼採世人眼中的天才如何變成了歷史中哲學家唯一的一個瘋子?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採是一名文字學家。24歲時尼採成為了巴塞爾大學的古典哲學教授,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採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他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這是尼採晚期的一個筆記,這個筆記裡面提到的五條,我們都可以做一個解釋。這個解釋裡面最重要的三點:「解釋」「超善惡」和「鏡子」,傳達出尼採的形上學批判姿態,也就是他的「後哲學」「後宗教」「後種族主義」的立場。根據尼採的這個思路,我們可以看到他所謂的未來哲學,首先是一種科學批判,是一種哲學批判和宗教批判。
  • 尼採的「超人哲學」到底是什麼?如何解讀「超人是大地的意義」?
    所以尼採強調的並不是進化論的或自然演化的過程,而是每一個人現在就應該要求自己去提升及超越自己的狀況,單純地作為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總是要不斷往超人的目標前進。「超人」這個詞因為有幾部好萊塢的電影,所以很容易使人誤會。尼採的超人用英文說並非Superman,而是是Overman,意為「走過去的人」。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尼採(1844年至1900年)承襲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基督教和傳統哲學已經脫離了真實世界,人們過去認為真實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偽世界,尼採認為上帝已死。他認為基督教壓抑了人的本能,要解放心靈必須去除上帝,建立以人的意志為主的價值觀,這樣才能展現出人的意志。尼採反對黑格爾的哲學,他認為我們應該重視生命本身,不必對歷史過於注意,所以他批判所有的理性哲學,他說他的哲學就是要對所有的價值觀進行重新評價,使強者的生命力不會受到弱者的拖累。
  • 尼採:沒有自我意識的覺醒,人就會自願淪為奴隸
    人生本無意義,所以根本沒有標準答案,人生的意義,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去尋找,思考,領悟。我們都知道,人在生理上,有幾個成長階段:幼年、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同樣,人在精神上也有幾大成長階段。 哲學家尼採將一生中可能發生的精神變化歸納為三種,分別是︰駱駝、獅子、孩子。
  • 尼採影響世紀的一個男人的生平一
    尼採出生於1844年,位於德國東部薩克森州萊比錫以南15英裡的勒肯。他的父親卡爾,露的維希,尼採,是當地的牧師和前法院導師.他是一位細心的男士和一位天才鋼琴家,因為他的巴赫演奏而備受欽佩.但他患有一種神秘的精神混亂,越來越多的影響他的視力和語言能力.他於1849年去世,年僅35,在EcceHomo尼採形容他精緻可愛和病態,就像一個註定要只為了這個世界付出一次過往的人。他還指出父親去世的年齡與他遭受痛苦的年齡是相的。
  • 尼採《道德的譜系》導讀
    《道德的譜系》是尼採對鴻篇巨製《善惡的彼岸》的一個補充。在書中,牧師的兒子再次舉起語言這把刀,刺向他最喜歡的敵人——基督教。
  • 讀往丨專訪周國平:魯迅當年為何會誤讀尼採?
    哲學家尼採。 尼採至少有兩點讓人無法拒絕: 首先,他如此執著地追尋自我,永不背叛。因為這些書提醒著人們,人不應被時代完全決定,人與時代是相互作用的,大部分人被時代所支配,但總有一些優秀分子能審視、批判時代,尼採的書給這些人一個高於時代的立足點,為他們提供思想資源。 在今天,消費主義是主流,但依然會有優秀分子,或潛在的優秀分子。
  • 尼採|平庸是時代的危險所在
    但按照德國當代哲學家維爾納·馬克思(Werner Marx)的說法,又只有極少數極富創造力的哲學家才能勝任這項任務,「其他人,即『參與哲學活動的人』,當然包括我,具有下列功能:他們首先應該保持使傳統思想受到重視,因為這些傳統思想曾代表過一個時代,從而能在沉思傳統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這些問題將導向一種新的哲學思想。
  • 尼採到底是個幹啥的?
    微博上看到一個關於尼採的帖子,隨手回了一句,大家反響還不錯,後臺有小夥伴說博主假期閒著也是閒著,寫寫尼採唄。其實我對尼採那些哲學也不敢說懂,不過我對他生平卻很熟。我今天不聊哲學,聊聊這人是幹啥的,怎麼就成雞湯導師了,以及怎麼跟納粹勾搭上了。
  • 尼採:保持好這點,能讓人頭腦清醒,並促進身體健康
    尼採:保持好這點,能讓人頭腦清醒,並促進身體健康尼採(1844—1900年),德國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其思想深受德國偉大哲學家叔本華的影響,堅持了叔本華的「唯意志論」,而叔本華則是世界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的哲學家。
  • 尼採是自然主義者嗎?
    洛維特認為,尼採的「自然」只是上帝的一個功能性替代品,自然作為永恆整體的必然性與人作為有限個體的偶然性之間的矛盾,只有通過「所有事件當中的絕對同質性(die absolute Homogenität in allem Geschehen)」才能夠解決,這也就意味著,處於永恆輪迴中的相同者(das Gleich),無論在類型上、還是力量上,都絕對的相似或者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