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青花梅瓶
原標題:落「大元某某年制」可判造假
一次小型鑑寶會上,一位瓷器收藏愛好者拖著巨大拉杆箱進了門:兩隻汝窯天青釉蓮瓣式溫碗、一件汝窯天青釉盛世寶鼎、一件元青花人物紋執壺……相繼擺上鑑寶臺,古陶瓷高級鑑定師劉志成連連搖頭:沒一件珍品。
因為存世量稀少和巨大的利益驅動,同時在收藏愛好者中普遍存在「撿漏」心理,致使市場上本應為珍稀的宋代單色釉、元代青花瓷和明代成化彩瓷成為造假重災區,贗品泛濫。
中國藝術品鑑定與評估委員會常委、鑑定專家王勝勇表示,元青花瓷器存世極為稀少,目前,在國外各大博物館有記載的元青花瓷器有200多件,國內有記載的元青花100多件。而頗受藏家推崇的元青花人物紋瓷器,目前已知確定的國內約有八九件,在世界範圍內也僅有30幾件。
以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為例,該文物為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出土於南京江寧縣觀音山明朝開國功臣沐英墓。上世紀50年代,沐英墓被盜,才使這件稀世珍寶面世,後經文物專家鑑定,確定屬一級國寶,目前收藏於南京市博物館,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2005年,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瓷罐拍出了相當於2.3億元人民幣的天價。而「蕭何月下追韓信」,瓷胎質地、青花發色,都更勝一籌,價值難以估量。
那麼,在市場中該如何判定一件元青花的真偽呢?王勝勇表示,這需要綜合專業能力,但也有一些基本技巧,要從「看器型、看青料、看紋飾、看胎釉、看造型、看款識、聽聲音」,俗稱「六看一聽」入手。
從器型來看,元青花的器型多為罐、瓶、壺等大器件,採用模製,由頸、上腹、下腹、底幾部分,分斷拼接而成。靠溼胎接合,靠釉黏度接合,大器摸上去有擋手的感覺。小器型多為盤、碗、高足杯等。對於器型不規則、古怪的器物,藏家需謹慎提防。
元青花真品胎體厚重,遇到胎體太輕或太重時,都得格外小心。真品器件的胎有火石紅,呈古樸的火紅色狀,仿品火石紅有時過紅像漆紅色狀,而且生硬。
元青花真品為青白色釉,白中閃青,仿品釉是乳白色或過於青色。真品梅瓶口是上窄下寬的梯形,仿品梅瓶的口是直口型。真品圈足是外圈斜削的,這是元青花的普遍特徵,仿品圈足是框直的。
此外,真品圖案紋飾密布全器分布,分多層次布局,而仿品偷工減料,圖案較疏鬆。元青花的紋飾都為實筆繪畫,出現印花即為仿品。元青花真品寫的都是草書,但是都不寫款,多為記事文、許願文。落「大元某某年制」年代款識的可以否定。 高 強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杜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