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社會上的每個孩子,他們接受學校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建立最基本的是非對錯觀念,這才不枉費家長耗費精力和金錢從孩子求學。
可就當家長百分百信任的把孩子交給老師時,他們的育兒師德卻顯然配不上孩子們尊稱他們的這一聲「老師」。
一、香港學校「毒教材」頻現
前兩天,香港太陽島英文幼稚園的插畫教材卻出現了警察和狗並列的畫面,網友認為這是學校故意誤導孩子的認知,從而引發了強烈爭議。
通過網傳的照片顯示,插畫中有一名警察和一隻小狗,其中還附有一個大大的「狗」字。而這頁圖畫的學習內容則是要求孩子朗讀文字,並把相配的圖畫填上顏色。試問,警察旁邊出現一個狗字,這明顯是在抹黑香港警察。
尤其是有網友找出去年的教程,圖上並沒有警察只有兔子和小狗,所以說幼稚園這樣的行為不得不引人深思。此外,香港的「毒教材」還遠不止這一點,早前就有中小學的中國史教材因為過度美化「鴉片戰爭」而集氣全民公憤。
當時九年級學生的閱讀材料上有一篇《為什麼中英爆發鴉片戰爭》的文章,裡面的知識內容不僅沒有承認鴉戰爭荼毒了多少中國百姓,又侵佔了我國多少真金白金,還反倒認為這是「合理化」,並且言語多有指責「中國傲慢」。
學生們有責任明白中國的真實歷史,而不是像這樣隨意指篡改歷史,給孩子建立錯誤的價值認知體系。學校歷來是育人的神聖地方,像香港學校的這種荒謬教育題材,毫無教育標準和體系,這種全盤皆錯的方法從根本上只會讓孩子的價值觀分崩離析。
當然,學校對此也表態稱老師編撰教材不夠嚴謹,後續會嚴肅處理。可誰也不知道這樣的嚴肅處理指的是什麼意思,又或者只是拍一下水花,等到風平浪靜後再次「興風作浪」!
二、家長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從孩子呱呱落地的那天起,父母就操心著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比如說一歲的時候教孩子學走路,兩歲學打招呼,三歲學背詩認字,四歲上學學文化等等。可以說,父母這養育孩子的幾年裡,早已熟練掌握孩子的性格秉性和如何引導他們學習。
尤其是對孩子最重要的幾大性格行為,無一不是在父母的嚴格敦促下養成,所以說當孩子的老師,父母完全有資格。
1、矯正孩子的學習態度
當孩子剛開始上學的時候,他們對於枯燥的學習會表現得非常抗拒,以至於他們總會找些理由逃離上學,就像常見的「鬧肚子疼、牙疼」就是孩子慣常使用的把戲。
可能害怕孩子真的身體不適,老師會要求家長帶孩子回家治療,可父母回家後早已看穿孩子的小心思,於是一頓打或一頓教育,會讓孩子第二天乖乖返校。要說治孩子這種懶散的壞毛病,還真只有家長出馬才管用。
2、培養孩子的禮儀禮貌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小到大父母都會語重心長地教我們懂禮貌:遇到親戚朋友要主動打招呼,看見老人摔倒要攙扶,撿到東西要交還別人等日常禮節,而這些內容老師會在課堂上提及,但卻不會逼著孩子照做。
可放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不能嚴肅的要求自己,家長們只會批評他們,害怕走上社會後會被他人吐槽「沒教養」。
3、幫孩子建立明辨是非的價值觀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畢竟心智成熟度比不上大人,可是作為父母一旦發現孩子犯錯,必須及時教育孩子改正,不然孩子很容易建立錯誤的價值觀和是非觀,認為自己沒有被批評或打罰,那麼自己的行為就是正確的。
因此,為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明辨是非的能力,父母必須嚴肅對待每一個成長的小問題,犯錯就要懲治和教育,這樣孩子在做事的時候才會多方思考。
三、老師和家長強強聯合,孩子才會成長得更好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的角色在孩子的教育上更偏重於學業,而父母則是多管教孩子的為人處世。
還是那句話,「術業有專攻」,孩子們的成長既離不開老師的辛勤培育,也少不了父母的嚴加敦促,兩者強強結合,才會成就更聰明更成功的孩子。
那麼,父母和老師應該如何相互合作呢?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相互信任。
當家長發現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或者在學校感染不良風氣時,可以第一時間主動和老師聯繫,了解孩子近段時間的學習狀態和異常反應,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快速把孩子拉回正軌。
另外,相互理解這件事對於老師和父母也相當重要。要知道,每位老師都想把孩子培養成三好學生,為自己的教學生涯增添光彩的一筆,可孩子們的性格和智商都不能保持一致,這也就造成了好學生差學生兩極分化的局面。
所以說父母應該體會老師的不容易,不要總是給老師打電話給孩子換座位,是金子坐在哪裡都發光。而不是金子的話,父母則需要考慮到底是孩子的厭學問題,還是自身教育理念出了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