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孩子到了入學年齡就要被送去幼兒園,在那裡他們可以接受系統的教育,結交更多的朋友,能夠儘快地適應群體生活。因此,幼兒園的教育水平也成為家長關心的問題,幼兒園的生活及學習成了家長們最關注的事情。
林女士的兒子已經三歲了,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林女士比較了幾家口碑不錯的幼兒園後,滿心歡喜的把兒子送去上學了。孩子表現的特別好,不管是做遊戲還是交朋友,都進展的非常順利,她自然非常放心,也暗自慶幸自己當初選對幼兒園。
有一天,兒子將幼兒園布置的一個小作業帶回家,上面寫明孩子在家長陪同下完成「我家的車」調查表,並且寫明車的品牌和價格,這讓林女士很不舒服,越想越氣,這不是典型的「看人下菜碟」嗎,幼兒園想藉此了解家庭經濟情況,然後對孩子進行等級教育。
於是,她把兒子經常坐的玩具車拍張照片,給貼到了調查表上,讓孩子帶給老師,幼兒園老師看到這張調查表後,明白了林女士的意思,當下給林女士打電話道歉,並且之後當面說明了情況,表示這樣的調查方式欠妥。
林女士的處理方法簡直就是教科版,既沒有和老師正面衝突,又很好的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幼兒園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這樣的行為就存在偏差,一旦處理不當很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讓他們產生自卑情緒,真到了那個時候,問題就嚴重了。
那麼,家長該如何跟幼兒園老師溝通呢?
1.積極的參加園內活動
幼兒園舉辦的活動都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並不是閒著無聊亂弄的,很多家長都會覺得浪費時間,不願意參加,其實這是不對的。參加這樣的活動,首先是對孩子的負責,能夠多和孩子相處,進一步增進感情。
另外,積極的參加活動,也是對老師的尊重和支持,也能在旁邊觀察老師是如何跟孩子交流的,有什麼問題隨時都能和老師反應,是件百利無一害的事呢。
2.站在老師角度思考問題
很多父母覺得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就等於把責任全交接給老師,認為自己可以當「撒手掌柜」,一旦孩子有問題,全是老師的錯,久而久之老師也會產生不滿。
老師照顧的是一個班級,不是幾個孩子,平時也很辛苦的。在跟老師交流的時候,要平心靜氣一點,不要頤指氣使,更不要一味地抱怨,多換位思考也許交流更有效。
3.給老師更多信任
大多數老師是負責的,也是專業的,在如何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她們更有發言權,家長儘量不要插手老師對孩子的教育,一旦讓孩子發現老師和家長的衝突,很可能會讓老師的威嚴打折扣,之後教育孩子可能效果不理想。給老師更多信任,孩子會很聽話,老師也會願意和家長交流,這樣才會有良性循環。
現在,家長不僅要會教育孩子,還要學會與老師交流,有些時候我們真的要放低自己的姿態,這種方式可比硬碰硬有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