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零售業節節敗退,宜家卻逆勢增長的秘密是什麼?

2020-12-17 和訊

  伴隨世界第二大零售巨頭家樂福將在中國80%的股份出售給蘇寧,外國零售業在中國本土的經營狀況進一步惡化,包括在中國擁有400多家門店的沃爾瑪,也不得不選擇與本土電商京東合作。

  然而,誕生於瑞典的宜家(IKEA),在中國的經營卻呈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據宜家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宜家在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367家店,其中,中國大陸地區有27家店,2家體驗中心和3家薈聚購物中心。

  設計師周園表示,「宜家表面上賣的是家具,本質上賣的是生活方式,是一種與『人的靈魂』的直接對話。」

  本期商業案例,將從產品、供應鏈、場景、技術四個方面,解構宜家能夠幾十年來持續成功的密碼。

  產品

  「有講故事能力」的家具

  1943年,創始人Ingvar Kamprad(英格瓦·坎普拉德)先生在瑞典創立IKEA宜家家居。歷經七十多年的發展,目前在全球範圍內,沒有任何一個家居品牌同時擁有和宜家一樣的廣度(涉足國家、地區數量)、高度(營收)和消費者認知度。

  2018財年,宜家總銷售額同比增長11.2%至255億歐元,淨利潤14.5億歐元。而在中國市場,宜家2018財年創下了146億元人民幣的業績,貢獻了宜家總營收的6%,增速居於全球首位。中國已經成為宜家在亞洲最大的市場,也是其在全世界的第五大零售市場。

  這與宜家的產品創新密切相關,而產品的創新能力,為其進軍全球市場夯實了基礎。

  營銷分析師李冰表示,「宜家產品的創新有三個層次,一是新奇、實用,優質低價,二是產品設計處處進行著精神表達,三是在產品營銷方面,別人在賣產品,宜家卻是在賣故事。」

  在最基本的產品創新上,出身瑞典的宜家一直秉持北歐產品自然、簡約的風格。在色彩上喜歡用中性色進行柔和過渡,打造視覺上的溫暖舒適,體現出「天人合一」的審美表達。而在精神表達方面,考慮到芬蘭和瑞典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0%,冬天漫長而嚴寒,這讓設計師在免去原材料之憂的同時,特別注重對於家的溫暖與舒適的表達。

  不僅如此,宜家產品講故事的能力也備受關注。《為什麼說宜家才是講故事高手?》作者毛毛就指出,「宜家之所以能成為活在大家討論裡的公司,離不開其成功的商業模式、低價位的供應鏈、有效的零售商場……還有講故事的能力。」

  在毛毛看來,宜家產品的背後,講述了很多關於人、產品的故事和應用場景的故事。每一個家具,都有故事和生命力,這種家具帶給人的情懷,讓瑣碎的生活增添了享受其中的理由。

  以宜家的Martin椅為例,這是一把以男人的名字命名的椅子,它的產品文案是這樣寫的,「Martin椅,Martin要離開我?沒關係,買個宜家不離不棄的Martin椅,只要45美元。」此外,宜家還有很多用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名字命名的小孩物品,如德卡鬧鐘、塞恩平織地毯等等。

  周園說,「每個國家的文化底蘊都有著巨大的不同,但是對家的情感卻是一樣的。這就是宜家能在文化差異不同的國家裡實現品牌生根發芽的關鍵。」

  在周園看來,80後、90後的主體消費群更注重購買背後的意義闡釋,他們更需要滿足來自精神層面的需求,而宜家很好地捕捉到了這一點,通過產品表達最大限度地來慰藉精神需求。

  供應鏈

  控制供應鏈實施稅收籌劃

  真正讓宜家擁有核心競爭力的,是宜家在遵行產品創新的同時一直保持著對用戶「優質低價」的承諾。宜家的「優質低價」並不是「物美價廉」,而是得益於公司運營上的一系列策略,這主要包括對供應鏈的掌控能力。

  公開信息顯示:宜家致力於掌控整個供應鏈,從物料的來源地追蹤,到生產廠的員工的宿舍大小,都有著明確的要求。

  「如此苛刻的標準,甚至導致部分供應商認為宜家是在刁難他們。但是宜家卻認為這是打造出符合標準的產品的必要步驟,只有可持續發展的原材料才能壓低物料的成本,也只有心情愉快的員工才能打造出令人滿意的商品。」宜家內部人士表示。

  不僅如此,2016年底,宜家集團進行了大規模的內部機構改革,以52億歐元的價格,將負責管理宜家供應鏈,承擔設計、採購和生產所有宜家家具任務的子公司出售給 Inter IKEA Holding BV。

  目前,總部位於荷蘭Delft 的 Inter IKEA 擁有IKEA品牌所有權,宜家集團則擁有品牌的多數門店。這實際上是在全球市場上進行國際轉移定價實施稅收籌劃的重要舉措。

  荷蘭是歐洲十大高稅率國家之一,歷史稅率曾達到72%的峰值,最高所得稅稅率為52%,在高稅率國家中排名第四。而負責管理宜家供應鏈,承擔設計、採購和生產所有宜家家具任務的子公司是絕對的成本中心。

  宜家將成本中心放在高稅率國家,在該國呈現的利潤就會減少,從而就可以少納稅。在當今歐美經濟疲軟、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宜家進行這樣的調整對實現公司的穩健經營有著重要意義。

  正如Inter IKEA 財務長 Martinvan Dam 所指出的,「過去一段時間,原材料和材料成本都在不斷增長,同時還面臨關稅挑戰。就這些而言,我們要維持現有的產品價格極具挑戰性。如果我們向零售商收取更高的費用,能很順利地解決這些問題,但這沒有用,我們想要遵守提供平價產品的承諾。」

  另外,宜家還在公司整體策略上進行調整,以堅守其「優質低價」的產品精神。據Martin van Dam 透露,宜家未來或將採用本地生產和配送的模式。目前,Inter IKEA 內部只生產10%的產品,剩餘全部外包。

  場景

  增加黏性發展電商

  當消費升級時代,物質本身的價值會逐漸降低,價值開始轉移到了吸引顧客前往。企業更加關注消費者的黏性,消費者停留時間,與消費者高頻接觸,以及實體店的坪效。

  事實上,動輒數萬平方米的宜家店鋪,略顯冗長的購物路線,可以隨時坐下或躺下的沙發和床,以及眾多物美價廉的美食都無形中增加了消費者在店的停留時間,從而實現與消費者進行交流,盡最大可能地實現銷售並喜歡上這一品牌。

  在宜家看來,要經營好品牌,關鍵就在於能否營造空間、時間與顧客分享,能否賦予顧客品牌體驗。

  舉例來說,IKEA宜家前段時間在阿聯推出了「Real Life Series」(真實生活系列)的家居產品,其中以《老友記》為主題的部分,還原了劇中經典的客廳場景,產品和擺放位置幾乎無差。宜家還在店鋪內以經典動畫《辛普森一家》為主題進行了場景複製,招牌糖果色牆面,幾乎一模一樣沙發和地毯,打造了現實版的大型懷舊現場。

  在中國市場上,宜家還非常巧妙地利用自媒體進行場景營銷,比如對下午茶和野餐場景的描述中來推薦夏日產品;宜家入口處的兒童遊樂場;出口處的瑞典食品店和宜家餐廳,都是優化購物體驗、增加消費者黏性的技巧。

  公開數據顯示:發展到2018年,宜家在食物方面的營收已經接近20億歐元,成為餐飲行業的隱形巨頭。有30%的人去宜家是為了品嘗瑞典美食,其中一部分在吃飽喝足之後會順便逛逛宜家,完成從食客到購物者的轉化。

  《中國經營報(博客,微博)》記者在大紅門宜家的實地採訪中,有消費者就告訴記者,「到宜家來,就是要嘗嘗抖音節目中宜家的網紅美食,順便看看是否有需要的產品。」顯然,宜家非常好地用到了最新的營銷手段,「抖音」「網紅」成為了其連結新一代消費者的重要手段。

  李冰就告訴記者,「宜家非常敏銳地捕捉到了餐飲在中國零售市場上的引流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比全品類對用戶的吸引還要有效。」

  如果說「消費者停留時間」是實體店鋪內僅次於實際成交額之外的第二大考核指標的話,那麼,高頻接觸指標則是宜家改變重資產策略,成為試水電商的重要原因。

  2008年,電商業務首次被宜家提上議程,卻被82歲的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駁回了。他說,「電商買賣會減少來店的客人,會導致宜家失去一些額外生意。」

  2018年11月1日,宜家在北京五棵松體驗中心開幕了其在中國開設的第二家體驗中心。不同於之前的買地自建,單店面積高達3.5萬平方米的模式,體驗中心的佔地面積不足宜家普通賣場的1/10,商品數量不到1/3。

  顯然,面對中國市場複雜現狀,宜家正頻繁地調整和優化自己的經營策略。宜家零售中國區總裁 Anna Maria Paulak-Kuliga 就表示,這代表著「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是宜家「線上與線下融合的第一步」。

  至此,宜家不開展電商的觀點在實踐中被否定掉了,也開始重視線上銷售了。

  根據宜家2018年財報,目前有將近1550萬粉絲通過不同的社交平臺接觸宜家,同比增加了72%,探索實體店以外的銷售渠道,把閒置的網絡流量變成真正的訂單,讓宜家在營銷實戰中找到了規律。

  按照宜家的規劃,到2020年,在整體500億歐元的未來銷售目標中,線上銷售額將佔到10%。過去的一年,宜家試水電商的成果也已經有所顯現,接待了780萬人次的用戶,銷售額超過7000萬元。

  業內人士指出,「從電商角度來說,宜家若想在電商市場取得大的突破,首先要解決的便是如何實現與用戶高頻對話。宜家商場儘管輻射能力較強,但在『宅文化』、網購等新消費環境下,需要更加主動地向消費者靠近。

  這意味著,社交電商、體驗中心的業態很可能會成為宜家接下來在中國發展的重點。」

  技術

  讓顧客擁有「編輯權」

  「在將它們擺上貨架之前,宜家都會花時間思考每個物件所代表的獨特觀點,然後用消費者能容易投入和理解的方式呈現它。畢竟消費者想看到一個清楚易懂且有人情味的故事,為商品存在的理由賦予價值。」這一做法體現了宜家在「挑選的技術」時代所具備的優勢。

  那麼,在挑選的技術方面,如何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呢?

  在宜家,搭配樣板間幾乎佔據了整整一層,各種場景設計充滿了人情味,模擬出的高雅的使用環境讓人們認為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而這只是宜家在「用戶編輯權」上拋磚引玉的做法,因為,在這樣的樣板間旁邊,宜家還放置了大量可以替換的自由組合的商品,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表達。

  宜家認為,用戶對自我編輯、自我選擇的重視,並不代表他們不需要專家的建議,相反,可以自由組合的商品顯得格外重要。在宜家店,雖然很多時候看不到服務人員,但是宜家並沒有將這一服務忘掉。而是通過其他途徑,比如宜家雜誌以及大量的自媒體文章就承擔了專家的角色,給顧客以指導。

  除此之外,挑選技術之外的品牌體驗也非常重要,比如,2元冰淇淋和超級便宜的熱狗背後著充滿多重意味的技術性操作。

  很多時候,當人們為了買某件小東西而不得不走完整個商城的時候,門口的2元冰淇淋拯救了客戶的購物體驗。

  這其實是零售業峰終定律的體現:人們對一件事的印象,往往只記得兩個部分。一個是過程中最強的體驗,稱之為「峰」;另一個是過程中最後的體驗,謂之「終」;過程中好與不好的體驗其實對記憶沒多大影響。

  此外,優質的售後服務,部分商品長得可怕的質保期(比如PAX衣櫃用了七八年出現問題都還能換新),如果在質保期限內,又出現了質量問題且停產的商品,則能全額退款等等,都給用戶留下美好的品牌體驗。

  觀察

  宜家的文化轉換

  《福布斯》撰稿人沃倫·舒爾伯格認為,零售業是一門似乎極易在(文化)轉換中迷失的生意,比如英法日的大零售商試圖進軍美國市場時都曾慘敗。

  不過,宜家卻輕鬆駕馭了德國、美國、法國、英國以及中國這幾個文化差異巨大的市場,這些市場共同為宜家帶來接近50%的營收,而發源地瑞典早已不是它最主要的市場。

  那麼,宜家是如何進行文化轉換的?在適應本土文化方面,宜家會特別注重哪些層面的操作呢?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宜家擅長的是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拓展品牌的價值,而這種講故事的方式在不同國家是有差異的,比如在泰國,宜家的故事主打誇張無釐頭,到了英國就變身文藝風,在中國則會走溫情家庭路線。」

  當然,所有這一切,都沒有脫離開宜家的品牌價值,即「為大多數人創造更好的日常生活」。

  不僅如此,在對差異化市場的研究中,宜家還建立起了在異國他鄉紮根的產品適應模式。

  比如,宜家會根據不同地區的消費者有不同的家居審美偏好和房屋狀況,來調整產品線和樣板間,以適應當地文化,並滿足當地用戶的痛點需求。

  公開信息顯示:2018年宜家進入印度,推出了經過特殊處理、防潮耐熱的家具,墊高了「短腿」的家具,以適應印度人喜歡用水衝地板的清潔習慣;在臥室樣板間裡增添了兒童床,來適應印度兒童常常和父母睡一個房間的習俗。

  再比如,當中國消費者普遍熱衷於刷「抖音」的時候,宜家很好地利用了抖音上的網紅效應,而中國自媒體的多元與豐富為宜家展示了不同風格的家居設計和可選擇的場景。

  當然,在所有的技術性操作之外,宜家建立於品牌價值之上的文化感召力和議程設置能力是其進行價值轉換的核心,也是公司騰挪於不同市場的軟實力所在。

  文/屈麗麗 編輯/張輝荀詩林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經營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顯傑 )

相關焦點

  • 在南北戰爭初期,實力遠勝南方的北方為什麼會節節敗退?
    實力處於劣勢的南方是屢戰屢勝、高歌猛進,而實力佔優的北方卻節節敗退,差點丟了華盛頓。那麼實力遠勝南方的北方為什麼會節節敗退呢?首先,由於各種原因,美國南方的白人大多都是勇武好鬥之人,高層白人更是以講武為家教。雖然南方白人的數量當時不到整個美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南方白人組成的精銳部隊在美軍中卻是多數。
  • 臺大學排名節節敗退 高中升學第一志願北大取代臺大
    臺大學排名節節敗退 高中升學第一志願北大取代臺大 2017-10-參與互動    臺大學排名節節敗退
  • 宜家加速中國市場布局 2020年門店要達到34家
    在零售業態轉向低迷時,家居巨頭宜家卻逆勢突圍。日前,宜家公布2014-2015財年報告顯示,截至8月31日,宜家銷售總額為319億歐元,同比增長11.2%,同店銷售額增長5.1%。宜家全球CEO皮特·安格菲爾表示,下一財年宜家將在中國廣州、蘇州、成都3個城市開店,至2020年,宜家在中國的門店數將達到34家。
  • 降價8%留住大客戶宜家、換回36%增長,這家供應商經歷了什麼
    2019年雅耀電器全年銷售額預計為4.5億,同比去年增長36%,未來5年內,他們希望能達到8-10億元的年銷售額。這其中,最大的客戶依然是宜家,除此之外,還有飛利浦、歐普、小米、華為等合作對象。
  • 與宜家唱反調 HOLA特力屋內地逆勢擴張
    臺灣最大家居品牌特力屋,在內地的逆勢擴張中選擇了差異化的競爭方式。  家居建材業還沒跟上火熱的樓市的腳步。從去年年底開始,百安居計劃關店22家,好美家敗走北京、家得寶人事動蕩直到現在,一位上海的廚衛經銷商還在感嘆:「即便房價沒有水分,買完房就裝修的又有多少?」  這讓特力屋多少有點逆勢擴張的樣子。
  • 日本最大便利店7-11為何在中國節節敗退?
    攝影/聯商網諸振家提起便利店,恐怕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7-11,這家日本零售業排名第一的便利店,於1992年進入中國,開創了中國便利業態的先河,並以其極致的單品管理、強大的數據經營能力2016年,7-11創造了近100億人民幣的淨利潤,人效接近120萬,能夠與阿里巴巴比肩,過去30年一直處在持續的指數增長通道。在其他零售巨頭爆發關店潮時,它卻在逆勢擴張。然而,就是這樣的行業「老大哥」,如今卻也不行了!
  • 宜家銷售總額增至2276億元 2020年中國門店將達34家
    然而,去年銷售業績增長迅速的瑞典家居零售巨頭宜家卻逆勢而行,繼續其擴張開店計劃。9月10日,宜家公布了其2014-2015財年報告,截至8月31日,宜家銷售總額為319億歐元(約合227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2%,同店銷售額增長5.1%。宜家全球CEO皮特.安格菲爾表示,下一財年將在中國廣州、蘇州、成都三個城市開店,至2020年,宜家在中國的門店數將達到34家。
  • 臺大學排名節節敗退 高中榜單第一志願北大取代臺大
    一句話不僅道出臺灣學生家長的錯愕、驚嘆,也讓近年來無論大學國際排名、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榜單臺灣節節敗退、大陸邁步上揚,此消彼長的態勢更加公開明朗,不再只是教育界人士的集體焦慮、無奈。  據報導,1970年代的臺灣街頭巷尾,流行過一句眾人傳誦的順口溜「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如今則已悄悄被改成「來來來,來北大!去去去,去大陸!」
  • 樂高逆勢增長奧秘:中國創意 上海首發 全球歡迎
    樂高集團202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在中國市場的零售額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受中國、美洲、西歐等主要市場的表現帶動,整個集團的零售額同比增長14%,營業利潤同比增長11%,在全球零售業普遍受到疫情影響的背景下,取得了逆勢增長的成績。    暫停營業、出行人流減少、消費欲望降低……疫情發生後,樂高集團也遇到過這些問題。所以,倪志偉經常被問到逆勢增長的奧秘。
  • 逆勢回暖!2019年Q1冷櫃正增長 海爾霸屏
    根據奧維雲網(AVC)推總數據顯示,冷櫃全渠道零售額為36.4億元,同比增長9.0%;全渠道零售量為265.1萬臺,同比增長7.5%。經歷了2018年中國家電零售業呈現「前高后低」的發展趨勢,冷櫃在這個季度的表現超出預期,頗有些"逆勢回暖"的魄力。
  • 蔣介石敗退後,到底有多少真金白銀被帶到了臺灣?
    1949年,隨著解放軍的高歌猛進,國民黨的節節敗退,蔣介石意識到國民黨的敗亡已經成定局,他開始為以後做打算,開始將大陸的人才和金銀珠寶運往臺灣。1942年2月初的一天,在香港的蔣介石親信俞鴻鈞接到了蔣介石的命令,讓他把國庫裡的黃金提前秘密運往臺灣,因為這時的蔣介石已經意識到李宗仁會把這些黃金作為「和談」談判的條件。2月18,這些黃金被一箱一箱運送到了軍艦上,倆天后軍艦到達了臺灣基隆港,然後被當時的臺灣省主席陳誠的安排下,放進了臺灣銀行的保險庫中。
  • 嘉興港逆勢飛揚的「秘密武器」
    浙江在線08月13日訊上半年,嘉興港全港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1675萬噸,完成年度計劃的55.8%,同比增長19.4%;貨櫃完成8.06萬標箱,完成年度計劃的53.8%,同比增長125.8%。貨物吞吐量、貨櫃量等指標均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 奧飛娛樂上半年嬰童用品銷售逆勢增長,B站Q2營收同比增長70%
    • 奧飛娛樂上半年收入10.88億元,嬰童用品銷售逆勢增長• 2020年美國達拉斯玩具展取消,2021年紐約玩具展延期舉辦• 全球第二大零售商Costco華南總部將落戶深圳• 2020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有望達到10.3萬億元• B站發布Q2財報:營收26.176億元 同比增長70%更多請閱讀
  • 節節敗退,ZARA旗下三姐妹品牌關閉中國門店!
    增長乏力、營收驟減,快時尚品牌面臨的困境逐漸顯現,而反觀另一面電商、新晉國潮設計師品牌崛起,從線上銷售引流到線下開店售賣,它們正在快速擴張、跑馬圈地。兩種類型的服裝品牌差距逐漸拉開,而拉開的背後是商業模式的差距和消費者邏輯的轉變。01突然關閉門店?
  • 迪卡儂大中華區總裁康鵬亞:如何逆勢增長
    去年到今年,迪卡儂的中國銷售都實現了超過兩位數的增長,位居國內體育用品市場第一。如今,在多數體育品牌商「瘦身」、關店的當口,迪卡儂反而是逆勢加速擴張,並展開三年內翻番擴員的計劃。  迪卡儂的現狀,可以讓業內發現一個重要啟示:在經濟低迷的形勢下,零售業尤其是經歷過高速增長的中國體育用品行業以往單純依靠廣告和營銷驅動的銷售模式難以為繼,而通過生產、研發和物流等供應鏈的整合、「價格導向」的成本還原以及體驗銷售的門店模式或許才是轉型生存的根本。
  • 在13億人口的印度,宜家經歷12年,終於開了第一家店
    宜家的「野心」絕不止是在印度開一家商場,公司已計劃在未來幾年在孟買,班加羅爾和新德裡開設門店,並計劃到2025年在全國25個地點開展業務。宜家等了12年再多等20天,對印度消費者來說,可能算不了什麼。6年之後,宜家再次開啟自己的「印度計劃」。因為,印度終於放鬆了對外資的管制。▲圖片來源:宜家官網2012年1月,印度允許單一品牌的外商獨資零售業進入本國,但前提條件是,宜家必須使用本地的原材料和食品等。雖然條件苛刻,但宜家看到了希望,開始與印度方面談判。
  • 36氪領讀 | 沃爾瑪貨架上的零售業秘密究竟是什麼?
    內容簡介沃爾瑪貨架上的零售業秘密究竟是什麼?從「忠於你的事業」到「這是我的沃爾瑪百貨」,反映了怎樣的管理智慧?堅守與改革,創始人精神應該如何傳承?在作者看來,正是沃爾頓家族和接班團隊對創始人「三大信仰」與「十大法則」的堅守,才使沃爾瑪得以順利應對新時代的各種危機與挑戰,並創造了營業額10年增長5倍的輝煌業績。相信書中的理念、經驗對今天的企業管理者們仍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 逆勢增長!茶山這家文創企業靠的是什麼……
    逆勢增長!茶山這家文創企業靠的是什麼…… 2020-11-23 2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出售「生活方式」的宜家
    編者按/伴隨世界第二大零售巨頭家樂福將在中國80%的股份出售給蘇寧,外國零售業在中國本土的經營狀況進一步惡化。事實上,早在幾年前,外資零售業面對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卻無能為力的問題已經日漸突出。比如亞馬遜(美國電商巨頭)、家得寶(美國家居建材用品零售巨頭)、瑪莎百貨(英國零售巨頭)等,它們都已關閉在中國的門店。
  • 南京人和宜家的秘密
    「2008年迄今,我們累計銷售了764510份瑞典式肉圓、2598976份1元甜筒,累計送出100萬份會員免費咖啡……」值宜家家居南京商場5周年店慶活動之際,快報《居家》記者採訪了南京宜家家居店長曾嵐。依據宜家家居設計師家訪以及宜家俱樂部會員的消費信息等,曾嵐還向記者透露了更多有關南京人和宜家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