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面上有不少「親子俱樂部」、「親子遊戲班」,廣闊的市場也代表了親子遊戲的重要性。在這裡,我們應該知道的是,親子互動不是我們陪著孩子玩或是看著玩,而是要讓孩子跟父母參與在一個遊戲裡面,或者共同完成一個任務,能產生互動的遊戲才是有意義的親子遊戲。
但實際生活中,我們父母跟孩子的親子遊戲多半是這3種類型的。
我們有不少家庭的親子遊戲,都是孩子要求父母陪自己一起 玩,然後在遊戲的過程中,父母沒有陪著孩子玩一會,就在一遍忙自己的事情,剩下孩子一個人在那玩遊戲。
這種不是親子互動,這種是孩子一個人自娛自樂,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跟父母產生不了互動,也增加不了交流。這更像是我們對孩子的一種敷衍,告訴孩子也告訴自己:我陪了孩子,但這個產生不了親子遊戲帶來的意義。
還有一種家庭,父母可能是急性子,在陪伴孩子玩遊戲的時候,如果孩子有哪些地方做不好,或者嘗試了幾次都失敗了,父母會把孩子推到一邊,自己獨自完成遊戲,而孩子要麼在旁邊委屈的看著,要麼就自己跑開了。
這種也不是親子互動,這是為了完成遊戲,而不是為了享受遊戲,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不但感覺不到喜悅,可能還會因為父母的舉動而感覺到失落與挫敗,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不再願意跟父母一起玩遊戲,我們也就失去了跟孩子進行親子遊戲的機會。
還有一種控制性的家庭,父母會陪伴孩子一起玩遊戲,也想培養孩子動手能力,但是他們看不得孩子犯錯,所以在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會一直告訴孩子,這塊積木應該放在哪裡,下一步我們要怎麼做。
雖然說他們沒有直接幫孩子完成遊戲,但是整個過程中,沒有給孩子任何嘗試和思考的機會。這種也不是親子遊戲,而是我們在指揮孩子玩遊戲,孩子同樣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得到玩遊戲應該有的樂趣。
親子遊戲應該是父母跟孩子之間相互協作,參與一個遊戲,完成一個任務,然後父母跟孩子雙方都要在這個過程中全心投入並且感覺到快樂與幸福,這才是良好的親子遊戲,而且親子遊戲給家庭能帶來很多好處的。
親子關係最大的好處是能夠增加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交流,有不少孩子到了青春期,甚至在青春期之前就會表現出叛逆,不聽話。這其實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在小的時候,孩子沒有能跟父母建立親密感,父母跟孩子之間缺少情感交流,所以在孩子長大之後,孩子拒絕跟父母交流,或者說孩子不知道怎麼跟父母交流。
所以如果我們能抓住跟孩子之間親子遊戲的機會,增強跟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與親密感,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程度。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但是具體要怎麼激發孩子的潛能可能讓不少家長迷惑。其實不需要太刻意的培養,也不需要花費多少金錢與精力,只需要在陪伴孩子的時候能好好引導孩子,讓孩子更深入的思考以及擴大孩子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就可以。
而親子遊戲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在親子遊戲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引導孩子去思考,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從不同的角度跟孩子講述他所看到的人和事,孩子自然能夠不斷地去發現、去創造,孩子的內在潛能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被激發。
親子遊戲的過程即是父母跟孩子相互遊戲與協作的過程,也是孩子不斷探索與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可以獲取更多知識,也能讓孩子更積極的學習與思考。
1. 兩人三足
兩人三足這個遊戲,要使用到的道具很簡單,兩根綁腳繩就可以,對於場地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是稍微空曠的地方就可以,實在不行,把家裡面的客廳整理出來都可以作為兩人三足遊戲的場地。
而且雖然這個遊戲很簡單,但是對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卻是有很大好處的。兩人三足是一個團體協作的遊戲,這個遊戲考驗的是遊戲團體的合作與默契,所以用這個遊戲來促進孩子跟父母之間的親密感再適合不過。
2. 拼圖遊戲
再就是拼圖遊戲,拼圖遊戲是不管孩子長大多大,都可以跟父母一起玩的親子遊戲。根據孩子的年齡段,選擇適合孩子的拼圖,跟孩子一起完成一幅拼圖,就是很好的親子遊戲。
在跟孩子玩拼圖遊戲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控制跟孩子合作的節奏,我們既要在這個過程中主動讓孩子多思考、多嘗試、多觀察,也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跟自己的合作,這樣才能讓孩子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感受到拼圖真正的樂趣。
3. 配對遊戲
選擇一些圖畫,讓孩子把兩個完全一樣的圖畫放在一起,就可以成為一個簡單的配對遊戲。配對遊戲雖然看似簡單,但是很適合開發2-3歲孩子的智力,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專注力、分析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而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更多的關注孩子的行為,在適當的時候跟孩子進行提問。詢問孩子為什麼會把這兩張放在一起。這樣適當的提問,既能增加與孩子的交流,也讓孩子的表達能力不斷提高,是一項很不錯的親子遊戲。
對於孩子來說,親子遊戲不管是簡單還是複雜,不管是戶內還是戶外,只要是父母全身心的投入陪伴自己一起,那孩子獲得的滿足感與幸福感就已經超越了一切的禮物。所以對於家長來說,親子遊戲不僅僅是孩子的自娛自樂,而是我們真正能參與進來,跟孩子一起完成、一起享受親子遊戲的整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