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戎馬天下, 卻創造出來一種文體
說起建安文學,大家都能想起來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但是這個文體 ,竟然是一生都在「馬背上」的曹操創立的。曹操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東漢末年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曹操還是一名詩人。東漢末年,曹操父子皆有較高的文學修養,他們提倡,不再將文學視為闡述經義的工具,而是用文學來反映現實生活和抒發自己感想,讓文學的適用範圍擴大。
建安文學興起和當時的背景有很大的聯繫。東漢末年,戰爭不斷,民不聊生。文人志士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激發了進取精神和創作欲望。而且曹操作為政治領袖領袖倡導建安文學的發展,他和他的兒子們愛好文學,廣招才人,下令「唯才是舉」,促進了建安文學的繁榮。
此處就不得不提起「建安風骨」了,漢末建安時期,包括「三曹」、「七子」在內的文人,描寫社會動亂和民生疾苦,抒發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負,形成了一種慷慨悲涼、剛健有力的風格。劉勰在其著作《文心雕龍》中稱這種文學風格為「建安風骨」,並一直被後人沿用。
建安文學繼承了樂府傳統:把五言詩繼續發展沿用,出現了一種「五言騰踴」的文化繁榮景象;並且加入了對現實題材的關注;並且有大量樂府舊題的大量使用。對文人化特徵的加強也是建安文學的特徵之一:文人個性化發展帶來的風格多元化;文人化的抒情方式;語言的文人化(對文字的錘鍊之功日漸增強)。
陳壽在《三國志魏書》中這樣描寫亂世中的曹操: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洲,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唯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但曹操作為文學形象,大多是亂世奸臣等名聲。蘇軾在《東坡志林》中寫道: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作為詩人的曹操呢?《三國志》中描寫他:太祖御軍三十餘年,手不舍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
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敖器之《詩評》
朝攜壯士,夜接詞人,崇獎風流。—胡應麟《詩藪》
漢末實錄,真詩史也。—鍾惺《古詩歸》
千古詩人第一之祖。—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二一
曹操詩的藝術成就:他的文學風格為緣事而發,情感慷慨鬱勃;語言古質率真,不加修飾;境界蒼茫,氣韻沉雄;文學成就為:四言詩中對《詩經》的學習與發展;開闊了渾成的藝術境界;鬱勃慷慨的情感力度;五言詩中多用漢樂府舊題,風格亦受其影響。他的一部分詩真實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社會現實和百姓的苦難。如《蒿裡行》記錄了漢末董卓之亂前後最黑暗混亂的一段歷史,描繪了軍閥爭權奪勢所造成的悲慘現實:"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另一部分詩抒發了他的人生抱負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大志。曹操不僅用自己的創作開風氣之先,而且以其對文學的倡導,為建安文學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