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歷史人物中,曹操是最具爭議者之一。對他的評價歷來在奸臣和梟雄這兩極中搖擺。「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之類的話為他「招黑」無數,這多半要拜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賜。之後的幾百年中,以《三國演義》為藍本的各種文藝作品(戲曲、評書、小人書等)將曹操這種惡劣形象不斷強化。然而,曹操真的就是奸臣嗎?
西晉陳壽在《三國志》中稱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西晉陸機在《吊魏武帝文》中稱曹操"建元功於九有,故舉世之所推"。直至宋代之前,曹操的形象仍然是比較高大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吊魏太祖文》中稱讚曹操"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梁之任當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德代"。在這幾百年裡,雖然也出現了貶低曹操的種種評價,但倒也不是主流的評價。可以說直至唐代末年,曹操無論是在封建統治階層還是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中,都基本上屬於一個正面人物。
曹操形象的根本性的轉變出現在宋代。蘇軾《東坡志林》就提到:"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即快。"這說明這一時期的曹操的形象在廣大百姓的心中已經有了明顯的轉變。理學家朱熹對曹操進行攻擊:"只有先主名分正,曹操自是賊"(《資治通鑑綱目》)。陸遊詩中也有"幫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的句子。再到後來又逐漸出現了醜化曹操的劇目,這一點在元代的雜劇之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元代民間藝人的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中對於曹操的醜化,則更加說明曹操在廣大民眾心目中的形象已經被大大貶低。羅貫中最後來了個集大成,他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對於曹操的塑造,更是令曹操的奸臣形象活靈活現,深入人心。
其實在群雄並起,諸侯割據的三國時代,為了達到各自的政治目的,像劉備、孫權之流又何嘗不是像曹操一樣置民眾之生死於不顧?被後世尊為正統的劉備,不也是曾經"在廣陵,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見《三國志·先主傳》注引《英雄記》)嗎?孫氏父子三人,為了達到其逐鹿天下的目標,不也四處徵討,殺人無數嗎?袁術、袁紹、劉焉之流,又哪裡讓人民享受什麼好日子,但唯獨曹操為千夫所指,豈不怪哉?
曹操曾經寫出諸如"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詩,來表達他對亂世的憂心和對民眾苦難的悲憫,這不正說明他對於太平生活的一種渴望嗎?當時的歷史背景,正如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所說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而在這樣一個改朝換代已經毫無懸念的局面之下,曹操終其一生,雖三分天下有其二,卻始終保留了他漢臣的名分,如此氣魄,豈是奸臣二字所能涵蓋的呢?(節選自易中天《品人錄》)
一部《三國演義》雖深受人們喜愛,並且成為了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可是為了作品的故事性,羅貫中老先生也不免虛構誇張了許多情節。可惜的是老百姓只喜歡讀這種有趣的《三國》,卻不喜歡枯燥的《史記》。使得曹操落為奸臣,為後人所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