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奸臣嗎?到底是誰把曹操變成了白臉的奸臣?

2020-12-20 騰訊網

在中國的歷史人物中,曹操是最具爭議者之一。對他的評價歷來在奸臣和梟雄這兩極中搖擺。「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之類的話為他「招黑」無數,這多半要拜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賜。之後的幾百年中,以《三國演義》為藍本的各種文藝作品(戲曲、評書、小人書等)將曹操這種惡劣形象不斷強化。然而,曹操真的就是奸臣嗎?

西晉陳壽在《三國志》中稱曹操"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西晉陸機在《吊魏武帝文》中稱曹操"建元功於九有,故舉世之所推"。直至宋代之前,曹操的形象仍然是比較高大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吊魏太祖文》中稱讚曹操"以雄武之姿,當艱難之運;棟梁之任當乎曩時,匡正之功異於德代"。在這幾百年裡,雖然也出現了貶低曹操的種種評價,但倒也不是主流的評價。可以說直至唐代末年,曹操無論是在封建統治階層還是在普通民眾的心目中,都基本上屬於一個正面人物。

曹操形象的根本性的轉變出現在宋代。蘇軾《東坡志林》就提到:"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即快。"這說明這一時期的曹操的形象在廣大百姓的心中已經有了明顯的轉變。理學家朱熹對曹操進行攻擊:"只有先主名分正,曹操自是賊"(《資治通鑑綱目》)。陸遊詩中也有"幫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的句子。再到後來又逐漸出現了醜化曹操的劇目,這一點在元代的雜劇之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元代民間藝人的講史話本《三國志平話》中對於曹操的醜化,則更加說明曹操在廣大民眾心目中的形象已經被大大貶低。羅貫中最後來了個集大成,他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對於曹操的塑造,更是令曹操的奸臣形象活靈活現,深入人心。

其實在群雄並起,諸侯割據的三國時代,為了達到各自的政治目的,像劉備、孫權之流又何嘗不是像曹操一樣置民眾之生死於不顧?被後世尊為正統的劉備,不也是曾經"在廣陵,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見《三國志·先主傳》注引《英雄記》)嗎?孫氏父子三人,為了達到其逐鹿天下的目標,不也四處徵討,殺人無數嗎?袁術、袁紹、劉焉之流,又哪裡讓人民享受什麼好日子,但唯獨曹操為千夫所指,豈不怪哉?

曹操曾經寫出諸如"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的詩,來表達他對亂世的憂心和對民眾苦難的悲憫,這不正說明他對於太平生活的一種渴望嗎?當時的歷史背景,正如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所說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而在這樣一個改朝換代已經毫無懸念的局面之下,曹操終其一生,雖三分天下有其二,卻始終保留了他漢臣的名分,如此氣魄,豈是奸臣二字所能涵蓋的呢?(節選自易中天《品人錄》)

一部《三國演義》雖深受人們喜愛,並且成為了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可是為了作品的故事性,羅貫中老先生也不免虛構誇張了許多情節。可惜的是老百姓只喜歡讀這種有趣的《三國》,卻不喜歡枯燥的《史記》。使得曹操落為奸臣,為後人所諷刺。

相關焦點

  • 心理趣解:為什麼白臉的是奸臣,紅臉的是忠臣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傳統戲曲中,白臉一般代表著奸詐多疑的奸臣,如曹操;紅臉的一般代表忠誠正直的忠臣,如關羽。所謂的藝術雖高於生活,卻紮根於生活。白臉代表奸臣,紅臉代表忠臣,絕不是藝術家偶然的突發奇想,而是對其豐富的生活閱歷的一種抽象和總結。
  • 只因一首詩,我喜歡上了白臉的曹操,他是英雄
    但曹操不同……我對曹操的初次認識,在於母親對戲曲的熱愛,給我講戲曲裡的故事,告訴了我白臉的曹操是奸臣,在幼小的兒童時期,對事物的看法無非就是好壞之分,好的就是善良的,壞的就是醜惡的,奸臣當然是我所不喜歡的,他「嗚嗚呀呀」的樣子讓人討厭。
  • 究竟是黑臉還是白臉?集正義與殘忍於一身的曹操
    說到曹操,大家都不陌生,作為《三國演義》裡的重要人物,曹操給大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另外單單圍繞曹操的影視劇也不少,林俊傑的一首《曹操》更是紅遍大江南北。這些作品裡的曹操都是奸詐、殘忍、多疑的形象,由於這些作品,曹操奸臣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導致人們對曹操的印象大多是負面,那麼歷史上的曹操真的是這樣的嗎?歷史上的曹操究竟是黑臉還是白臉?人們在評價曹操這個人物的時候,一定會提到曹操誅殺呂伯奢一家一事。
  • 陳琳曾經大罵曹操十八代祖宗,後來卻得到曹操重用,原因在於此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黑為奸臣,戲曲裡面都是白臉的曹操。以史為鑑認為「亂世之英雄」更符合曹操的生平,而不是「奸雄」。之前以史為鑑寫過曹操的用人故事,許多曹操親自提拔舉薦的人後來背叛曹操,曹操當時大怒,但是後來打敗對方後,曹操又重新任用對方,顯示自己寬宏大量。其實曹操和陳琳的故事也是一樣。曹操之所以不殺陳琳還重用陳琳根本原因就是曹操愛才,以及曹操心懷天下的大度。下面兩個原因是次要原因。
  • 歷史上該如何評價曹操,他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
    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那麼寫,戲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所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 曹操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戲劇裡面都是白臉?
    因為曹操是三國裡面所有諸侯裡面最能知人善用的,不管是郭嘉,荀彧,還是賈詡,夏侯惇等等等,只要是他手下的人基本都能最大化利用,這邊很多人會說他殺楊修了,說實話,以楊修的個性,除了在劉備手下會沒事以外,其它不管是誰都不會有好果子吃,因為劉備缺人,楊修不用顯擺就能的到重用,劉備也只有一個兒子,這樣楊修就不會參與繼承人爭奪,而且劉備在感情戲方面比曹操還厲害,這樣楊修就會被劉備演的死心塌地,而且劉備什麼事都聽諸葛亮的
  • 成為眾矢之的的曹操,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然而,在三國這段歷史中,曹操的形象是最為複雜,同時也是分歧最多的,在北宋時期,人們一旦提起曹操,便對他深惡痛絕,而到了《三國演義》中,曹操則更是被看作了一個陰謀篡權的大奸臣。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曹操到底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所謂三國,主要有曹魏、蜀漢和東吳三個政權,而魏的開國皇帝,實際上就是曹操。
  • 曹操找人點評自己的優缺點,在曹操的詳細追問下,這人說了一句話
    曹操找人點評自己的優缺點,在曹操的詳細追問下,這人說了一句話對於歷史故事,小編認為很多人都對曹操這一個人表示非常的熟悉了。因此,他的為人小編也不會給大家再詳細地講解了。然而這個非常厲害的人剛開始還不願意說,然後又經過曹操再次放下面子去詳細追問他後,他才給曹操說了一句話,如果在國家非常太平的時候,曹操一定會成為一個非常能幹的大臣,國家局勢非常動蕩的話,曹操一定會成為一個奸臣。
  • 俗語「說曹操,曹操到」是怎麼來的,若非曹操機智差點因此喪命!
    除此之外,人們還經常在表示巧合的時候,說上一句「說曹操,曹操到」,那這句話之中究竟有什麼故事呢?一部分人認為這句話實際上是出自《三國志》中,當年漢獻帝多次遭奸臣劫持,於是就想要讓曹操前來護駕。沒想到漢獻帝手中的詔書還沒有寫出來,曹操就派人前來迎接了。
  •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麼評價曹操的,為什麼說他故意把曹操給貶低了?
    曹操在京劇中為白臉形象,意為奸臣。而在真實歷史中,他的形象也被各種解讀和有意塗抹,像極了廣告詞裡的那句話:「男人有很多面,今天你要秀哪面?」在古代千千萬萬的曹操「解讀者」中,最有分量的恐怕是這兩位:西晉時期建立了漢趙的匈奴人劉淵,以及唐太宗李世民。
  • 權臣曹操的三項VIP特權: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一提曹操,大家就會想到奸臣這個詞。 正史上,曹操不是一個奸臣,但確實是一個權臣。 在建安17年春天一月份,曹操回到了鄴城。天子漢獻帝下命令,讓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 南明首輔馬士英到底是不是奸臣?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字數:2121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說起馬士英,不少人總會聯想到戲曲《桃花扇》中的白臉奸臣
  • 【部編版28】高中語文必修(上)作文素材7曹操
    ——陳壽《三國志》  陰險、殘忍、狡詐、狠毒、白臉奸臣                ——戲曲舞臺塑造的人物形象三、建安風骨建安風骨:指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的俊爽剛健風格。
  • 蔣幹勸降吳國,周瑜巧用計謀,挫傷曹操
    三國時候,天下被分為三國,曹操,孫權,劉備分別是魏蜀吳的主公。其中曹操是三個人野心最大的一個,先是對漢獻帝進行了監控,從而間接地控制了漢朝。曹操的行動還沒有停止,他先後率領百萬大軍進攻蜀國和吳國。曹操說這是一個好辦法,可是有誰能夠進得了吳國呢,吳國上上下下知道我們要討伐他們,根本就沒有人相信我們的話,恨不得殺了我們。這時蔣幹來到曹操面前對他說,主公,我和周瑜從小就是同學,他的脾氣和性格我很清楚,周瑜又是吳國的都督,如果我能說服他,那麼吳國投降便是件很容易的事了。曹操說好就按你說的辦。
  • 王東嶽教授:紅臉代表忠臣白臉代表奸臣,這個說法是這樣出現的
    於是紅臉代表忠臣白臉代表奸臣,這個說法就是這樣出現的。
  • 有人說他是奸臣,有人說他品德高尚,華歆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當時,時局的不安穩使得地方的權貴們有了新的機會,一開始他們靠著自己的財力等自發組織軍隊,維護國家穩定,後來慢慢的變成了私人軍隊,周圍的有實力的軍閥,像曹操就是這類人的典型代表。而中央政府因為無能,反倒離不開他們這樣的人來維持秩序,這也直接導致了漢朝的滅亡和天下三分的局面。
  • 典韋被曹操稱為「古之惡來」,你知道歷史上的「惡來」是指誰嗎?
    曹操徵討呂布時被募為陷陣,表現英勇,被拜為校尉,宿衛曹操。建安二年(197年),張繡背叛曹操,典韋為保護曹操而獨擋叛軍,擊殺多人,但最終因寡不敵眾而戰死。 在《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韋挾戟驟馬,往來馳騁。忽見帳下大旗為風所吹,岌岌欲倒,眾軍士挾持不定。韋下馬,喝退眾軍,一手執定旗杆,立於風中,巍然不動。操曰:「此古之惡來也。」
  • 為什麼皇帝總是分不清忠臣和姦臣?
    既然「忠奸」問題如此重要,那麼忠臣和姦臣到底是什麼?但是這部電視劇是有很多道理的。在電視劇中,乾隆一直知道和珅是個貪官,不僅收受賄賂,還置人命於不顧。然而,皇帝宋高宗認為他是一個奸臣,殺了他。另一方面,秦檜也是公認的奸臣,但宋高宗認為他是一個忠臣,這對他很重要,並賦予他「獨相」的地位。
  • 常言「說曹操曹操到」,卻不知後面還有一句,含義精闢但都不敢說
    曹操一首《觀滄海》大氣磅礴,顯示了自己非常人的文學素養與鴻鵠之志。雖然歷史上的曹操總是被冠以「奸臣」之名,但也無人會否認他絕對是一時之豪傑,並且是三國鼎立之間佔有絕對優勢的人,大部分時候蜀、吳兩國都要聯合抗魏,曹操在當時的風頭絕對算是一時無二。這樣一個著名的人物,自然有著與他相關的成語和俗語。例如我們熟悉的「說曹操,曹操到」。
  • 道家經典《陰符經》談:國有奸臣當小人,一己私利亂凡塵
    國有奸臣當小人,一己私利亂凡塵,毀滅只因有仁義,勿做君子長遺恨。《黃帝陰符經》談奸臣的產生,隨時準備著,否則將萬劫不復國家有奸臣,和企業有小人,其實是一樣的。這並不為我們的意志而轉移。到底什麼是奸臣?其實奸臣的定義很多,但是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主觀上為自己某好處,而會令組織受到損害。奸臣的出現並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也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組織,有組織的地方就會有奸臣。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奸臣,還不一定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有可能還頂著大義去做壞事。從中國歷史來看,奸臣、妖妃誤國那是屢見不鮮。但為什麼總會出現這種情況?難道上位者不知道奸臣的危害?也不能分辨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