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怎麼評價曹操的,為什麼說他故意把曹操給貶低了?

2020-12-17 深夜聊齋

曹操在京劇中為白臉形象,意為奸臣。而在真實歷史中,他的形象也被各種解讀和有意塗抹,像極了廣告詞裡的那句話:「男人有很多面,今天你要秀哪面?」

在古代千千萬萬的曹操「解讀者」中,最有分量的恐怕是這兩位:西晉時期建立了漢趙的匈奴人劉淵,以及唐太宗李世民。

劉淵距離曹操生活的時代不遠,所以他對於這位魏武帝充滿了欽佩之情。

劉淵說:「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

他把曹操與漢高祖劉邦相提並論,而且認為若為大丈夫,就必須向他們倆學習。

不過,幾百年以後,隨著曹操形象的一步步「墮落」,其「黑粉」也愈發多了起來,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最大的一位。

李世民曾經這樣評價曹操:「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深鄙其為人!」(《貞觀政要》)

對於曹操的人品,李世民是鄙視的。

而同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李世民對於曹操的個人能力,也並不能充分認可,他說曹操是:

「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資治通鑑》)

李世民認為:曹操善於臨危應變,出奇制勝,作為將才,他在智謀方面沒有問題;不過,如果說要做統一天下的合格帝王,其才幹還是不夠格的。

那麼,李世民為何要這麼說呢?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雖然從私德方面,他也有很多瑕疵,但他之所以能達到如此境界,還是因為其心中有著成為「一代聖君」的理想和追求,這也讓他在行動上高標準、嚴要求。

李世民想要效仿的,當然不是只能夠武力一統天下的英雄,而是道德崇高的,像堯舜這種上古賢王。

因此,作為「亂世之奸雄」的曹操,當然就入不了李世民的法眼了。所以,他才會評價曹操是「萬乘之才不足」。

不過,客觀的說,李世民對曹操的評價,有失偏頗的。作為一個生逢亂世的軍閥,曹操不可能跳出他的那個時代,去追求堯舜這些上古先賢們的理想境界。

在漢末群雄逐鹿、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面前,曹操還是表現出了「一代聖君」應該具備的戰略眼光,說他是「萬乘之才不足」,實在有故意貶低的用意。

除了傑出的軍事素養以外,曹操的作為一代戰略家的「萬乘之才」,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政治方面

公元196年,在荀彧等謀士的建議下,曹操做出了影響其一生事業的重大舉動,那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說得難聽點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一舉動,為曹操贏得了巨大的政治主動,為他統一北方鋪平了道路。

在漢末,各地軍閥多如牛毛,光叫上名來的多達二三十個。這些人雖然互相攻伐,卻往往師出無名。唯有曹操可以奉漢獻帝之名,出徵討逆。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種看起來虛無的「名分」,曹操祭出大漢天子的大旗,往往能夠率先贏得人心,甚至是直接動搖敵人內部的軍心。

比如官渡之戰前,袁紹的謀士分為了兩派,其中不贊成袁紹的功曹的人,給出的理由就是:

「今天子在許,民望助順, 不可攻也。」(《資治通鑑》)

袁紹不從,結果「烏巢之戰」一敗,其勢力便迅速土崩瓦解,其手下名將張郃、高覽更是毫無忠誠可言,直接投降了象徵「官方正統」的曹操。

而曹操在招降納叛時,往往也是以大漢丞相的身份,表奏天子,封來降者一定官職、爵位。

這樣一來,即便是這些來降者是漢朝的死忠,也往往樂於接受曹操的封賞。

比較突出的例子,就是曹操以漢獻帝之名,冊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雖然這個爵位不算高,但「漢壽亭侯」的名號,給了關羽「下臺階」的面子,同時還讓他能欣然笑納。

因為這種封賞不來自於曹操本人,而是來自名義上仍然存在的大漢朝廷。

二、經濟方面

東漢末年,群雄混戰,對於經濟的打擊是毀滅性的。而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糧食生產被嚴重破壞,導致天下無糧。

曹操曾在自己的《篙裡行》中說:「白骨露於野, 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因為兵災導致的饑荒,最後也同樣嚴重影響了軍事。在史籍裡,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下面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當時各路軍閥缺糧道了什麼程度?

號稱兵精糧足的袁紹、袁術兄弟,一個讓士兵在樹上採桑椹充飢,另一個則讓士兵下河摸河蚌果腹。

他們也從來不做長遠打算,為了破解手中無糧的困局,要麼就去其他軍閥手中騙糧、搶糧,要麼就更加橫徵暴斂,盤剝百姓,這也註定了他們最終走向滅亡。

或許是充分認識到了民間的疾苦,與這些短視的軍閥相比,曹操採取了另外一種截然相反的辦法。

他實行了屯田制,用建設穩定的糧食生產基地的辦法,既解決了百姓的吃飯問題,又緩解了當時的軍糧危機。

曹操聽從謀士毛玠、韓浩等人的建議,在收編了幾十萬青州黃巾軍之後,利用這些勞動力,在許昌等地開始屯田。

曹操的屯田,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由暫時不用打仗的士兵耕作,生產行軍打仗所需糧食。

民屯則由一般民眾耕作,土地所有權歸官府,而民眾將所得收成繳租後,餘下的可以歸個人所有。如果民眾沒有生產工具,還可以租用官府的耕牛、農具,再繳納相關賦稅即可。

曹操的屯田制,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也讓此後歷代王朝不同程度的效仿。

李嘉誠就曾經對此評價道:

「『屯田制』使魏國大大提高糧食產量,一年收穫百萬斛,使軍糧不再短缺。令曹操有雄厚的資本作支援,而在軍事上佔優。」

或許這也是古今一流戰略家們的一種精神共鳴。

相關焦點

  • 曹操是奸臣嗎?到底是誰把曹操變成了白臉的奸臣?
    在中國的歷史人物中,曹操是最具爭議者之一。對他的評價歷來在奸臣和梟雄這兩極中搖擺。「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之類的話為他「招黑」無數,這多半要拜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賜。之後的幾百年中,以《三國演義》為藍本的各種文藝作品(戲曲、評書、小人書等)將曹操這種惡劣形象不斷強化。然而,曹操真的就是奸臣嗎?
  • 歷史名人對曹操的評價
    三國時期  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劉備評價曹操:「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皇后太子,鴆殺見害,剝亂天下,殘毀民物。」  周瑜評價曹操:「操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  陳琳評價曹操:「操贅閹遺醜,本無令德,僄狡鋒俠,好亂樂禍。幕府董統鷹揚,埽夷兇逆,續遇董卓侵官暴國」  《曹瞞傳》評價曹操: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
  • 為何我們叫李世民為唐太宗,而不是某某帝或年號?沒有辦法!
    >以李世民為例,有人感到奇怪,為什麼我們稱他唐太宗,而不是叫唐文帝,或者貞觀皇帝?唐太宗所謂諡號,是指蓋棺論定,評價人生前的功過是非,以此來高度概括他的生平,或褒,或貶,或同情。如文則是褒,屬於美諡,表揚類諡號。而隋煬帝的煬則成惡諡,批評一類。
  • 歷史上論狡猾,曹操只能排第二,他比曹操還要牛三分
    說到梟雄,就不得不提曹操。曹操是個非常狡猾的人,即便是在人才眾多的三國,他也能夠脫穎而出。他對抗董卓,擊敗袁紹,打敗劉備,活捉呂布,以一方勢力對抗孫權與劉備的聯軍。如果把曹操放在其他朝代,或許他就能夠建立一個強大的王朝。可惜曹操是在三國時期,那個時期的牛人實在太多了。但是歷史上有一人,比曹操還要狡猾。這就是後梁太祖朱溫。
  • 此人因無意誇了曹操一句,被曹操立馬斬殺,到死都沒明白怎麼回事
    曹操在歷史上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人,有人說他是英雄,也有人說他是奸雄。之所以曹操有著兩種判若二人的評價,那是因為曹操做事不擇手段,為了自己的大業,可以犧牲任何人。就比如他當年斬殺呂伯奢時曾說了一句:寧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似乎成了曹操奸詐的座右銘。
  • 「說曹操,曹操到」後面還有一句話,為什麼沒人說後半句?
    說起三國,就不得不提起魏蜀吳的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個人。其中最有爭議的就屬曹操了。曹操這個人算得上是梟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氣魄是讓人佩服,他的求賢若渴也使他的麾下聚攏了很多人才。但是,他又有著致命的缺陷,就是他的多疑和善妒。
  • 陳宮為什麼離開曹操?
    《三國演義》也講過陳宮離開曹操的故事。從《三國演義》的角度看,陳宮離開曹操的原因說得很清楚,筆者對此不做討論。《三國志》中也有陳宮離開曹操的故事。《三國志》中所講的陳宮離開曹操的故事與《三國演義》中的說法不同。
  • 「說曹操,曹操到」,這句諺語是怎麼來的,其中發生了哪些故事
    那麼今天文章的重點「說曹操、曹操到」,是怎麼來的呢。這個諺語流傳很廣,大家都沒有深究,曹操何時成為跑腿的馬仔,為何有這麼強的腳力,一說就能到呢?這個說法,要從《三國演義》第十四回,曹操迎駕的故事說起。曹操接到詔書之後,立即起兵到洛陽。漢獻帝的鑾駕剛出帝都,曹操的先鋒部隊,已經抵達,漢獻帝不由感嘆道「曹將軍真是社稷之臣。」小編認為,將這個故事,當作「說曹操,曹操到」出處,不管怎麼說,都有點牽強。曹操奉聖旨迎駕,有巧合的可能。
  • 沈鼓之聲|「說曹操,曹操到」的下半句是什麼?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及?
    說曹操曹操到的下半句是什麼呢?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及呢?一直以來都有這麼一個腦筋急轉彎,問,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是誰?可能很多人會回答是世界飛人博爾特,還有人會說可能是西遊記裡面一個筋鬥能十萬八千裡的孫悟空,但是謎底是三國裡最著名的人物曹操,因為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諺語,就是說曹操曹操就到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
  • 歷史上該如何評價曹操,他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
    毛澤東對曹操持正面評價,他不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的詩句,還在1954年公開讚揚曹操說:「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區。
  • 俗語「說曹操,曹操到」怎麼來的?後面一句更經典,當時沒人敢說
    說到「曹操」看過「三國」的朋友肯定都熟知他的事跡,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的說他奸佞狡猾,有的說他一代「梟雄」,咱們先不論哪一種說法的對錯,他確實是頗具才能之人,不然也不會成為「一方霸主」。有句俗語與「孟德」頗有淵源,「說曹操,曹操到」,這句話就出自他的身上,現在多用來形容正在討論某人,某人就不約而至了。
  • 快開口:「說曹操曹操到」的英語怎麼說?
    快開口:「說曹操曹操到」的英語怎麼說?「反應」快的人張嘴就把用中文學來的英語表達Speak of the devil「說」出來了,並由此得出「結論」:我掌握Speak of the devil(說曹操曹操到)的英語了。
  • 學者:屬羊命運不好是無稽之談 李世民曹操屬羊
    針對民間傳說的「十羊九不全」,哈爾濱市文聯副主席、文化學者唐飈說,在傳統文化中,人們不會把一個不吉利的動物作為屬相,認為屬羊的命運不好是無稽之談。  唐飈說,「羊年生孩子不好」「十羊九不全」等說法有很大以訛傳訛的成分,並不科學;古今中外有很多傑出的名人都屬羊,例如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清太祖努爾哈赤等帝王,還有歐陽修、司馬光、沈括、曾國藩等古代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都屬羊。
  • 「說曹操,曹操到」的下半句是什麼?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及?
    「說曹操,曹操到;當年錯過,豈不好笑」,因為上半句和下半句說的不是一個典故,而且下半句諷刺意味太濃,所以流傳度不是很高。 這兩句話典出《三國演義》分別講了兩個故事,下面簡單為大家講述一下: 說曹操,曹操到
  • 曹操:有一惡癖,最受傷的是女人!
    如果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是對其畢生功績的回望與感慨,那麼,一句「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詞句就應該是對他最佳的人生寫照了。然而,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曹操的評價則是「功首罪魁非兩人,遺臭流芳本一身」,直到現在,每當人們談及起曹操的時候,對其的評價依然是毀譽參半的。
  • 曹操對孫策和孫權的評價,區別為何會那麼大?他判斷標準是什麼
    在曹操的眼裡,孫策和孫權分別是什麼樣的人呢?曹操對孫策的評價是:「猘兒難與爭鋒也。」這句話是在孫策平定了江東,擁有了江東之地後說的。當時,曹操準備招撫孫策,但孫策不聽招撫。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感嘆了上面那句話。這裡的「猘兒」,是小瘋狗的意思。
  • 誰才是曹操的第一謀士?曹操評價他:吾之子房!
    所以,曹操才頒布「唯才是舉」的政策,石破天驚的打破了當時官員選拔傳統。正因為手下人才濟濟,所以弱小的曹操,才能擊敗兵多將廣的袁紹,從而統一北方。關於曹操手下的人才,想必大家都能說出一兩個,比如郭嘉、賈詡、程昱、戲志才、荀攸、劉曄、司馬懿、荀彧等。那麼,問題來了,誰才算曹操手下第一謀士呢?對於這一個問題,相信十有八九的人,都會選擇郭嘉!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 煮酒論英雄的時候,劉備還沒有自己的地盤,為什麼曹操對他的評價...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可以說是英雄輩出的時代,能和三國相似的時代,就是那秦末漢初的那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武將謀士上榜最多的時代,其中這麼多的英雄人物,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了,關於英雄的評論
  • 俗語「說曹操,曹操到」是怎麼來的,若非曹操機智差點因此喪命!
    除此之外,人們還經常在表示巧合的時候,說上一句「說曹操,曹操到」,那這句話之中究竟有什麼故事呢?一部分人認為這句話實際上是出自《三國志》中,當年漢獻帝多次遭奸臣劫持,於是就想要讓曹操前來護駕。沒想到漢獻帝手中的詔書還沒有寫出來,曹操就派人前來迎接了。
  • 曹操有多詭計多端?少時的他就已初見端倪
    ——曹操小時候就很機靈,詭計多端,整天「好飛鷹走狗」,四處遊蕩,不幹正經的營生。   曹操的叔父眼見侄子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很擔憂他會成為街頭小混混,於是就多次向哥哥,也就是曹操的老爹曹嵩告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