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京劇中為白臉形象,意為奸臣。而在真實歷史中,他的形象也被各種解讀和有意塗抹,像極了廣告詞裡的那句話:「男人有很多面,今天你要秀哪面?」
在古代千千萬萬的曹操「解讀者」中,最有分量的恐怕是這兩位:西晉時期建立了漢趙的匈奴人劉淵,以及唐太宗李世民。
劉淵距離曹操生活的時代不遠,所以他對於這位魏武帝充滿了欽佩之情。
劉淵說:「大丈夫當為漢高、魏武,呼韓邪何足效哉!」
他把曹操與漢高祖劉邦相提並論,而且認為若為大丈夫,就必須向他們倆學習。
不過,幾百年以後,隨著曹操形象的一步步「墮落」,其「黑粉」也愈發多了起來,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最大的一位。
李世民曾經這樣評價曹操:「朕常以魏武帝多詭詐,深鄙其為人!」(《貞觀政要》)
對於曹操的人品,李世民是鄙視的。
而同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李世民對於曹操的個人能力,也並不能充分認可,他說曹操是:
「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資治通鑑》)
李世民認為:曹操善於臨危應變,出奇制勝,作為將才,他在智謀方面沒有問題;不過,如果說要做統一天下的合格帝王,其才幹還是不夠格的。
那麼,李世民為何要這麼說呢?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古代帝王中的佼佼者。雖然從私德方面,他也有很多瑕疵,但他之所以能達到如此境界,還是因為其心中有著成為「一代聖君」的理想和追求,這也讓他在行動上高標準、嚴要求。
李世民想要效仿的,當然不是只能夠武力一統天下的英雄,而是道德崇高的,像堯舜這種上古賢王。
因此,作為「亂世之奸雄」的曹操,當然就入不了李世民的法眼了。所以,他才會評價曹操是「萬乘之才不足」。
不過,客觀的說,李世民對曹操的評價,有失偏頗的。作為一個生逢亂世的軍閥,曹操不可能跳出他的那個時代,去追求堯舜這些上古先賢們的理想境界。
在漢末群雄逐鹿、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面前,曹操還是表現出了「一代聖君」應該具備的戰略眼光,說他是「萬乘之才不足」,實在有故意貶低的用意。
除了傑出的軍事素養以外,曹操的作為一代戰略家的「萬乘之才」,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政治方面
公元196年,在荀彧等謀士的建議下,曹操做出了影響其一生事業的重大舉動,那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說得難聽點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一舉動,為曹操贏得了巨大的政治主動,為他統一北方鋪平了道路。
在漢末,各地軍閥多如牛毛,光叫上名來的多達二三十個。這些人雖然互相攻伐,卻往往師出無名。唯有曹操可以奉漢獻帝之名,出徵討逆。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種看起來虛無的「名分」,曹操祭出大漢天子的大旗,往往能夠率先贏得人心,甚至是直接動搖敵人內部的軍心。
比如官渡之戰前,袁紹的謀士分為了兩派,其中不贊成袁紹的功曹的人,給出的理由就是:
「今天子在許,民望助順, 不可攻也。」(《資治通鑑》)
袁紹不從,結果「烏巢之戰」一敗,其勢力便迅速土崩瓦解,其手下名將張郃、高覽更是毫無忠誠可言,直接投降了象徵「官方正統」的曹操。
而曹操在招降納叛時,往往也是以大漢丞相的身份,表奏天子,封來降者一定官職、爵位。
這樣一來,即便是這些來降者是漢朝的死忠,也往往樂於接受曹操的封賞。
比較突出的例子,就是曹操以漢獻帝之名,冊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雖然這個爵位不算高,但「漢壽亭侯」的名號,給了關羽「下臺階」的面子,同時還讓他能欣然笑納。
因為這種封賞不來自於曹操本人,而是來自名義上仍然存在的大漢朝廷。
二、經濟方面
東漢末年,群雄混戰,對於經濟的打擊是毀滅性的。而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糧食生產被嚴重破壞,導致天下無糧。
曹操曾在自己的《篙裡行》中說:「白骨露於野, 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因為兵災導致的饑荒,最後也同樣嚴重影響了軍事。在史籍裡,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下面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當時各路軍閥缺糧道了什麼程度?
號稱兵精糧足的袁紹、袁術兄弟,一個讓士兵在樹上採桑椹充飢,另一個則讓士兵下河摸河蚌果腹。
他們也從來不做長遠打算,為了破解手中無糧的困局,要麼就去其他軍閥手中騙糧、搶糧,要麼就更加橫徵暴斂,盤剝百姓,這也註定了他們最終走向滅亡。
或許是充分認識到了民間的疾苦,與這些短視的軍閥相比,曹操採取了另外一種截然相反的辦法。
他實行了屯田制,用建設穩定的糧食生產基地的辦法,既解決了百姓的吃飯問題,又緩解了當時的軍糧危機。
曹操聽從謀士毛玠、韓浩等人的建議,在收編了幾十萬青州黃巾軍之後,利用這些勞動力,在許昌等地開始屯田。
曹操的屯田,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由暫時不用打仗的士兵耕作,生產行軍打仗所需糧食。
民屯則由一般民眾耕作,土地所有權歸官府,而民眾將所得收成繳租後,餘下的可以歸個人所有。如果民眾沒有生產工具,還可以租用官府的耕牛、農具,再繳納相關賦稅即可。
曹操的屯田制,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也讓此後歷代王朝不同程度的效仿。
李嘉誠就曾經對此評價道:
「『屯田制』使魏國大大提高糧食產量,一年收穫百萬斛,使軍糧不再短缺。令曹操有雄厚的資本作支援,而在軍事上佔優。」
或許這也是古今一流戰略家們的一種精神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