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皇帝總是分不清忠臣和姦臣?

2021-02-07 世界通史

「忠奸」問題是古代大臣為官的首要問題。當他們還是學生時,他們就開始接受「忠奸」的價值觀教育。父母和老師會告訴他們要忠誠,不要奸詐。甚至還有一個很極端的例子。嶽飛的母親在嶽飛的背上紋上了「精忠報國」的字樣,告訴他不要違背自己的信仰,要做一輩子的忠臣。


史官在書寫歷史、評價歷史人物時,也是以「忠奸」問題作為評價這個歷史人物的第一標準。在這種標準下,歷史人物被放在不同的序列中。比如《史記·酷吏列傳》中的人物,基本都被認為是奸臣。而《滑稽列傳》中的人物是作為「艱難的忠誠」而存在的。


既然「忠奸」問題如此重要,那麼忠臣和姦臣到底是什麼?

你有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嗎。當然,這只是一部電視劇,與歷史無關。


但是這部電視劇是有很多道理的。在電視劇中,乾隆一直知道和珅是個貪官,不僅收受賄賂,還置人命於不顧。同時,乾隆也清楚地知道,紀曉嵐是一個正直、有抱負、有一定能力的君子。但和珅一直穩坐軍機大臣的位置,紀曉嵐只能編《四庫全書》做可有可無的編輯,還會時不時被降職。


乾隆心裡很清楚,雖然和珅身上有很多汙點,但和珅是一個能幹的人,精通軍事,善於理財,能夠揣摩神聖的含義,忠於自己,值得他信任和重用。同樣,和珅必須受賄,因為如果他不受賄,乾隆肯定會殺了他。因為有缺點的人控制得更好,沒有缺點的人,能力如此之大的人,必然是乾隆朝的大禍。只要不跟和珅造反,不幹涉儲君之事,就能安全地跟著乾隆。


和珅和紀曉嵐也有相互制衡的作用。只有當他們互相爭鬥時,皇帝才能舒服地坐在皇位。如果兩人聯手,皇帝的地位將受到極大威脅,這是乾隆最不願意看到的。


嶽飛。無論是歷史評價還是民間評價,他都是一個絕對忠誠的大臣。然而,皇帝宋高宗認為他是一個奸臣,殺了他。另一方面,秦檜也是公認的奸臣,但宋高宗認為他是一個忠臣,這對他很重要,並賦予他「獨相」的地位。


無論如何,這些大臣在最後的歷史中給了他們明確的評價。但是,歷史上也有一些大臣爭論不休。直到今天,他們仍然不確定自己是忠臣還是奸臣。比如霍光。霍光把持著朝裡的政治事務,他們對朝裡鮮的一切事務都有決定權,所以他們按理說是奸臣。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對國家和皇室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看起來應該是忠臣。那麼,他們是忠臣還是奸臣呢?到現在還沒有最終定論,成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


所以皇帝能分辨出誰是忠臣,誰是奸臣。忠於自己的自然是忠臣,影響皇權的自然是皇帝心中的奸臣。

人們心目中的奸臣、忠臣,只是人們的想法,但皇帝未必如此。



世 界 通 史

global--history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

相關焦點

  • 嚴嵩開始就是奸臣?夏言為什麼死的悽慘?真實原因在這裡
    嚴嵩這一個人我們對他的印象真的是非常的深刻,不僅僅現在的一些電視劇裡面把嚴嵩的那一個奸臣形象給描繪的淋漓盡致,就連戲曲上面,嚴嵩也是一個個頂個的大奸臣。我們都知道嚴嵩他一開始並不是奸臣,出乎意料的是,他是一個赫赫有名的神童。我們很多人可能會有著這樣的一個矛盾的想法,那就是:不論是哪一個奸臣,他一開始真的都是那一些非常有才能的人的。
  • 琦善為什麼會成為「奸臣」「賣國賊」?
    由此而產生了中國傳統史學、哲學中的「奸臣模式」:「奸臣」欺矇君主,濫用職權,結黨營私,施橫作惡,致使國運敗落;一旦除去「奸臣」,聖明重開,萬眾歡騰。這一類模式使皇帝避免了直接承擔壞事的責任,至多不過是用人不周不察,而讓「奸臣」去承擔責任,充當替罪羊。若非如此,將會直接批判到皇帝。這就衝犯了儒家的「禮」,是士人學子們不會也不願去做的。
  • 它和帽子不沾邊,因為一位明朝奸臣而得名,奇怪的官帽胡同
    它和帽子不沾邊,因為一位明朝奸臣而得名,奇怪的官帽胡同大家好,今天小編給您帶來的是官帽胡同的故事。在清朝,戴帽子是滿族男子的習俗,自從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剃髮垂辮已成定製,因此北京的男子不分種族,也不分長幼都戴起帽子來了。
  • 宋朝的忠臣、奸臣與權臣
    倘或在絕不質疑嶽飛動機的前提下,對於嶽飛此舉的最合理解釋,或許是:他太自信了,既高估了最高領導的胸懷,也高估了自己在最高領導心中的分量。倘或連這點「技術」層面上的失誤,也不能歸咎於英雄的名下,那就只有最後一種解讀:徹底的「高、大、全」。
  • 歷仕四朝十帝,號稱「官場不倒翁」,奸臣馮道
    不倒翁原本是一種兒童玩具,最早出現在唐代。由於不倒翁搖搖晃晃總是不倒,常常用來形容那些靠奉承保持權勢的人,帶有貶義色彩。在唐末五代時期,就出現了一位歷仕四朝十帝的官場不倒翁,他叫馮道。這個人在歷史中的口碑很差,被稱為「奸臣之尤」,這個詞翻譯過來就是,奸臣中的奸臣、頭號奸臣的意思。
  • 王國華 | 奸臣洗白大法
    其實,所謂奸臣並非總是同樣的風評,譬如像魏忠賢、嚴嵩、和珅、秦檜等,大多被後人翻過案。學者們查找資料,結合時代背景,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設身處地打量他們的處境,往往認為他們並非定論中那麼不堪,亦有「不得不為之」的理由。而對蔡京,卻鮮有翻案者。蔡京為相20餘載,差不多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最久的。要知道,歷代王朝宰相在位的平均時間還不到兩年。如果蔡京執政二十年間,凡事倒行逆施,流惡難盡,倒也不可能。
  • 隋朝一著名奸臣,殺了皇帝娶了皇后,最後還留下一句傳世名言
    在隋唐歷史上,人們更喜歡將注意力放在隋煬帝、李淵、李世民,又或者是秦瓊程咬金等一幫能徵善戰的武將上,或許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有一人在這場動亂中,同樣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是有著隋朝第一奸臣稱呼的宇文化及。具體是怎麼一回事呢?
  • 心理趣解:為什麼白臉的是奸臣,紅臉的是忠臣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傳統戲曲中,白臉一般代表著奸詐多疑的奸臣,如曹操;紅臉的一般代表忠誠正直的忠臣,如關羽。所謂的藝術雖高於生活,卻紮根於生活。白臉代表奸臣,紅臉代表忠臣,絕不是藝術家偶然的突發奇想,而是對其豐富的生活閱歷的一種抽象和總結。
  • 一生至少貢獻3個成語的李林甫真的只是個奸臣嗎?
    在一般人眼裡,或者說在一般的文學作品裡,李林甫是個奸臣,《新唐書》也直接把他列入《奸臣傳》,那他只是個簡單的「奸臣」嗎?如果他僅只是一個奸臣,那麼,他為什麼能在大唐宰相位上一呆就是19年呢?唐玄宗眼瞎了嗎?
  • 史書中的唐代九大奸臣 為何只有李義府李林甫通過成語為人們熟知
    許敬宗被列為唐代第一奸臣,除了他年代靠前之外,還因為他是李氏皇族被武則天屠戮殆盡的有力推手。當年唐高宗李治要把自己的小媽武則天立為皇后,滿朝反對。這時候許敬宗站出來說話了:「就是一個老農民,多收了幾千斤糧食,也想換老婆,您都當上富有四海的皇帝了,換誰做老婆還不就是您一句話的事兒?」這個許敬宗居然活到八十一歲才死,真應了那句「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
  • 現在常用的三個成語的來歷你知道麼,來自三位奸臣,是他們留下的
    歷朝歷代都一直出現奸臣,他們在朝廷上不斷地蠱惑皇帝,還有的權力大的更是呼風喚雨,甚至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壓榨著普通的老百姓,他們就是嚴重阻礙天下太平的反賊。使得百姓們苦不堪言,讓皇帝也變得昏庸殘暴,導致下面很多的人都因不滿發動起義,爆發戰爭,這些奸臣都沒有什麼好的評價,即使做了好事也會有很少的人記起,他們的過大於功,一直接受著譴責。但古代中有這麼三個奸臣給我們留下了三個成語,很常見也很常用,經常可以聽到。
  • 不附權貴、指斥奸臣的初唐直臣王義方
    但是,唐高宗和王義方的君臣緣分,一點也不像唐太宗和魏徵那樣美妙。唐高宗曾在被監察御史魏真宰(後名魏元忠)比作「周成、康,漢文、景」時,問自己有沒有遺憾。魏真宰說:王義方一世豪英,而死草萊。議者謂陛下不能用賢。唐高宗說:我想用他,可他卻已經死了,來不及了。
  • 道家經典《陰符經》談:國有奸臣當小人,一己私利亂凡塵
    國有奸臣當小人,一己私利亂凡塵,毀滅只因有仁義,勿做君子長遺恨。《黃帝陰符經》談奸臣的產生,隨時準備著,否則將萬劫不復國家有奸臣,和企業有小人,其實是一樣的。這並不為我們的意志而轉移。到底什麼是奸臣?其實奸臣的定義很多,但是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主觀上為自己某好處,而會令組織受到損害。奸臣的出現並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也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組織,有組織的地方就會有奸臣。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奸臣,還不一定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有可能還頂著大義去做壞事。從中國歷史來看,奸臣、妖妃誤國那是屢見不鮮。但為什麼總會出現這種情況?難道上位者不知道奸臣的危害?也不能分辨奸臣?
  • 中國古代史上的三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
    中國古代史上的三大奸臣,每人都留下一個成語,至今廣為流傳在我們國家數千年的歷史上,出現了無數忠臣良將,像諸葛亮,嶽飛,文天祥等人都成為了後世所敬仰的英雄。相應地,也出現了很多令人深惡痛絕的大奸臣!而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三個大奸臣比較特殊,他們所犯下的惡行被總結成了成語,並流傳至今……指鹿為馬在大秦幾代國君的勵精圖治下,秦王朝最終成功的統一了天下。秦始皇所創立的很多制度更是影響深遠。但遺憾的是,秦朝卻是一個非常短命的王朝。
  • 一個大大大奸臣的性福人生
    老夏讓她模擬石介的筆跡,寫了封「廢立詔書」,誣陷範、富等人要政變,立新皇帝。雖然仁宗皇帝不相信,範仲淹、富弼等人都不自安,要有所表現吧!上書辯解,同時申請外調,以避嫌疑。朝中因推行新政得罪的頑固派紛紛上書請求嚴辦「罪魁禍首」。範仲淹等人也是有理說不清,仁宗皇帝動搖了,同意範仲淹、富弼等人罷相,到外地為官。
  • 小店請奸臣為店鋪題匾,奸臣因為多寫一筆,造就了500年的老字號
    明史把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認為其人無才略,但他究竟是否是大奸臣還頗有爭議。嚴嵩故鄉的學者認為他也有忠君愛民的一面,其實還是因為清朝對明史的大量胡編,導致後世對明史都是半信半疑。
  • 古代歷史上的四大奸臣,每個人留下了一個成語,而今家喻戶曉
    從古至今,在朝堂之上有忠臣,當然也就有奸臣。可是能讓人深深記住的,要麼是忠心耿耿的忠臣要麼是大奸大惡的奸臣。而奸臣在世人眼裡就是擾亂朝綱的存在,他們站在正義的對立面,利用手中的權力殘害忠良,欺壓百姓,使其哀怨不斷。
  • 真實的陸貞,與電視劇中善良清純不沾邊,反倒勾搭奸臣幹涉朝政
    由於陸貞把太子照顧的非常好,而她本人也很懂得逢迎他人,這就使得皇帝和太子的母親對她都十分的器重。 而皇帝年幼,能夠依靠的只有最親近的人,也就是自己的的母親和乳母 。因此,陸令萱成為了除胡太后以外最親近皇帝的人。胡太后生活不檢點導致與皇帝之間的關係惡劣最後被生氣的皇帝囚禁起來。這下子陸令萱成了皇帝最為親近的人了。成了當之無愧的無冕太后。執掌權力以後是會上癮的,陸令萱就是典型的例子。
  • 為何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那麼快亡?太監和東林黨我們了解多少
    ·明朝太監的「奸臣」和「忠臣」 細心的讀者已經看到了,作者在奸臣和忠臣上面都加了雙引號。這是因為,在作者眼裡,所謂的忠奸看是對誰而言的。
  • 明朝最有爭議的皇帝——正德皇帝
    正德皇帝作為弘治皇帝唯一活著的兒子,所以他就是天生的皇位繼承人,弘治18年桃老爹死了以後,他就當上了皇帝,當年只有15歲。明武宗跟大臣們的關係不好,可能這也是他在歷史上名聲不好的原因,畢竟史書是文官們寫的。說他不好的原因,第一個,他不住在皇宮大內,要住在豹房。第二個,寵幸宦官,比如八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