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店請奸臣為店鋪題匾,奸臣因為多寫一筆,造就了500年的老字號

2020-12-23 騰訊網

中國作為擁有上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從古至今流傳的事物可謂是有著很多!如今,走在街頭巷尾總會看見一些店鋪掛出老字號的招牌,或者註明自己是一家百年老店擁有者悠久的歷史與傳統。這些店鋪當中,肯定有一部分是虛張聲勢,但是其中也是確實有著一部分是經歷了歷史的洗禮,保留至今一定是有著其獨特的歷史地位,與無可替代的品牌魅力!

嚴嵩,出生於1480年,是明朝著名的權臣,後來嚴嵩父子奪取了實權長達20年,逼害忠良、四處斂財,《明史》直接把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老百姓們非常討厭他,所以很多典籍、戲曲裡都把他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惡劣。明史把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認為其人無才略,但他究竟是否是大奸臣還頗有爭議。嚴嵩故鄉的學者認為他也有忠君愛民的一面,其實還是因為清朝對明史的大量胡編,導致後世對明史都是半信半疑。

話說這個嚴嵩在當時可是位極人臣,雖然品行不太好,但是也是當時的一位名人,於是當時新開的一家店鋪就想要嚴嵩為自己題字。當然想要嚴嵩為自己題字自然是花費了不少的銀兩。雖說當時嚴嵩位高權重,但是骨子裡還是文人出身,而為店鋪題字也是文人最愛做的事情。而在醬菜領域,估計沒有人不知道這個六必居。而原本的六必居的主人是在明朝的時候創的業。據說當時這個六必居並不是一個人開的,而是六個人開的。店家老闆請嚴嵩為他們店鋪題字。

剛開始是讓嚴嵩給他們的店名題字「六心居」。這個六心居是六兄弟一起合夥創辦的一個醬菜店。嚴嵩提筆就寫下了六心居三個字,心想,這個一個店卻有六個不同的心思,這中間內鬥紛爭肯定少不了,如何能夠長久發財呢?就提筆在這三個字中又多了一筆。正是在這心字上多了一筆,將「心」字變成了「必」字。這六兄弟看到這位朝廷大臣不僅幫他們題字而且還給他們賜了一個必字,當即樂呵地表示回去就把名字換掉,改成「六必居」,還掛上了嚴嵩的匾額。

六必居從明朝嘉靖年間就開始為朝廷皇室進貢各種醬菜,之後,六必居也並沒有讓眾人失望,諸代皇帝都挺喜歡吃它家的醬菜,有一種情有獨鐘的感覺,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六必居成了進貢的御用老店。在這個有著五百年歷史的店鋪身上,有著許許多的傳說,話說這個六必居的招牌,曾經兩下兩掛。第一次是在光緒年間,由於鄰居家的店鋪著火,火勢差點延伸到六必居的老匾,後來還是店裡的夥計張奪標等人捨命鑽進大火之中,把牌匾從火神的嘴中搶了回來,之後便送到山西臨汾會館裡保存起來。

六必居最出名的就是它的醬菜,比如稀黃醬、鋪淋醬油、甜醬蘿蔔、甜醬黃瓜,吃過的人是讚不絕口,原料都有固定場地,絕對不能含糊,現在六必居醃製的醬菜還是國宴上必備的名小菜呢!當年清朝皇帝用膳都要吃六必居家的小菜,可見口感一流。去過六必居的朋友都知道,那塊嚴嵩寫的「六必居」金字大牌匾依舊掛在店中央,歷經百年歲月,成為了稀世珍品,見證了這家百年老字號的發展。

相關焦點

  • 古代店鋪請奸臣起名,他多加了一筆,變成500年中國很火的招牌
    導語:古代店鋪請奸臣起名,他多加了一筆,變成500年中國很火的招牌大家一定聽說過明星效應,名人效應,簡單點來說,就是一家店鋪,曾經有過明星或者名人來過的話,就可以以此為宣傳,吸引更多的群眾過來其實這個在古代就已經很常見了,記得好多家店鋪曾經讓唐伯虎為之題名,藉助他的名氣,附庸風雅,生意自然也是越來越好的。
  • 北京500年知名老店:名字被奸臣多寫一筆,反而大火,現銷量過億
    北京500年知名老店:名字被奸臣多寫一筆,反而大火,現銷量過億在中國,除了全聚德、同仁堂這樣的百年老店,其實北京還有一個老店,一直火了500年,簡直就是老百姓最愛的一個百年老店,這個店名字叫做六必居,主要是做醬菜的一個店,那麼,你對這個百年老店到底了解多少呢
  • 奸臣題字多寫一筆,沒想到居然成了著名的招牌
    當時在嚴嵩還內有入獄 時候,曾經一家醬菜店,想要讓嚴嵩給自己的店鋪寫一個名字,但是一直是沒有機會。就是在嚴嵩知道自己馬上入獄的時候,想到自己還沒能給當時的鋪子寫名字,於是就開到了這個鋪子上,鋪子的老闆是有六個人,這六個人聽說馬上要入獄的嚴嵩要來給自己寫字,是一致的不同意的,就是害怕嚴嵩的晦氣給自己的店鋪找來很多的麻煩,但是嚴嵩執意的想要給店鋪寫下字。
  • 史上最有才的三大奸臣:字寫得一個比一個漂亮,名聲卻狼藉不堪
    大家都喜歡說字如其人,認為字寫得方正沉穩,為人必定正直仁厚;字寫得雜亂輕浮,為人必定品行不佳。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正如那句古話「人不可貌相」一樣,字也是「不可貌相」的,比如史上最有才的三大奸臣,字寫得一個比一個漂亮,名聲卻狼藉不堪。
  • 曹操是奸臣嗎?到底是誰把曹操變成了白臉的奸臣?
    對他的評價歷來在奸臣和梟雄這兩極中搖擺。「寧我負天下人,毋天下人負我」之類的話為他「招黑」無數,這多半要拜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賜。之後的幾百年中,以《三國演義》為藍本的各種文藝作品(戲曲、評書、小人書等)將曹操這種惡劣形象不斷強化。然而,曹操真的就是奸臣嗎?
  • 一代奇才,被冤枉近千年:大宋最應該平反的「奸臣」
    宋哲宗親政後,紹聖元年(1093年)四月,召章惇為相。重返朝廷核心的章惇,第一件事就是追究已故的司馬光、文彥博等人向西夏割地求和的罪責,同時停掉每年給西夏的歲賜,命章楶修築城寨,加固邊防。5年後,章楶在平夏城大敗西夏人,使得西夏「不復能軍,屢請命求和」。
  • 南宋鐵血宰相韓侂胄,追封嶽飛,北伐金國,為何被後世罵為奸臣?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所有人都知道宋孝宗為嶽飛平反,官復原職,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追封嶽飛為"鄂王"的實際上是南宋宰相韓侂胄,也是最後一位對金國發起北伐的宰相,然而最終他卻被函首安邊,還被安上了"奸臣"的罵名。
  • 宋朝的忠臣、奸臣與權臣
    這是嶽飛「講政治」能力的缺陷,還是其充分、甚至過度自信的表現?嶽飛觸及宋高宗最敏感處的,是他多次涉入最高權力接班人的設立。如,「(紹興七年二月庚子)起復湖北京西宣撫副使嶽飛以親兵赴行在。翌日,內殿引對。飛密奏請正建國公皇子之位,人無知者。及對,風動紙搖,飛聲戰不能句。上諭曰:『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飛色落而退。
  • 史書中的唐代九大奸臣 為何只有李義府李林甫通過成語為人們熟知
    本來每個朝代都要給給個皇帝修《實錄》,唐高祖、唐太宗的實錄本來是貞觀元年進士第一名的敬播修的,很真實,真實得讓唐太宗李世民很不滿意,於是就換了很會來事的許敬宗進行了大幅度刪改,至於刪減到什麼程度,大家不知道,但是大家知道的是唐太宗給長孫無忌寫了一首《威風賦》,但是因為許敬宗跟尉遲敬德是兒女親家(許敬宗的兒子娶了尉遲敬德孫女,也就是尉遲寶琳的女兒),於是不但把尉遲敬德美化成一個完人,還把
  • 道家經典《陰符經》談:國有奸臣當小人,一己私利亂凡塵
    國有奸臣當小人,一己私利亂凡塵,毀滅只因有仁義,勿做君子長遺恨。《黃帝陰符經》談奸臣的產生,隨時準備著,否則將萬劫不復國家有奸臣,和企業有小人,其實是一樣的。這並不為我們的意志而轉移。到底什麼是奸臣?其實奸臣的定義很多,但是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主觀上為自己某好處,而會令組織受到損害。奸臣的出現並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也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組織,有組織的地方就會有奸臣。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奸臣,還不一定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有可能還頂著大義去做壞事。從中國歷史來看,奸臣、妖妃誤國那是屢見不鮮。但為什麼總會出現這種情況?難道上位者不知道奸臣的危害?也不能分辨奸臣?
  • 「志說北京」明清時代的老字號名人廣告
    明清的名人廣告中最有名的有兩個,一是明嘉靖年間的京城 「六必居」,老北京都知道,這家老字號的招牌是明朝奸相嚴篙題的字,圍繞著這塊招牌,產生了很多傳說甚至是傳奇。另一個是「都一處」,清乾隆皇帝曾親筆為這家店鋪題字並贈送虎頭匾。這兩家店鋪到現在還有,且數百年來一直生意興隆。
  • 為什麼皇帝總是分不清忠臣和姦臣?
    「忠奸」問題是古代大臣為官的首要問題同樣,和珅必須受賄,因為如果他不受賄,乾隆肯定會殺了他。因為有缺點的人控制得更好,沒有缺點的人,能力如此之大的人,必然是乾隆朝的大禍。只要不跟和珅造反,不幹涉儲君之事,就能安全地跟著乾隆。
  • 不附權貴、指斥奸臣的初唐直臣王義方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王義方被改授洹水丞,終於可以回大陸當官了,但是故人張亮的兄子張皎的死,讓他的赴任之行多了一些曲折。張皎因為也被發配流放到海南島而依靠王義方,他的遺願是讓妻兒攜帶他的屍體還鄉。張皎的妻子還年輕,王義方當然知道要避嫌,於是與張妻對海神發了誓,讓張家奴僕背負張皎的靈柩,張妻抱著張皎的兒子,騎王義方的馬。
  • 它和帽子不沾邊,因為一位明朝奸臣而得名,奇怪的官帽胡同
    它和帽子不沾邊,因為一位明朝奸臣而得名,奇怪的官帽胡同大家好,今天小編給您帶來的是官帽胡同的故事。在清朝,戴帽子是滿族男子的習俗,自從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剃髮垂辮已成定製,因此北京的男子不分種族,也不分長幼都戴起帽子來了。
  • 琦善為什麼會成為「奸臣」「賣國賊」?
    在壞人的隊伍中,琦善大約可屬「最壞」的一類,因為他犯有古今中外均視為不赦的罪行——賣國。沒有一個民族和國家,會饒恕自己歷史上的賣國賊。(根據歷史學家研究表明,1840年鴉片戰爭時,世受國恩、位極人臣、聖眷正隆、家貲豐裕的琦善,談不上有賣國的動機,扣在他頭上的賣國罪名無一可以成立。
  • 王國華 | 奸臣洗白大法
    其實,所謂奸臣並非總是同樣的風評,譬如像魏忠賢、嚴嵩、和珅、秦檜等,大多被後人翻過案。學者們查找資料,結合時代背景,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設身處地打量他們的處境,往往認為他們並非定論中那麼不堪,亦有「不得不為之」的理由。而對蔡京,卻鮮有翻案者。蔡京為相20餘載,差不多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最久的。要知道,歷代王朝宰相在位的平均時間還不到兩年。如果蔡京執政二十年間,凡事倒行逆施,流惡難盡,倒也不可能。
  • 南明首輔馬士英到底是不是奸臣?
    這番千人踩萬人捶的待遇,對馬士英來說倒也算得上事出有因,畢竟《明史》也將他華麗麗的歸入了《奸臣傳》之中,還言之鑿鑿的說他「貪鄙無遠略」。然而,就在馬士英的奸臣地位即將實錘之際,老馬本人抓住南明最後的歲月,帶上一腔熱血,兩分氣節,率領王師輾轉各地,堅持反清鬥爭,最終以身殉國,羞煞一眾嫌水涼的清流們。一通氣壯山河的神操作,幾乎洗白了馬士英的奸臣形象。
  • 古代歷史上的四大奸臣,每個人留下了一個成語,而今家喻戶曉
    而在眾多的奸臣當中總有那麼幾個人比較突出,讓人們把他們的事跡編寫成了各種成語,讓後人以此為戒。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因這四大奸臣所發生的故事而流傳下來的成語是哪四個。如果沒有趙高,秦朝可能還會多存在幾年,可世上沒有如果。
  • 李世民在位23年,放過了一位奸臣,因此葬送了李氏的江山
    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時候,看人的眼光非常獨到,例如羅成,尉遲恭和秦瓊都是李世民發現並招為己用的人才。正因為李世民看人之準,這些人才在短短幾年就滅了突厥,成就了貞觀盛世。但是每個朝代中都會出現一種人,那就是奸臣,就連李世明創建的唐朝中也存在。那麼這個最大奸臣是誰?為什麼他會禍害李世民的天下?
  • 心理趣解:為什麼白臉的是奸臣,紅臉的是忠臣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傳統戲曲中,白臉一般代表著奸詐多疑的奸臣,如曹操;紅臉的一般代表忠誠正直的忠臣,如關羽。所謂的藝術雖高於生活,卻紮根於生活。白臉代表奸臣,紅臉代表忠臣,絕不是藝術家偶然的突發奇想,而是對其豐富的生活閱歷的一種抽象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