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00年知名老店:名字被奸臣多寫一筆,反而大火,現銷量過億

2020-12-23 影視之隨心看海

北京500年知名老店:名字被奸臣多寫一筆,反而大火,現銷量過億

在中國,除了全聚德、同仁堂這樣的百年老店,其實北京還有一個老店,一直火了500年,簡直就是老百姓最愛的一個百年老店,這個店名字叫做六必居,主要是做醬菜的一個店,那麼,你對這個百年老店到底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一起來看一看!

六必居,為何叫做六必居呢?其實,並不是創始人隨意取的名字,而是有很深層次的意思,據說,當時,正是嚴嵩這個大奸臣把握朝政的時候,六必居從一創立之初,就是皇族的御用醬菜店,負責向皇宮進貢醬菜,有一次,嚴嵩來到了小店,看到招牌,「六心居」,認為不妙,本是6兄弟開的店,為何要有6心呢?容易產生分歧,所以,在店主求字之時,多寫了一筆,成了「六必居」,店主一看,覺得非常好,於是就沿用了幾百年。

其實,除了這個傳說,「六必居」這個名字還有其他兩種說法:一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不賣茶,其餘的就是6必,所以叫做「六必居」;二是做菜品,根據古人所言:「黍稻必齊,曲種必實,湛之必潔,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必,所以叫做「六必居」,不管如何,六必居一直流傳至今,在北京甚至全世界都非常出名,歷史最久、聲譽最顯著,幾百年風味不減,盛名不衰。

甚至連日本的前首相都非常喜歡六必居,每次訪華,必定購買六必居的醬菜回到日本,所以,由此可見,嚴嵩的一個舉動,反而讓六必居大火,這一把火,一燒燒了500年,成為了北京百年老店的招牌。

中國古語有云:富不過三代,六必居卻打破了這一個魔咒,雖然已經過去了500年,始終保持著勃勃生機,現在還是遠銷內外,每一年的年產量達到了2億噸,銷量過億,是中國非常重要的一個產業公司,上至貴族豪門,下到小戶人家,一直都是大家的最愛,希望這家公司發展的越來越好,歷經艱辛之後,創造更高的產值,紅紅火火,創造奇蹟!

相關焦點

  • 小店請奸臣為店鋪題匾,奸臣因為多寫一筆,造就了500年的老字號
    嚴嵩,出生於1480年,是明朝著名的權臣,後來嚴嵩父子奪取了實權長達20年,逼害忠良、四處斂財,《明史》直接把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老百姓們非常討厭他,所以很多典籍、
  • 古代店鋪請奸臣起名,他多加了一筆,變成500年中國很火的招牌
    導語:古代店鋪請奸臣起名,他多加了一筆,變成500年中國很火的招牌大家一定聽說過明星效應,名人效應,簡單點來說,就是一家店鋪,曾經有過明星或者名人來過的話,就可以以此為宣傳,吸引更多的群眾過來,比如說現在很典型的就是一些物品,有了明星打廣告,就有好多的粉絲來買帳,賣的自然就多了,商家根據這個也是賺取了不少的錢。
  • 奸臣題字多寫一筆,沒想到居然成了著名的招牌
    當時在嚴嵩還內有入獄 時候,曾經一家醬菜店,想要讓嚴嵩給自己的店鋪寫一個名字,但是一直是沒有機會。就是在嚴嵩知道自己馬上入獄的時候,想到自己還沒能給當時的鋪子寫名字,於是就開到了這個鋪子上,鋪子的老闆是有六個人,這六個人聽說馬上要入獄的嚴嵩要來給自己寫字,是一致的不同意的,就是害怕嚴嵩的晦氣給自己的店鋪找來很多的麻煩,但是嚴嵩執意的想要給店鋪寫下字。
  • 陷害嶽飛的奸臣万俟卨,他的名字怎麼讀?他到底是什麼人?
    而秦檜和万俟卨,又是這五人中唯二還被寫進了《宋史·奸臣傳》的大奸吝。秦檜我們再熟悉不過了。而万俟卨,作為一個開封府武縣(今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走出來的讀書人,倒是還有一個我們不太熟悉的背景。在看到"万俟卨"這個名字而不知其讀音的時候,你覺得其中的姓氏是什麼,"萬"?
  • 給兒子取名「羽凡」,護士寫出生證明多添一筆,媽媽:這個名字好
    給兒子取名「羽凡」,護士手誤多添一筆,爸爸卻大喜柳先生是出生於80後,和妻子在工作當中結識,相處不到2年,就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婚後柳先生和妻子也是非常相愛,於是在婚後不到1年的時間裡,妻子就意外地懷孕了,當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全家人都炸開了,很多親朋好友都如約趕來看望這個馬上就要迎來小生名的家庭,而柳先生對這個孩子也是非常期待。
  • 中國足球俱樂部離百年老店就差了個名字
    「北京國安」「上海申花」「河南建業」……這些叫了20多年的名字,可能保不住了。近日,中國足協出臺新政,要求各俱樂部從其名稱中刪除其投資方和企業的名字,使用「中性化」名稱。據悉,中國足球超級聯賽16支球隊中,只有大連人俱樂部符合新政要求。
  • 滋美老北京滷肉卷北京廣播學院6年老店超人氣(圖)
    直營老店,經歷了6年時間的開店火爆持續神奇的歷程,在中秋來臨之際,全新的店面形象裝修和全新的產品新品升級體驗促銷呼之而出,北京知名美食網站、新浪搜狐等吃貨社區,美團大眾點評等美食互動媒體以及傳媒大學BBS等人氣社區網絡持續對滋美老北京滷肉卷北京廣播學院店歷史和新消費進行關注和口碑點評,一時間,數年前帶動整個中國傳媒大學西街特色小吃售賣標杆的滋美滷肉卷又成為了美食客們極為討論的話題
  • 史上最有才的三大奸臣:字寫得一個比一個漂亮,名聲卻狼藉不堪
    大家都喜歡說字如其人,認為字寫得方正沉穩,為人必定正直仁厚;字寫得雜亂輕浮,為人必定品行不佳。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正如那句古話「人不可貌相」一樣,字也是「不可貌相」的,比如史上最有才的三大奸臣,字寫得一個比一個漂亮,名聲卻狼藉不堪。
  • 臺北永樂市場"條仔老店米苔目" 懷舊的米苔目老店
    條仔老店米苔目的手工米苔目湯鮮、米苔目Q。( 圖片來源:欣傳媒)     臺北迪化街是臺北知名中藥街、南北貨街,霞海城隍廟與永樂市場都在這一帶,街上儘是傳承好幾代的百年老字號店鋪,30年以上的餐飲小吃店也不少,永樂市場旁邊小巷裡,有家「條仔老店米苔目」,供應米苔目、黑白切等懷舊好料,已經默默過半個世紀。   雖然店名叫做「條仔」,實際上與警察無關,而是創辦老闆的名字。
  • 臺北永樂市場「條仔老店米苔目」 懷舊的米苔目老店
    條仔老店米苔目的手工米苔目湯鮮、米苔目Q。  臺北迪化街是臺北知名中藥街、南北貨街,霞海城隍廟與永樂市場都在這一帶,街上儘是傳承好幾代的百年老字號店鋪,30年以上的餐飲小吃店也不少,永樂市場旁邊小巷裡,有家「條仔老店米苔目」,供應米苔目、黑白切等懷舊好料,已經默默過半個世紀。   雖然店名叫做「條仔」,實際上與警察無關,而是創辦老闆的名字。
  • 寧波最著名的百年老店:以湯圓著稱,名字奇怪,外地遊客都看不懂
    #90後旅行#寧波最著名的百年老店:以湯圓著稱,名字奇怪,外地遊客都看不懂寧波湯圓不論大人還是孩子,都很喜歡吃,又甜又糯,吃到嘴裡滑溜溜的,別提多美味了。許多遊客來到寧波以後,除了欣賞當地知名景點,跋山涉水遊玩之外,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都得吃一碗正宗口味的寧波湯圓。尤其在寧波當地名氣很高的缸鴨狗,這可是寧波的招牌店鋪,凡是來過的遊客都說,口感棒級了。
  • 一代奇才,被冤枉近千年:大宋最應該平反的「奸臣」
    9個月後,元祐元年(1086年)十一月,章惇終於可以回杭州,蘇軾這時給他寫了一封信:「歸安丘園,早歲共有此意,公獨先獲其漸,豈勝企羨。但恐世緣已深,未知果脫否耳?恰恰相反,他們寫下來的關於章惇的事跡,反過來證明了章惇是一個做事有原則、做人有底線的人:他曾大權獨攬七八年,卻「不肯以官爵私所親」,四個兒子都考上進士,但除了一個入朝當校書郎的低級官員,其他三子都在州縣為官,沒有一個顯達。若他是奸臣,請問有不徇私的奸臣嗎?
  • 南明首輔馬士英到底是不是奸臣?
    這番千人踩萬人捶的待遇,對馬士英來說倒也算得上事出有因,畢竟《明史》也將他華麗麗的歸入了《奸臣傳》之中,還言之鑿鑿的說他「貪鄙無遠略」。然而,就在馬士英的奸臣地位即將實錘之際,老馬本人抓住南明最後的歲月,帶上一腔熱血,兩分氣節,率領王師輾轉各地,堅持反清鬥爭,最終以身殉國,羞煞一眾嫌水涼的清流們。一通氣壯山河的神操作,幾乎洗白了馬士英的奸臣形象。
  • 寧波最著名的百年老店,名字奇怪,以湯圓著稱,遊客卻說:不好吃
    很多來過寧波旅遊的朋友,應該都不會對「缸鴨狗」這家百年老店感到陌生,也是大家來到寧波必須打卡的地方。「缸鴨狗」在寧波有很多分店,尤其在遊客密集的地區,都會見到這個百年老店的影子。而「缸鴨狗」的標誌就跟它的名字一樣,由一口缸,一隻鴨子和一隻狗組成,非常形象,一目了然。那麼,來到「缸鴨狗」要吃什麼呢?
  • 這可能是北京最全的美食攻略:北京最知名的9種美食!(附攻略)
    北京菜對我來說過於粗獷,反而北京的創意餐廳跟西餐廳廣式餐廳深得我心!但是這篇攻略不會介紹這些,如果有需要可以留言告知,我會給你推薦,如果人多我考慮再出一個在北京吃非北京菜的攻略!炒肝屬於早餐鋪子裡的美食,但是北京有兩家比較知名的炒肝鋪子還是值得推薦:姚記炒肝跟趙記炒肝(炒肝趙也不錯,但不知道是不是趙記炒肝!曾經公司附近有一家:炒肝趙,賣炒肝也賣滷煮!)
  • 美味生煎包的具體做法,幾十年老店的師傅終於捨得公布配方了!
    美味生煎包的具體做法,幾十年老店的師傅終於捨得公布配方了!生煎包看起來和包子的長相大差不差,其實兩者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生煎包在一百多年前就出現了,那時候被稱為「茶點心」,後來生煎包作為快餐代替了正餐,受到廣大食客和消費的喜歡,成為著名的街頭小吃之一。
  • 它和帽子不沾邊,因為一位明朝奸臣而得名,奇怪的官帽胡同
    它和帽子不沾邊,因為一位明朝奸臣而得名,奇怪的官帽胡同大家好,今天小編給您帶來的是官帽胡同的故事。在清朝,戴帽子是滿族男子的習俗,自從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剃髮垂辮已成定製,因此北京的男子不分種族,也不分長幼都戴起帽子來了。
  • 歐洲中世紀的名字由來,姓氏多,名字少,外號反而最主要!
    歐洲中世紀的名字由來,姓氏多,名字少,外號反而最主要我們今天看歐洲中世紀的歷史,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地方,歐洲人的名字特別少,不像我們中國人,中國人是姓少,漢族人的常用姓氏大概是500多個,算上少數民族的姓氏也沒有那麼多
  • 這麼多百年老店分分鐘倒閉,滿眼都是熟悉的品牌
    短短的幾個月時間,數以百計的知名企業要麼已經破產、要麼瀕臨破產,其中不乏一些歷史悠久的「百年老店」。如果你還不知道這股「破產浪潮」有多嚴重的話,看完以下這個列表就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品牌,你一定接觸過,甚至是這個品牌的忠實客戶。什麼,它們居然也要破產了?沒錯,現實很殘酷。
  • 「一筆書」就是說一筆寫一行,一筆寫到底嗎?
    「一筆書」其實就是草書,說「一筆」是指書寫文字時筆勢連綿相續,如一筆直下而成。這當然是一種形象的、誇張的說法,真要做到「一筆寫到底」是非常困難的,幾乎不可能實現。一般認為東漢張芝是一筆書的創始人。從他的有限作品中,我們很少能看到一筆連寫三個字以上的記錄,有人甚至懷疑中國書法史上張芝是否確有其人。「一筆書」真能一筆一行寫到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