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和帽子不沾邊,因為一位明朝奸臣而得名,奇怪的官帽胡同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您帶來的是官帽胡同的故事。在清朝,戴帽子是滿族男子的習俗,自從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剃髮垂辮已成定製,因此北京的男子不分種族,也不分長幼都戴起帽子來了。當時北京人戴的帽子大致可分為禮帽、便帽和風帽。所謂禮帽就是官帽。多用呢、緞或布製成,也有用皮子製成的。老北京的便帽,無論老少也無論尊卑都可以戴,這種帽子由6塊同質料子拼制而成據說早在明代初年,就因為它有天地四方的「六合統一」的意思而在京城非常流行。但是這是說的清朝的官帽,如今要說的,卻是明朝的一頂官帽。從北京站前大街西側北起,第一條街道原來是一條名字奇怪的胡同,它叫官帽胡同。
它基本呈東西走向,卻並不是那麼規整。因為,最初的官帽胡同的東口與原來的一條「南小街」相通。從東口走進去,是一條比較狹窄、筆直的東西走向的巷子;大約長20多米,在盡頭向左拐個直角,便是一段只有10多米的巷子,而且很狹窄,只有1米左右寬;接著,胡同又向西拐個直角,這時才會進入胡同的主路段,大約300米左右。它的寬度可行駛一輛小臥車,這才像是一條像樣的胡同。因而,整體下來,整條基本變形喪失原來面貌的官帽胡同,其形狀大致像一個直角「S」形。不過,頭一次聽到這個胡同時,你肯定會覺得驚訝。當然,也幾乎很少有人知道這條胡同的來歷了。也許有人會猜測,這條胡同應該跟某個朝代某個大官有關吧。
猜得不算錯。這個怪名字胡同,其實跟明朝的一個大奸臣不無瓜葛。這個奸臣就是禍國殃民、惡貫滿盈、臭名昭著的嚴嵩。官帽就是指他的那頂宰相帽兒。當然,這條胡同肯定不是紀念他的,而是用來羞辱他的。人們走在胡同裡,豈不是踩在他的官帽上?如今這條胡同基本消失了,已經沒有一絲傳統的建築風格,剩下的只是一條普通的巷子,卻被一條新式馬路拆斷了,並被一座座老北京那些胡同兒。的現代大廈湮沒了。我們已幾乎找不到它最初的面貌了。其實,跟嚴嵩有關的是三條胡同,其他兩條胡同分別是:衣袍胡同和銀碗胡同。這三條胡同都跟嚴嵩的同一個事件有關。
在大明朝晚年,太監當道,奸臣遮天,致使社會黑暗得沒法說了,黑得跟漆一樣。嚴嵩父子就是奸臣裡頭的「拔尖」分子,做過的壞事拿火車皮估計都裝不完據說,嚴嵩並不是不學無術那種人,跟宋朝的高俅不是一路貨相反,他是個能幹的傢伙,還頗有才華,尤其是書法作品到今天價位也不低。比如北京大名鼎鼎的「六必居」這三字匾額,相傳就是嚴嵩這個傢伙題的。他小時候家境貧苦,吃不飽穿不暖,一心想著出人頭地。於是,他便咬緊牙關,發憤圖強,刻苦學習,加入了莘莘學子的隊伍。老天不負苦心人,嚴嵩的努力沒白費,鄉試、會試都是順風順水,最終考中二甲進士,進了翰林院。
沒想到,老家親人掛了,按照慣例嚴嵩不得不解職回家,奔喪守孝。嚴嵩是個很有心計的傢伙,以進為退,守孝後沒有做官,而是索性留在家鄉,在鈐山腳下建了一座書房,擺起了隱士的派頭,靜居寫作,待了八年,他完成了《鈐山堂集》,另外他還為家鄉撰寫了一部《正德袁州府志》。立馬就贏得了很高的名聲很快,他就被朝廷召進了政府機關,又沒幾年,他就升上了國子監祭酒。這個職位相當於國家最高學府的校長兼書記。嚴嵩聰明有心計,在官場上如魚得水,利用自己的名聲和才幹,八面玲瓏,簡直青雲直上。若干年後,他已是堂堂丞相,黨羽滿天下。曾經的作家兼書法家,如今已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然而,誰也不知道他的內心。讓世人看走眼的是,他是個有才無德的傢伙,一心鑽營擅權牟利。位至極臣,地位顯赫的他應該是滿足了。
但他卻貪心不足蛇吞象,還企圖覬覦著皇帝的龍椅呢。據說嚴嵩還巴望著過過皇帝癮,企圖謀權篡位。不料嚴嵩過於狂妄高調,把風不嚴,被人彈劾,被嘉靖皇帝得知了他的野心。嘉靖皇帝自然是龍顏大怒,火冒三丈。原本,這種罪行是要殺頭的,但是之前嘉靖皇帝太器重嚴嵩了,曾金口玉言許諾不論他犯什麼罪,都不會處以死刑。於是乎,嚴嵩算是撿了一條狗命。他被即刻罷官炒了魷魚,同時抄沒家產。連同他那個不成器的兒子嚴世藩也被發配到南方。據說,抄家之後,從嚴嵩的豪宅裡搜出黃金三萬二千餘兩,白銀二百餘萬兩,以及珍寶古玩數千件。不過,抄收上來的家產,據說不及總數的十分之三。當然,這些財產稍遜於清朝的大貪官和珅了。這個大奸臣從此身敗名裂,無家可歸。誰知,嚴嵩的兒子嚴世藩抱著僥倖心理,在發配途中居然悄悄逃回了家鄉,企圖做一條漏網之魚。這點小事,怎麼能瞞得了上頭,很快皇帝就知道嚴世藩抗命不從的報告。
這下嚴世藩沒好果子吃了,嘉靖皇帝一聲令下,嚴世藩即刻被押回京城,斬首示眾。據說行刑那天,全京城的百姓興高採烈,互相慶賀。真是大快人心,不過嚴嵩這個老傢伙到挺老實,他乖乖地伏法,沒敢冒犯龍顏。但是他的下場也沒多好,他被下令沿街乞討,由兩名官差押著,嚴嵩仍然被允許披著那身丞相服,戴著相冠,託著一隻銀碗,沿街討飯。想想,這樣的大奸臣,百姓們早就恨之入骨,怎麼肯給他施捨飯吃。他每走到一條街,一條胡同,都會遭到人們的唾罵,當然,還有身上被大家「賞賜」的臭雞蛋、康心蘿蔔、爛西紅柿之類的。嚴嵩終於嘗到自己的苦果了。就這樣一連幾天,嚴嵩沒討到一粒米,半個饅頭,很快就餓得眼冒金星。當走到一條胡同裡,他終於餓得一頭栽在地上。
這時,他頭上的丞相冠也滾落在了地上,他也無力去撿。這時胡同裡的人們紛紛趕上來,大家都使勁地踩著那頂官帽,踩得要多癟有多癟。此後,人們紛紛拍手把這條胡同改名為「冠帽胡同」。到了清朝乾隆朝,這個名字又被改成了「官帽胡同」,流傳至今。當嚴嵩被官差踢著繼續前行討飯,他踉踉蹌蹌地走到另一條胡同。後來實在走不動了,他手中的那隻空銀碗也舉不起來了,「噹啷」地就掉地上了。人們此後便慶幸地把胡同改名為「銀碗胡同」。如果這時誰趁機撿了那隻銀碗,誰就是撿了個大便宜。不過究竟誰撿了,不知道。銀碗胡同其實還有另一個名字,叫揚州胡同。到了清朝,不知為什麼又被改成羊肉胡同,到了民國,又根據諧音,叫成了洋溢胡同。這倒也見證了歷史的某種「變臉」。
當嚴嵩走到第三條胡同時,那件丞相衣袍還松塔塔地披在他身上。不料被一陣風一吹,身上的衣袍被吹在地上。嚴嵩撿起來想披上去,卻怎麼也披不上去。於是,他乾脆把那件衣袍扔在地上,不得不穿著內衣在胡同裡挪步。之後,人們便把這條胡同改名為「衣袍胡同總之,這三條胡同都見證了大奸臣嚴嵩的可悲下場。沒多久他也就在貧病交加中餓死了,也無人為他收屍。這正是惡人應得的報應,也是京城百姓們的看法。當然,官帽胡同不僅僅跟嚴嵩有關,這條胡同裡還曾住過不少名人。比如上個世紀的著名電影演員顏彼德,就是在官帽胡同裡成長起來的。至今,這三條胡同基本已經消失了。它們都完全融入東單到北京站這段馬路與兩側的現代高樓之間。僅僅留下了一些歷史的故事。正是這些故事,才讓人們大致知道,從前這裡有這麼三條胡同。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了,感謝您的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