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和帽子不沾邊,因為一位明朝奸臣而得名,奇怪的官帽胡同

2020-12-22 夕陽下的小河

它和帽子不沾邊,因為一位明朝奸臣而得名,奇怪的官帽胡同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您帶來的是官帽胡同的故事。在清朝,戴帽子是滿族男子的習俗,自從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剃髮垂辮已成定製,因此北京的男子不分種族,也不分長幼都戴起帽子來了。當時北京人戴的帽子大致可分為禮帽、便帽和風帽。所謂禮帽就是官帽。多用呢、緞或布製成,也有用皮子製成的。老北京的便帽,無論老少也無論尊卑都可以戴,這種帽子由6塊同質料子拼制而成據說早在明代初年,就因為它有天地四方的「六合統一」的意思而在京城非常流行。但是這是說的清朝的官帽,如今要說的,卻是明朝的一頂官帽。從北京站前大街西側北起,第一條街道原來是一條名字奇怪的胡同,它叫官帽胡同。

它基本呈東西走向,卻並不是那麼規整。因為,最初的官帽胡同的東口與原來的一條「南小街」相通。從東口走進去,是一條比較狹窄、筆直的東西走向的巷子;大約長20多米,在盡頭向左拐個直角,便是一段只有10多米的巷子,而且很狹窄,只有1米左右寬;接著,胡同又向西拐個直角,這時才會進入胡同的主路段,大約300米左右。它的寬度可行駛一輛小臥車,這才像是一條像樣的胡同。因而,整體下來,整條基本變形喪失原來面貌的官帽胡同,其形狀大致像一個直角「S」形。不過,頭一次聽到這個胡同時,你肯定會覺得驚訝。當然,也幾乎很少有人知道這條胡同的來歷了。也許有人會猜測,這條胡同應該跟某個朝代某個大官有關吧。

猜得不算錯。這個怪名字胡同,其實跟明朝的一個大奸臣不無瓜葛。這個奸臣就是禍國殃民、惡貫滿盈、臭名昭著的嚴嵩。官帽就是指他的那頂宰相帽兒。當然,這條胡同肯定不是紀念他的,而是用來羞辱他的。人們走在胡同裡,豈不是踩在他的官帽上?如今這條胡同基本消失了,已經沒有一絲傳統的建築風格,剩下的只是一條普通的巷子,卻被一條新式馬路拆斷了,並被一座座老北京那些胡同兒。的現代大廈湮沒了。我們已幾乎找不到它最初的面貌了。其實,跟嚴嵩有關的是三條胡同,其他兩條胡同分別是:衣袍胡同和銀碗胡同。這三條胡同都跟嚴嵩的同一個事件有關。

在大明朝晚年,太監當道,奸臣遮天,致使社會黑暗得沒法說了,黑得跟漆一樣。嚴嵩父子就是奸臣裡頭的「拔尖」分子,做過的壞事拿火車皮估計都裝不完據說,嚴嵩並不是不學無術那種人,跟宋朝的高俅不是一路貨相反,他是個能幹的傢伙,還頗有才華,尤其是書法作品到今天價位也不低。比如北京大名鼎鼎的「六必居」這三字匾額,相傳就是嚴嵩這個傢伙題的。他小時候家境貧苦,吃不飽穿不暖,一心想著出人頭地。於是,他便咬緊牙關,發憤圖強,刻苦學習,加入了莘莘學子的隊伍。老天不負苦心人,嚴嵩的努力沒白費,鄉試、會試都是順風順水,最終考中二甲進士,進了翰林院。

沒想到,老家親人掛了,按照慣例嚴嵩不得不解職回家,奔喪守孝。嚴嵩是個很有心計的傢伙,以進為退,守孝後沒有做官,而是索性留在家鄉,在鈐山腳下建了一座書房,擺起了隱士的派頭,靜居寫作,待了八年,他完成了《鈐山堂集》,另外他還為家鄉撰寫了一部《正德袁州府志》。立馬就贏得了很高的名聲很快,他就被朝廷召進了政府機關,又沒幾年,他就升上了國子監祭酒。這個職位相當於國家最高學府的校長兼書記。嚴嵩聰明有心計,在官場上如魚得水,利用自己的名聲和才幹,八面玲瓏,簡直青雲直上。若干年後,他已是堂堂丞相,黨羽滿天下。曾經的作家兼書法家,如今已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然而,誰也不知道他的內心。讓世人看走眼的是,他是個有才無德的傢伙,一心鑽營擅權牟利。位至極臣,地位顯赫的他應該是滿足了。

但他卻貪心不足蛇吞象,還企圖覬覦著皇帝的龍椅呢。據說嚴嵩還巴望著過過皇帝癮,企圖謀權篡位。不料嚴嵩過於狂妄高調,把風不嚴,被人彈劾,被嘉靖皇帝得知了他的野心。嘉靖皇帝自然是龍顏大怒,火冒三丈。原本,這種罪行是要殺頭的,但是之前嘉靖皇帝太器重嚴嵩了,曾金口玉言許諾不論他犯什麼罪,都不會處以死刑。於是乎,嚴嵩算是撿了一條狗命。他被即刻罷官炒了魷魚,同時抄沒家產。連同他那個不成器的兒子嚴世藩也被發配到南方。據說,抄家之後,從嚴嵩的豪宅裡搜出黃金三萬二千餘兩,白銀二百餘萬兩,以及珍寶古玩數千件。不過,抄收上來的家產,據說不及總數的十分之三。當然,這些財產稍遜於清朝的大貪官和珅了。這個大奸臣從此身敗名裂,無家可歸。誰知,嚴嵩的兒子嚴世藩抱著僥倖心理,在發配途中居然悄悄逃回了家鄉,企圖做一條漏網之魚。這點小事,怎麼能瞞得了上頭,很快皇帝就知道嚴世藩抗命不從的報告。

這下嚴世藩沒好果子吃了,嘉靖皇帝一聲令下,嚴世藩即刻被押回京城,斬首示眾。據說行刑那天,全京城的百姓興高採烈,互相慶賀。真是大快人心,不過嚴嵩這個老傢伙到挺老實,他乖乖地伏法,沒敢冒犯龍顏。但是他的下場也沒多好,他被下令沿街乞討,由兩名官差押著,嚴嵩仍然被允許披著那身丞相服,戴著相冠,託著一隻銀碗,沿街討飯。想想,這樣的大奸臣,百姓們早就恨之入骨,怎麼肯給他施捨飯吃。他每走到一條街,一條胡同,都會遭到人們的唾罵,當然,還有身上被大家「賞賜」的臭雞蛋、康心蘿蔔、爛西紅柿之類的。嚴嵩終於嘗到自己的苦果了。就這樣一連幾天,嚴嵩沒討到一粒米,半個饅頭,很快就餓得眼冒金星。當走到一條胡同裡,他終於餓得一頭栽在地上。

這時,他頭上的丞相冠也滾落在了地上,他也無力去撿。這時胡同裡的人們紛紛趕上來,大家都使勁地踩著那頂官帽,踩得要多癟有多癟。此後,人們紛紛拍手把這條胡同改名為「冠帽胡同」。到了清朝乾隆朝,這個名字又被改成了「官帽胡同」,流傳至今。當嚴嵩被官差踢著繼續前行討飯,他踉踉蹌蹌地走到另一條胡同。後來實在走不動了,他手中的那隻空銀碗也舉不起來了,「噹啷」地就掉地上了。人們此後便慶幸地把胡同改名為「銀碗胡同」。如果這時誰趁機撿了那隻銀碗,誰就是撿了個大便宜。不過究竟誰撿了,不知道。銀碗胡同其實還有另一個名字,叫揚州胡同。到了清朝,不知為什麼又被改成羊肉胡同,到了民國,又根據諧音,叫成了洋溢胡同。這倒也見證了歷史的某種「變臉」。

當嚴嵩走到第三條胡同時,那件丞相衣袍還松塔塔地披在他身上。不料被一陣風一吹,身上的衣袍被吹在地上。嚴嵩撿起來想披上去,卻怎麼也披不上去。於是,他乾脆把那件衣袍扔在地上,不得不穿著內衣在胡同裡挪步。之後,人們便把這條胡同改名為「衣袍胡同總之,這三條胡同都見證了大奸臣嚴嵩的可悲下場。沒多久他也就在貧病交加中餓死了,也無人為他收屍。這正是惡人應得的報應,也是京城百姓們的看法。當然,官帽胡同不僅僅跟嚴嵩有關,這條胡同裡還曾住過不少名人。比如上個世紀的著名電影演員顏彼德,就是在官帽胡同裡成長起來的。至今,這三條胡同基本已經消失了。它們都完全融入東單到北京站這段馬路與兩側的現代高樓之間。僅僅留下了一些歷史的故事。正是這些故事,才讓人們大致知道,從前這裡有這麼三條胡同。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了,感謝您的關注 !

相關焦點

  • 清朝大臣們所戴的官帽,是自己創造的還是延續明朝的?
    不知道大家在看清劇的時候,有沒有看到過清朝大臣們頭上戴著的帽子。因為我們經常看這種題材的電視,大部分的帽子我們應該還是可以分的清楚的。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子,都會覺得清朝人們戴的帽子和穿的衣服都是奇奇怪怪的,但是卻很美觀漂亮。因為他們不是漢族人,所以這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 清朝官帽的級別之分,九品官帽令人羨慕,一品官帽想都不敢想!
    其實這些都不是什麼讓人特別驚訝的東西,在文武官員身上最值錢的就是他們身上的官帽。官帽整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叫做暖帽,是在冬天用來保暖的,為圓形,在起其周圍多有簷,而簷,一般是有皮革呢榮,緞子,布匹等材料做成的,顏色大體為黑色,中間會有一條大體為紅色的短短的帽緯,在最高初會放上一顆珠子,我們稱它叫作」頂珠」多採用珍貴的材料做成,還有一種帽子叫涼帽,用來夏季上朝時戴,呈喇叭狀,
  • 明清家具——「官帽椅」的來歷
    明清家具——「官帽椅」的來歷我國的木質家具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在明清的時候達到了一個比較高的點位,這時候的家具的技術和美學欣賞在世界上都是比較精湛的。明清家具是融合了文人以及匠人的智慧和技藝的藝術品,一件遺留於世的明清家具在而今是很有價值意義的。明清家具,特別是明式家具主要以簡潔大方,經久耐用而聞世,無論圈椅,官帽椅還是羅漢床等都較以前的家具更顯簡潔大方而實用。
  • 清朝頂戴花翎價值不菲,卻輸給了明朝的烏紗帽,其原因是什麼呢
    那麼關於這句話中明朝官員們帶的烏紗帽,大家大概了解了多少呢?那麼今天,我就來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下明朝官員所佩戴的烏紗帽。烏紗帽其實最早是出現於東晉時期,只不過直到明朝時,才成為官員的一種象徵,也漸漸為人們所了解。清朝官員佩戴的頂戴花翎,相比起明朝官員佩戴的烏紗帽,在設計上是稍微有所不同的,烏紗帽相對來說更加簡約並且好看。
  • 清朝價值數百萬的頂戴花翎,為何輸給了明朝造價低廉的烏紗帽?
    更重要的一點是,清朝大臣官員頭上不是頂著紅寶石就是翡翠之類,而明朝官帽不僅更加注重實用性,而且看起來也比清朝官帽顏值高了太多吧。三品以上,冠用金線緣邊,四品以下,不許用金,只能緣淺色絲線。明朝官帽後面細節展示也就是說,明朝的官帽使用鐵絲為帽框,外面蒙的是烏紗,帽子後面設計有兩個類似翅膀的部件。帽子的正前方稍微隆起,用金線壓出三道輪廓。
  • 各個朝代的特色,官帽的形態演變,元朝的像個小鍋
    這是秦漢時期使用的官帽,只不過秦朝的沒有這麼高,顯得矮短了一些,只不過都有簪子,顯而易見,這種官帽的作用,是用來裝束頭髮的,因為那時候的人都要把頭髮往上集中裝束,簪子用來固定頭髮。這是三國時期的官帽,比秦漢時期的有所改進,最大的不同就是帽子變大了,但簪子依然還有。
  • 中國曆朝官帽:一朝像UFO,一朝像盆裡扣個碗,一朝戴著像上刑
    這種帽子的款式是劉宋時期研製的,帽後有烏紗翅,兩端上翹。唐朝官帽。唐朝官員仍然戴烏紗帽,但樣式變化較大。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唐初的烏紗帽和隋朝差不多,後來不斷變化。
  • 文玩核桃的歷史追溯——四大名核之大官帽
    四大名核我們都知道,是由雞心核桃、虎頭核桃、官帽核桃、獅子頭核桃。為什麼這四款文玩核桃有如此多的受眾群體呢,因為他們普遍體態端莊,皮質優秀,盤玩出來玉化效果明顯,其中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文玩核桃「常青樹」當屬官帽核桃。
  • 清朝官帽的等級之分,九品官帽讓人羨慕,一品官帽想都不敢想!
    其實在清朝,不僅官吏的官服是分等級的,連帽子也有等級之分。早期只是規定了顏色而已,即紅、藍、白、黃四種顏色。後來,又相繼規定了材料,比如,一品到六品官帽子的頂珠大多是玻璃做的,七品到九品的官,頂珠是黃銅做的。清朝官帽的等級之分,九品官帽讓人羨慕,一品官帽想都不敢想!
  • 清朝頂戴花翎造價百萬,為何卻輸給明朝造價很低的烏紗帽?
    在有關明清兩朝的古裝電視連續劇中,人們看到,明朝的官員和清朝的官員除了服裝不同,而且戴的帽子也不相同。明朝官員頭戴有兩個翅子的烏紗帽,而清朝官員的紅頂子的官帽上都要插上一束花翎。最早的烏紗帽其實起源於東晉,在明朝以後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比起清朝的官帽,明朝的官帽確是在設計上更加簡潔圓潤。更重要的一點是,清朝大臣官員頭上不是頂著紅寶石就是翡翠之類,而明朝官帽不僅更加注重實用性,而且看起來也比清朝官帽顏值高了太多吧。
  • 小店請奸臣為店鋪題匾,奸臣因為多寫一筆,造就了500年的老字號
    戲曲裡都把他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惡劣。明史把嚴嵩列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認為其人無才略,但他究竟是否是大奸臣還頗有爭議。嚴嵩故鄉的學者認為他也有忠君愛民的一面,其實還是因為清朝對明史的大量胡編,導致後世對明史都是半信半疑。
  • 宋朝的官帽為何兩個「翅子」那麼長?趙匡胤獨家定製,防止交頭接耳
    中國古人對待帽子問題很講究,由於早期封建制度等級森嚴,不同階級的人的裝束不一樣,對於帽子的稱呼也不一樣。皇帝、貴族等人戴的帽子稱為冠,一般官員帶的帽子稱為弁,只有平民才稱為帽。烏紗帽成為官職的象徵也是到了明朝時期的事了,但它作為一種帽子的樣式,出現的時間比較早,自隋唐開始,就一直被當作官帽使用。那時還沒有賦予它那麼多的意義,它還只是一種職業裝扮而已。
  • 清朝官帽有講究,帶錯了是要殺頭的,瓜皮帽原來是明朝人發明的
    喜歡看清宮戲的朋友,一定會對清朝官員那種尖尖的帶有紅穗子的帽子不陌生,但很多人對此或許不大了解,清朝官員的管帽具體有什麼講究。那就讓大獅與您說個究竟。清代男子的官帽分別有禮帽和便帽之別。便帽,又稱「小帽子」,以六瓣合縫,綴簷如筒;俗稱瓜皮帽。但需要說明一點,這種「小帽子」並不是清朝人發明的,而是源自明太祖洪武年間,取其六合一統之意。這種帽子沒有帽正,一般為平民所戴。只不過滿清入關後,將其發揚光大而已。這種小帽形式比較多,雖然到了清朝依舊是以六瓣為主,但已經衍生出平頂、尖頂、硬胎軟胎之別。平頂大多為硬胎,內襯棉花;尖頂大多為軟胎,取其便利。
  • 官帽每個朝代都不一樣,秦朝美觀,三國文雅,宋朝竟然是一對翅膀
    中國歷代官帽,基本都是用來束髮、護髮的。將頭髮插在髮簪上,然後戴上官帽。秦王朝的官帽較低,髮簪樣式美觀。三國時期為發冠時期。唐式的東西好像拖著兩隻兔子的耳朵,有點可愛。後髮簪不多用了,明朝有烏紗帽,清朝比元朝多了一頂頂戴花翎。然而,有幾個朝代的帽子是最有趣的,它們的兩端都有一條長翅膀。這是宋朝時期的官帽,也就是長翅帽。宋官帽為什麼是這樣的呢?
  • 宋朝的官員們都戴過展翅幞頭的官帽,帽子上長耳朵又有什麼作用?
    宋朝的皇帝與官員們,都戴過一種展翅幞頭的官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兩個長耳朵的帽子。很多傳言說,這個帽子的發明者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用的。因為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以後,大臣們還沒有習慣角色的轉換,總是沒上沒下的。趙匡胤在臺上講,下面大臣在相互交頭接耳,勃然大怒,於是心生一計,下旨開發出一種特別的帽子,兩邊加兩根長長的翅子,專供官員們上朝使用,防止他們相互咬耳朵說悄悄話。
  • 官帽山,一個有著奇山異景和歷史傳說故事的地方
    說起官帽山,許多人不知是在何處,但是說起河北淶水野三坡的龍門天關景區,人們不會感到陌生。這些年來,驚險刺激的網紅景區不絕於耳,然而走進官帽山,這裡的奇山異景會讓你眼前一亮。因山體形狀酷似明朝官帽而得名的官帽山,有著北方豪放、壯美的峽谷奇峰的風光,也有著多版本流傳於民間的故事,更有著美好寓意的數字提示。攀登這座海拔近千米的大山,你始終會興趣盎然:全長599米,1314級臺階的木棧道的愛情天梯上,不少情侶攜手前行;770米標誌牌上,青年歌手許嵩的歌詞:江畔暮雨紛紛,夕陽西沉,津渡燭影深深,是我在等。
  • 史上最有才的三大奸臣:字寫得一個比一個漂亮,名聲卻狼藉不堪
    大家都喜歡說字如其人,認為字寫得方正沉穩,為人必定正直仁厚;字寫得雜亂輕浮,為人必定品行不佳。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正如那句古話「人不可貌相」一樣,字也是「不可貌相」的,比如史上最有才的三大奸臣,字寫得一個比一個漂亮,名聲卻狼藉不堪。
  • 你只見過電視劇中的清代官帽,真正的官帽就連帽盒都讓人直呼神奇
    其實和我們印象中的清代官帽差距還是挺大的,我印象中的這種帽子,上面的紅纓應該是絲線狀的,沒想到就然是一些編制的細繩,不知道這種琉璃頂子屬於什麼品級。。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 「詩不被看見,帽子老被看見」,顧城為什麼要戴那樣奇怪的帽子?
    如果大家看過很多顧城的照片,一定會發現他總是戴著一頂奇怪的帽子,看上去像是牛仔布製成的,高高的、圓圓的,可以叫直筒帽。除了顧城,似乎沒有其他人戴過這種帽子,這好像成了顧城個人的象徵。想必大家都會和我一樣對這頂帽子感到好奇:它是用什麼做的、是否有什麼寓意?
  • 不附權貴、指斥奸臣的初唐直臣王義方
    前言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先主因為覺得侍御史張元達能整肅奸人,給他改名張義方,因為他想到了唐高宗年間的王義方。但是,唐高宗和王義方的君臣緣分,一點也不像唐太宗和魏徵那樣美妙。唐高宗曾在被監察御史魏真宰(後名魏元忠)比作「周成、康,漢文、景」時,問自己有沒有遺憾。魏真宰說:王義方一世豪英,而死草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