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村教獎教金支持計劃
獲獎人物誌 | 閃耀吧,生活夢工廠
「智慧村教獎教金支持計劃」獲獎人物系列報導的最後一期,我們在「生活」這座夢工廠裡,邂逅了三位熱愛搗鼓小發明的「造夢人」。
教師檔案
造夢人11號
謝伯雲
天津市薊州區孫各莊滿族鄉平安希望小學
科學老師 / 科技輔導員
謝伯雲想成為老師的事,家裡人很早就知道了。
小時候,謝伯雲就覺得老師就像超人一樣無所不能,無論什麼問題都能解決——就像歌裡唱的那樣,「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神秘,讓所有的難題成了樂趣。」
1980年,立志成為老師的謝伯雲考上了薊縣師範學校。在這裡,他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恩師——盧大明。盧大明是當地有名的「發明家」,自己不僅擁有多項國家專利,更培養出了一大批科技創新人才。在他的影響下,謝伯雲開始對科技發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對這個農村孩子而言,「搞發明」曾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收音機,是開啟他這個夢想的鑰匙。小時候鄰居家買了收音機,他不好意思去湊熱鬧,就趴在牆邊偷聽,經常一聽就是一個下午。一個小小的鐵盒,居然能送來千裡之外的聲音,謝伯雲覺得神奇之餘,總想弄明白這中間的門道。
來到師範後,他借來同學的收音機,終日愛不釋手地研究。先是收音機,然後是錄音機、電視機、錄像機……因為對這些「高科技」的濃厚興趣,他後來還跟著物理老師一起搞過家電維修,專門幫學校裡的師生解決電器問題。
畢業後,謝伯雲如願以償,成為了一名鄉村教師。2000年,他來到孫各莊滿族鄉第二中心小學任教。很長一段時間裡,謝伯雲放下了自己的科技夢。當時,學校的教學條件不好,硬體設施更是匱乏,最先進的電教器材是一臺殘舊的幻燈機。老師平日裡上課,靠的只有一支粉筆和一塊小黑板。
2009年8月,中國平安捐資30萬元,對學校進行了整體改造和翻新,並陸續配備了電腦、彩電等先進的教學儀器。這一年,學校更名為孫各莊滿族鄉平安希望小學。也是在這個時候,謝伯雲成了學校的科技輔導員。
學生代表薊州區參加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這是我教學生涯的轉折點,也是我的一個新起點。」在這之前,由於條件所限,謝伯雲一直專注於教學。平安的捐助使學校的教學環境和設備都上了一個大臺階,在王文興校長的大力支持下,科技教育也被納入學校的教學重點,於是,謝伯雲開始琢磨科技創新的事兒了。
走出去、請進來,是謝伯雲的第一步——他邀請恩師盧大明到學校開講座,和學生們分享如何培養科技創新思維;他成立了科技創新興趣小組,鼓勵學生觀察身邊小事,從生活出發,對日常物品進行功能的增加和升級;他還帶領學生參加科技創新大賽,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科技素養。
謝伯雲帶學生參加科普交流活動
學校的科技創新氛圍越發濃厚起來。就在其他學校都開始大力發展機器人編程教育之際,謝伯雲考慮更多的,卻是如何發展有鄉村特色的科技創新。「在農村,利用觸發器、單片機來搞科技創新,不太現實。」他選擇立足本土,從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著手,利用隨處可見的「土東西」,做出真正對生活有幫助的小發明。
這些小發明的創意往往都源自學生的靈機一動,謝伯雲則在一旁加以點撥,協助改進。「如意伸縮高枝剪」的發明也是如此——有一回,班上的一個小男孩找到謝伯雲,想要為父親設計一款既省力氣又方便攜帶的果樹修剪工具。
學生用自己設計的如意伸縮高枝剪修剪樹木
林果產業是孫各莊滿族鄉的重要產業,也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村子裡,家家戶戶幾乎都種有果樹,小男孩的父親也是一位果農。每次修剪完果樹回到家,父親都累到散架。詢問之下,小男孩才知道因為果樹高矮不一,修枝剪和高枝剪需來回切換著使用,相當費勁。傳統的果樹修剪工具還有安全隱患,曾有村民把高枝剪綁在摩託車後座上,路過的大卡車掛住了剪刀下部的長杆,人也被卷進車底,受了重傷。
聽了父親的話,平時酷愛釣魚的孩子突然有了靈感:要是果樹修剪工具像釣魚竿一樣具有自動收縮的功能,就可以根據果樹枝葉的高低來調整長度,也便於攜帶運輸。在謝伯雲的協助下,「如意伸縮高枝剪」誕生了。如今,市場上隨處可見類似的修剪工具,大部分的原型都是孩子的這個小發明。
孩子們的創造力,並沒有被小小的鄉村所束縛,反而一次又一次讓謝伯雲感到驚喜。
在農村,晚上起夜得走一段黑漆漆的路,怕黑的小女孩發明了一盞能自動熄滅的燈,讓回臥室的夜路不再可怕;愛吃美食的孩子發明了安全封蓋,把易拉罐上的拉環「嫁接」到了玻璃罐上,避免開罐頭時用力過猛把手劃傷;爺爺奶奶上了歲數,有時候鑰匙隨手一放就找不著了,孩子便將無線藍牙耳機改造成「找鑰匙神器」,利用閃光和聲音就能找到鑰匙的位置;家裡做苗木綠化生意的孩子,偶然發現樹木的加固是個力氣活,需要兩三人合力完成,還要根據樹木生長情況適時鬆綁、重新固定,於是孩子利用磁鐵和卡扣,發明了一人就能操作的大型苗木快捷固定支架,節省人力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效率……
學生製作的找鑰匙神器
這些學生的小發明,都源於對生活常用物品的升級改造,在省市級別的科技創新大賽上拿了不少獎項。「專家評審們都說,雖然孩子們做的是土掉渣的東西,但是貼近生活,非常實用。」這讓謝伯雲由衷地感到自豪。
觀察生活,能讓孩子們重新認識自己生活的鄉村;動手創新,則是希望孩子們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鄉的面貌。謝伯雲的終極目標,是點燃鄉村孩子積極向上的火花,「使孩子將來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走出大山,邁向外面更大的世界。」
科技創新工作的孺子牛——大家都這麼稱呼謝伯雲,他卻笑說自己就像《亮劍》裡的李雲龍,正努力培養著一群頑強拼搏的兵。開戰的時候一聲令下,全團人都嗷嗷的往上衝。「我希望孩子們也有這樣的鬥志,就像獨立團的兵一樣,為了自己的理想,嗷嗷的往前衝。」
就像謝伯雲時常對學生們說的那樣,「一定要有夢想。如果自己伸手夠不著,那就踮起腳來;如果還夠不著,那就跳起來,再用力蹦一蹦,夢想總能夠得到。」謝伯雲自己也有個夢,期待著從這些熱愛科學的鄉村孩子裡,培養出幾個未來的科學家。「我也深信,這個夢想一定能夠實現。」
中國平安村教工程
1994年,中國平安開始參與希望工程,在中國青基會的指導下,至今已援建114 所希望小學,招募支教志願者超過8000人。平安智慧教學平臺「三村暉」的線上支教招募,僅2019年就有3136人報名。
2018年,平安將教育公益全面升級成「村教工程」,在全國開展「4+1」智慧小學綜合建設行動,面向村小、村教、學生三個層面,實施立體化的教育扶貧工程。截至2019年末,已援建或升級鄉村小學1054所,培訓11826名鄉村教師,覆蓋學生近30萬。平安還打造了教育扶貧「兩堂課」:「雙師課堂」連結城市名校資源到鄉村,「三點半」課堂助力開展閱讀、音樂、美術等素質教學,大大提升了鄉村學校和支教老師們的教學效率。
為縮小城鄉差異、讓每一位鄉村學子都享有平等優質的教育資源,2019年,中國平安攜手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正式啟動「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通過研發科技素養教材,設計科學試驗包,援建科普實驗室、培訓師資等方面來重點支持全國1000所貧困地區小學,以建設「全國科技素養實踐學校」,用科技之光賦能中國村小智慧教育,探索科學與科技創新。
作為村教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自落地以來,「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項目的受益學生超過30萬人,線上線下培訓校長和老師1萬餘人次。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課程的開設,不僅大大提高了鄉村孩子的創造與創新能力,更將前沿科學的種子撒播到了鄉村的土壤裡。
智慧村教獎教金支持計劃
為助力農村基礎教育發展、打造和諧與競爭並存的智慧村教環境,2020年3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與深圳市平安公益基金會聯合發起了「智慧村教獎教金支持計劃」,向在鄉村科技教育事業中表現優異的校長和老師致敬。
最終,這一計劃從833名申報者中評選出了200名鄉村教師和校長。為表彰他們為鄉村教育做出的貢獻,每位獲獎人將獲得由深圳市平安公益基金會提供2000元的獎教金。
原標題:《謝伯雲:做「土掉渣」的發明| 獲獎人物誌 | 閃耀吧,生活夢工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