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散落的珍珠,如何成串閃耀
——我省農民發明現狀掃描
荊楚大地,農民發明層出不窮。近年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驅動,更趨蓬勃。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訪十堰、襄陽、黃岡、黃石等地,發現雖有相關政策扶持,但農民發明家多仍處於「單打獨鬥」狀態。這些散落的珍珠,如何才能成串閃耀?
都是匠人,聰明勁令人瞠目
襄陽臥龍鎮農民黃忠兵,47歲,發明一款花生播種機,種肥同播,兼撒農藥,每小時可播10畝至15畝,委託宜城一家企業量產,已售200多臺。
黃忠兵逢農機展必至,但10月26日在武漢開幕的中國國際農機展他缺席了,「走不開,又搞了個新發明:秸稈還田」。記者說你不多方取經改進,不怕花生機被人超越?他說不會,花生機的核心技術是花生仁入土有無破皮,他的機械破皮率為「零」,同類機械至今還在10%左右。
襄陽東津鎮農民楊興貴65歲了,將自家房頂改成弧面鋪土種莊稼。記者看到,「空中良田」140多平方米,作物長勢喜人。他說:「咱村耕地2700多畝,建房佔去800多畝,800多畝每年能多收多少糧食?而且夏天隔熱冬天保暖,家裡不用空調,能省多少電?」
他們都自信滿滿。房縣白鶴鎮農民段家忠跟建築隊比賽,看誰除掉腳手架鋼管上凝固的水泥速度快,10名工人叮叮梆梆敲半天,他的設備分分鐘把100根鋼管捯飭得像新的。黃梅縣孔壟鎮農民李忠恩跟人比賽收糧,曬場上1000公斤稻穀,他的收糧機45分鐘一掃而空,而15名壯漢忙得汗流浹背才收一半多。
大冶金湖街辦宋堍村農民左良才更絕,小學沒念完,發明黃金選礦劑,以石硫+鹼合劑取代氰化鈉(劇毒,潛伏期60年,能致寸草不生),不僅不汙染環境,還增進土壤墒情。他對記者說:「發明就像牆上有個紙糊的洞,牆體統一刷白,找不到洞你總撞牆,找到了手指輕輕一彈,紙就破了。」
都是犟人,鑽研勁令人刮目
「十年磨一劍」,箇中艱辛,令人感嘆。
黃忠兵曾債臺高築,欠人80多萬元,親友都借遍了,見他就躲。段家忠四處借錢,摩託車油跑幹了,十幾公裡山路他推行一宿至凌晨5點多才回家。
左良才搞發明,有人笑他「化學元素那些字會不會認嘍」;段家忠發明內燃機中央冷卻器,有人說「看太陽能不能從西邊出」;李忠恩發明油菜收割機,村民說「錢多用不完當柴燒啊」;黃忠兵先沒想發明花生機,去買,農機商店先說有,去了又說沒有,他很生氣。老闆說:「這東西山東人造,河南人仿,就湖北人兩眼盲。」他就發誓,不發明一臺更好的,「誓不為人!」
都很孤僻,執著勁令人動容
黃忠兵自黑,說他「性格不好,犟、孤僻、愛走極端」。
他有3個好友。宜城王集一個,當地盛產麥冬,請人收割1000元/畝,太貴,就發明麥冬收割機,嫌技術沒成熟,不願見記者。襄城隆中一個,發明熱氣球燃燒器,受過騙,也不見記者。宜城還有個發明挖藕機的,說「這太普通,沒什麼好說」,不接受採訪。他們都不愛與人打交道,不到有眉目誰也不知他們整天悶在屋裡幹什麼。左良才說他生活枯燥,不會友、不打牌、不喝酒,從18歲到59歲,「41年主要就幹這一件事(鑽研選礦劑)。」
都很不易,堅韌勁令人感佩
省農業廳農機局專家秦建崴對記者說,湖北農民智慧的傑作,是機耕船。江漢平原溝壑縱橫,上世紀中葉,仙桃農民不斷摸索,因地制宜發明了機耕船,樣子像船,實為農機,特別適合稻田、藕田、深泥田,革新了我國水田耕整傳統方式,是機械化無牛耕作的先聲。
如今,農業機械多由國際大公司研發,創新跟以往比越來越難,但難不倒湖北農民。譬如過去收割稻穀,稻草都呈條狀堆在田裡,不均勻,不利於「秸稈還田」,怎麼辦?天門農民就在收割機尾加個電扇一吹,草就均勻了。天門農田面積大,引進撒肥機。農民想,可以撒肥,就也可以撒種子。稍加改造,就一機兩用,也用於播種了。
秦建崴說,農民世代種田,做機器不屬於他們,而且發明和改造農機,需經廠家試驗成功才可推廣。有些農民兄弟確屬異想天開,造飛碟、造潛艇、造「四軌特速火車」……發明的確需要豐厚積累,建議最好與自身生產實際相結合。但總之,他們的智慧一直閃耀,真的很不容易。
都很零散,珍珠如何能成串
左良才41年走南闖北,黃金選礦劑行銷中亞和非洲,但他很「孤單」。全國就「廣西森合高科」一個對手,是一家上市企業。
楊興貴說「隨著土地資源一天天緊張,屋頂造田遲早成潮流」,但在襄陽東津鎮唐店村,他的「空中良田」至今無人效仿。
李忠恩更苦惱,連央視都多次報導他,專利已獲多年,卻至今沒轉化成產品。黃岡知識產權局有關負責人王剛說,專利轉化以企業為依託相對容易,純個人發明,轉化率有5%就不錯了。
採訪中記者獲悉,面對「萬眾創新」,我省尚存一些短板。鄂州從2008年起財政列支30萬元專利專項資金,但隨後8年每年僅增長5萬元;隨州智慧財產權人手奇缺,市局僅1名工作人員,縣市區沒有專門科室和固定人員;恩施大部分縣市沒有專人從事智慧財產權工作,全州無一專利中介服務機構。
即便如此,省知識產權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6年,我省發明專利連續3年突破2萬、3萬、4萬件大關,2016年高達43789件,列全國第九,較上年升了兩個位次。全省專利申請中,個人佔49.12%。
前景廣闊,萬眾創新動起來
天門市農機局管理科長張軍坦言,農民發明項目分散,且多是對現有機械的細微改良,只能結合區域和土壤特點小範圍推廣,政府扶持不可能太大,「只發獎狀,沒獎金」。但他從農村合作社的推進中看到,加快土地流轉,打造公司化農業,對串起農民零散的「智慧珍珠」或能帶來革命性改變。
華中農業大學張俊飈教授認為,發明很難,農民發明更難,轉化成產品尤其難。土地流轉、農業公司化是大勢所趨,但眼下,可儘快建立「技術銀行」,跟儲戶存錢、銀行放貸一樣,既保護個人智慧財產權,又使技術得到推廣。
採訪中記者發現,困難雖多,但各地科技部門對農民發明已高度重視。黃忠兵的國家專利證書是襄陽市科技局送去的,還教他熟悉政策。宜城富億公司生產他的花生機,讓他憑技術持股40%,富億持股30%,另30%由銷售方持有。
左良才成立公司,大冶市政府為他建起2000平方米的辦公樓,只收電費,免房租;最近又劃地20畝給他建車間倉庫。左良才說政府扶持力度越來越大,審批手續非常快。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劉振雄、通訊員曾憲寶、程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