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雞尾酒名「林書豪」(Matthew McDermott/CFP)。
配圖:gettyimages
專題採寫:記者 黃嵐
曾經,葡萄酒是公認的最適合搭配食物的酒類,而雞尾酒卻被認作不適合搭配食物。然而,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富有創造力的雞尾酒佐食搭配,其驚豔程度與其他酒類不分勝負。有這樣一種說法:「最好的女主人從來不會讓雞尾酒單獨上桌。」而今,除了美食,連同音樂和派對也成為整個雞尾酒文化的一部分。無論是令人搖擺的波沙諾瓦,還是曖昧如潮的爵士,都在參與這場混合著酒精和荷爾蒙氣味的派對。由於各種文化的「摻合」,雞尾酒又重新流行起來了,不但成為時下年輕人的寵兒,還得以新派酒類的身份登上各種派對和「大雅之堂」。濃濃淡淡的酒精味兒,既能為賓客們製造驚喜,也為愛好者們帶來混搭的樂趣。當然,對於雞尾酒文化來說,伴隨著新機遇而來的,是新的責任。
音樂「成就」了雞尾酒
說實話,我對酒的認識本來就不多,從小就感覺雞尾酒這個名字很有趣,當然我很早就知道雞尾酒不是真的有雞毛裝飾的酒。雞尾酒的各種名字取得很有畫面感,給我很多想像空間,似乎每種雞尾酒背後都有一個或浪漫、或感人、或興奮的故事。
接觸雞尾酒,通常都是通過「Jazz bar」。最近經常去珠江邊的清吧看爵士演出,在那裡聽著磁性的嗓音唱著迷人的旋律,就很有點上一杯雞尾酒的衝動。開始的時候不想那麼快喝醉,總會先點上一杯「椰林飄香」;然後演出快結束的時候再挑另一款不同的雞尾酒,味道比較烈一點的,令人更容易入夢。選擇哪款雞尾酒,完全由心情做主,鬱悶的時候,只要手捧一杯色澤迷離的雞尾酒,再隨著應景音樂搖擺心情,就能組合成為一個最完美的夜晚。
如果說啤酒適合配hiphop,紅酒適合配tango,那麼雞尾酒很配jazz。因為音樂,才讓我真正認識到不同的酒類所散發出的獨特魅力,於我而言,是音樂「成就」了雞尾酒。如果沒有一個營造出來的曼妙氛圍,再絢麗的色彩也會顯得孤獨而單調。
曾經聽別人說過:「最好的音樂,總是會出現在酒吧中,與各種酒精的味道彼此勾兌,相輔相成。」對此,我非常認同,當然,還得有朋友圈子。以前,我常常被朋友們形容為「不識時務者」,在別人享受音樂和美酒時,傻乎乎地點一杯奶茶。但現在,我理解到音樂和美酒背後蘊含的更多內容,不僅僅是旋律和酒精那麼簡單,而更多的是一種氛圍和文化。
可以這樣說,無論是喧鬧的夜場,還是高雅的紅酒會,哪怕是自斟自飲的清酒屋,對於現代人而言,音樂和酒兩者之間永遠是相輔相成的。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三五好友只依靠言語把酒言歡的場面已經越來越少了。對於年輕人而言,他們更喜歡「有氣氛地品酒」,而「氣氛」的功臣之一就是音樂。我經常留意城內各種我感興趣的音樂演出,即使不是在酒吧中,似乎也離不開酒。所以,就算酒量見拙,現在的我也並不排斥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喝點美酒。
(受訪者:陳倩婷City,公司職員,音樂愛好者。)
「派對動物」愛雞尾酒
我覺得雞尾酒不單只是一杯飲料,更多的是一種文化及態度。每杯雞尾酒的誕生都有原因,用不同用具、手法、冰、做法都會大大影響它的「效果」。其實,雞尾酒跟葡萄酒、洋酒挺相似的,它們背後都有豐富的歷史和特別的故事,只是雞尾酒是基於它們而演變出來的產物。雞尾酒與其他洋酒相似,也分成不同的「大類」,不同的類型就有不同的餐飲搭配。哪怕是同一種雞尾酒,由不同的調酒師調出來效果也不同。
眾所周知,香檳是最適合派對的酒精飲料。而雞尾酒,也絕對屬於「Party Drink」的一種。其實,在雞尾酒的歷史裡面也有「黑暗」的時期,即19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非常流行「Disco Drink」,就是指那些缺乏深度和複雜性,有著性感的名字、五顏六色、混合著很多果汁的大杯,然後有非常誇張絢麗的裝飾在杯子上,例如「Sex on the beach」和「Screaming Orgasm」等等。我覺得如果在喜慶的宴會上,Champagne Cocktail絕對是首當其衝的雞尾類型,而在一些商會上,Classic Cocktail則會使得來賓們更有氣質;如果在普通的活動上也可以簡單地做一些Collins或者是Punch類型的雞尾酒顯得更有活力一點。一般來說,雞尾酒比較容易入口,是香味、風味、口味很豐滿的飲品,所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任何場合都非常容易被人接受。
在全球範圍內,英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雞尾酒文化走在前列,不過,在一些專業國際調酒賽事上,亞洲選手也開始漸露鋒芒了,但是,國內的雞尾酒文化想要發展還需時日。拿廣州來說,大多數客人還是不太敢去嘗試不同的東西。作為一名調酒師,沒有足夠的熱情是不能感受到這份職業的魅力的。調酒師的「職責」就是打造經典及傳統的雞尾酒,而傳統雞尾酒的種類大概也有8000多款,但有很多「調酒師」沒有經過正規學習,或在「某些學校」出來之後,就自認為是調酒師然後不停地去誤導消費者。
(受訪者:Kelvin Wood,專業調酒師。)
私人家庭派對上的神秘誘惑
雞尾酒和別的酒類不同,它不是一種「不勞而獲」的酒,只需打開瓶蓋就能享用。喜歡它,正是因為它的複雜和多變。對我這種喜歡在家裡搞派對的人來說,雞尾酒可以說是最得心應手的酒精類飲料——不需要用一大堆飲料或者烈酒來待客,只要選擇兩三種雞尾酒即可。當然,我的朋友們對於這種色澤神秘、充滿誘惑的飲品,也只能用一個「愛」字來形容。
很多時候,聽到一大堆的基酒名字,不少人就開始打退堂鼓。然而,雞尾酒正是依靠各種低調的基酒和果汁,得以成全。基酒的類型,除了大家熟悉的白蘭地、威士忌和伏特加之外,還有包括琴酒、蘭姆酒、苦艾酒,以及君度橙皮酒、墨西哥咖啡香甜酒、愛爾蘭奶油酒和可可香甜酒等。所以說,只有熱愛和富有創造力的人,才會熱衷於自己在家中調酒。
在我家裡,各色基酒的類型齊全,準備它們並不複雜,一種一種慢慢添置就好,每一瓶基酒都可以使用很久,因為它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像柳橙汁、檸檬汁、淡奶油、濃椰漿和紅石榴糖漿等,這些配料準備起來更加簡單,甚至可以隨心所欲。
調製雞尾酒完全就是一個味覺遊戲,遊戲規則寫在那裡,多少分量、怎樣搭配,你可以參考,卻不必全部照搬。你可以調製一杯可樂分量超重的、低濃度的「長島冰茶」給不勝酒力的淑女,也可以創造一杯加倍辣度的「血腥瑪麗」給魅力四射的辣妹。總之,這場夜晚在私家客廳舉辦的聚會,沒有任何條框的限制,三五知己好友手捧顏色各異的繽紛酒杯搖晃,在輕吟淺唱的爵士樂中釋放壓力。就算獨自一人在家中,也可以為自己調製一杯「Boo Boo’s特釀」,那是我的摯愛,因為果味濃鬱,低調健康,喝完便能安然入睡。這既是一種享受精緻生活的姿態,也是渴望回歸夜色的本性表現。(受訪者:Mary Man,外企銷售主管。)
走在「舌尖潮流」的前端
據觀察,接觸雞尾酒的人群年齡主要集中在23~32歲之間,而近幾年間,由於雞尾酒文化的逐漸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和接受雞尾酒。當然,最熟悉雞尾酒的「伯樂」,莫過於從事餐飲行業的「行內人」,由於對於飲食文化的了解,他們總會走在「舌尖潮流」的前端,還會將這種潮流信息帶給身邊其他行業的朋友。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可以說,真正了解雞尾酒的人並不多。顧客來到酒吧,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喜好而點一款雞尾酒,而是根據餐牌上圖片直觀地做出選擇,或者聽從身邊朋友的「非專業」推薦。所以,很多時候,推廣文化這個「責任」最開始是由調酒師在擔當的。專業的調酒師會為顧客詳細介紹每一款雞尾酒的特色,無論是酒精濃度、基酒搭配、色彩和口感,還是雞尾酒名字背後的故事,他們都會侃侃而談,爭取讓每位不了解雞尾酒的顧客完成「從零到一」的入門過程。除此之外,專業調酒師還會根據顧客的特殊要求,為他們調製出專屬雞尾酒。這不但在考驗調酒師的專業功底,而且也在說明他們與顧客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到底有多深入。
調酒的技能是一門學問,每年國際調酒師協會都會在全球範圍內向符合資格的調酒師頒發專業資格證書。而我們所熟悉的「長島冰茶」、「轟炸機」等經典款的雞尾酒,統統都屬於需要進行專業考核的國際標準雞尾酒的調製品種。我覺得,作為調酒師來說,專業是必須有的職業操守,然後再是創新。現在在網上熱議的一款叫做「tomorrow」的雞尾酒,號稱「讓人一喝就醉,等你知道為什麼,已經是明天了」。這其實不過是譁眾取寵、故弄玄虛的炒作。從事調酒行業的人,專業基礎很重要,因為調製雞尾酒是一項很細緻的工作,基酒的含量多少、口味的搭配、色彩的層次,乃至放多少塊冰,其實都有講究。現在很多年輕的調酒師心態都比較浮躁,沒有在專業上認真下工夫,稍微懂得一些門道便開始著手「創新」,結果弄出來個「四不像」。很多的商家和老闆,他們對雞尾酒的內涵也欠缺了解,將宣傳的力度和著重點都放錯了方向,這對於推廣雞尾酒文化而言,有害無益。
(受訪者:袁志威,廣東省調酒及品酒師鑑賞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