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既養血,又通血脈,被譽「散惡血,生新血」,還善於柔肝養肝

2021-02-12 美味室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免責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俗話說「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在諸多事情上都是如此,尤其是關乎養生的事物,雖然有些養生之物益處相近,或名稱相仿,或相貌相似,但是也有

著不小的差距。

比如有一物養血、養肝、養經,既善於養血又善於疏通血脈,被譽為「散惡血,生新血」,其「柔肝養肝」之力也深受推崇,但是這一物有紅白兩種,白者偏於補益,紅者偏於疏洩。

這一物就是白芍,是植物芍藥的乾燥根,而開紅花的稱「赤芍」,早在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它得養生益處,但並未區分白芍與赤芍,知道梁代的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提出兩者的區分。

直到唐宋時期在總結為「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可見兩者有本質的區別。陶弘景在他另一本書籍《別錄》中說白芍「主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食性寒熱,中惡」。

白芍是養血基礎方法「四物」中其一,它滋養肝脾之功也功不可沒,如《本草正義》中記載「一以益脾陰而收攝至陰耗散之氣,一以養肝陰而柔鋼木桀驁之威」。                                                                                                

白芍在歷代深受推崇,張仲景就十分善用白芍,而《啟源》一書中對其總結為「白芍,補中焦之物,灸甘草為輔,主腹中痛,如時夏月,少加黃芩;若惡寒腹中,加肉桂一分,白芍二分,灸甘草一分半,此仲景神品也」。

《本經逢原》也提到「白芍斂津液而護營血,收陰氣而瀉邪熱,蓋瀉肝之邪熱。所以補脾之陰,故仲景以為補營之首」。可見後人皆知張仲景推崇白芍。

而後來的知名學家張錫純老人在《中參西錄》中也點明了白芍的特點,那就是「與當歸、地黃同用則生新血;與桃仁、紅花同用則消瘀血;與甘草同用則調和氣血」,這也是深受認可的搭配方式。

白芍的養生主要是養血、養肝、養經期,但是養肝又可以細分,既可以說是傳統意義上的「狹義」的養肝,又可以從「廣義」上講,因此白芍還滋養筋骨、平息上亢的肝陽,因此用白芍養的益處和方法可以分為三個方面闡述。

一、用白芍養生可以養血。

剛剛提到白芍滋養肝臟的廣義概念,其實白芍所有的養生益處都可以歸納為「養肝」兩個字,雖然白芍養血,但也是通過養肝來實現的,因為「肝主藏血,血虛則宜滋潤補養之」。

如果是血不足而臉色泛白、口唇和指甲暗淡無血色,可用白芍與當歸、熟地、川芎搭檔,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如果再增加阿膠、制何首烏以及鹿角膠則益精血之力更強。

如果是血不足而不能向上濡養腦,可用四物加菊花、蔓荊子以及甘草搭檔,既養血又祛除頭腦中趁虛而入的風邪。

如果是血虛的同時還有脾胃的虛弱,從而氣血兩虛,這一類讓你很常見,可用白芍與人參、黃芪、當歸搭檔養生;如果是血虛不能滋養心神者,可用白芍與生地黃、黃連、茯神搭檔清心寧神。

二、用白芍養生可以養經期。

肝主疏洩,可以統帥經期,而經期以血為本,尤其是血虛的人適合用白芍養經期,比如「四物」不僅可以養血又可以調經,在其基礎上略有改動便可以養生。

比如伴有氣虛者可以加人參、黃芪以補氣生血;伴有血熱者可以加黃芩、丹皮,再把熟地黃換成生地黃即可,或者直接用白芍與生地黃、地骨皮養生也可以,兩個方法也是略有差異,前一個適合陽盛而血熱的人,後一個方法適合陰虛內熱的人養生。

如果伴有血寒,可用四物加肉桂、炮姜、吳茱萸以溫通血脈;伴有血瘀的人,可用四物加桃仁、紅花。

三、用白芍養生可以養肝。

養肝是一個很大方面的概念,而以白芍來說,既可以滋養肝血又可以平息肝陽,此外肝主筋脈,白芍養肝的同時還能滋養筋脈。

如果是肝鬱氣滯,可用白芍與柴胡、香附、甘草搭檔;假如是肝鬱血虛,可用白芍與當歸、柴胡、薄荷搭檔以疏解肝鬱、養血健脾;如果肝與胃同時熱鬱,不僅胃中火熱還煩躁很容易發怒,可用白芍與青皮、陳皮、丹皮搭檔養生。

肝血充足則筋骨得以滋養,用白芍與甘草經常泡水喝可以養血以滋養筋骨;如果是已經筋骨不利,風與溼邪時間久了,耗損氣血,可用白芍與當歸、人參、獨活搭檔養生。

白芍養肝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平息上亢的肝陽,如果是因為肝腎之陰不足而肝陽上亢,可用白芍與懷牛膝、生代赭石、懷生地搭檔養生;如果是肝熱太過而上亢,可用白芍與羚羊角、鉤藤、生地黃以養陰清熱、柔肝舒筋。

值得一說的是,白芍雖然是常見的植物,但是養生也不能用太多,以6至15克為度,再就是生用白芍則善於斂陰平肝;炒過的白芍則稍微緩和,適合養血或者斂陰;用酒炒過的白芍則「酸寒」的特點減少,適合於養經、柔肝。再就是根據「十八反十九畏」的養生「鐵律」,白芍不能與藜蘆一起搭檔。

白芍與赤芍都是「芍藥」的根莖,古時候區分兩者以花色的不同,如今按照品種的不同而區分,兩者源自同一類植物,名稱也相仿,但是「失之毫釐差之千裡」,尤其是養生更應該了解。

相關焦點

  • 提個醒:一味藥:既養血,又通血脈,被譽「散惡血,生新血」,還善於柔肝養肝
    比如有一物養血、養肝、養經,既善於養血又善於疏通血脈,被譽為「散惡血,生新血」,其「柔肝養肝」之力也深受推崇,但是這一物有紅白兩種,白者偏於補益,紅者偏於疏洩。陶弘景在他另一本書籍《別錄》中說白芍「主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食性寒熱,中惡」。
  • 此物「內之達臟腑而化瘀滯,外之利關節而通經絡」,還能養血安神
    比如有一物被冠以「參」名,雖然是歷代公認的養生好東西,此物善於活血養血,清除血中陳垢,被譽為「內之達臟腑而化瘀滯,外之利關節而通經絡」,此外還能養血安神,但是因為李時珍一句話而被誤導解了上百年。這一物就是丹參,各地也有郄蟬草、奔馬草、赤參、紅根等別名,也有一些地區稱它為「山參」,但是僅是叫法與人參的別名相同,需要加以區別。
  • 此物疏肝解鬱、理氣調經,被譽「偏滯,多氣多鬱,非此不能疏散」
    比如有一物就在中醫文化中鼎富盛名,卻很常見,有些時候被認為是雜草而除掉,此物尤其善於疏肝解鬱、理氣調經,被李時珍譽為「氣病之總司」,還被譽為「婦女之聖物」,古人形容它「偏滯,多氣多鬱,非此不能疏散」。此物就是香附,是植物莎草的根莖,多數是野生的存在。
  • 此物滋陰潛陽,潤腎壯骨,養心助眠,被譽「上通心氣,下通腎氣」
    自古至今人們對世界的探索從未停止過,如今探索宇宙、探索深海,古人限於當時的科技條件僅是探索並利用身邊之物但那些成就也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同時為了自身的健康也是物盡其用。比如有一物就被發現可用於養生,此物尤善滋陰潛陽,潤腎中精氣而壯筋骨,養心血而助睡眠、助記憶,被譽為「上通心氣,下通腎氣」。
  • 產科聖藥,通肝脾之血,產前後百病皆治
    今處處有,多生下溼地。葉微香,可煎油,或生澤傍,故名澤蘭,亦名都梁香,可作浴湯。人家多種之,而葉小異。今山中又有一種甚相似,莖方,葉小強,不甚香。既雲澤蘭,又生澤傍,故山中者為非,而藥家乃採用之。
  • 肝血不足吃什麼補最快
    肝血不足,主要表現視物模糊,眼目乾澀,頭暈心悸,失眠多夢,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當以養血補肝為治。那麼肝血不足吃什麼補最快呢?下面就為大家解答。 枸杞既可作為食材,又可入藥,其味甘,性平,入肝、腎、肺經,能夠養肝、滋腎、潤肺,歷代醫家治療肝血不足、腎陰虧虛引起的視物昏花和夜盲症,常常使用枸杞子。
  • 活血對藥治療眼底血證,附常見病的常用方藥,尤其是中老年人疾病
    (三)巧用活血藥:早期出血,常在活血藥中配以止血藥,以防瘀塞為患,如因熱迫血妄行加涼血止血活血藥,用生地配丹皮;因反覆出血,陳血與新血交織所致加活血行氣,化瘀軟堅之藥,如水蛭配全蟲;病情複雜,因寒凝血脈,血氣瘀滯不行,常在活血藥中加以溫通之品,如川芎配當歸,乳香配沒藥,均為溫通活血藥,既能活血又能行氣,通達經絡共奏溫經通脈之功效;後期肝腎虛損時常在活血藥中輔以補血理血之品
  • 一碗" 三紅湯 ",生血、活血、養血,血管問題有救了!
    今天新經絡公眾號小編幫助大家從飲食上,來解決生血、養血、活血、供血不足的根本性問題,這個食療方子——就是著名的「三紅湯」: 生血補血活血金方:三紅湯 紅棗7枚、山楂50克、花生紅衣適量,共同熬湯,連湯共食之,補血效果特別好。 紅棗:君位,補血、激活人體造血 紅棗也叫大棗,是一味藥食兩用佳品。
  • 此物入血分,溫陽氣而引火歸元,故能散寒氣、暖脾胃、去冷積
    而升降浮沉,則主要指中藥的「直達病所」,比如是散還是收,是瀉還是補等等。歷代醫家,正是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很多經驗,把數不勝數的中藥分成各個類型。從氣血來說,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需當速固。所以,補血養血的過程比較長。從陰陽來說,陽氣更常虛損不足。
  • 四肢麻木刺痛難治癒,可能是「血痺」了,不妨試下中醫名方
    血痺與現代某些疾病的臨床表現非常相似,如雷諾現象、面神經麻痺、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等。其中雷諾現象常常繼發於多種風溼性疾病,如系統性硬化症(發生率可達到80%-90%)、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多發性肌炎等。患者常常因為受寒之後發作,情緒激動,精神緊張也可以誘發此病。
  • 如何養肝與養肺?這兩條經絡,氣血的強弱相反,調理方法也不同
    但這個只是目的,中間所需要藉助的手段,其實還在於「氣血」。可以說,氣血,就是我們養生調理首先接觸的問題。它們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點。比如氣為陽血為陰,氣主動血主養等等。而五臟六腑,也受氣血的影響、控制氣血的程度各有偏重。
  • 它被稱為「血中氣藥」,女性調理氣血,能開鬱結調經水
    既然是調理氣血,自然就離不開「氣」和「血」兩個方面。有一種被稱為「血中氣藥」的中藥,就應該了解一下了。「血中氣藥」指的就是「川芎」。根據《本草匯言》的描述:能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鬱結,血中氣藥。因為川芎的氣味辛溫,能入肝膽心包三經,因此常被用來調理氣血。
  • 養血補血的大成之法:八珍益母湯
    它祛溼又不傷脾胃,所以慈禧太后天天吃它,還發明了一種美味又養生的食品叫茯苓餅。 白朮也是健脾祛溼的高手,它既能夠叫醒我們的脾胃,也能夠像茯苓一樣祛溼,而且白朮能夠把身體裡的水溼氣化成身體需要的津液來滋潤四肢百骸。
  • 芝味本草——第32期(牛膝)走而不守,以通為補,引血下行
    牛膝之性:以通為補,引血下行早在《神農本草經》就記載:「寒溼痿痺,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久服輕身耐老。」清代徐大椿的《神農本草經百種錄》分析牛膝的藥性功效十分形象:「凡物之根皆橫生,而牛膝獨直下,其長細而韌,酷似人筋,所以能舒筋通脈,下血降氣,為諸下達藥之先導也。
  • 肝不好的人,常有5種表現,5種食物多吃點,鬱氣散、藏血滿
    肝不好的人,常有5種表現,5種食物多吃點,鬱氣散、藏血滿。我們常說養肝就是養命,那麼,所謂的「肝不好」指的是什麼呢?對於肝鬱氣滯、肝不藏血的肝不好,都有不錯的養肝作用。一般選用白芍的根莖,切成片泡水飲用。3、 五味子:五味子也是一種藥食兩用的中草藥,《本草綱目》認為,它五味俱全,主要入肝腎肺三經,酸澀養肝,養血柔肝。是很不錯的養肝食物。
  • 三味藥幫你生血!
    至於說血的功能,中醫對它的解讀,可謂別有一番味道了。首先,血能濡養身體。《難經·二十二難》裡說得好:「血主濡之」。我們的眼睛之所看得見,耳朵之所以聽得見,舌頭之所以嘗五味,面色之所以紅潤,毛髮之所以豐盛,甚至說能走、能跳、能唱,能言,五臟六腑之所以能夠發揮功能,全要靠血的濡養。其次,《靈樞》裡面講得好:「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我們的血能夠濡養神靈。
  • 身邊的「調理月經藥」被發現,農村不花錢也可以吃到,和血通經絡
    身邊的「調理月經藥」被發現,農村不花錢也可以吃到,和血通經絡,這個菜,就是南瓜尖。 南瓜尖的營養很豐富,藥用價值也很高,可以和胃、通絡,有很好的消炎效果,對泌尿結石有輔助治療作用,還可以幫助調理女性月經不調。 《本草再新》中記載南瓜藤,有:「平肝和胃,通經絡,利血脈,滋腎水,治肝風,和血養血,調經理氣,兼去諸風」。
  • 心血不足,肝血不足?怎麼治療!
    當年學校還沒有電,照明需要油燈。家境好一點的學生,就買一些蠟燭,每晚點蠟燭上自習。家境不好的學生就點煤油燈,所謂的煤油燈,也不是買現成的煤油燈,都是學生自己做的。做煤油燈很簡單,找一個空的墨水瓶,洗乾淨後晾乾。
  • 他方劑背得那麼好,還不是偷著背著這個......|青橘「學霸攻略」
    臣: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君:當歸→甘溫,養血和血以補虛;桂枝→辛溫,溫經散寒以通脈。2. 臣: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3. 佐使:通草→通利經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血補虛;重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桂枝、細辛燥烈太過,傷及陰血;甘草→調和諸藥。
  • 心血不足:失眠,脾血不足:無力,肝血不足:眼花,3個方法幫你
    心血不足,日久常可導致肝血不足或脾氣虛弱引起兩髒的功能失調;由於血脈流行不暢可致氣滯;心血虛損進一步發展,又可導致心陰暗耗而出現虛火內擾等症。 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心血虛少,就不能濡養心中之神明。《靈樞》有言:「血者,神氣也」,說的正是此意。心神得不到濡養,人就會失眠、恍惚、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