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免責聲明:本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俗話說「差之毫厘失之千裡」,在諸多事情上都是如此,尤其是關乎養生的事物,雖然有些養生之物益處相近,或名稱相仿,或相貌相似,但是也有
著不小的差距。
比如有一物養血、養肝、養經,既善於養血又善於疏通血脈,被譽為「散惡血,生新血」,其「柔肝養肝」之力也深受推崇,但是這一物有紅白兩種,白者偏於補益,紅者偏於疏洩。
這一物就是白芍,是植物芍藥的乾燥根,而開紅花的稱「赤芍」,早在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它得養生益處,但並未區分白芍與赤芍,知道梁代的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提出兩者的區分。
直到唐宋時期在總結為「白補而赤瀉,白收而赤散」,可見兩者有本質的區別。陶弘景在他另一本書籍《別錄》中說白芍「主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食性寒熱,中惡」。
白芍是養血基礎方法「四物」中其一,它滋養肝脾之功也功不可沒,如《本草正義》中記載「一以益脾陰而收攝至陰耗散之氣,一以養肝陰而柔鋼木桀驁之威」。
白芍在歷代深受推崇,張仲景就十分善用白芍,而《啟源》一書中對其總結為「白芍,補中焦之物,灸甘草為輔,主腹中痛,如時夏月,少加黃芩;若惡寒腹中,加肉桂一分,白芍二分,灸甘草一分半,此仲景神品也」。
《本經逢原》也提到「白芍斂津液而護營血,收陰氣而瀉邪熱,蓋瀉肝之邪熱。所以補脾之陰,故仲景以為補營之首」。可見後人皆知張仲景推崇白芍。
而後來的知名學家張錫純老人在《中參西錄》中也點明了白芍的特點,那就是「與當歸、地黃同用則生新血;與桃仁、紅花同用則消瘀血;與甘草同用則調和氣血」,這也是深受認可的搭配方式。
白芍的養生主要是養血、養肝、養經期,但是養肝又可以細分,既可以說是傳統意義上的「狹義」的養肝,又可以從「廣義」上講,因此白芍還滋養筋骨、平息上亢的肝陽,因此用白芍養的益處和方法可以分為三個方面闡述。
一、用白芍養生可以養血。
剛剛提到白芍滋養肝臟的廣義概念,其實白芍所有的養生益處都可以歸納為「養肝」兩個字,雖然白芍養血,但也是通過養肝來實現的,因為「肝主藏血,血虛則宜滋潤補養之」。
如果是血不足而臉色泛白、口唇和指甲暗淡無血色,可用白芍與當歸、熟地、川芎搭檔,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四物」,如果再增加阿膠、制何首烏以及鹿角膠則益精血之力更強。
如果是血不足而不能向上濡養腦,可用四物加菊花、蔓荊子以及甘草搭檔,既養血又祛除頭腦中趁虛而入的風邪。
如果是血虛的同時還有脾胃的虛弱,從而氣血兩虛,這一類讓你很常見,可用白芍與人參、黃芪、當歸搭檔養生;如果是血虛不能滋養心神者,可用白芍與生地黃、黃連、茯神搭檔清心寧神。
二、用白芍養生可以養經期。
肝主疏洩,可以統帥經期,而經期以血為本,尤其是血虛的人適合用白芍養經期,比如「四物」不僅可以養血又可以調經,在其基礎上略有改動便可以養生。
比如伴有氣虛者可以加人參、黃芪以補氣生血;伴有血熱者可以加黃芩、丹皮,再把熟地黃換成生地黃即可,或者直接用白芍與生地黃、地骨皮養生也可以,兩個方法也是略有差異,前一個適合陽盛而血熱的人,後一個方法適合陰虛內熱的人養生。
如果伴有血寒,可用四物加肉桂、炮姜、吳茱萸以溫通血脈;伴有血瘀的人,可用四物加桃仁、紅花。
三、用白芍養生可以養肝。
養肝是一個很大方面的概念,而以白芍來說,既可以滋養肝血又可以平息肝陽,此外肝主筋脈,白芍養肝的同時還能滋養筋脈。
如果是肝鬱氣滯,可用白芍與柴胡、香附、甘草搭檔;假如是肝鬱血虛,可用白芍與當歸、柴胡、薄荷搭檔以疏解肝鬱、養血健脾;如果肝與胃同時熱鬱,不僅胃中火熱還煩躁很容易發怒,可用白芍與青皮、陳皮、丹皮搭檔養生。
肝血充足則筋骨得以滋養,用白芍與甘草經常泡水喝可以養血以滋養筋骨;如果是已經筋骨不利,風與溼邪時間久了,耗損氣血,可用白芍與當歸、人參、獨活搭檔養生。
白芍養肝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平息上亢的肝陽,如果是因為肝腎之陰不足而肝陽上亢,可用白芍與懷牛膝、生代赭石、懷生地搭檔養生;如果是肝熱太過而上亢,可用白芍與羚羊角、鉤藤、生地黃以養陰清熱、柔肝舒筋。
值得一說的是,白芍雖然是常見的植物,但是養生也不能用太多,以6至15克為度,再就是生用白芍則善於斂陰平肝;炒過的白芍則稍微緩和,適合養血或者斂陰;用酒炒過的白芍則「酸寒」的特點減少,適合於養經、柔肝。再就是根據「十八反十九畏」的養生「鐵律」,白芍不能與藜蘆一起搭檔。
白芍與赤芍都是「芍藥」的根莖,古時候區分兩者以花色的不同,如今按照品種的不同而區分,兩者源自同一類植物,名稱也相仿,但是「失之毫釐差之千裡」,尤其是養生更應該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