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署(康文署)上周禁止一名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舞臺劇監製在與官方合作的活動中,在場刊上印上「國立」的字眼。戲班最後決定抽起有關的資料,拒絕登出「被刪減」的個人簡歷。
事件引起臺灣輿論廣泛關注和熱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楊其文怒批康文署「愚蠢」和「極粗暴及缺文明素養」、「與朝鮮沒兩樣」;臺灣駐港機構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表明會向香港方面交涉。
對此,香港特首梁振英今晨(3月22日)表示,民政事務局長劉江華將回應。中午12時35分左右,劉江華見記者時表示:「康文署與香港不同藝術團體經常有交流合作,都是基於合作和互相尊重,會檢視康文署與各個藝術團體在交流溝通和一些協作方面,會繼續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之後劉江華用英語重申了一次聲明,沒有回答提問即離開。
劉江華見記者
港府禁用「國立」字眼,臺灣監製簡歷不合格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3月21日晚,香港「糊塗戲班」在其臉書(Facebook)專頁上發帖回應傳媒有關《第三謊言》場刊的查詢。戲班稱,3月18到20日,舞臺劇《惡童日記第三部曲之第三謊言》在荃灣大會堂演出,節目由港府康文署主辦,場刊也由該署負責印製。
製作場刊期間,製作團隊個人簡歷部分,戲班的藝術行政主任兼執行監製羅淑燕的建立中,有畢業於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一項。
羅淑燕照片仍然展示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學位證書,並留言聲稱「在一個沒有自由的國家生活,沒有創作自由,沒有言論自由,那就足夠?
糊塗戲班稱,康文署負責職員口頭表示,場刊中不能有「國立」兩個字,要求刪除,就算改為英文「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Arts」也不獲批淮,戲班多番爭取都未能改變決定,並建議以「北藝大」取代。
糊塗戲班成員
戲班稱,母校名稱是一個基本事實,刊出全名亦是一種對學術與藝術的尊重,因此寧願抽起有關資料,拒絕登出被刪減的個人簡歷。戲班稱,這是「無奈的選擇」,「深切希望香港繼續享有言論及創作自由」這個「最珍惜的核心價值」。
截至觀察者網發稿,糊塗戲班的這個帖子已經獲得了240個分享,487次點讚。
戲班臉書截圖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稱,康文署刪除「國立」並不是第一次。報導稱,康文署主辦的「新視野藝術節」在2014年邀請臺灣「雲門舞集」到香港表演《稻米》。舞團藝術總監林懷民在場刊上,被指「於1983年創辦臺北藝術學院舞蹈系(現為臺北藝術大學)」,「國立」兩字也不見蹤影。
此外,同一份場刊上,另有24名參與者,被稱為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英文版則稱「Taipei University of the Arts」,而不是「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康文署早前回應稱,會深入了解糊塗戲班個案,並探討如何與相關團體加強溝通,確保彼此在互信及尊重下作出相關的安排。而就其他節目場刊內容的改動事宜,署方稱沒有相關統計。
北藝大:嚴正抗議
據臺灣風傳媒報導,戲班的戴姓團員怒稱,這是「荒謬又可怕的政治審查」。北藝大也發表書面回應表示,對康文署之處理方式,甚表遺憾。依據了解,過往未曾聽聞有類此事件,在香港發生。聲明還呼籲應充分尊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以「國立」兩字存在的事實,以及校名全名使用的學術定位。
北藝大表示,康文署逕自要求刪除本校校名「國立」2字,不合理也不恰當,予以嚴正抗議。
北藝大校長楊其文回復香港明報時,批康文署「極粗暴及缺文明素養」,稱事件成為「全世界笑話」。他稱學校有34年歷史,「我們的制度也改掉了,學校還在」,但康文署卻作了「不必要的考量」,政治不應凌駕藝術,事件為香港文明「開倒車」。他稱這次是校方首次遇到校名被更改,「所有交往過的國家也對學校顯示尊重,沒有像香港這樣,這不是文明政府作為,跟朝鮮沒兩樣」。
楊其文接受香港東網訪問時還表示,要求刪去「國立」兩字,「是非常愚蠢、沒有智慧的行為」,這種將藝術泛政治化的做法,他一定強烈抗議到底。
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香港)回應事件指,「希望臺港雙方能夠相互尊重,勿將文化活動泛政治化」,以免損害雙方關係,辦事處亦將與港府交涉相關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