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要求來港表演的臺灣藝人刪去其簡歷中的「國立」二字,當事人表示強烈不滿,引發各界討論。反對者說,政治不該凌駕藝術,還有人說,「國立」並不違背「九二共識」。這些說法似是而非,有必要說清楚。
首先港府不是藝術機構,而是政府機關。政治遠離藝術,說的是藝術家、藝人、藝術作品遠離政治,不是讓政府一碰藝術就變政治絕緣體。臺灣藝人參加的活動不是純民間性質,而是港府參與舉辦,當藝術表達或者某些要素涉及政治敏感區,港府當然有必要加以甄別和規範。
簡歷中「國立」是不是問題?說起來可能有點抽象。我們可以舉直觀的例子,如果臺灣藝人在香港表演時拿出「青天白日旗」,港府是否也要裝作視而不見呢?如果大陸藝人在臺灣演出時揮舞五星紅旗,臺灣人又會有何感想?
臺灣參加奧運會,名稱叫做「中華臺北隊」,打的是中國臺北奧委會會旗,如果按體育遠離政治的原則,國際奧委會又為什麼要堅持這樣做?這種狀況,是兩岸的政治現實和國際社會對兩岸關係的定位所決定的。
毋庸諱言,兩岸交流中,雙方都必須遵守一些政治規矩,這個規矩是大陸和臺灣經過長時間的磨合、磋商形成,不是哪一方單獨的要求,也不是只針對某一方,臺灣方面固然要遵守,大陸方面也一樣要遵守。
兩岸1992年達成的「九二共識」,內容是一個中國原則。雙方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上找到最大公約數。試想,如果交往中一方總是有意無意凸顯分歧,甚至衝撞對方底線,那還能愉快地相處嗎?
香港是中國的特區,在涉及主權的問題上,自然應該跟大陸保持一致。港府要求臺灣藝人刪「國立」二字,既是遵循政治倫理,也是依照過去約定俗成的方法,不是第一遭,前面已有不少例子,引發強烈反彈倒是罕見。
兩岸交流,當事人的相互尊重、相互善意也十分重要。筆者剛剛參加了在臺北舉行的臺大北大日活動,北大師生到臺大交流,現場的布置、印刷品上也沒看到臺大故意凸顯「國立臺灣大學」,為什麼?因為這是對客人基本的尊重。反過來,客人也應有守禮的意識,不應讓主人為難。臺灣藝人如果懂規矩,就應主動刪去「國立」二字,而不是等主人提醒。
主人提醒之後大發雷霆,更是不智。兩岸既定的政治規則,總不能因為少數人不滿就變來變去。其實臺灣很多大學名稱中都有「國立」二字,臺灣人平時說起來,也很少講「國立」政治大學、「國立」清華大學,並不會引發誤會或影響認知。有些事不擺上檯面,根本就不是問題,非得拿出來鬧,削的是自己的面子。
臺北藝術大學校長甚至用「愚蠢」、「極粗暴及缺文明素養」、「與朝鮮沒兩樣」等激烈詞彙批評港府。只要不是想靠表演搏出位的人,如果先做一點功課了解前因後果和背景知識,想來也不用這麼大動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