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長保質期會降低牛奶活性成分
進口巴氏鮮奶進入國內以後,卻為何變成了延長保質期的 「中國特供」?
「這可能與進口品牌採用了區別於傳統巴氏保鮮工藝新技術。」福建省奶業協會副秘書長柯秀增表示,現在市面上,進口品牌採用了預巴殺技術(兩次巴氏殺菌)或者U P技術等一些新興技術,能夠將鮮奶保質期延長,但區別於傳統的巴氏保鮮工藝,多次殺菌對於熱敏感性的微量元素和牛奶活性破壞性非常大。換句話說,這些進口巴氏鮮奶很可能是用降低牛奶活性成分來換取保質期。
▲在福州一家超市,一款進口生鮮乳的保質期近40天
前不久,南方都市報記者針對廣東省的進口鮮奶進行走訪調查,發現進口鮮奶保質期遠遠超過本土鮮奶。事實上,不僅在福建,進口鮮奶保質期延長在全國來看都很普遍。
某知名奶企福建區域負責人坦言,近年來奶業競爭激烈,國內外奶企廝殺的戰場也從原先的奶粉、常溫奶市場開始向鮮奶市場轉移。不過,由於保質期問題短、國際運輸耗時長等問題,巴氏鮮奶一直被視為國內奶業對抗進口品牌的最後防線。而想方設法延長保質期,為產品入關爭取時間成為進口品牌的普遍做法。
進口巴氏鮮奶多數臨過期 多數上架的已是「鮮奶不鮮」
儘管進口巴氏鮮奶延長了保質期,但超市上架時保質期已經過了大半。在廈門一家超市,保利巴氏鮮牛奶八月下旬生產,但售賣時間9月18日。而相比之下,本土品牌上架的都是當天生產的新鮮牛奶。
▲福建超市中,本地乳企的巴氏鮮奶多為當天生產的鮮奶
「牛奶中活性成分含量會隨著時間遞減。」柯秀增認為,超市和電商售賣的進口鮮奶經過長途運輸、通關入關,多數都是臨過期產品。而超市中的進口巴氏鮮奶價格卻遠遠高於本土鮮奶。因此,這意味著對消費者而言,相當於花更高的價錢卻喝到活性成分更低的牛奶。
此外,巴氏鮮奶對於冷鏈運輸條件要求非常高,由於國際貨運長途運輸,進口巴氏鮮奶出問題的概率更高,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就表示,進口巴氏殺菌產品最容易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環節有兩個,一是從廠家到機場,二是下了飛機進超市,如果中間冷鏈運輸不達標,很容易出現漏包、脹氣問題。「同樣是巴氏鮮奶,本地巴氏鮮奶出現食品安全的概率是進口的1%。」
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家認監委叫停進口巴氏鮮奶就是因為進口巴氏鮮奶質量問題頻出。據了解,此次澳大利亞的巴氏乳產品被叫停認證就是因為口岸檢驗檢疫機構在多批次澳大利亞進口巴氏殺菌乳產品中發現不合格,輸華產品多次檢出大腸菌群超標。
農業部奶及奶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不久前對市場上的進口巴氏鮮奶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進口奶的糠氨酸值75,遠遠高於國際乳聯巴氏鮮奶糠氨酸值不超過50的規定。
「這不是欺騙我們中國的消費者嗎?」國家奶業創新團隊首席專家王加啟說,因為進口的產品華麗的名聲,實際上對進口產品的標準和對國產產品的標準都不在一個水平線的,不僅巴氏鮮奶,國產的超高溫滅菌奶糠氨酸是67.5,進口的是146,進口的奶由於長期運輸和保存,整體的活性非常低。
新聞速評:
盲目崇洋該停止了!喝奶應當回歸新鮮
一些洋牛奶披著「新技術」的外衣,通過犧牲牛奶質量來延長保質期的作法,對消費者是一種明顯的誤導。
事實證明,進口牛奶不僅品質未必安全、可靠,並且不少洋牛奶為樹立高端形象,營銷、運輸等花費很多,這些高昂的成本最終都轉移至消費者,讓很多消費者購買時掏了更多的腰包。
「牛奶好,貴在鮮活。」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不久前在福州的海峽兩岸巴氏鮮奶發展論壇上說的這句話一語中的地說出了喝巴氏鮮奶的意義所在。只有未經高溫處理,並用冷鏈運輸以最短的時間、最短的距離送到消費者手上的巴氏鮮奶,才是喝上好牛奶的第一要義。對於消費者來說,沒有必要花「冤枉錢」,捨近求遠地去購買活性更低的牛奶。
同時,更應該擦亮眼睛,在選購牛奶是時多一點理性,首先要樹立理性消費觀念,消費者須拋棄「崇洋」心態,不盲從、不跟風、多鑑別,養成理性的消費觀念,別落入「只買貴的不選對的」的消費誤區,應該從注重安全和營養方面考慮去做出適合自己的最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