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寶媽都有這樣的體會,自家孩子每次都只喜歡也只敢在自己這裡撒潑,卻從來不敢在別人面前撒潑,最明顯的對比就是爸爸同樣在場的情況下,還是只對媽媽如此。
不少寶媽為此而感到頭疼,畢竟孩子經常這麼粘著自己,在自己這「撒潑」,自己有時候也會感到心煩意亂。
其實這主要是寶媽們不了解這一情況的原因,當你了解後,你會發現原來寶寶會這麼做也是有原因的。除此之外,個人建議寶爸們更應該好好看看。
1. 孩子在別處積攢了情緒,只能在媽媽這宣洩
媽媽是孩子的保護傘,一旦受了委屈,只要找媽媽,媽媽就會抱著孩子,安慰孩子,有時候還能為孩子打抱不平。
這是長期相處下來所形成的習慣,於是當孩子在其他地方受了委屈,積攢了不少情緒之後,就會找媽媽宣洩情緒。
因為在媽媽面前,他們就是小寶貝,可以無拘無束地哭鬧,有了問題媽媽也能夠幫忙解決,就算是天頂下來,只要有媽媽在就不怕。有人說,那為什麼不找爸爸?找爸爸不也是一樣的嗎?
還是那句話,因為媽媽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更長,所以孩子已經習慣了有委屈找媽媽,所以相比於爸爸來說,媽媽更適合作為宣洩情緒的對象。
2. 需求未被滿足,情緒需要發洩
孩子需要發洩情緒時,未必都是有了其他情緒,也可能僅僅只是因為自己的需求未得到滿足。
當孩子想要一個新玩具時,或是想吃零食時,不論是被誰拒絕,就算是媽媽本身,他們也都會在媽媽這發洩情緒。
主要是因為媽媽平時是滿足他們需求的主體,別人不願意滿足他們需求的,他們可以找媽媽,而媽媽不願意的滿足的,還是需要說服媽媽,所以最終的載體都是媽媽。
於是也就出現了孩子在媽媽面前鬧騰、叫囂等情況,媽媽們因為這種問題頭疼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3. 孩子與媽媽更為親密
孩子們從孕期開始,與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就是最長的,因此與媽媽也是最為親密的,就像那句話所說,「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
很多孩子就是抓準了「媽媽愛我,所以最終都會妥協」這一點,於是使勁地折騰媽媽,直到媽媽答應他們的要求,或者滿足其他需求。
這可以說是每個孩子的本能,相較於爸爸而言,也正是因為沒有媽媽這麼親密,再加上爸爸的形象平時都比較嚴厲,以至於孩子更不敢在爸爸面前「折騰」。
也有一部分孩子有過這方面的經歷,嘗試著去爸爸面前「撒潑」,結果被爸爸教訓得服服帖帖,之後就再也不敢這麼嘗試了。
4. 知道媽媽的底線所在,但是不敢試探別人的底線
我表妹的女兒歡歡今年14歲,一個女孩子卻十分調皮,經常晚上跑去找同學玩,有時候甚至玩到10點多才回家。
當然,這一前提是她爸爸不在家,因為表妹的老公常年在外地打工,每年也就過年那段時間會回來,其他時間基本都不會在家。
有一次我問她,「你不怕媽媽罵嗎?」沒想到小丫頭和我說,「怕啥,我媽那性格,我只要撒嬌幾句,她就心軟了。」
可見她把她媽媽的脾氣、性格拿捏得徹底,所以才敢這麼折騰。如果換成她爸爸 在家,聽她媽媽說,她就是一個慫包,大門都不敢邁出去,有時候還會裝模作樣看書。
而之所以表妹不敢和她老公講,是因為擔心丈夫直接從工地回來打女兒,原本他對女兒的學習成績就感到不滿,若是知道這些,免不了一頓打。
所以,當孩子拿捏住媽媽的底線時,就會在媽媽底線範圍內不斷地「作妖」、「撒潑」,讓媽媽們毫無辦法。
還有一些媽媽,甚至在孩子面前一再放低底線,看似是愛孩子,為了孩子好,不願批評孩子,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最大傷害,孩子最終將會迷失在媽媽的底線當中。
之所以想讓寶爸們認真看看並反思,原因就在於家庭教育中不應該讓寶媽們唱「單人相聲」,寶爸們自身也不應該做「甩手掌柜」。
孩子只在媽媽面前「撒潑」的情況,並不是說明爸爸有多威風,相反恰恰證明了寶爸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缺位」。警鐘已經響起,再不幫寶媽們一把,到時候吃虧的就不止是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