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創新舉措提升基層治理能力
聚合「小平臺」 巧解「大疙瘩」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通訊員崔嶺)面對群眾情緒激動、事實牽扯不清的糾紛,傳統的處理方式往往是鄉(鎮、街道辦)接觸後,轉往信訪部門,再轉往相關職能部門處理,耗時費力不說,群眾還可能因部門間推諉扯皮心生怨氣。
為破解這一基層治理難題,青龍滿族自治縣積極踐行「楓橋經驗」,整合職能部門力量,通過實施街長制、「零距離」辦公室、「百姓說事兒日」、「一村一室」等措施,全力破解基層治理難,提升基層化解矛盾糾紛能力,切實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讓身邊人解決身邊事
「我們每個村按照區域劃分,以街為單元,每條街設一名街長,每名街長分包10戶。」青龍馬圈子鎮黨委書記魏國鋒說,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是街長的重要職責之一。平時街長們走街串巷,和群眾較為熟悉,大傢伙兒有什麼煩心事也樂意找街長來幫忙。
實際工作中,該鎮實行由書記、鎮長聯繫包村幹部,包村幹部分包村「兩委」、村「兩委」成員分包街長、街長包戶的「一聯三包」防控機制,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人人有責,人人參與的工作局面。對於街長、村「兩委」無法完成的調解任務,由包村幹部上報書記、鎮長,協調公安等相關部門解決。今年以來,全鎮街長就幫助收集公益訴訟線索30餘條。
在青龍,承擔著「潤滑劑」作用的除了街長,還有鄉賢能人。安子嶺鄉金杖子村有17年黨齡的黨員張順,在村裡輩份比較高,如今是該村孝心養老理事會監事,2019年經他解決的村裡土地糾紛、鄰裡矛盾、婆媳關係等矛盾就達30多起。
青龍通過探索推行村「『兩委』+孝心養老理事會」、紅白理事會等基層治理模式,積極引導鄉賢參與社會治理與建設,打造了一批鄉賢「朋友圈」,開創了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暢通群眾訴求通道
「信訪問題既不能躲,也不能拖。」近日,祖山鎮人大主席張雲希在花廠峪村走訪時了解到,因前幾年危房改造的遺留問題未得到妥善解決,該村74戶村民存在集體訪的隱患。張雲希與幾名同事,挨家挨戶上門了解情況,一方面多方籌措資金,一方面因人因戶制定處理方案,最終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
面對紛繁複雜的農村工作,祖山鎮創新基層黨建工作方式方法,建立零距離服務群眾辦公室,推動全鎮黨員幹部身心下沉,深入村組、農戶,訪民情、聽民意、解民困,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以來,累計走訪群眾7000多戶次,接待群眾來訪560人次,處理信訪案件23件,化解率達100%,並妥善處置群眾諮詢訴求舉報300多件。
雙山子鎮創新開展「百姓說事兒日」活動,他們把每月的6日、16日、26日定為「百姓說事兒日」。每到「百姓說事兒日」這天,各村的村「兩委」、包村幹部、駐村工作組都會到百姓說事兒室,傾聽百姓遇到的問題,為他們尋求解決之道。截至目前,全鎮共收集百姓意見建議1362條,已辦結1297條,村內上訪率、矛盾問題發生率分別下降30%和35%;完成鎮供銷社18000平方米的商住樓建設任務,拆除非環保鍋爐130餘個,街道拆除違規菜棚、廣告牌232個,規範店外經營310餘家,發展農業項目8個;各村收集疫情防控建議25條,採納有效建議12條;排查「兩不愁三保障」、基礎檔案、政策落實等方面問題15個,已解決13個。
●構建多方聯動調解機制
近日,青龍法院一村一個法庭工作室(以下簡稱「一村一室」)在涼水河鄉涼水河村和杏樹坨村正式掛牌,這標誌著青龍法院訴前調解工作進入深入推進階段。
前不久,茨榆山鄉村民王氏兄妹因家庭衝突而報警。鄉派出所、鄉司法所工作人員到場後,充分發揮雙方聯合調解優勢,利用「背靠背」「面對面」調解法,較快地幫他們彌合了分歧。
為集中有效突破部門間的條塊束縛,青龍開啟融合大調解模式,以延伸基層法庭職能為突破口,將訴前調解平臺「一鄉一庭」關口前移到「一村一室」。工作室設在村委會,主要職責包括受法院訴前調解中心或法庭的委託,參與調解轄區內的民事糾紛;向法院報告轄區群眾對法院裁判結果的意見,並協助做好判後答疑工作;向法院報告當地發生的重大事件、重大糾紛等重要輿情信息,做好矛盾糾紛的風險預判和提前化解;協助法院各部門送達法律文書;協助法院執行局和法庭的執行工作;協助做好信訪案件化解和信訪人的穩控疏導工作等。
以法庭工作室「一根針」連起「多條線」,用「小平臺」聚合「大調解」,形成了「矛盾多源、化解一源」新格局,防止民事拖成刑事、小事拖成大事、大事拖成「爆炸式」。「構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既符合糾紛解決規律,又適應法治社會的發展,是新時期建設法治社會、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創新之舉。」該縣相關負責人表示。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