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學習能力的高低由兩種基礎能力決定,分別是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好的抽象思維能力使學習更加高效,好的邏輯思維能力使思考嚴謹,演講重點突出,解決問題有板有眼。科學工作者對兩種基礎思維已經有詳細研究,對小學學齡階段的孩子來說,抽象思維能力就是看到就明白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就是思考之後才能明白的能力。
日前,教育部發布《2018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數學學習質量監測結果報告》。報告顯示,:學生數學學業總體表現良好,四年級、八年級學生達到中等及以上水平的比例分別為84.8%、78.8%,四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高和較高的比例之和為88.1%,八年級為67.9%。研究發現,數學學習興趣、自信心高的學生,其數學學業成績平均分相對較高。
雖然孩子才上二年級,我已經開始思考,如何幫助孩子培養她各方面能力,打好基礎,不要掉隊。記得有一次,孩子正在整理書包,我掂了掂說:「怎麼這麼沉?明天用不上的就別帶了,你再看看。」,「好吧」,孩子答應了一聲,然後又翻看了一次書包,忽然自言自語的說:「要是明天不上數學就好了。」,「啊!數學那麼重要,怎麼可能不上呢?」我略有些吃驚地問,孩子不吭聲,我想了想說:「是不是覺得數學太難了?你們其他小朋友和你一樣嗎?」,孩子點點頭,孩子收拾好書包,拖到門旁邊。
我吃驚是因為我自己蠻喜歡數學的,我喜歡做數學題那種邏輯有序的感覺,在做題的每一步,都要思考提出問題,這樣優點是時刻能讓大腦興奮活躍,迫使自己儘快思考解決方法,而不是盯著題目,大腦一片空白。
孩子這才二年級,怎麼就對數學有了厭煩情緒呢?
因為孩子習慣在她看來簡單的抽象思維方式,抽象思維幾乎是不用培養的,孩子生來就有,看到即明白的。而對需要思考才能明白的邏輯思維,還沒有在孩子腦子裡形成一種思維習慣,不能直接找到答案,孩子因為理解繁瑣心生厭煩。
面對孩子的這種情況,我請教了數學老師,老師告訴我一個方法。
硬性規定:
1. 每天回家必須把當天在課堂上老師講的新知識點和例題,再講給家長聽。
2. 給家長匯報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發言了幾次?如果沒有發言是因為老師沒點到還是自己不會。
3. 發言效果,答對了幾次?答錯了幾次?為什麼答錯,老師的糾正理解了嗎?
4. 作業爭取一次做對,在做對的基礎上再要求速度。
老師的這個方法真的很好,我讓孩子實踐以後,明顯感覺孩子學數學的積極性提高很多,而且帶動了其他課的學習,發言次數。每天的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不用督促,孩子都會自覺完成。
在孩子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我也有新的發現。數學學習的書寫很重要,好的書寫也能提高孩子的專注度,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數字書寫雖然簡單,但是好的書寫習慣也能減少不必要的錯誤,比如孩子開始總把6寫得像拼音b,造成作業寫得再正確都得不了A+,糾正以後就得優A+。
數學屬於人的高級思維活動之一,越向上需要的思維能力就越多。小學一、二年級,是養成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需要的是記憶能力好就行;小學四年級,除了記憶能力,還要邏輯能力;再往遠說,到了初中,還需要空間想像力;到了高中,可能還要用到抽象、歸納、演繹等思維能力。小學一二年級把思維能力的地基夯實,才能為以後的數學學習掃除障礙。
我是為娃學畫,我始終堅信初生的嬰兒好似一張白紙,一方未開墾的沃土,父母唯有勤練「畫功」,才能為娃畫出一條人生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