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四川護士在武漢帶著患者畫畫?別小瞧,這是正經的治療

2020-12-25 騰訊網

3月13日下午2點20分左右,湖北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9樓,6名輕症新冠肺炎患者接受了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表達性藝術治療,撕碎的象徵病毒、壞情緒的紙片,重新拼成了全新的圖案,走出治療病房的時候,他們的情緒明顯輕鬆起來。

為他們做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是來自四川省第七、第八批援助武漢醫療隊,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援助武漢醫療隊隊員劉婭、蔣沙沙。2019年,她們同其他8位華西第二醫院護理人員考取了表達性藝術治療初級治療師證書。

音樂、冥想、繪畫等形式的表達性藝術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方式,針對患者所經歷的創傷給予心理治療和幹預,可以幫助患者從創傷中走出來。

隨著臨床救治的成效進展,許多患者身體情況好轉,但醫院全封閉式管理、遠離家人,對疾病預後的擔憂,甚至是親友間的生離死別,早在患者心裡埋下了陰影。

三次表達性藝術治療

放鬆、冥想,到撕碎重生

第一次治療關鍵詞:放鬆、冥想、安全空間

3月10日,劉婭第一次給5名輕症患者做表達性藝術治療。不同於20多天前剛到武漢時的緊張情況,隨著疫情防控和臨床治療,越來越多的患者康復出院,「剛來的時候,我們負責的64張病床還是滿的,現在只有20多個患者,每天也都有出院的。」劉婭說,工作狀態也從剛開始的超負荷運轉到如今的井然有序。

「現在很多病人都陸續出院了,有部分患者身體情況好轉,但是好幾次核酸檢測仍然是陽性,達不到出院標準,情緒會焦慮抑鬱,會哭。」劉婭說,在醫院封閉式管理的環境裡,遠離親人,有的患者一家人都因病住院,有的是一個人,心理上的創傷,是臨床治療好轉後不能小覷的問題。

第一次表達性藝術治療,5名患者雖然很配合的來了,但也有些拘謹,不知道要做些什麼。「第一次,就是建立我們和患者之間的『連接』,讓他們找到一個安全的心理空間,放下戒備。」劉婭說,在精心挑選的輕音樂下,大家開始放鬆、冥想,在大腦中「建造」一個安全的、舒適的空間,冥想結束後,再通過繪畫的形式,把這種安全空間畫出來,最後,所有人都繪畫完成後,每個人依次闡述一下,為什麼覺得這個環境是安全的。「第一次繪畫,他們普遍覺得,在醫院,有醫生護士就是安全的,也有人覺得,在安靜的大自然環境裡是安全的。」劉婭說。

第二次治療關鍵詞:放鬆、冥想、與細胞對話

3月11日,值班的蔣沙沙進行第二次治療。同樣是5名患者,有參加了第一次治療的,也有新加入的。暖場熱身操後,同樣是音樂冥想環節,需要患者在大腦裡,假想一個巨大的細胞發光體,自我暗示,與細胞對話,發光的細胞體所帶來的能量蔓延到全身。然後,每一個人把自己的感受通過繪畫的形式畫出來。「表達性藝術治療,(對作品內容質量)不評判、不評價,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打開內心的觀點,自己去暢所欲言地表達。」蔣沙沙說,而在結束環節,則是想像著熬煮一碗粥,你加入了希望,我往裡面加祝福,熬好粥,分發到每個人碗裡,大家一起喝下去。「中國人性格內斂,不善於表達,表達性藝術治療的內涵,就是表達即療愈,懂得傾述、懂得宣洩,就是不良情緒的出口。」蔣沙沙說,有一個婆婆,年齡比較大了,生病之前就需要依靠安眠藥才能入睡,患上新冠肺炎之後焦慮,吃了藥還是入睡困難,但聽著冥想音樂之後,發現自己能睡著了。

第三次治療關鍵詞:放鬆、冥想、撕碎重生

3月13日,劉婭進行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治療,這一次的主題,是從創傷中重生。「我們三次治療活動,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幫助患者從受到創傷的心態中重新走出來。」這一次的冥想環節,一位阿姨直接睡著了。「這其實是好現象,平時他們因為焦慮抑鬱,常常會睡不著。」病房條件有限,這一次,不畫畫了,而是用各色卡紙,任意撕碎,然後再在白紙上,用碎紙片,隨意拼成自己喜歡的形狀圖案。「這是一種儀式,把象徵不好的創傷撕碎,繪製成新的生活。」劉婭說。

在最後的交流環節,劉婭明顯感覺到,患者的情緒放鬆起來,最後一個問題,問大家出院後想去做什麼。「一個阿姨說,她最想去做的,是如果抗體合格,她要去捐獻血漿。」

藝術創造即治療

療愈他人的同時也療愈自己

實際上,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從2018年開始,就在醫院婦科、新生兒科、輔助生殖中心、生殖內分泌科等相關科室開展著表達性藝術治療,華西第二醫院護理部副主任黃燕在內的10名護理人員,參加了國際表達性藝術治療協會(IEATA)的學習和督導,考取了相關證書。「在臺灣長庚醫院參觀時第一次接觸到藝術治療,回到醫院後再通過系統學習和實踐,不斷地發展我們的能力。」黃燕說。

表達性藝術治療起源於19世紀70年代,是整合繪畫治療、音樂治療、舞動治療、戲劇治療等藝術形式進行治療,倡導「藝術創造即治療」,鼓勵醫務人員、教育者、藝術家及心理治療師參與到該工作中。

「比如患有婦科腫瘤疾病的患者,我們通過『希望之珠』、粘貼畫等形式,來緩解她們的焦慮情緒,新生兒重症監護室組織早產兒媽媽,用帶有媽媽氣息的衣物為早產兒製作帽子,建立母嬰連接,幫助促進早產兒發育,在生殖內分泌科和門診手術時,有的胎停不得不接受手術的孕媽媽,通過繪畫和音樂治療,緩解她們的痛苦。」黃燕解釋說,在員工中開展,還能幫助員工減輕壓力。所以,在華西第二醫院派出援助武漢醫療隊後,黃燕也曾提醒,如果有機會,可以在患者中也嘗試進行表達性藝術治療。

而在劉婭看來,表達性藝術治療,不僅僅是在療愈別人,也是在療愈自己。「剛來的時候,進病房也很緊張,壓力也很大,慢慢地和患者溝通適應之後,自己的心態也調整過來了,安慰他們,我們會把你們都護送出院,我們才回家。」

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受訪者供圖

編輯 潘莉

相關焦點

  • 護士姐姐「不務正業」學畫畫 只為在骨傷科「哄娃」-新快網-新快報...
    神奇的是,小兔子簡筆畫似乎成了「鎮哭良藥」,只要畫還在石膏繃帶上,慧慧在隨後的換藥、打針、檢查裡,再也沒有嚎啕大哭,「打針時,還指定要求那位畫畫的護士姐姐來。」小患者和曹芳像是坐上了友誼的小船,倆人手牽手一起去查房,去看望其他小病號,直到清明節假期前出院,孩子一直是開開心心的。
  • 茂名95後護士帶78歲武漢患者走出絕望心境
    茂名95後護士帶78歲武漢患者走出絕望心境 2020-03-02 14: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不是護士? 是抗疫一線不可缺少的呼吸治療師!
    這位「醫生」名叫劉凱,很多人並不知道,他其實是位呼吸治療師,也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呼吸治療系2014屆的畢業生,新冠肺炎發生後,他隨醫療隊來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已經參加抗疫近一個多月。)這個稱呼可能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比較陌生,但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醫生-呼吸治療師-護士的團隊在病人治療中非常重要。
  • 西安一名護士火了 手繪卡通手套鼓勵安撫患者
    這不,西安一名護士就想到了一個特別的方法來幫助他們~薛穎娟是西安市人民醫院(西安市第四醫院)航天城院區肺科病院的主管護師,根據醫院制度,所有護士都可以利用休假時間約採血崗位上班,薛穎娟也是因此接觸到了採血崗。薛穎娟告訴記者,大多數患者在採血時都比較緊張,她便想到通過繪畫來鼓勵安撫患者。
  • 給患者送上祝福,這位馳援武漢的護士親手摺千紙鶴送給患者
    「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祝你早日康復!」「來,我們一起比耶迎接勝利!」2月20日上午,武漢第四人民醫院18樓病房裡,一位護士穿梭在病房,給患者送上親手摺的千紙鶴,手捧這份暖心的禮物,患者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 臨別之際,馳援武漢的寧波護士想把這套助眠按摩操送給所有武漢人……
    3月28日下午2點,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E3-2病區的最後一個患者出院了,這也意味著,接管該病區的寧波醫療2隊可以啟程回家了。
  • 現場直擊:重慶中醫科護士帶領武漢患者練八段錦
    患者們跟著劉佳練習八段錦。 曾理 攝人民網重慶2月26日電 近日,在武漢泰康同濟醫院感染二科病區,十多位正在這裡治療的患者正在一位身著防護服醫護人員的帶領下認認真真地操練起了八段錦。而帶頭的正是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劉佳,作為一名中醫科護士的她,正在在這裡發揮她的專長。劉佳介紹,看到患者在治療的空閒時間,不是玩手機,就是躺在床上看電視,除了吃飯上衛生間都很少下床走動。想到自己在中醫藥大學讀書時老師曾經教授過自己中醫的八段錦,也就想發動一下大家在病房裡都鍛鍊起來,沒想到第一次就來了14位粉絲。
  • 手繪援鄂戰疫 北醫三院護士崔曼:武漢給我的改變難用文字形容
    這是她人生第一次去武漢,抵達當天,透過駐地酒店的窗戶,望著長江江面上的渡輪和對岸大樓上打出的「武漢加油」霓虹燈,崔曼手繪一幅小畫記錄自己與武漢的「初會」。此後,病房裡的忙碌,患者康復的喜悅,救治失敗的悲傷都成了筆下的素材,一幅幅小畫串起了她的武漢「戰疫」。
  • 「張惠妹護士呢?」患者出院前寫感謝信才知恩人真名
    護士張佳慧在進隔離病區時就得知,3床的李叔叔是失明患者,作為一名眼科護士,出於職業本能,她在護理李叔叔時格外留意,耐心詢問了解他的眼睛狀況,失明多久,對他的關心照顧明顯多了一些。經過與兩位老人溝通,張佳慧了解到,李叔叔是2月7日開始出現眼睛脹痛、頭痛、噁心等症狀,因疫情的原因,沒有及時就醫。
  • 廣東護士張貴麗:武漢患者們的笑顏是我腦海裡最深刻的印象
    廣州市海珠區中醫醫院綜合科護士張貴麗回憶了她作為廣東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在前線的動人故事。 「還記得第一次全副武裝的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時,沉重,臃腫,悶熱,乏力,呼吸不暢,行動緩慢很難受。」 張貴麗回憶,戴上防護面罩後面部掛滿印痕,漫漫長夜中仿佛像針扎一樣越來越痛、越來越痛。」即使手被消毒液泡得脫皮後還要繼續泡,忍著忍著就習慣了。」
  • 2019高考作文漫畫作者:我不是一個正經畫畫的人
    如果你以為他是個畫家所以被稱為老師,那就太小瞧人家了,因為他的確是個如假包換的老師,而且是「超人款」的老師。再搜索一下「林帝浣」這三字就該輪到你發出嘖嘖之聲來了——果真是個「超人款」老師!首先他是一個攝影圈的大神,在他每次出行攜帶的包包中單反一定是標配,走到哪裡他都可以隨時開「拍」,陌生的人常見的景都能被他拍出「靈魂」視角來,單單因為拍照片這事獲獎出書已經很多次了。
  • ...團隊為患者手寫卡片——「北京炸醬麵希望武漢熱乾麵早日康復」
    這個護士特別有心,在一次上班的時候,從駐地為這位患者帶了一份煮好的熱乾麵,同時手寫了一張卡片,寫上了「北京炸醬麵希望武漢熱乾麵早日康復」這句話。受此啟發,該院護理團隊在病房裡發起了「北京炸醬麵寫給武漢熱乾麵」這個活動,護理隊員們用自製的彩紙剪切、繪畫趕製出了大量的交流鼓勵卡片。大家很快把這些載滿愛的卡片帶到了隔離病房裡,送到了每一位患者手中,希望用這些卡片來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 武漢新冠患者擁抱醫生
    來源:新華網近日三位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從武漢趕到南京向江蘇醫療隊隊員表達感謝年過七旬的武漢老人李爺爺激動地為醫生楊剛送上「公主抱」這一抱,衝上熱搜網友紛紛評論睡在隔壁病床的老伴因為身體基礎條件差不幸離世李爺爺傷心萬分 為了讓李爺爺從悲傷中走出來醫療隊的醫生劉雲、潘寅兵、楊剛和護士輪流陪他聊天
  • 上海醫療隊武漢救治危重患者:清早班車上開溝通會
    通常,他首先會詳細給所有醫療隊員分享自己深夜讀完文獻後的總結及體會,告訴大家如何做好關口前移的治療方案,目前治療方案中幾大要素是哪些,護理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該重視什麼要點。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主題,這看似簡單的溝通方式,對前方醫療隊員顯得尤為重要。關口前移方案如何體現在重症患者精細化護理層面?護理部副主任王春靈提出,必須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
  • 武漢重症病房裡:上海醫療隊和患者的故事
    他不愛說話,有時鹽水吊完也不打鈴通知護士。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重症病房,上海醫療隊護士餵87歲老先生喝粥。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這不是孤例。武漢不少重症病房存在著類似令人擔憂的狀況,他們大多是老年人,常見家族集聚式感染,在醫院內心失落,擔心和思念家人。
  • 危重患者脫離ECMO後,顫抖著給護士寫下一句話
    截至4月7日,經歷73天奮戰,累計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100名,經治療後解除隔離並出院95人,治癒及好轉率95%。醫療隊接管的方艙醫院累計管理輕症患者3643人次。中日醫院每一名醫療隊員勇於擔當,科學救治,全力以赴,用實際行動踐行我們的初心和使命。
  • 玩配音、畫畫……這是一個被做醫生耽誤了的藝術家
    在繁忙的學習和工作之餘,她將畫畫愛好重新撿了回來。「上初中那會兒,我就特別喜歡畫動漫人物。」旁人驚訝於她的畫功深厚,王珣卻說自己從來沒有正經學過畫畫,都是憑興趣照著書上臨摹。工作忙起來,就再也沒有碰過畫筆。電腦上畫的巨石強森王珣說,在電腦上畫畫,跟在紙上沒有太大區別,反倒是線條力度的把握更難一些。
  • 為什麼救治新冠肺炎患者 需要這麼多護士?
    援鄂醫療隊中護士佔比超過60%,為什麼救治新冠肺炎患者需要這麼多護士?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華護理學會理事長、第43屆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北京協和醫院護理部主任吳欣娟在回答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提問時說,「在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過程中,護士是主力軍,他們為患者提供非常專業的護理」。在治療過程中,護士要為患者提供生活護理。
  • 呼吸治療師:「疫」線特種兵 讓患者自由呼吸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呼吸治療師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不是醫生,不是護士,卻距離患者最近。   沒有特效藥物,依靠「硬核」呼吸支持把大量危重症患者拉回生命線,恢復自由呼吸。   近日, 在人社部等三部門聯合官宣的16個新職業中,呼吸治療師榜上有名。   這也是他們第一次從幕後走到了臺前。
  • 四川德陽護士小姐姐手繪卡通畫 化療女童勇敢一次獎勵一張
    封面新聞記者 王祥龍 王攀12月21日,一幅貼在患病女童手臂敷料上的卡通畫走紅,引起四川德陽網友紛紛點讚。封面新聞記者獲悉,卡通畫的作者,正是德陽市人民醫院PICC置管中心的護士田甜。這些卡通畫,是她們專門為一名丫丫的女童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