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寫:新公益記者 李斯璐
通訊員 孫巧巧 楊冬玲
■攝影:新公益記者 王 飛
動畫片《小豬佩奇》裡,小馬佩德羅腿部受傷,打著厚重的石膏,躺在病床上鬱悶。好朋友佩奇前去探望時,拿起彩筆,在小馬冰冷蒼白的石膏上畫上了光鮮彩繪,這一幕不僅給小馬帶來安慰,也給「佩奇迷」帶來了陣陣溫暖。
暖心的感覺不止於卡通世界。
在廣州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兒童骨科病房裡,這樣的故事天天上演。給骨傷患兒帶來暖心撫慰的,正是病區裡一眾90後護士姐姐。「姑娘們經常為患兒們鑽研簡筆畫,遇上因疼痛哭鬧的孩子們,貼心的護士就會想方設法哄他們,孩子們尤其喜歡護士姐姐給厚重的石膏繃帶畫可愛的卡通肖像,一旦畫上,就是止哭良藥。」
骨傷患兒哭聲不止 護士姐姐畫只笑笑兔
兩個豎起來的橢圓形,兩隻圓圓的大眼睛,簡單幾筆,便是一隻可愛的小兔子;畫個「電吹風」外形,再添上兩筆畫出耳朵和眼睛,小豬佩奇簡筆畫也躍然「躺在」孩子們的手心上……這些簡筆畫,並非幼兒園課堂上的美術作業,而是醫護人員用來撫慰小傷患的「絕招」。
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鑽研簡筆畫,看似「不務正業」,其實不然。
今年3月28日,廣州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2歲小患兒慧慧,剛做完小尾指的矯形手術。晚上10點,麻藥過後的小朋友醒過來,便發現自己的小手被紗布和高分子石膏繃帶纏繞,「伸手不見五指」,頓時驚愕地嚎啕大哭:「我的手不見了!」震天的哭聲、瀑布般的眼淚,病區迎來了不眠夜。
90後曹芳是當夜值班護士,慧慧的哭聲令她心疼,同時,曹芳也擔憂其他小患者被哭聲「同化」。
「傷筋動骨要靜臥100天,低齡患兒卻很難理解。他們情緒不佳、躁動,這樣很容易觸動到傷處,於康復不利。」曹芳是有經驗的護士,她拿起原子筆,溫柔地對小朋友說:「姐姐幫你戴一個小手套,小手套上畫一隻笑笑兔,特別漂亮,這個獎勵是給不哭、表現特別棒的小朋友哦。」
兩個豎起來的橢圓形,兩隻圓圓的大眼睛,幾秒鐘,簡單幾筆,一隻可愛的小兔子「躺」在了慧慧厚重的石膏繃帶上。小兔子圓圓的大眼睛似乎好奇地看著慧慧,慧慧被手上的簡筆畫吸引,忘記了哭泣。
神奇的是,小兔子簡筆畫似乎成了「鎮哭良藥」,只要畫還在石膏繃帶上,慧慧在隨後的換藥、打針、檢查裡,再也沒有嚎啕大哭,「打針時,還指定要求那位畫畫的護士姐姐來。」小患者和曹芳像是坐上了友誼的小船,倆人手牽手一起去查房,去看望其他小病號,直到清明節假期前出院,孩子一直是開開心心的。
畫畫「哄娃」偶傳網絡 飛速轉載點讚一片
這樣一個暖心的場景被醫院微信公眾號記錄下來,見諸網絡。讓曹芳意外的是,石膏上的簡筆畫被網友大量轉發,點讚一片。「護士姐姐,你是有多大的腦洞,才想到這一招?」很多網友好奇追問。
新公益記者帶著同樣的疑問,近日約訪到這名90後護士。
喜歡看動漫、畫漫畫、愛和孩子們玩耍……今年25歲的護士曹芳也是童心未泯的女孩子。雖然平時鑽研精益求精的護理技術,但她坦言,遇上不配合治療的患兒,護理技術再精湛也難以施展。「所以,學習和小孩子做朋友就成了第二專業。小朋友受傷了,一定很痛,更何況骨科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是小小年紀就要面對手術,他們的心靈更需要撫慰。」曹芳說,她不僅會關注身邊小病號喜歡的動畫片——小豬佩奇、超級飛俠、汪汪隊、託馬斯小火車……閒暇時間,還會幫患兒的父母看護孩子。
「我只是在不斷積累和小朋友相處的經驗,熟悉兒童的行為和思維模式,用到平時的工作中去而已。」得知「哄娃」日常片段成為網絡熱門轉載,曹芳依舊低調和謙虛。
記者了解到,南醫三院兒童骨科的90後護士佔了科室護士數量的2/3,這些與董芳一樣有愛心的護士姐姐們,一有空就帶著小患者畫畫,為了讓患兒家庭在「無哭聲病區」裡安心接受治療,她們自掏腰包買來卡通牆紙,為病房營造溫馨氣氛。
無獨有偶,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小兒外科主治醫師楊磊為了讓患者小朋友們心情愉悅,主動在左手上畫了一隻流行卡通人物小豬佩奇來「討歡心」。這一則醫護人員寬慰患兒的暖心新聞,讓醫患關係話題又成熱議。
百變「哄娃」招數開道 醫患同建和諧關係
南醫三院兒童骨科歐護長介紹,兒科醫護人員平時多學習哄娃技能,用耐心和愛心對待小患者,不僅能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還能讓醫患關係更加和諧。
「你能想像,要是自己的手腳被打上石膏,將會是什麼樣的體驗?」歐護長表示,當今醫療行業裡使用的石膏,是經歷漫長時間改良而成的醫用材料,叫「高分子繃帶」。與舊時的石膏材料不一樣,高分子繃帶石膏的透氣度增大,重量也大大減輕,但對一個孩子來說,仍然是十分難受的。
「比如手骨的石膏,是從肘關節,打到上臂上端,包裹後,手完全無法活動。尤其是夏天,一出汗,就會覺得好癢好難受,又撓不著。會說話的會跟大人說,但年紀小的孩子語言表達不好,只能哭。而且孩子還會恐懼,『我的手本來是能動的,現在為什麼動不了?』這是我們平時觀察到的,患兒哭鬧的主要原因。」
歐護長坦言,相比起換藥、護理等專業技術來說,學會和小朋友打交道,是更重要的技能,因此,撫慰患兒情緒也成為兒童骨科全體醫護人員的必修課。
「醫院領導並沒有要求我們去學習這方面的技能,也沒有專門設『哄娃』學習班,但全體醫護人員,都是絞盡腦汁去舒緩孩子們對傷病的恐懼情緒。」
歐護長笑說,在小朋友的石膏上畫畫,是醫生和護士經常幹的事,這是慣用手法,也不稀奇。除了在手上畫動物圖案,歐護長記得,小兒外科很多醫生自費準備一些印章,「小朋友表現好,就蓋一個『你真棒』。」甚至,很多醫務人員還會自製玩具來逗小朋友開心——「比如,醫用橡膠手套,你知道嗎?這種手套,如果用來做檢查,孩子們一看見醫生套手套就會害怕。但醫生對著手套,用力一吹氣,冰冷的手套瞬間變成手指氣球,放在孩子們的病床前當玩具,孩子們就會呵呵大笑。注意力一轉移,做檢查就更順利了。孩子心情好,家長也會對醫護人員放心,醫患關係也變得和諧。」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