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墳:多少人的心靈寄託!

2021-01-11 鄉村宇川
土墳,多少人的心靈寄託啊。

墳,在城市叫陵墓,在農村叫土墳。

隨著噼裡啪啦的鞭炮,竄天高的禮花,一段段熱鬧嘈雜的聲響,讓我的思緒乘著升騰的濃煙,飄向那遙遠的童年。

「你們幾個過來,給你老爹磕個頭!」

四叔(家中排行老四),那嚴厲的呵斥聲,嚇得我們幾個小熊孩子不帶任何猶豫,撒腿就朝著老墳頭跑了過去。

悽涼的黃草上,孤零零的生長著幾棵不知名的樹木,也許是真的長不大,也許就是長不大,前幾年來是這麼高,現在來仍然沒變。

pia、pia(鞭炮聲),剛一跪下準備磕頭,幾個沒有燃放完的鞭炮,好像是故意在這個時候要炸響,嚇得我們幾個猛一哆嗦。

跪在地上,雙腿與凍土接觸的瞬間,感到些許的寒意,望著前面長的老高黃草的墳頭,不禁心裡很不是滋味。雖然那時我還小不懂事,但怎麼也開心不起來了。

四叔,看我們給老爹磕了頭,緊皺的眉頭頓時舒展開來。隨後,他又讓我們幾個再去給長輩燒點紙錢花花。我們幾個不懂怎麼揉墳紙,就呆呆地瞅著大人們,將一摞紙神奇般的揉搓成扇葉形狀,不時都傻了眼。

揉搓開,讓紙張與空氣充分接觸,這樣紙張才燃燒得快,不然有的沒燒一半就了(滅的意思)了。這也是我後來上學時才知道的。

墳頭正燒著火,接下來就是點鞭炮了。當時的大人們膽子可真大,那麼大盤的鞭炮,用菸頭就去引。而我就害怕地躲在旁邊一直捂著耳朵,生怕鞭炮炸到自己,也擔心炸到他們。

之前小的時候,我自己特別喜歡玩那種小鞭炮,不曾想有一次操著火,嘻笑打鬧沒來得及扔掉,炸的手指疼了好幾天。打那以後再也不敢去點鞭炮了。大人們就不一樣,炸肯定是被炸過,可每次來上墳都表現出很淡定的樣子,一副牛轟轟的照型,像是在給長我們小輩們展示著什麼,又或是想告訴我們點啥。

在農村,我們家算是一個大家庭。大伯,三叔,四叔,大姑,小姑,組成了一大家子,可就唯獨沒有了爺爺奶奶。每當逢年過節,看到別的小夥伴去找爺爺奶奶要壓歲錢的時候,我那叫一個羨慕啊,要是爺爺奶奶不這麼早走,我們一大家子其樂融融該是多好啊。

幻想總是要破滅的,沒有老輩的孩子只有羨慕嫉妒恨的眼神,就連好吃的都會比其他小夥伴少。就這樣,在沒有壓歲錢、小零食的匆忙時間裡,我的童年悄然而逝。

上了高中,由於那時喜歡上網,沉迷網吧的我自然沒有考上大學。後來去外地打工,出門時帶了兩千塊錢,一年後回來還是兩千塊錢。無奈,在父親的再三勸說下,我去了部隊當兵。

在踏上綠皮火車的那一刻,我便暗暗告訴自己,一定要在部隊混出個樣子來。白天,別人輕裝跑三公裡,我就戴上沙袋跑;晚上,別人做三百個伏地挺身,我就一直做。老天真的是公平的,入伍幾個月時間,我的軍事訓練便從一開始的不達標,變成了後來的全部合格,跑步方面還經常是優秀成績。

也正由於我的身體素質好,領導看我還有點文字功底,就安排我當宣傳報導員。這一幹就是6年多。期間,我因在新聞報導和政工研究方面突出,也為單位連續多年做出一些貢獻,第5年年底,榮立個人三等功。時光荏苒,到了第8年年底,我選擇了復原回家。

也就是今年,算是正兒八經地在家過了個年,可以陪父母吃多年來的第一次團圓飯。

吃完飯,我便沒有忘記長輩們交代的事情,興高採烈地騎上電動三輪車,帶上上墳的禮炮、鞭炮還有厚厚的一提黃紙,叫上四叔他們就往地裡趕。

誰知,那天,天公不作美,本來就很冷的天氣,還不爭氣下起了小雨。一陣陣寒風襲來,凍得人直縮著脖子。

到了地裡,見到幾年沒有見過面的四叔他們,感覺時間真的是太無情,他們猛一下子就老很多這麼多,原先那個嚴厲的四叔不知增添了多少白頭髮。

「來來,這鞭炮我來點。」

當年我對大盤鞭炮畏懼千裡,如今到了我的手上瞬間感到渺小了許多。拆開炮盤,掏出火機,迅速點火,整個動作一氣呵成。鞭炮炸的前幾秒,我依舊淡定地站在那裡,不過是臉背著,但似乎也有了當年四叔的風範。是啊,時間走得太過於匆忙,我們幾個快到了而立之年,不僅讀了許多的書,學了不少科學知識,也打心裡知道上墳到底是為了啥,四叔呢,也沒再要求我們給老輩們下跪磕頭了。

火紅的火苗、震天響的煙花和那噼裡啪啦的鞭炮,讓沉睡了不知多久的土墳又有了短暫的熱鬧場景。此刻,父親、四叔他們目不轉睛地看著眼前的土墳,心裡不知似乎有很多話想說,卻怎麼也說不出來。

遠方,蔥綠的麥田,一望無垠;近處,悽涼的土墳,巋然不動。

(註:本文不宣揚封建迷信,只是作為一個農村人對土墳的些許理解感悟。)

相關焦點

  • 手機怎能成為留守兒童「心靈寄託」
    在90後大學生農村支教老師蘇葉的眼中,這是她所認識的小新,「小新學習挺好的,也挺用功,但我覺得他愛遊戲勝過了愛學習。」小新今年11歲,出生在四川省內江市高樓鎮一個小山村,弟弟比他小5歲。村裡大人外出打工的很多,小新的小夥伴中很多人都是留守兒童。
  • 給自己的心靈找一份美好的寄託
    沒有哪個人,可以整天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自己所希望的生活。絕大多數人,都是在被動地做自己並不想做的事,都在扮演一些自己並不想扮演的角色……不管你是怎樣的高尚,也不管你是怎樣的卑微,都是如此。然而,心智成熟的人即便如此也能讓自己在紛亂的世事中擁有一份寧靜的心情,因為他們懂得為自己尋找一份心靈的寄託。
  • 雅善音律的你成了多少人的心靈寄託
    多少個安靜的深夜,家人都睡著了,唯獨我還不舍地刷著手機,搜尋著關於你的消息。有些視頻,有些採訪,有些節目,一遍一遍的刷著,唯恐漏掉一些精彩的細節,多想能從你的身上再發掘一些寶藏的光芒。就是這樣的戀戀不捨,抱歉,又來看你,連自己都覺得害羞了。
  • 憑欄,尋求的當是一份心靈寄託
    憑欄處,是悠哉遊哉者棲息心靈之所在。你暫拋塵世俗務,偷空或隻身或結伴置身大自然,呼吸著清新空氣,尋求的當是一份「清幽」抑或心靈寄託。古時之怨婦,是難以出門的,憑欄處多系自家亭臺樓閣,因此她「怨」起來,詞句裡總蘊著孤、苦、愁、悶四個字。不信麼,即便是大詞家李清照亦不例外:「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倚遍欄幹,只是無情緒!人何處?
  • 揭秘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辭職?是心靈找不到寄託!
    越來越多的人辭職,在辭職報告中註明的原因無非是以下幾點:一,工資太少。太少的工資不能使你的生活達到你心中的預期,生活給了你壓力。二,工作太累或者太輕鬆。太累的工作會約束你的時間,對自由的生活充滿嚮往。太輕鬆的工作反而會讓你浮想聯翩,沒有激情沒有了動力。
  • 基督教VS宗教VS心靈寄託區別【值得收藏】
    基督教VS宗教VS心靈寄託區別很多的時候我們無法判斷這三者的區別,有人認為基督教=
  • 老屋是心靈的寄託,親情的紐帶
    」亦消失在歷史洪流之中還有那兩棵親手種下高大的杏樹早已灰飛老屋也似乎未曾出現伴隨質疑還有兩個老屋都是外婆家門鎖緊扣鏽跡斑斑臺階溼滑青蘚滿滿老屋的外公外婆早已駕鶴西去了無生氣蕭瑟孤獨立於門前不由感傷徘徊不前彷徨失落老屋是心靈的寄託親情的紐帶
  • 可怕的不是心靈孤寂,而是靈魂無所寄託
    孤獨是心靈的鎖,擺脫孤獨,就是掙脫心靈的枷鎖。孤獨經常伴隨著傷痛,冰凍於心,如墜落深淵、墜入黑暗,可怕的不是心靈孤寂,而是靈魂無所寄託,無處安放。其實沒有誰能夠真正讀懂你的內心,無法真正感受你的孤寂,因為每一個孤獨的靈魂,都是不一樣的存在。孤獨真的那麼可怕嗎?它其實是我們內心世界真實的需求。生命的河流,歲月無情地默默流淌,帶走塵埃,也帶走憂傷。這條河既是生命的線段,也是孤獨的長度。
  • 農村俗語「切莫遷墳,十遷九敗」,老一輩人的講究,有道理嗎?
    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入土為安」,也就是說,人死後一定要土葬才好,因此,雖然很多地方一直在提倡火葬,但是這在農村很難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火葬都這麼難以施行,遷墳更是難上加難,不到萬不得已,沒有人敢隨便遷墳的,因為大家認為,那是對祖宗的大不敬。
  • 農村墳為何堆成土包?只是為了留作記號?
    讀者朋友們大家好,這裡是《笑對農哥》欄目每日為大家分享的最新三農諮詢與故事,如果喜歡農村話題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關注,今日話題:農村墳為何堆成土包?只是為了留作記號?在農村的正月初三擁有三大禁忌。第一點:古時,把正月初三定為五穀的生日。
  • 心靈的寄託與安慰,累了的時候不妨聽聽這些純音樂
    還是熟悉的歌詞,還是熟悉的旋律,但時光已經不知道走過了多少年頭。這麼多年過去了,似乎一切都變了,又似乎什麼都沒變,一切都在這首《夢裡水鄉》。這首歌是很早以前的流行音樂中,為數不多的有江南民族旋律的歌曲。歌曲的意境非常美妙,非常浪漫,是許多男男女女在戀愛時都會幻想的幸福畫面,無論時男是女都希望會有那麼一個人在原處等待著我,只要我一回頭,一轉身就可以奔向他。
  • 假靳東仍未消失,中老年婦女如何找到心靈寄託
    「你是明心,我是個農村女子,不能跟你合拍。」「我是他家的老黃牛,累了苦了有誰理解?這一生我受盡人間酸甜苦辣,無人過問。」她們現實生活中任勞任怨,日復一日地做著家務,她們是妻子,是兒媳,是媽媽,唯獨不是女人,不是她們自己,一直需要依附與奉獻。生活日常的負苛瑣碎和整個社會意識,束縛剝奪了她們當女人的權利和能力。這樣過度強調以他人為核心的角色,導致她們的自我情感價值過度被壓抑。
  • 《浪》循環了無數次,這首歌真的是太治癒,是我的心靈寄託
    我對於許嵩的這一首歌並沒有多少感悟,只是在需要治癒的時候才會去聽聽這一首歌,這首歌就是我的心靈寄託。在我看來許嵩的歌曲就像是李白的詩,也有著柳永的婉約情綿,許嵩是神奇的,我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他。反正他在我的靈魂深處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他的歌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的一部分。
  • 花心的另一種說法,居然是,一種心靈的寄託
    這不是花心,是心靈上的一種寄託。不知道不明了不想要為什麼……差點哼起來了歌,不好意思,我拉回來。好吧,花心這個詞在眾人眼裡,一定是個不怎麼好的詞兒。其實,走進人性深處,不能說不夠專一,準確的說是定力不夠。但誰是逢場作戲,誰是愛得最深,只有那個人自己心裡才清楚。
  • 塗又光:以讀書和治學為心靈寄託
    先生的每一次授課、每一個講座都會給人新的啟發,讓人受益匪淺,這恰好印證了塗先生的一個講課原則——儘量不重複以前講過的內容,每次都會在講課中增加新的內容。  先生的博學多識源自他「活到老,學到老」的治學態度和嚴謹的治學精神,無論寒暑,圖書館裡總能看到先生挺拔的身影。
  • 西安市第三中學:「心巴克心理中心」是師生心靈寄託的港灣
    心巴克心理社的成員們都是對心理學有著濃厚興趣的心靈探索家。在三中,「心巴克」不僅是一杯心靈咖啡,也是老師和同學們心靈寄託的綠色港灣,同學們在「心巴克」的社團活動中增強了自信心,更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也更清晰自己的人生方向,成為他們成長中的良師益友。
  • 拉拉山上建起諾亞方舟 寄託信仰的心靈加油站
    讓收入不豐的部落居民放下工作,忍受長達半年的饑饉,背負百萬元(新臺幣,下同)的債款,也要在拉拉山上建起一座諾亞方舟,一個寄託信仰的心靈加油站。車行朝拉拉山自然保護區方向前進,一路爬升到上巴陵,想通往卡拉部落,得再從分岔下切1.5公裡,有產業道路直達檜木區山腰。正當初夏6月,沿途水蜜桃結實纍纍,居民說,想吃多汁美桃,請再忍1個月。
  • 人生,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心靈有了寄託,才能讓你充滿活力
    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文章內容無關03生活無情趣的人,他對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提不起情趣,因為沒有了共同語言。圖片來源於網絡,與文章內容無關05喜歡看小說,喜歡聽歌,喜歡旅遊,喜歡好吃的,喜歡萌萌噠的小孩子和小動物,喜歡了解陌生的領域……所以不懼時光荏苒,不懼白髮和皺紋,過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心靈有了寄託
  • 廣西三江八寨飛山廟的心靈慰藉及情感寄託
    廣西三江程陽八寨飛山廟,在這個侗族佔多數人口的地方,人們崇拜和心靈慰藉及情感寄託的神氏叫楊再思。楊再思為五代時靖州少數民族首領,侗族人民頂禮膜拜的英雄。
  • 你所想的愛情,是生理需求還是心靈寄託?
    唯愛主義你想要的愛情,是心理需求還是心靈寄託?當問起一位朋友「你為什麼一定要找個女朋友呢」時,他嘴上也說不上來,但心裡就是固執想找一個,他曾說,想在大學期間找一個想找的人一起腳步遍及全中國,為此他高中就開始攢錢,直到大二快結束時某次在圖書館,他遇見了一個讓他心動的女孩子,死皮賴臉加窮追不捨,在大四結束時,他倆一起去過西藏,新疆,內蒙古大草原,哈爾濱及北到南的沿海岸線遊了一圈。這樣的愛情,轟轟烈烈,敢言敢行,讓大批同學羨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