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換道China Built 抓住數字經濟發展先機

2020-12-25 中證網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經濟轉型步入關鍵期的當下,必須大力推進結構調整、擴大內需、科技創新和產業鏈提升,而這些都離不開新基建。中國應把握住布局新基建的發展機遇,實現從China Made到China Built的換道超車。China Built是由十家中國新基建核心代表企業的英文首字母組合而成。

  轉型升級重要驅動力

  中國證券報:我國正在加快推進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基建在其中將扮演什麼角色?

  管清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中國基本遵循的是加入國際大循環發展的策略,積極融入國際市場。當下,內外局勢發生變化,外部處於百年未有的大變局背景下,內部則面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同時,今年經濟還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是呼應了內外形勢發生的變化。

  數字經濟是構建雙循環新格局的主要著力點。結構調整、擴大內需、科技創新和產業鏈提升,都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升維。其實,過去的每一輪發展都是這樣,基礎設施從公路到高鐵再到信息化建設,對應經濟發展從世界工廠到高鐵經濟再到數字經濟,每一次基礎設施的升維,都會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新經濟,為經濟注入新動能。

  數字基建是數字經濟的重要載體。不管是從主觀的政策支持,還是客觀的資金支持力度上看,今年都是當之無愧的「基建大年」。地產調控趨嚴,製造業有順周期效應,傳統基建接近飽和,數字經濟的基礎——新基建則成為重要著力點。每一塊錢的新基建投入可產生五塊錢的拉動作用,乘數效應可期。新基建作為結構調整、擴大內需、科技創新和產業鏈提升的重要驅動力,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新一代中國版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已經開啟。

  助力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

  中國證券報:新基建與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特別是國內大循環的內在邏輯關係是什麼?

  管清友:要實現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有五個關鍵詞:統一市場、擴大內需、數字基建、產業重構、區域洗牌。

  一是統一市場,包括在法律、市場監管、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統一。我國加入WTO時就在國內法律法規、市場管理等多個方面進行修改、修訂、升級,以適應WTO規則的要求。如果把當時的做法叫作統一市場的「1.0」版本,那麼現在就要打造統一市場的「2.0」版本,疏通市場運行中的阻塞。統一市場需要基礎設施的升維,可通過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手段去實現。比如,疫情期間居民出行掃碼,就實現了比原來更為便捷的信息流通。

  二是擴大內需。這需要加快一系列的體制機制改革,特別是生產要素的改革,比如實現人口自由流動、資本同權同價、城鄉土地一體化等。

  三是數字基建能夠推動國內大循環,降低運行成本,提高運行效率。通過新基建及時監控和處置風險,也為進一步擴大開放消除顧慮。新基建相當於對過去基礎設施建設的升級改造。比如將高鐵加入網際網路元素。

  四是產業重構。通過提升運行效率、改善營商環境,讓產業鏈在重新構築中更多轉移到國內。

  五是區域洗牌。新基建會讓很多地區擁有換道超車的機會。

  總而言之,在構建新格局的過程中,新基建是其中應有之義。不過要注意的是,「雙循環」肯定不是關上國門搞發展,還會以更大力度去擴大開放。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新基建還是老基建,投資和融資都是關鍵。新基建領域應該堅持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的模式。政府主要是制定規劃、搭建平臺、完善產業鏈、創造好的營商環境。在政府規劃、引導之下,企業是投資主體,這樣可以形成好的商業模式,實現誰投資誰受益。

  未來十年是換道超車良機

  中國證券報:你提出中國必須把握數字經濟新機遇,從China Made到China Built換道超車。怎麼理解?

  管清友:China Built是我在《新基建 新動能 新徵程》報告中提出的概念,由報告中十家中國新基建核心代表企業的英文首字母組合而成。這些企業營收、利潤表現較好,創新能力較強,技術有多樣性,帶來的業務模式創新也比較多。而且這些公司基本上都布局了新基建領域的大部分產業鏈。

  未來十年,以新基建為基礎的數字經濟是中國在國際競賽中實現換道超車的重要優勢,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當然,這離不開以「China Built」為代表的中國新基建企業助力。

  通過China Built,我想表達一種產業賽道換道或是升維的含義。過去是Made in China,也就是說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進入到全球體系,但還處於產業鏈的中低端。當下,無論是中國的企業還是政府,都希望能有整體的產業升級和換道,從Made到Built。實現換道超車,包括實現一些「卡脖子」技術的突破,進行產業升級,提高技術附加值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升維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客觀上的賽道升維。據估算,2020年至2025年新基建能帶動11萬億元投資,對於以聯想、京東方、紫光股份為代表的,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商業模式的老牌企業,參與新基建就意味著進入了更寬廣的跑道。二是投資者的認知升維,投資者用新眼光重新審視這些老牌企業,最終會影響到企業估值。以聯想為例,很多人的認知可能還局限於全球計算機市場龍頭,但實際上聯想早已開啟智能化轉型,而且有一系列成熟的解決方案和落地案例。新基建概念提出來後,人們發現聯想已經構建了貫穿信息基礎設施和融合基礎設施的新基建矩陣。比如聯想在合肥的產業基地應用了依託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智能製造技術,將複雜的下單、設計、生產、檢測和物流環節全流程實現智能化,生產效率幾何級提升。

  誰能抓住數字經濟發展的先機,誰就能掌握話語權。未來十年,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是換道超車和實現升維競爭非常好的時機。在新基建領域,我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小,在其中一些領域,我國處在第一起跑線上,甚至在某些領域還處於略微領先國際的地位。

  要實現換道超車,從企業本身來說,一是需要有更好的商業模式,具有變現能力,將中長期項目的回報貼現到短期,將項目建設與投融資匹配起來。二是可以通過原來的行業優勢參與到其他領域。

相關焦點

  • 資本助力,創意激蕩山海·思享會縱論新經濟,管清友:青島迎來換道...
    談及數字經濟時代的青島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新機遇,山金智庫專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前民生證券副總裁管清友表示,數字經濟的發展,對於青島來說將是一次「換道超車」的機會,青島要充分運用好資本市場,從政府到企業家都應該提高對於數字經濟的認識。他建議,青島要秉持產業立市,製造業立市的宗旨,推動金融、地產和製造業的協調發展。
  • 每經記者專訪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金融研究需...
    7月15日,在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舉辦的2018國際貨幣論壇上,就金融領域研究分析如何展開、人民幣匯率未來趨勢研判等話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
  • 每經專訪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構建雙循環有三個關鍵詞,統一...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近日,《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進行了專訪。就業與民生指標應優先於GDP增長目標NBD:此次會議對我國「十四五」時期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您預計制定相關規劃將考慮怎樣的大環境?「十四五」時期經濟發展的關鍵詞將會是什麼?
  • 管清友:讓農民變成有產者是中國經濟的好牌
    近期,網易財經訪談了著名青年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請他把脈中國經濟,系列視頻將陸續推出。同時,管清友也將在12月26日做「網易經濟學家年會管清友專場演講」,以他一貫的直言、敢言,為大家提供寶貴參考。觀眾可以現場向管清友提問。講座詳細信息見文末。管清友,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民生證券原副總裁、研究院院長。
  • 管清友:「雙循環」新格局下的經濟、政策與投資
    CFIC導讀◆日前,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的「2020浦江養老金融夜話」第二期活動特邀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作題為「『雙循環』新格局下的經濟、政策與投資」的主題演講。日前,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的「2020浦江養老金融夜話」第二期活動特邀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作題為「『雙循環』新格局下的經濟、政策與投資」的主題演講。
  • 騰訊獨播《老友記》丨管清友對話賈康:房產稅呼之欲出,房子還值得...
    騰訊財經訊 12月8日(周二)19:00-20:00,騰訊獨播節目《老友記》第六期,將邀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原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與經濟學家管清友共同探討《房產稅呼之欲出,未來該持有哪些核心資產?》。
  • 管清友:新金融仍是朝陽行業
    中證網訊(實習記者 齊金釗) 1月20日上午,以「創新·思變·共融」為主題的2018胡潤新金融百強榜在深圳召開。如是金融學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在現場演講中指出,中國龐大的需求給新金融中的各個業態提供了生發的土壤,未來發展的需求依然巨大。
  •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數字經濟研究院揭牌成立
    朱玉首先對數字經濟研究院的成立與國家戰略的高度契合表示了肯定,其次以信息技術革命已經進入「萬物互聯」階段為背景對數字經濟研究院的發展和定位提出了具體方案,最後以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的歷史長軸為依據表達了中國信息協會與數字經濟研究院勠力合作、賦能經濟社會的美好願景。
  • 資本市場三十年|管清友:2015年股票市場異常波動印象深刻
    對於資本市場改革發展,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提出了三點思考。一是通過嚴刑峻法建立嚴格的懲罰機制;二是IPO應該常態化,不應被當作調節市場的工具;三是培養成熟的券商、律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
  • 提升數據管理能力 搶佔數字經濟發展先機
    本報記者 劉波報導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人類社會正加速從工業經濟時代邁入數字經濟時代,信息化變革影響深遠,其發展也始終伴隨著機遇與挑戰。在數據要素的肇始之年,如何加強數字治理,激發數據要素價值,進而以數據市場建設搶佔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先機,遂成為各類經濟主體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
  • 南昌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董曉松:以數字經濟助推江西高質量發展
    《中共江西省委關於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了數字經濟對於江西高質量發展的種種可能性,南昌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董曉松教授從消費、產業等多個領域與讀者分享「十四五」裡的數字江西。
  • 金融助推「三駕馬車」 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平衡發展
    歷史正在被書寫,而資本市場正是重要的書寫者之一,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處於樞紐位置的資本市場對於要素、資源的高效調動和優化配置。  如今正值百年交匯,《證券日報》特推出「金融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系列報導,為資本市場如何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經濟承前啟後、高質量發展尋找答案。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能,「三駕馬車」對於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可謂舉足輕重。
  • 李揚:普惠金融的發展必須依靠數字經濟
    華夏時報網本報記者:吳麗華 孟俊蓮 北京報導「普惠金融真正的康莊大道必須要靠數字經濟的發展才能鋪平。」4月28日,「2018第二屆中國信用科技與普惠金融論壇」上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如此表示。
  • 管清友:雙循環發展新格局有六個關鍵詞
    來源:新浪財經文/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管清友技術變革日益深入生活的毛細血管,從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從日常消費到尖端產業,華映的投資邏輯始終緊扣數位技術的進化更迭。9月17日,在2020華映資本年度大會上,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發表了主題演講《雙循環與新基建》,管清友表示,在雙循環、新基建的背景下,我們正處於一個變化的新時代:1.國內環境發生了變化。未來發展方式轉變不是「要不要幹」,而是「怎麼幹好」的問題。
  • 「原創」華商數字經濟法律研究院揭牌成立
    本次研討活動由華商區塊鏈法律研究院、深圳市南山區區塊鏈應用協會、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小組、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區塊鏈專業委員會、深圳市灣區法治比較研究中心、火幣區塊鏈研究院、灣區國際金融科技實驗室、深圳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同時得到了深圳市司法局的大力支持。
  • 每經專訪管清友:明年A股機會多,人民幣仍有上行空間,經濟增速預計...
    在機構和市場人士的眼中,新一年我國經濟將呈現怎樣的運行態勢?近期需求側改革、多邊自貿協議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出臺,新一年又會有怎樣的推進路徑?在《每日經濟新聞》推出的「2021 站在復甦的地平線上」年度系列專訪中,《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圍繞這些問題,對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進行了專訪。
  • 網盛產業網際網路研究院特聘專家劉智慧:數字物流供應鏈發展的思考
    12月10日晚,網盛產業網際網路研究院舉辦13期直播活動,邀請了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副教授、高級物流師劉智慧作為主講嘉賓,主題為「關於數字物流供應鏈發展的思考」。。據悉,在直播前,網盛產業網際網路研究院正式聘請劉智慧教授為「網盛產業網際網路研究院特聘專家」,並舉行了受聘儀式,由網盛生意寶董事長、網盛產業網際網路研究院院長孫德良為劉教授頒發聘請證書。
  • 專訪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李峰:上海"十四五"經濟發展...
    進博會和臨港新片區等如何助力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此,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會計學教授、中國金融研究院副院長、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聯席院長李峰。    李峰表示,「十四五」期間,上海提出要創造新時代上海發展新奇蹟,「簡單的量變不叫奇蹟,奇蹟應是從量到質的變化,『新奇蹟』應包括改革開放的高地、城市治理現代化、經濟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改善以及居民高品質生活等。」
  • 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聯合阿里研究院發布《縣域數字鄉村指數...
    9月26日,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聯合阿里研究院,在第八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縣域數位化」主論壇上發布《縣域數字鄉村指數(2018)》。  什麼是數字鄉村  該報告定義數字鄉村為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等新興信息技術為依託,促進數位化與農業農村農民的生產和生活各領域全面深度融合,以鄉村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助推鄉村振興的創新發展新形態。該報告指出,數字鄉村的全面發展依賴於鄉村現代化經濟體系、社會治理體系和經濟發展支撐政策體系。
  • 中證金融研究院院長張望軍:促進資本與科技深度融合 是適應經濟高...
    本報記者 吳曉璐「當前,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驅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正從依靠要素投入的規模擴張轉向依靠創新引領的效率提升。充分發揮資本要素的作用,促進資本與科技深度融合,是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