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日前,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的「2020浦江養老金融夜話」第二期活動特邀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作題為「『雙循環』新格局下的經濟、政策與投資」的主題演講。
論壇現場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完善。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將會是怎樣?又將會有哪些新的政策與投資機會?日前,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辦的「2020浦江養老金融夜話」第二期活動特邀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作題為「『雙循環』新格局下的經濟、政策與投資」的主題演講。
本次活動由上海金融業聯合會、浦東新區金融服務局、陸家嘴金融城發展局、上海市銀行同業公會、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上海市基金同業公會、上海股權投資協會、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共同主辦,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新華社現場雲對活動進行全程視頻、圖文直播。
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彭毅,中國金融信息中心黨委委員、總裁張鳳明,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徐鋒,中國金融信息中心總裁助理李志琴以及來自政府和監管部門、金融界、企業界、協會、研究機構等近200位領導和嘉賓出席本次活動,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領導致辭
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
徐鋒
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徐鋒在致辭中表示,「雙循環」正在成為一個熱詞,數月以來中央多次重申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短期來講,「雙循環」是「十四五」規劃重要的關鍵詞,長期來講,這意味著我們過去的國際大循環格局肯定會發生變化。那麼在「雙循環」的新格局下,中國的經濟、政策和投資都將面臨哪些變化?管清友院長的分享將為大家釋疑解惑。
近日,太平養老保險召開了2021年戰略務虛會,這是為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集團發展戰略和相關要求,認清公司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機遇,進一步釐清公司變革創新發展思路而召開的會議。會上,公司管理層就公司「十四五」規划進行研討,也想藉助此次論壇啟發下一步加快發展業務的具體思路,持續推動內部變革成長。管清友院長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多家重要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也是令人尊敬的金融界大咖,能夠現場聆聽他「雙循環」新格局下經濟、政策和投資演講,一定能夠收穫到更多更新的觀點和看法。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總裁助理李志琴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總裁助理李志琴在致辭中表示,「浦江養老金融夜話」舉辦到今年已經是第三年了,每期都請一位大咖做演講,在這裡大家收穫了很多的知識。我們也深切感受到太平養老保險公司是一個非常重視學習、戰略規劃和員工培養的組織。
近期,大家也在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就個人體會而言,從2021年開始中國即將「開啟新的徵程,踐行新的理念,構建新的格局」。準確理解新格局,要把它放在當今中國所處的歷史階段和世界背景下,即統籌考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管清友院長來分享他對新發展格局的理解,他將回顧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經歷的不同歷史階段,梳理我國產業發展路徑,回答為什麼這個新發展格局是我國當下的主動選擇這一關鍵性問題,並給出當前新的資產配置策略,乾貨滿滿,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收穫。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是新華社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戰略合作的重大成果,致力於打造一個開放、服務、共享、多贏的多功能平臺。中心聯合眾多權威機構著力打造「陸家嘴講壇」,通過論壇、講座等形式交流分享知識、思想和經驗。在不同尋常的2020年,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與太平養老保險繼續共同精心打造浦江養老金融夜話這一系列講壇,為大家提供一個學習、交流、收穫的平臺,相信大家將繼續攜手共進、精誠合作、實現共贏。
嘉賓簡介
管清友,青年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民生證券原副總裁、研究院院長。美的集團、南華期貨、陝國投等多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中關村股權投資協會和廣東創業投資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長期參與政策諮詢及決策建議,目前兼任財政部財政改革發展智庫特約專家、財政部發改委PPP專家庫雙庫專家、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著有《刀鋒上起舞》、《新常態經濟》、《石油的邏輯》等專著。
主旨演講
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 管清友
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作了題為《雙循環新格局下的經濟、政策與投資》的演講。管清友院長從三個維度進行了觀點闡述:一是從歷史長周期來看,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戰略機遇期;二是從產業升級和技術演進來講,中國仍然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賽道上,投資機構要在確定的賽道上選到好的運動員,一方面要規避風險,另一方面要抓住關鍵機會;三是從資產配置角度而言,中國居民的資產池在發生轉換,金融業進入到了一個新時期,保險業的黃金時代剛拉開帷幕。
從歷史長周期來看,中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戰略機遇期
首先,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中國經濟或者是中國的發展。2018年中國遇上貿易戰,今年遇到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2017年後我們又遇到了很多金融風險。作為高淨值群體,估計有很大一部分會焦慮,我曾經一度焦慮過。其實這幾年,無論是資產價格波動還是中國外部環境變化,中國正處於關鍵當口,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的升級,確實有很多新問題需要我們解答,有很多新趨勢需要我們破解。近期有兩個事情,一是財政部在境外發行負利率債券,充分利用境外便宜的資金。二是十月以來信用債違約,令很多機構大跌眼鏡。前段時間,我們統計過一次,今年違約的信用債有1200多億,現在可能更大了,超過40%的違約都是來自於AAA評級的企業,這讓很多投資機構欲哭無淚。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當然這裡有所謂的局部性的風險以及我們遇到的一些新趨勢。現在,讓我們從一個相對長周期或者是幾個不同的維度來梳理國家的走向、經濟與未來發展的前景。
從大歷史來看當前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到底怎麼理解?大家知道,工業革命距離現在差不多300年,中國在這300年中的歷史脈絡相信各位已經很清楚。300年前,中國人正處在乾隆年間,以天朝上人自居。從統計來看,這是EIU的統計,因為測試當時的經濟總量比較難,總體來看當時的實力還是不錯的,更多的其實還是國家的使命,特別是工業和製造業的能力。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比重最高的一年,按照這個統計大概發生在嘉慶25年,也就是1820年,正好是兩百年前,隨後就一路下行。中國經濟佔世界的比重再度出現回升,大概是在改革開放後,這是一個大的脈絡。三百年前,中國人閉關鎖國,以天朝上國自居,國運由此逐漸衰弱。再復盤到150年前,恰逢洋務運動時期。那時已經感受到了外部壓力。這是晚清所謂走向近現代化的一次努力,再往前數大概是八九十年前,國民政府也是希望推動國家走向近現代化,但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基本上終結了這個過程。從不同的維度去看中國的發展,可能感觸會不同。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問題,發現經濟學在很多問題上的穿透力不夠,特別是對於大的周期。我們可能更多關注數據的變化,當然也有研究所謂大經濟周期的,但幾乎長的周期很難驗證。因此很希望通過一些觀念特別是歷史比照,以及一些重要關鍵因素,至少能看到一個白描式的圖景。如果以40年來看,我們都經歷了快速成長的過程。中國經濟在2010年全球排名中名列第二,超過日本,這是個標誌性的事件。如果以20年維度來看,中國經歷了新一輪的全球化,成為全球第一大貿易國,我們也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從中國加入世界經濟貿易組織就有專家探討,長期經濟失衡可能對中美兩國關係的影響,這就是說十幾年前經濟學家討論由於經濟失衡對中美關係帶來的影響,只不過經濟學家很難預判中美關係到底會在哪一年哪個時點出現質變。眾所周知,經濟失衡帶來的狀態實際上會導致兩國不同社會階層政治態度、經濟利益發生變化。美國出現了嚴重的產業空心化,中國和越南這些經濟體成為「世界工廠」。
10年的維度,我們經歷過三輪大寬鬆,也出現了幾輪資產泡沫。從國家宏觀管理角度來說,資產泡沫意味著風險,從投資者來說意味著重大的機會。經濟學家和投資者思考問題的角度是不太一樣的。經濟學家經常討論風險,所以大家會發現他賺不到錢。投資家可能沒那么正確,但他能賺到錢。所謂兼聽則明,不同人的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對於投資者來說,無論是高淨值群體還是專業人士,我們要認識所謂泡沫帶來的風險,要保證泡沫來臨的時候,我們不是局外人。這點非常關鍵。
如果以三四年的維度來看,這三四年是金融風險逐漸釋放的過程。金融整頓,實際上是通過調整金融監管框架,局部釋放金融風險等,以此避免一場系統性的金融危機。從2017年整頓金融到2018年貿易戰開始,從資產市場角度來說非常慘烈,幾乎沒有人賺錢,金融風險加速釋放,大量上市公司出現流動性問題。個人認為,2017年這場金融整頓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成功的。2021年的金融整頓主要集中在兩大領域,一類是針對現在開始爆雷違約的各類主體;第二類就是平臺經濟,最近大家也看到市場出臺了關於平臺經濟反壟斷的文件,平臺經濟明確監管應該會在未來兩三年的時間裡開展,這是必要的。
按照現有的速度,中國預計在2030,最遲2035年的經濟總量會超過美國。其實按照購買力評價,中國在2014年總量已經超過了美國。目前經濟總量現在相當於美國的2/3,如果按照匯率計算,中國在很多領域和美國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2018年以來,針對這個問題,社會各個階層也做了很多的思考和反思。從經濟失衡來看,這個問題很容易理解。經濟全球化出現了分配難度。全球經濟的蛋糕的確是越做越大,按照亞當斯密的理論,中國是世界經濟的受益者,美國其實也因此受益。其實美國很多階層的利益受損,也是出現了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比如美國很多地區的製造業基地都「鏽跡斑斑」,底特律變成了「空城」,所以美國產業空心化確實比較嚴重。從全球經濟失衡這個角度來講,很容易理解中美關係的質變。
從政治維度來看,大國之間相互競爭,目標會有很多交集、碰撞,所以未來十年大國之間的博弈會比較劇烈。中國要避免出現兩種情景:一種是因為外力的中斷,另一種是不要被拖入到過度消耗自己實力的紛爭中。只要不出現這兩種情況,從歷史維度來看,我國的發展態勢就沒有問題。
從產業升級和技術演進來講,中國仍然處在一個快速發展的賽道上
改革開放至今,我們其實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市場化階段。改革開放前20年,我國經歷了勞動力的市場化,中國出現了第一批企業家。1984年,鄧小平同志第一次南方談話,首先是82派企業家的出現,後來又出現了第二次南方談話的92派。我國經歷了勞動化市場化、資本市場化,中國第一個公開發行股份的飛樂音響,鄧小平同志把飛樂音響的股票給了紐交所的老闆,隨後中國也出現了第一個收購案例。另一方面中國對外資也逐漸的開放。
同時我國開啟了第一輪的土地市場化。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是很重要的,而重中之重就是土地的改革。過去的生產要素是土地、生產、技術,現在又把數據放進生產要素。
第二個階段是工業化時代,從90年代末期一直到2008年。這個階段的出口、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行業都在興起。在這個過程中藉助了幾波紅利,特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中國也成為全球勞動力的支柱。現在對於討論誰能替代中國的市場,無論從看勞動力的規模、數量,還是從看製造業產業生態的完整性來說,短期想替代中國都不現實,甚至在疫情之後,東南亞地區和印度的很多訂單還在回流,原因主要因為當地疫情的控制比較差,而且中國的產業鏈和製造業體系最完整。有國際關係的專家表示,他認為中國沒有出現產業轉移,只是中國的一部分產業外溢到了越南,但仍然要依託中國珠三角的產業生態。以越南為代表的國家沒有經歷中國、日本、韓國的重化工業階段。重化工業階段非常重要,中國經歷過兩輪,一個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前30年,也就是計劃經濟時代;另一個就是改革開放的40多年,特別是現在所處的階段,中國加入WTO以後的重化工業階段。這對於體系的完整、產業基礎的奠定非常重要,所以,全球化紅利是我國過去20年所經歷過的。
還有城鎮化紅利。中國的城鎮化雖然現在的速度變慢了,同時也確實有很多體制障礙,需要在構建「雙循環」特別是啟動國內大循環上慢慢解決,但是空間仍然很大。原因是現在我國城鎮化率剛超過60%。按照日本超過75%的標準,中國至少還有15-20點。進城且可以享受市民公共服務的人不超過50%,所以個人認為,城鎮化仍然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動力。無論是面臨百年變局還是國內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升級,對內改革的要求越來越高。無論是最近籤訂的RCEP還是正在討論加入的TCPPP,都是倒逼國內改革開放的手段。拉長周期來看,40年的基礎、70年的基礎,再加上現在開放的狀態,我國未來的發展沒有問題。
第三個階段是金融化階段。從2009年以後中國步入了金融化階段,持續到2016年。在這個階段中,金融業、地產、移動網際網路是發展明顯迅速的三大領域。在三大領域中,基本的特點是槓桿。這個時代的核心詞是槓桿,外部在加槓桿,中國也在加槓桿。政府在加槓桿,全民也在加槓桿。對於金融專業人士和高淨值群體來說是黃金時代,但從國家宏觀環境和金融監管來說意味著風險。2008年以後,全球都出現了財富差距極具拉大的過程,富人群體所佔的比重拉大,美國在2008年之後出現了佔領華爾街的運動,一些國家出現了反對房價上漲過快的遊行示威,這些跟這一輪加槓桿有很大的關係。2018年,很多企業因為流動性環境收縮和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失去控制權,也有很多企業對於監管政策的變化、流動性政策的變化認識不到位,踩錯點,或者是認識到問題之後已經沒有時間去調整。
金融機構加槓桿。從金融業務的維度,會發現這樣一個寬鬆的貨幣環境,確實給了一部分人機會。整體而言,2008年以後是做債市的黃金年代。
居民加槓桿,特別是個人住房貸款激增。房地產市場在這個階段也出現了高槓桿、高周轉。這個階段的房地產開發商不是靠房價上漲賺錢,主要是靠資金周轉賺錢,靠槓桿賺錢,所以房地產按照金融業的模式在發展。在2020年,房地產三條紅線出臺之後,房地產開發商已經步入到按照製造業模式發展的階段。所以去金融化也是很有必要的。
最新一個階段, 2017年是一個重要的節點。這個階段有以下特點:一是告別世界工廠。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遇到了新的挑戰,勞動力成本、能源成本、環保成本等等;二是告別過度金融化模式。我們的金融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最高在2015年達到8.35%,高於美國和日本發生金融危機前的比例,所以肯定是高度繁榮了。2017年金融整頓的起始點來自於2016年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的提出了「抑制資產泡沫」。2017年之後流動性的收縮和監管的強化,實際上是一個大整頓;三是告別過度依賴資產的模式。2017年整頓金融間接影響了地產;四是告別過度依賴基礎設施建設模式。
「雙循環」從今年5月份提出,大家討論了很多。我們也看到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學理來講,「雙循環」就是啟動國內大循環,啟動內需。因為大國經濟模型不是不需要外部市場,而是要讓內部市場充分的活躍起來。我國2008年以後已經啟動國內市場,但是被動的用了一種債務推動式的模式。2008年以後的債務推動式模式解決了很多問題,但後遺症也很多。
貨幣政策正常化,不會太往超常規的貨幣政策,為什麼?過去十年是有教訓的。日本一位前中央銀行家說日本經濟失去了30年,主要是因為日本實施了錯誤的經濟學。當時日本因為美國的壓力,包括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升值,日本需要通過啟動國內需求去平衡國際貿易,就使用了錯誤的寬鬆貨幣政策。中國要啟動內需絕對不能用日本的這個套路。因此我們啟動國內大循環和內需,肯定是要靠改革。改革沒有那麼容易,確實到了深水區,但是改革的空間和潛力很大。由於日本特殊的政策體制——日本戰後的財閥在整個日本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日本很難進行改革。所以日本的經歷是一個教訓:國家的管理者得能夠駕馭財閥,而不能受制於財閥。中國的體制是有優勢的,所以結構調整其實非常重要,包括金融結構的調整。另外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很重要的一點是堅持擴大開放,另一方面是深化國內的改革。而中國確實是有條件的,中國還有東西差距、南北差距、城鄉差距,彌補這些差距也就意味著經濟增長的潛力。
總結「雙循環」有六個關鍵詞:第一個關鍵詞是平行世界。中國已經和其他很多國家籤訂了新的自由貿易協定RCEP,中國也在考慮加入TCPPP。現在中美兩國相當於各自拉群,我們準備重新進入TCPPP,拜登也會選擇重新回到TPP還是要和歐洲盟友重新談判,目前不得而知。RCEP這個朋友圈中國已經拉了,建議也拉著美國一塊加入RCEP,美國有什麼困難我們可以幫助他們,我們有什麼困難也需要美國支持。
第二個關鍵詞是擴大內需。擴大內需真正需要的是深入的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勞動力資本、土地等諸多要素都需要廣泛而深入的改革,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很多人問可不可以做到?我覺得可以。我個人主張這輪核心的問題是讓農民成為有產者,農民在新中國成立以後70年一直在做貢獻。前30年工農業剪刀差,後40年也是剪刀差,要通過土地制度改革讓農民群體成為有產者,這樣才能真正的刺激。當然還有公共服務,現在大城市真正的差距,不僅僅是財富上的差距,還在於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
第三個關鍵詞是統一市場。統一市場是指我們在市場管理、行業管理、交通管理、物流管理等諸多領域要真正實現統一化,消除地方保護主義,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統一市場非常關鍵,也是我們提升經濟運行效率,降低成本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
第四個關鍵詞是數字經濟或者是新基建。數位化基礎設施建設,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產業發展機會。無論從哪個維度切入數字經濟,做企業或者通過一級市場投資、二級市場投資,都不要浪費這一波機會。同時還要解決所謂「卡脖子」的技術問題,儘管大家對於中國的科研環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但是總體上現在一是外部確實有倒逼的力量,二是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內有需求外有壓力,我對國家的科技進步保持相對的樂觀,但是也不是說什麼東西都自己幹。美國是在搞科技脫鉤打擊華為這樣的企業,但是我相信中國還會出現「華為」這樣的企業,而且它堅定了中國人走國產替代和自主創新的決心。
第五個關鍵詞是區域經濟地理的變化。2008年以後中部城市崛起,發展勢頭比沿海城市迅猛。數字經濟這一波的機會也是基礎設施整體的升級。
第六個關鍵詞是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和重構。最近蘇州與上海密切對接。為什麼?想要形成更深入的合作。蘇州和上海從金融到研發,再到生產製造全方位的合作,可以看到會重新出現新一輪的產業的外延和產業的重新構建。這是我們說的超循環。
從資產配置角度而言,金融業進入到了一個新時期
中國經濟表現,疫情之後我覺得總體沒有問題,儘管我們進入了新常態,但是發展的趨勢應該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我們現在面臨兩股力量,一是外部的推力:負利率。對於保險機構來說,真正的黃金時期才剛剛開始。過去這40年或者20年,保險機構相對於其他金融業態來說,特別是從從業人員這個角度來說沒有泡沫,沒有泡沫就沒有機會,當然我們要做好風口,特別是國有機構。為什麼大家投黃金?黃金從1300盎司到了2000盎司,也就是負利率相對價值顯示出來了,中國投資進入了低資產收益率的階段,而且境外機構還搶不到,中國是少有的大國中的資產收益還維持正的。負利率確實給我們創造了機會,中國無論是人口老齡化趨勢還是客觀的經濟高速增長的40年,我們一定也會逐漸的步入零利率和負利率。
中國的改革潛力比日本和韓國要大,從投資這個角度來說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長期來看,中國是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的資產高地;二是改革的紅利。以股票市場為代表,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所謂從「供銷社」模式到「超市」模式的轉變。註冊制加快推進,完全意義的註冊制有幾個方面要做:監審分離,交易所就變成一個企業,人事任命也不應該由證監會任命,監審要分離;第二,交易制度要改,真正意義的註冊制,我們現在的交易市場仍然是T+1,需要要引入做空機制等;第三,我們在實行註冊制過程中有一些BUG要補上。比如說股票市場一定會分化,而且分化會很嚴重,但是創業板、科創板,那些投行定價跟最後市場表現偏離大的第三方機構,沒有相應的懲罰機制。
文字:盧小惠 劉思樂 白伊美
攝影:趙竟皓
統籌:盧小惠 白伊美
本文來源:陸家嘴金融網
微信編輯:江屏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