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於線上舉行。論壇通過線上直播,同時在線觀看人數超過100萬。本期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聯席主席楊瑞龍主持,聚焦「內循環視角下的節約型經濟發展模式」,知名經濟學家金碚、張燕生、毛振華、李迅雷、邢自強等人聯合解析。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主要成員雷達表示,「雙循環」是封閉經濟走向開放經濟的必然結果。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影響的渠道主要在於中心國家的國內經濟結構能夠對全球的分工格局產生影響,另外中心國家對於國際經濟秩序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和話語權。由此可見,目前中國提出以內為主的「雙循環」相互促進,並不是根據世界經濟周期性變化的因素而提出政策性調整,而是根據世界經濟趨勢性發展因素變化而進行的戰略性調整。
雷達分析說,西方發達國家歷史經驗對理解 「雙循環」新格局思想是有意義的。首先,「雙循環」概念的提出是國際體系和國內製度體系之間的衝突所致。上個世紀70年代貿易和金融自由化程度已發展到一個很高的程度,而美國國內依然實行管制的凱恩斯主義,國際領域自由主義的現實衝擊了美國國內的凱恩斯政策體系之後,美國的國內體制開始改弦移易軸,轉向了放鬆管制的新古典經濟主義。此外,在國際層面美國也嘗試了兩項努力,其一是放棄了美國和黃金掛鈎的體系,並在國際範圍內推行浮動匯率制度;其二是建立「七國集團」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用以彌補現有國際經濟秩序中缺乏反周期性危機的功能,這是因為在貿易、金融自由化之後,世界經濟參與國之間經濟的相互依存度提高,國別間的經濟波動日趨同步,周期性的經濟危機越來越國際化,反周期性危機越來越成為主要發達國家的共同任務。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雙循環」格局的出現,是以國內和國際層面的制度調整為主要內容,以「內」為主,還是以「外」為主的主要區別由一國在世界經濟的地位而決定。從這一點出發,「雙循環」概念中並不存在「封閉」和「開放」之爭,理解問題的核心應該放在以「內」為主和兩個循環的相互促進方面。其次,並不是所有國家都能通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形成「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相互促進」格局。
雷達表示,「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必須是立足長遠的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動。以國內循環為主,並不是脫離世界經濟的循環體系,而是通過國內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完善來提升中國在全球的綜合實力,為現行國際經濟秩序中尚未解決的外部性問題以及公共產品的供給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撐。「雙循環」的發展新格局,就世界意義而言,必須是國內體制高質量的完善。未來國際經濟秩序的變革,必須將發展問題納入到全球發展的總體框架,而發展中國家在未來國際經濟秩序變革中的話語權,既取決於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總量佔比,也取決於新興發展中國家國內製度的先進程度。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肖歡歡實習生洪豆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肖歡歡實習生洪豆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肖歡歡實習生洪豆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