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網
本報記者:吳麗華 孟俊蓮 北京報導
「普惠金融真正的康莊大道必須要靠數字經濟的發展才能鋪平。」4月28日,「2018第二屆中國信用科技與普惠金融論壇」上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如此表示。
在這個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金融科技50人論壇(CFT50)、中誠信徵信共同主辦的論壇上李揚認為金融業難以服務大眾的兩個制約因素就是金融必須要有收益和商業可持續,即普惠金融必須考慮成本問題、收益問題和商業可持續問題。
沿著這個路徑分析,李揚表示普惠金融發展就是要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然後保持可持續性,而現在數位技術的發展,依託網際網路,使得降低成本、規模經濟成為可能。他表示,很多的調研發現農村是可以做金融的,只要農民一部手機在手,最現代的金融服務可以到他那裡,偏遠的農村可以獲得和城裡人差不多的金融服務。
新網銀行行長趙衛星也在演講中表示,目前銀行唯一的紅利方向,不是政策,不是人口因素,而是科技。他指出,平常的一些小額、短期的貸款,銀行往往不願意做,因為徵信數據不全,成本高,效率低等因素影響了經營上的可持續性,所以很難做到普惠。而技術的發展給銀行帶來了底氣、信心和勇氣,讓銀行可以提供非常碎片化的普惠金融的服務。
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則表示,科技創新、金融化,以及普惠發展等三個關鍵詞一起形成了一系列複雜的經濟現象和社會現象,並帶來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經濟運動,在這個經濟運動裡,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資源配置的規律,重新認識風險定價的模式,這些都給實務界和理論界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
與會嘉賓還認為,普惠金融要在實現商業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實現金融服務對更廣泛人群的覆蓋。在這當中,信用科技創新既能夠以數位化、線上化提高金融服務可獲性——推動「普」,也能夠通過大數據、智能風控來反欺詐、降風險,提高金融企業的收益——實現「惠」。同時,信用科技創新應始終恪守金融的本質,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以踐行者和監管者的遠見和協同,推動信用科技和普惠金融的發展與安全,為實現美好生活、美好社會而努力。
責任編輯:吳麗華 主編:冉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