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闊別校園4個月後,深圳市的中小學生紛紛返校了。在分批開學的前夕,前來華中科技大學協和深圳醫院(南山醫院)營養科就診的肥胖兒童增加。據介紹,肥胖的原因主要是疫情宅家期間,不少孩子吃成了「小胖墩」,體重增長了10-15斤,有了圓小腹、粗胳膊、大象腿。
5月20日是中國學生營養日。「小胖墩」該如何科學減肥?學生如何吃才能做到既保持營養均衡,又能控制體重?聽聽協和深圳醫院營養科專家怎樣說。
娃2個月胖了24斤,老母親見了直掉淚
4月底,協和深圳醫院營養科門診來了一個11歲的女生佳佳(化名),身高152cm,體重100多斤。
「醫生,我女兒兩個月胖了24斤,有什麼方法可以快速減下來?」一進入診室,佳佳的母親郭女士就對接診醫生鄧桂芳道出了需求。
原來,今年1月,學校放寒假後,佳佳就被送回老家湖北恩施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湖北是疫區,防控非常嚴。所有人都不允許下樓,吃的、用的都由工作人員送上門。「她宅在家裡沒事就是吃吃吃,吃各種零食,也不能出門運動,體重就蹭蹭蹭地往上漲。」郭女士說。
狂吃一時爽,長胖淚兩行。不過,流淚的不是佳佳而是郭女士。3月30日,郭女士到機場接回深圳的女兒,儘管女兒事先給她打了預防,但是看到長膘變了樣的女兒,郭女士的眼淚啪啪地流。「很擔心她,以前她是標準身材,突然長胖了那麼多,除了身形變樣外,最擔心影響健康。」郭女士說。回家一稱體重,短短2個月時間,女兒的體重從80斤飆到了104斤,身高卻不見長。
女兒飆升的體重讓郭女士焦慮不安,在朋友的建議下,她帶著女兒來到協和深圳醫院營養科門診求助。一測算,佳佳的體重指數達到22.51(kg/m2)(BMI的計算方法:體重(kg)/身高(m)的平方)。根據我國0一18歲兒童青少年BMI分類標準,佳佳的體重指數高於21.5,達到了肥胖的標準。同時,她還檢查出尿酸高,需要減重。
體重飆升的不止佳佳。協和深圳醫院營養科主任鄧桂芳介紹,近期,營養科門診諮詢兒童減重的家長增多,大多數都是疫情期間,孩子飲食無節制,再加上看電視時間延長,零食攝入增加,戶外活動和運動明顯減少。這樣一來,吃得多、動得少,不長胖都很難,不少人體重增長了10-15斤,有的長胖了20多斤。
體重增長明顯可找營養師先評估
孩子一下子體重增加10多斤,家長坐不住了,一是擔心孩子越來越胖,二是擔心孩子過胖影響長高。
「其實一些家長不用太過焦慮,有的體重上升並不一定都是肥胖。」鄧桂芳說。從醫學角度看,肥胖是指由於體內脂肪細胞數量增加,及脂肪細胞中脂肪變多造成的體重超過正常值的20%以上,同時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一種超重狀態。
兒童青少年肥胖非簡單的營養過剩,也不是健壯的表現,超重或肥胖會對他們的身體健康及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危害。一方面,肥胖會導致兒童少年患呼吸系統疾病、運動系統損傷、神經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疾病,比如睡眠呼吸暫停、哮喘、骨折風險增加、特發性顱內高壓、膽石症、2型糖尿病、月經異常等,還會影響身體發育,可能造成智力水平下降,行動遲鈍等。
另一方面,超重或肥胖還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肥胖兒童往往會因為體重被歧視或被嘲笑或者受到欺凌,而這些經歷往往會導致兒童青少年缺乏自信、產生自卑心理、焦慮、抑鬱及學習成績下降等。」鄧桂芳說。此外,兒童期肥胖約有60%~80%延續到成年,增加成年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
不過,孩子長胖了也不一定都要減肥。鄧桂芳表示,如果孩子近期體重增長明顯,家長們首先要做的是去醫院的營養科,請專業營養師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可根據我國0一18歲兒童青少年BMI的參照值及其生長曲線,來判定孩子是正常、超重或者肥胖,結合體成分、生化等相關檢查,進一步制定既有利於學生的生長發育,又有效控制體重增長的方案。
營養師專業指導,一個星期減了5斤
近日,在家憋了好幾個月的「神獸」們複課了,校園裡也多了不少 「小胖墩」。於是,一些家長為孩子減肥傷透了腦筋。
「兒童青少年減肥不能單純靠節食,要控制飲食,加強運動,同時營養也要跟上。」鄧桂芳說。目前,仍有不少家長對肥胖或減肥有一些誤區,一是家長認為孩子還在長身體,要減肥的話,會影響長身體、影響智力;二是認為節食是最有效的減肥方法;三是有些家長為自己有個可愛的「大胖小子」自鳴得意;四是有些家長認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身材自然會苗條起來,「胖小子」不需要減肥;五是有些家長對體重重視「過度」,讓孩子挨餓或給孩子吃成人減肥藥;六是有些家長低估孩子體重。
都說「管住嘴,邁開腿」才是減肥的秘訣,在合理運動的同時,控制好飲食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鄧桂芳給佳佳制定了一個飲食和運動的減重方案,並要求家長積極參與和監督,定期反饋孩子的減重情況。在鄧桂芳的專業指導下,佳佳前兩個星期就減了5斤。
「兒童青少年減重需要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根據我國減重指南,建議每周減重1-2斤。」 鄧桂芳說。
她指出,單純靠節食、過度運動、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方式減肥、使用減肥藥、代餐、減肥儀器、吸脂手術等,以及網上類似「某種食物減肥法」、「21天減肥法」等減肥方法,都不值得推薦,既傷身又容易引起反彈。
學生營養和減重小貼士:
1、學生如何吃得既營養又不長胖?
食物多樣、穀類為主,認識食物,學習烹飪,提高營養科學素養;
三餐合理,規律進餐,培養健康飲食行為;
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
合理選擇零食,足量飲水,不喝含糖飲料;
不偏食節食,不暴飲暴食,保持適宜體重增長;
吃動平衡、健康體重,保證每天至少活動60分鐘,增加戶外活動時間;
少鹽少油、控糖限酒,杜絕浪費、興新食尚。
2、學生體重超標了該如何科學減肥?
在臨床營養醫師的監督下,根據家庭條件、學校情況、學生的不同飲食習慣和愛好制定飲食方案、運動處方、行為矯治方案等綜合幹預治療計劃,家長或老師參與,定期反饋治療情況。
(1)飲食幹預:
①以保證生長發育為前提適當控制飲食。開始應以體重不增加為目標,而不是使其體重急劇下降,之後再根據體質情況逐漸較少能量攝入,不宜過度限制飲食,而應逐漸較少總能量攝入。期間,膳食結構宜採用低能量、低脂肪、低糖、高蛋白、維生素和礦物質豐富的膳食。飲食控制後,體重減輕,身高正常增長是減肥成功的標誌。
②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鼓勵孩子定時、定量進食,儘可能不吃或少吃零食,避免邊看電視邊吃東西,養成良好進食習慣。提倡細嚼慢咽,不要過快進食,因進食過快會導致在出現飽腹感前已進食過量的食物。
③飲食搭配合理。飲食多樣化,注意葷素兼顧、粗細搭配,保證穀物、豆類、魚、奶和蔬菜的攝入。低能量、低脂肪、低糖、高蛋白、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是膳食的基本原則。一日三餐,兩餐間隔4-5小時;早、中、晚3餐熱量分別佔總能量的30%、40%、30%;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供能分別佔總能量的12%~14%,25%~30%,55%~65%。
鼓勵兒童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和全穀類食品。儘量少選氫化植物油的各種糕點、糖果、蜜餞、巧克力、甜點心、黃油、油炸食品以及各種含糖飲料。
(2)運動幹預
①運動項目:兒童宜選擇帶有趣味性的健身項目,如:遊戲、體操、跑步、遊泳、跳躍等;青春期初期的健身宜選擇以靈敏性、協調性和柔韌性為主的項目,如原地跑、原地跳、健美操、廣播操、跳繩等;青春發育中期宜選擇以速度為主的項目,如:短距離跑、變速跑、健身跑、羽毛球等;青春後期宜選擇可增加耐力和力量的項目,如:中長跑、登山、騎自行車、球類、伏地挺身、滑冰等。
②運動強度:國內外研究表明,最適宜的鍛鍊強度為最大心率的60%~85%,即心率在130-150次/分。有研究認為,在有氧運動中,50%~70%最大攝氧量或60%~80%最大心率,每次持續30-60分鐘,每周3次以上較為合適。
③運動時間:根據機體生物節律周期,同樣的運動項目和強度,下午和晚上鍛鍊比上午多消耗20%的能量,所以運動的時間最好是在下午或晚上。20分鐘是取得健康效應的最短運動時間,多於30分鐘是有利於能量和脂肪消耗的較為理想的運動時間。運動前應有5-10分鐘的準備活動,運動後應有5-10分鐘的恢復活動。因此美國運動醫學會推薦,每天運動時間為60分鐘。
(3)行為矯治
①制訂目標:制訂每日或每周的目標,規定能量和脂肪的攝入量、運動時間及行為改變,如養成每天吃早餐的習慣,改變零食和點心的種類,減少看電視的時間。
②監視和評估:系統的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行為。醫生、家長可將其行為和預期的標準相比較,發覺當前表現與預期標準出現偏差時,可鼓勵孩子。
③自我強化:學生應自我觀察行為改變,保持良好行為的效率意識,從而有助於學生維持行為的持久性和自我約束性。
④反饋:每天記錄信息可作為行為改變進程的反饋,幹預者可據此進行監控,並提供反饋和指導。
⑤抵制誘惑:家長幫助孩子改變環境,並使那些激發食慾的因素最小化,將不該出現在其視線範圍內的東西移開。
⑥解決問題:家長幫助孩子正確處理在完成目標過程中遇到的幹擾和困難,並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在完成階段性計劃後可給予孩子一些物質補償。
【來源:晶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