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群像:論文難寫、工作難找與廉價勞動力

2020-12-13 騰訊網

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青年參考報》

文 / 見習記者 袁野

說起讀博,似乎每個博士生都有一肚子苦水。不少人抱怨論文難寫、工作難找,認為讀博失去了該有的意義。

博士生面臨的問題堪稱「世界性難題」

當卡林·博德維茨在英國愛丁堡大學開始攻讀分子生物學博士時,她感到「幸運、興奮,充滿希望」。但在接下來的4年學習中,她的激情逐漸被磨滅。「這完全像另一個人的另一種生活。」她對英國《衛報》表示,自己見到的世界並非想像中的那樣,理想中的榮耀遙不可及,每一天都「讓人絕望」。

「我對博士畢業後的生活沒有很好的規劃,導師不會允許我在學術研究以外的事情上花費時間。」博德維茨在個人網站上撰文表達「理想的幻滅」。當博德維茨為博士研究生們籌備職業生涯規劃培訓會時,她失望地看到,自己的經歷在師弟師妹身上重現。「

目前,人們將博士研究生視為廉價勞動力,並對他們進行訓練。如果博士研究生項目是基於這樣的目的,那麼這是有問題的。我們為現在的勞動市場培養了太多的純研究型博士研究生。」

博德維茨的文章觸及了象牙塔內很少被公開談論的問題:導師和學生之間權力的遊戲、博士生的職業規劃及心理問題。作為博士生,她面臨的這些問題堪稱「世界性難題」。在英國博士研究生大倒苦水的同時,中國的博士研究生面臨著類似的尷尬。

「我其實是個『報銷學』博士」

在北京一所985高校攻讀公共管理學博士學位的戚清源對《青年參考》報表示。戚清源是他家鄉的高考「榜眼」,本科期間就已經在C刊(即人文社科期刊中的南大核心期刊)獨立發表論文,一路順利地保碩、保博,導師也是國內該領域的執牛耳者,在旁人眼中,他可謂「學霸無雙」。

但實際情況有點兒不一樣。戚清源說,他的主要精力不是用來讀文獻、跑模型或寫論文,而是「折騰報銷」。他的導師同時接了好幾個科研項目,還經常舉行各類學術研討會,每個項目都需要大量發票,這些繁瑣的任務落在了戚清源身上。「從本科上來的學術型博士就我一個,師弟也指望不上。一次被抓差,以後(任務)都是你的。」他抱怨道。

報銷佔用的時間和精力遠超想像。戚清源挖空心思搜尋發票,幾乎每天都要跑幾趟學校財務處,比去圖書館的次數還多,有時師兄師姐們的報銷事務也要他代勞。「(報銷)總得有人幹啊。」他說。戚清源表示,他只有在出國交流的那一年才有時間好好讀書。

付出不會沒有回報

黃琛是比戚清源高一屆的學長,專業是政治學,也是這所重點高校本碩博連讀的高材生。他的導師「腕級」更大,是該領域最重要的教科書之一的作者。黃琛對《青年參考》報表示,這本書也有他和其他同門的貢獻。

「導師給框架,我們負責寫,我負責兩章。」黃琛說,整本教材十餘章,大半出自師門諸位弟子的手筆,導師親自撰寫了導論、第一章和結論部分,潤色了學生們的稿件。「(我們所寫的內容)基本就是根據(導師)上課時的筆記改的。」他說。

教材出版後,作者一欄只寫了導師的名字,不過在序言的最後,導師寫明了哪些人為本書的寫作「付出了努力」,包括誰具體負責了哪一章。

付出不會沒有回報。黃琛的同門師弟王光宇對《青年參考》報表示,他去年能夠順利碩士畢業,完全得益於導師鼎力相助。學院規定每名學術型碩士必須在C刊上發表一篇論文才能畢業,要麼是第一作者,要麼導師一作、本人二作。很多博士生為了C刊發文痛苦到夜不能寐,何況是學制只有兩年的碩士生?這道硬性要求幾乎成了懸在所有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王光宇表示,他拼命寫出一篇論文,投了兩家刊物都石沉大海。「雜誌審稿期要3個月,不錄用也不會通知你,還不能一稿多投。」眼看畢業在即,他只能嚮導師求助,結果當天下午就傳來了好消息。導師一作、他二作,論文刊登在3月的一本C擴(擴展版核心期刊)上,王光宇得以順利畢業。「大家基本都是跟著導師發文章,要不然根本發不出來。」他對《青年參考》說。雖然平時幫忙籌備會議、搜集資料這樣的瑣事沒少做,但王光宇覺得自己遇到了好導師,已經很幸運了。

莫晴的故事和其他人不太一樣。在同學們口中,她一直是一個傳說般的存在:讀博二年級時,她的一篇課堂論文被身為學院院長的導師「斃掉」,她修改後悄悄投稿,結果在該學科頂級的A類期刊上發表,而且是論文的唯一作者。

「他(導師)就是覺得(論文)用的方法不太嚴謹,改改就好了。」莫晴對《青年參考》說。儘管取得了成績,她還是非常低調,一再強調自己「不如其他幾位同學」,「大家都挺能寫的」。

找工作,博士有優勢「是肯定的」

《衛報》表示,求職難是博士們經常抱怨的問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找到了令人羨慕的工作。根據2010年的一項研究,英國只有3.5%的理科博士獲得了永久性學術職位。

為何博士畢業生總感到工作機會不足?英國劍橋研究人員職業發展機構Vitae執行長克萊爾·維尼認為,英國政府希望研究人員數量翻番,從而達到規劃目標。「大多數博士畢業生想留校從事研究工作,但不是所有研究工作都在大學內部,還有一些在私人企業的研發部門,所以博士生會覺得崗位緊缺。」維尼對《衛報》表示,「80%的研究人員希望留在學校,成為純學者,但現實是,能夠如願的人遠低於這一比例,某些學科的留校博士比例可能更低。」

維尼認為,大學對博士生就業的情況要開誠布公,讓學生意識到,除了專業知識外,他們還需要發展其他能力,如企業家精神、團隊合作能力、創新思維和溝通能力等。「除了關注研究人員的學術研究,我們還應該關注他們自身的情況。」維尼說。

《青年參考》採訪了幾名沒有從事研究工作的博士畢業生,他們均對這一觀點深以為然。

「你所學的專業並不會嚴格限制你的工作。」黃琛和戚清源的同屆校友曾斌對《青年參考》說。雖然專業是國際政治,學術能力絲毫不差,但曾斌擠出時間自學了註冊會計師課程,拿下了CPA證書。博士畢業後,曾斌進了一家諮詢公司,幹得風生水起。他表示,想從事什麼領域、選擇什麼工作都是個人自由。如今轉行的情況很普遍,現在在哪個領域,不代表以後會一輩子被「困」在這裡。

在北京某中央部委工作的尚同喜對《青年參考》表示,他很慶幸自己讀了博士。他的本科學校不算太好,雖然碩士考入了北京某985高校,但競爭依然激烈,幸運的是,這一切全部在讀博階段煙消雲散。「211博士」的頭銜很耀眼,在導師推薦下,尚同喜以中美富布萊特學者的身份前往哈佛大學交換學習了一年。去年畢業後,他考上了公務員,一切都順風順水。

「博士找工作肯定比碩士容易。」尚同喜告訴《青年參考》,「體制內的人也更認這個。這裡本來就有好多校友,一提你的導師是誰,大家都認識,(有優勢)是肯定的。」

只要擺正定位、調整心態,博士生們就會發現自己的努力總會有回報。嚴格的學術訓練讓他們擁有更多的積累和更廣闊的視野,無論是在研究崗位還是其他工作中都能為其帶來優勢。

相關焦點

  • 研究生如何不成"廉價勞動力"
    研究生如何不成"廉價勞動力" 2005年03月28日10:37:55 解放日報 徐敏 彭薇   上海大學近日制訂《研究生導師教書育人職責(討論稿)》,其中一條引人關注:「導師不得把研究生當作『廉價勞動力』使用」。
  • 被當成廉價勞動力的你,其實可以不廉價
    所以大量畢業生流向市場,但是卻沒有足夠的工作崗位供給,就會造成人才的擁堵。而對於剛剛畢業沒有什麼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來說,能擁有一個實習機會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暫且不說是不是被當成廉價勞動力,但至少能從中吸收養分,積累經驗,不斷補充自己,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 廉價勞動力時代
    ——美國和西方衰退與經濟復甦緩慢的原因目前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是廉價勞動力,廉價勞動力將吸引全球資本和技術的輸入,拉動製造和加工,由此拉動就業,出口,貿易順差,政府稅收和財政收入,以及外匯儲備。首先,正是因為勞動力價格導致美國和西方國家企業外遷,導致產業衰退,失業率劇增,貿易逆差和債務危機,除非它們降低勞動力工資,提供投資優惠政策,或者加速產業升級,否則只能面臨衰退和經濟長期的低迷。其次,正是因為勞動力價格在世界各地的差異性,導致全球資本和技術不斷從高工資國家向低工資國家的轉移,伴隨資本和技術的轉移,是就業,政府稅收,財富的轉移,勞動力價格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不斷延伸的信號。
  • 讀博後工作更難找 博士後流動站成就業中轉站
    如今,王先生的兒子已經博士畢業,選擇留校做博士後,但這是找不到工作的無奈選擇。王先生也明白了,博士後不是學位,而是獲得博士學位後,獲準進入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人員,只是一種身份和經歷,但待遇並不高。
  • 是什麼導致了我們成為廉價勞動力?
    其實,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或者多年前發生的事情,現在這種情況有所改善,工人過去一個月的收入超過2000元,現在怎麼也超過4000元收入 這種工資略高於東南亞國家,但比發達國家的工人便宜去美國開玻璃廠的曹先生說,除了拉波的價格,美國比大陸便宜 很明顯,中國的勞動力離發達世界很遠 也許很多中國人想知道為什麼中國人是廉價
  • 廉價勞動力時代已經窮途末路
    (5月27日《中國經濟時報》)  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富士康深圳工作地發生的12起員工自殺事件跟工資待遇有關,但本田公司佛山工作地出現的中國工人罷工事件,卻指明系工資福利過低、加薪緩慢。  本田中國工人罷工,讓我們意識到了兩點:一、以廉價勞動力為支撐的「中國製造」經濟模式,在三十多年的強勁發展之後,甚至可以說在達到登峰造極之後,廉價勞動力時代已經開始下行,這不僅是「中國製造」有待提升為「中國創造」的國家戰略需要,也有中國工人對廉價勞動力不滿的現實要求;二、發生在外資企業的中國工人罷工事件,在媒體「幾百人走向操場」、「停工」等曖昧的表述裡,「罷工」這一字眼終於走進公共視野
  • 學生不是廉價勞動力,也有自尊,上海交大博導罵學生的背後
    最近小編關注的都是工作方面,今天才意外看見上海交大博導辱罵學生,他在微信群裡訓斥一些學生,因認為學生論文寫的太差,就辱罵學生,發出一些不恰當的言論,語言過激,現被曝光,最後被停職反省。學生寫的論文如果差,導師們修改論文時心情應該也不好,但是罵學生的論文垃圾、實驗垃圾、數據垃圾等和罵學生垃圾是不同的概念的,罵學生做事不努力,學習不上進,態度不端正,我覺得這些我都可以理解,但是上升到辱罵學生垃圾,讓其去吃屎,這應該就是到侮辱人格了吧。人都說為人師表,老師不僅要自身的知識水平要高,這個為人品質也是很重要的,師德很重要。
  • 別把職校生當成廉價勞動力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對實習的定義,是指「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拿到實際工作中去應用和檢驗,以鍛鍊工作能力。」組織在校學生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進行實習,本是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必不可少的環節。然而如今這樣的好經被念歪。不少中等職業學校,把學生頂崗實習,作為學校斂財工具,學生成了廉價勞動力,像農民工一樣被學校「黑中介」廉價賣給企業當「學生工」使。  職校生實習,緣何變味?
  • 去日本當「廉價勞動力」好嗎?
    「廉價勞動力」、「做日本人不願意幹的活」、「被剝削的勞工」,在關於去日本打工這方面,我們總能看到這些字眼,這些話基本都是用來說研修生的。但是,國內又何嘗不是?
  • 畢業季,實習生如何避免廉價勞動力
    在畢業前,學校要求大學生們要進行實習,然而實習生入世未深,容易淪為廉價的勞動力。因此實習生為了避免廉價勞動力,應該審慎挑選實習單位,儘量避免與中介機構籤訂實習協議,要求避免與中介機構籤訂實習協議等。下面一起來看看。
  • 實習生不是廉價勞動力!
    一天,一個實習生跟他們部門經理說不想幹了,原因呢是堂堂正牌大學畢業生天天跟著銷售顧問大姐去發單頁,晚上顧問大姐下班回家了,他們還要有培訓總結課程,天天忙到晚上十來點鐘,工資呢,一個月2500元,更是沒有加班費,說企業是不是把我們大學生當廉價勞動力?
  • 年輕人不是廉價勞動力
    沒想到社會經濟發展了這麼久,「年輕等於廉價勞動力」的觀念依然沒有改變。我讀書那會兒就被這話忽悠的夠嗆,過了十幾年這個老套路居然一點沒有翻新。可惜現在這套已經行不通了,因為今天的年輕人不僅不白痴,而且很聰明,看問題很成熟。他們心裡都有桿秤,多大事情拿多大報酬,多少付出換多少回報。
  • 中國廉價勞動力將不復存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學家的一份研究報告得出結論,最晚到2025年,很可能提前4到5年,中國將沒有足夠的廉價勞動力在工廠、建築工地和礦山工作。中國生產成本的增長使得全球最大的玩具商美國美泰Mattel公司把部分生產業務搬到巴西。
  • 沒有工作怪機器人?要背這個鍋的是廉價勞動力
    工作崗位的流失罪不在機器人,要怪就怪廉價勞動力本月早些時候,勞工部發布了最新的就業報告。乍看之下,這一報告的結果非常樂觀:失業率小幅降至4.9%。這是自6年經濟復甦以來的最低水平,而工資增幅為2.8%,為這一時期的最高水平。不幸的是,工資的增長卻被不斷上漲的住房和醫療成本抵消了。此外,新增的就業崗位多屬於服務業,而這類工作的生產力不如製造業高,而且工資也比製造業低。
  • 論文太難寫了,不是嗎?
    論文太難寫了,不是嗎?  臨近畢業就遇到人生經歷史上第一個大難題,作為史上最難畢業生,因為疫情原因,打亂了原本所有的論文寫作計劃,圖書館去不了,網上資料都被泛濫了也沒有找到能用的。  本來打算回校再開始寫吧,沒想到開學時間一拖再拖,養在陽臺的烏龜都乾巴巴的了。
  • 學生不是廉價勞動力
    有家長認為,這是學校在利用學生當廉價勞動力,而學校則回應稱這是合法依規的校企合作下的社會實踐。有業內人士指出,一些學校打著校企合作的旗號讓學生從事各種短期勞動,這種現象並不少見。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的做法,不僅有損校企合作的名聲,更是對學生合法權益的侵害。《中國教育報》2019年11月18日第2版
  • 廣州月薪兩萬招不到製衣工 廉價勞動力不「廉價」了嗎?
    曾幾何時,廉價勞動力被當做是中國對外的「名片」之一,然而隨著大部分工廠逐步遷徙至東南亞地區,中國勞動力與低端製造業的分手之日也被提上了日程。近日,《南方都市報》刊發了一篇報導《活久見!月薪2萬!廣州老闆當街大排長龍任人選!90後卻不願幹》。
  • 白領才是民工,高學歷的廉價勞動力!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一直依賴廉價勞動力的支撐,不過隨著社會制度的完善,中國的人力成本逐年提高,體力勞動者工資待遇已經超過相當多的企業白領,而白領群體正在成為新的廉價勞動力群體。目前,一線城市企業普通工作人員工資普遍在6000元以下,二線城市在4000元以下,三線城市在3000元以下,部分地區普通工作人員工資2000元左右,而同城市體力勞動者收入水平則大約在這個水平的2-3倍,收入水平差異嚴重。
  • 廉價勞動力+低成本 中國經濟發展的雙刃劍
    華夏經緯網1月19日訊: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長,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廉價勞動力無疑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對此,北京科學技術大學的聞文在1月8日《社會科學報》上發表文章,提出要警惕廉價勞動力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弊端。他說:必須注意,中國經濟賴以成功的廉價勞動力絕大部分為低級勞動力。
  • 莫把大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
    一個多月前,廣東湛江一名大四畢業生在深圳一家公司兼職設計工作,合同約定月工資2000,可對方卻以各種理由拖欠工資。當這名學生討薪時,公司負責人稱其「忘恩負義」「學校沒教你做人?」(5月23日《深圳商報》)從報導看,這名大學生與公司籤訂的是臨聘合同,臨聘合同顯示,工作期限為3個月,合同工作15天需支付2000元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