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這種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為什麼早年時候,連溫飽都難解決?

2020-12-16 楊角風發作

韓信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什麼早年如此落魄,連個人溫飽都難解決?

在沒有發跡之前,韓信就是一個遊蕩在街頭的混混,不僅沒有正當職業,甚至連飯門都找不到。為了能吃口飽飯,韓信常常需要寄居在亭長家蹭飯吃,時間短的話還是可以接受的,但韓信一吃就是數個月。就算收留他的亭長和他關係再好,也避免不了產生矛盾。

史料記載:

「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隨後韓信被亭長的妻子嫌棄,趕出了家門。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韓信這麼大的英雄,為了吃飯,也不得不忍受屈辱和他人的白眼。

韓信在河中釣魚,想用魚來充飢,恰好碰到幾位洗衣服的大娘,其中一位大娘看到韓信可憐,就拿出東西給韓信吃,韓信這一吃就是幾十天。

要說韓信的出身的確很普通,雖說他的悲慘程度不及朱元璋,但也是吃不飽、穿不暖,窘迫不堪。之後韓信投奔了劉邦,立下赫赫戰功,成為史上屈指可數的將星,那麼為何如此優秀的韓信,在早年卻連溫飽都解決不了呢?

能力和出身不一定成正比

固然寒門難出貴子,但事實上,寒門也出了不少令人驚異的強者,好比朱溫、安祿山、朱元璋、劉裕等等。

安祿山早年就失去了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為了生計,安祿山和同鄉史思明常常要去偷山羊。不料被時任幽州節度使的張守珪所抓,就在殺頭的那一刻,安祿山喊道:

「大人為何要殺死壯士?」

張守珪隨即發現了安祿山的與眾不同,令其在軍中任職。安祿山在軍中服役,就好比魚兒遊入大海,一番努力之下,安祿山搖身一變,成了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手握重兵,在皇帝面前也是說一不二。

宋武帝劉裕出身同樣不堪,母親在分娩後就去世了,有了好心人幫忙,劉裕才能順利長大成人。早年劉裕為了一口飽飯,打過漁,也賣過草鞋,在入伍北府軍之後,才有了之後的作為。

可見,出生和能力不一定成正比,一個人早年的遭遇不能決定他的將來,人的出身無法選擇,他能選擇的只有在成人之後的道路。

即便韓信身負大才,但他可能自己都意識不到,一個人的天賦是需要挖掘的,在其未發現之時,很可能只是個普通人,甚至吃飯都成為問題。

韓信需要施展才華的平臺

在這個世界上,或許八成人都只能平凡地度過人生,而剩下的兩成人才可能成為人傑,有些時候不是人力所能達到的。

韓信的軍旅生涯也並非一帆風順,在秦末亂世,韓信想有一番作為,而他沒有創業的本錢,只得投奔到他人麾下。首先,韓信投奔到項羽軍下。

在屢次獻計後,項羽並沒有採納,一方面由於韓信人微言輕,另一方面,項羽也缺乏識人辨人的才能,假如項羽重用了韓信,那麼楚漢爭霸可能就要被改寫,劉邦要想一統天下,就可能變為痴人說夢。

在項羽營中不受重用,隨即韓信投奔了劉邦。起初,韓信只是個接待賓客、不入流的小官,因為某種原因犯了法,在要被殺頭之時,韓信對長官夏侯嬰大喊: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

夏侯嬰可是劉邦手下的紅人,夏侯嬰見韓信長得儀表堂堂,談吐不凡,就留下了韓信的命。也正是因為夏侯嬰的手下留情,才讓韓信接觸到了蕭何,直至成為大將軍。

如果蕭何沒有去追韓信,那麼韓信也就成不了那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戰神。在大將軍的就職演講中,韓信侃侃而談,將局勢分析得一針見血,劉邦很高興,韓信也得到了他夢寐以求,施展抱負的機會。

一個人再有才華,也需要一個施展的平臺,如果沒有這個平臺,他可能一文不值,韓信就是如此。假如他沒有碰到夏侯嬰,那麼就會死得不明不白,如果他沒有碰到蕭何,也就錯過了這大好機會,甚至還會變回那個無業游民。

韓信不甘於苟且偷生

在韓信骨子裡有一種不服輸的意志,劉邦在早年,同樣常常去別人家蹭飯,只不過劉邦有本事賒帳,還能不能讓對方發火,可是韓信缺乏這種能力,於是面對不給飯吃的亭長夫人,韓信只能選擇走。

為何韓信要選擇走?而不是給亭長說說好話,繼續讓其蹭飯,沒準亭長夫人耳軟心活,還能給韓信找個工作。可見韓信還是有原則、有底線的,即便他淪落到食不果腹的程度,他也不想被人瞧不起。

有人說了,如果韓信有骨氣,為何還要承受那胯下之辱?或許在韓信看來,胯下之辱只是個坐標,從此之後,他要將他的人生一分為二,在此之前他只是遊蕩在坊間的無業游民,而在此之後他將一鳴驚人,成為萬人矚目的大人物。

從後續韓信的表現,他的野心根本不是一個諸侯王可以滿足的,他曾多次威逼劉邦,甚至差點來個自立為王。要不是當初劉邦的態度還算誠懇,秦末將成為三足鼎立的局面。

韓信對君臣關係的處理,不太妥當

上天是公平的,老天給了安祿山高智商、高情商的腦子,反手就給他一副肥肥胖胖,三百斤的皮囊。韓信同樣如此,韓信可謂古今聞名的兵仙,能自稱「多多益善」者,在史上屈指可數,但韓信同樣有他的弱點,那就是權謀、政治智慧略顯不足。

如果將安祿山的腦子,安在韓信的頭顱裡,那麼可能也就沒有劉邦什麼事了。韓信最後是死在呂后手中,而且呂后僅僅耍了個小花招,就將韓信騙入了宮中。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軍人的最高榮譽應該是戰死在沙場,而不是死在女人手中,面對命運的安排,韓信也是無能為力。

韓信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卻沒想到,最終還是給她人做了嫁衣,早年落魄,晚年悲慘,嗚呼哀哉。

相關焦點

  • 韓信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何早年卻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
    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是西漢的開國功臣,著名的軍事家,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 關於韓信一生的傳奇經歷,還有輝煌的戰績,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宋安之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今天主要來說說韓信有著經天緯地之才,為什麼早年卻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呢?
  • 為何像韓信這種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早年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
    韓信早年家裡非常貧困,只有一個老母和他相依為命。俗話說:「窮人的兒子早當家。」像韓信這種情況,他應該積極地去找工作,或者搞農業生產,或者到官府去打工當差。
  • 韓信如此有才能,為何解決不了溫飽問題,需要靠他人接濟
    韓信如此有才能,為何解決不了溫飽問題,需要靠他人接濟俗話說「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韓信是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他非常擅長帶兵打仗,而且韓信從來沒有打過敗戰,這也是韓信的厲害之處。眾所周知,韓信在還沒有成名之前,韓信只是淮陰的一個普通老百姓,他整天都吃不飽飯,只能夠靠他人的接濟才可以勉強活下去。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疑惑,韓信擁有著曠世的才能,為何他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呢?其實主要是以下這些原因造成的。韓信的家庭條件非常差,基本上可以用「家徒四壁」來形容韓信的家境。
  •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為啥北伐始終不成功?東吳的責任有多大?
    三國時期,諸葛亮被評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夷陵大敗後,蜀漢都到了快要滅亡的地步了,他硬是從劉備手中結過大權,整合各方面資源,對外恢復和東吳的聯盟關係,對內平叛南中,給蜀漢創造了一個安穩的內外環境,使得蜀漢國力重新恢復。
  • 千古忠烈丞相,有著經天緯地之才,卻被不爭氣的後主氣死?
    千古忠烈丞相,有著經天緯地之才,卻被不爭氣的後主氣死?自古以來的封建社會,一個人想要當上皇帝、想要當好一個皇帝,那就必須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這些人才涉及各個方面,比如韓信用兵如神,再比如張儀巧舌如簧挑撥六國聯盟,最終成就了秦始皇的千秋霸業。
  • 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兒子個個庸才,孫子非常生猛
    諸葛亮的死,對於蜀漢政權是致命的打擊,之後的蜀漢再無力纜狂瀾之人,不過對於後主劉禪來說,這也是一種解脫,因為他再也不用看諸葛亮的顏色了,當然也再也不用擔心他會拿著劉備生前的遺囑把自己給廢掉了。 劉禪這種想法是自私的,但作為一個只有祭祀之權的皇帝來說,這點倒也無可厚非。
  • 韓信,君子能屈能伸乃英雄本色,大丈夫立志四方終建功立業
    因此很多人都不喜歡他。太討厭了這人,一天無所事事,還不請自來的白吃白喝。那麼,韓信究竟窮到了什麼程度呢?就是他母親去世的時候他拿不出錢辦葬禮。但這人獨特也就獨特在這兒了,一個連喪事都辦不起的人卻要給母親找一塊大大的墳地,還誇口要讓這片墳地住的下一萬戶人家。所以說,那些流傳千古的人都是有雄心壯志的。而這雄心壯志是與他的身份地位無關的。順境逆境他們都能始終保存一顆比天高比海寬的心。
  • 韓信跟隨劉邦之前,並沒有帶兵的經歷,為什麼打仗卻那麼厲害?
    但有意思的是,韓信在被劉邦拜為大將之前,其實並未擔任過太過重要的軍職,更沒有獨立領導過軍隊。而在被劉邦拜為大將之後,韓信卻像忽然開了掛一樣,直接帶著軍隊橫掃天下,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一個從來都沒有帶過兵的人,為什麼會對軍事戰爭如此熟悉,而且能夠戰無不勝呢?
  • 縱有經天緯地之才,卻也難奈龍困淺灘!
    什麼樣的人物才稱得上梟雄?大叔認為這三有是梟雄必備:有魄力、有雄心、有大成就,郭臺銘就是這樣一個人,身上帶著草莽之氣的霸道總裁。步步精準,代工為王出身行伍的郭臺銘身上總有一股王霸之氣。如果你曾有幸親臨過郭董開員工大會,那麼一定會被郭總身上的氣勢所震撼。
  • 鄭也夫:溫飽解決,物質主義將作古
    現在這樣的基礎不存在了,生活不再那麼艱苦了,溫飽解決了。那麼與之相對應,你還能拿過去的那種人生觀來教育眾生們嗎?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為什麼要艱難困苦呢?新生代們從一出生起活得就不艱難。西方的一個大文豪蕭伯納說過這麼樣一句非常耐人琢磨的話:人的最大不幸是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溫飽解決不了,太不幸了),人的第二大不幸,是基本需求這麼容易就解決了。
  • 他被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崇禎若用此人戰略,可避免天亡大明!
    他被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崇禎若用此人戰略,可避免天亡大明! 很多人都認為天要滅亡大明,例如明朝受到農民軍以及清軍的兩面夾擊等。其實明朝也有挽回敗局機會,但是崇禎這個人見異思遷,好計謀不能徹底貫徹,最終自己在東北喪失國土,在關內首都被李自成攻陷,自己也不願意成為俘虜,選擇自殺身亡。
  • 韓信胯下之辱是只因成敗論英雄?還是完全就不在乎?都不是!
    韓信的少壯時代用平平無奇都不能準確形容,如果非說,用當今的話來講就是個盲流子。中華上下五千年,年少成名者不少,平淡枯燥的也不少。唯一韓信的少年時代能驚掉很多人下巴。韓信出生在平民家庭,與老母親相依為命。按理說這樣的家庭你要勤勞種地才符合"英雄"該有的樣子啊。他不,他既不勤勞的耕作求得溫飽。
  • 韓信帳下第一謀士蒯徹:才能媲美陳平,為何沒能助韓信成就大業
    孫子兵法謀攻篇有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由此可見謀略的重要性,在某些時候謀略甚至還是最為關鍵的,韓信領兵打仗的本事毋庸置疑,但在情商上卻顯得有些差強人意,他一生為大漢立下了不世之功,卻落得一個身死道消的下場,臨死前才知道後悔沒有早聽蒯徹的話,可以說韓信以生命為代價證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蒯徹是一個真正的謀士,是當時難得一見的謀士
  • 北伐,為何韓信一次成功並一統山河,但諸葛亮卻五次皆敗鬱鬱而終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劉邦在建立西漢政權的時候,兵仙韓信的成名之戰就在於奪取漢中之戰,從而使其聲名遠揚,而這也被稱為"韓信北伐"之戰,(北伐,就是指在中國歷史上由南向北的大規模戰略攻擊)韓信在北伐中一舉成名,奪取漢中,從而為後來劉邦和項羽爭奪天下打下了堅固的基礎,但是後來諸葛亮也曾多次出兵北伐,可惜的是屢屢失敗,最後鬱鬱而終,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項羽早年從學選習兵法 半路"掛科"未完成學業
    秦漢之際的戰神,當然是項羽與韓信二人,而更神奇的是,這兩位「神」,根本看不到其「毛毛蟲」的階段,他們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如同高山陡立在平原上,就已完全具備「神」的品質,這是怎樣一種文化現象呢?  戰神系列一:  韓信不屑找工作 要當就當高管  不用多介紹,大家都知道韓信同學那段不堪的生存史。
  • 你以為有飯吃,就解決了溫飽問題
    90後還有一個月就30歲了,時間快得猶如長江之水付之東流,滔滔不絕,永不停息。很多年前你還是一個二逼青年,遊走在繁華的大都市街道,為一個安身立命的工作而奔走。這一晃就是七八年過去了,這期間有的人結婚成家,創業離職,各有各的發展之路,各有各的喜好之處。大家都在為自己的目標而奮鬥,三十而立,立的是人心吧。
  • 古代官員連溫飽都解決不了,居然是這個朝代!
    康熙八年(1669)監察御史趙璟上疏要求皇帝給漲工資,並抱怨這點工資連溫飽都維持不了,但沒有被康熙採納。雍正繼位後,採取了耗羨歸公,並變革了薪俸機制,添加養廉銀,卻基本針對地方總督等高級官員。與外官相比,京官固然在雍正三年有所進步,在總體上卻未能有明顯結果。如六部堂官給「恩俸「, 但是凡部院衙門中的額定官員,以及候補官員都不能享用這種待遇。
  • 你們誤解了,我們窮人的窮,關鍵是解決溫飽問題,然後才是觀念
    父母今年剛滿五十歲,但對於他們來說在鄉下有一間自己建的房子就是最大的夢想。父親沒有文化,由於早年的勞苦,全身到處是毛病,所以基本上做不了什麼活計,母親也差不多。為了實現他們的房子夢,他們只能去做苦力活,整天在疼痛中度過。我們呢?
  • 軍事天才韓信,被宮女用竹竿捅死,後來成就兩個什麼成語?
    比如早年受鄉霸欺凌誕生了「胯下之辱」;日後報答漂母賜食之恩又有了「一食千金」;蕭何所交口稱讚的「國士無雙」;感劉邦恩惠的「解衣推食」;自詡能力爆表的「多多益善」;圍殲項羽的「十面埋伏」等等,不一而足。
  • 韓信從被劉邦賞識,到被呂后斬殺,為何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家道中落是很慘的,偏偏韓信 「心比天高,身為下賤」,平素行事放蕩不羈,沒人推薦他做官,又不肯經商務農,沒有收入來源就到處蹭吃蹭喝,弄得人人厭惡。 韓信先後在南昌亭長家蹭飯、在河裡釣魚、靠洗衣服的老婦人接濟才勉強度日。在市井被個小混混欺負,最終學會了隱忍,寧受胯下之辱也沒有拔劍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