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養蜂協會現場指導蜂農採收蜂蜜

2020-12-20 亞魯紫雲

3月25日,我縣蜂產業養殖協會到貓營鎮牛角井村實地指導蜂農採收蜂蜜。由於大多數蜂農都是第一次接觸蜜蜂養殖,缺乏經驗,協會技術人員手把手教授蜂農採收蜂蜜和管理注意事項,蜂農還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參與體驗「割蜜」、「搖蜜」、「過濾蜂蜜」等採收流程,以科學方法採收蜂蜜,有效地提高蜂蜜產量和規範蜂蜜質量。

據悉, 紫雲蜂產業養殖協會與當地政府積極合作,為蜂農普及養蜂科學知識,提供養蜂生產、蜂產品加工經驗及市場信息,解決了蜂農養蜂產業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截止 2020年 3 月,全縣在紫雲蜂產業養殖協會的指導下的養殖蜜蜂規模達1.3萬餘箱,分布於全縣12個鄉鎮(街道)。

來源: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 / 王文軍

編輯 / 李婷 石莉莎 審核 / 楊春

有限平臺 無限精彩

相關焦點

  • 蜂農一生的養蜂故事,看完後淚奔
    當你陶醉於蜂蜜的甜香,是否知道蜂蜜甜蜜背後的辛酸?如果你沒有親眼看見養蜂人的生活,或許也不會為養蜂人的貧困與無奈而潸然淚下。養蜂人即蜂農,是實實在在的農村人。他們多生活與深山、田間,以養育蜜蜂、出售蜂蜜維持家庭開支。
  • 肇源養蜂人釀出的「甜蜜」事業
    > 在我縣三站鎮宏量村,有一個地地道道的養蜂人,由於受祖輩們的薰陶,他從小就喜歡飛舞採蜜的蜜蜂,學校畢業後開始了養蜂事業,他就是今天的主人公程洪巖
  • 「三品提升」助力蜂農甜蜜事業
    指導蜂農如何應對減產,增強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市農委養蜂技術推廣站站長高志鴻說:「雖然大面積減產,但技術好、養殖時間長的成熟蜂農、大戶受到的影響很小,總收入並沒有明顯減少。自然條件、氣候等其他外在因素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努力改變蜂農的傳統思維模式,實施提升『三品』工程,即改變產品結構,提升蜂產品品質,打造蜂產品品牌,增強蜂農自身素質、應對自然災害能力及主動改變的意識。」
  • 四十戶蜂農十萬斤蜂蜜滯銷
    下圍村的蜂農囤積了不少蜂蜜。廣州日報東源訊 (全媒體記者曾煥陽攝影報導)連日來,河源市東源縣燈塔鎮下圍村數十戶蜂農遭遇一件煩心事,村裡今年盛產的蜂蜜卻銷路不暢,全村共有10餘萬斤蜂蜜遭遇滯銷。據燈塔鎮下圍村江下自然村蜂農鍾錦興介紹,今年上半年以來,由於當地天氣晴好,村裡的枇杷、荔枝、龍眼等各種果樹產花豐盛,不但水果大豐收,蜂農在果樹下和山上放養蜜蜂生產出來的蜂蜜也迎來了豐收年,村裡家家戶戶的蜂蜜產量都超過了往年的預期。據了解,燈塔鎮下圍村是山區鄉村,也是東源縣的蜂蜜之鄉,全村現有養蜂戶40多戶,全村至今仍有10餘萬斤蜂蜜滯銷。
  • 榆林「蜂王」 帶領村民加入養蜂甜蜜事業
    李建治也經常深入走家串戶,給大家講道理,說服大家一起養蜂。在他的指導下,許多人都掌握了養蜂技術,增加了收入,更嘗到了養蜂的甜頭。 養蜂是一個辛苦的職業,一年四季過著不斷遷徙的野外生活,風餐露宿、四海為家,哪裡鮮花盛開,哪裡就是他們的家。剛開始,他帶著蜜蜂在青海、內蒙古、山西等地轉場,每年11月從家身,第二年五六月才能回來。
  • 軒崗蜂農開啟「一窩蜂」認養模式
    原標題:軒崗蜂農開啟「一窩蜂」認養模式  你想擁有自己的專屬蜜蜂嗎?你想擁有高品質、原生態的蜂蜜嗎?你想體驗深山掏蜂蜜品蜂蜜的幸福時光嗎?近日,芒市軒崗鄉芹菜塘村的楊友啟老人帶領村內外的5戶蜂農搞起了「一窩蜂」認養活動。
  • 傳承百年的甜蜜家族事業——匠心蜂農的養蜂故事
    在接觸蜂農之前,我的想法也是如此。蜂農顧名思義是指養蜂的農民。他們遠離城市喧囂,久居深山密林,每天與蜜蜂為伴,像小蜜蜂一樣勤勞,與小蜜蜂一起做著世界上最甜蜜的事業,為人們奉獻最甜的蜜。今天我向大家講述養蜂人——曾老伯,曾老伯年近50,養蜂20多年,是地道的蜂農,出身於養蜂世家,已經傳承了近百年。
  • 蜂農讓我們自己搖蜜自己裝罐,這蜂蜜還會假嗎?
    看到我們正在為買不到純正的蜂蜜而發愁,為了打消我們的顧慮,一位朋友帶我們到了山旮旯的一個養蜂場。蜂飛蝶舞,花海爛漫。60多歲的蜂農正在彎腰搖動搖蜜機採蜜。朋友說明了我們的來意,蜂農一點也不介意,說現在的人什麼錢都敢賺,我們蜂農的正宗蜂蜜的招牌就是這些無良商人搞砸的。一箱蜜蜂也不養,還敢在網上信誓旦旦稱自己的蜂蜜現採現賣,蜂農對「蜂蜜造假」的亂像頗有些憤憤不平。
  • 養蜂剩下的「廢料」蜂蠟,收購商一斤20元,蜂農卻說其實有大用處
    養蜂剩下的「廢料」蜂蠟,收購商一斤20元,蜂農卻說其實有大用處在農村裡有許多人養蜂,蜂蜜的價格在市面上很客觀,養蜂其實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的困難,反倒賺到的利潤還不少。養蜂主要就是收集蜂箱裡的蜂蜜售賣,蜂種不同其實釀出來的蜜也會有區別,現在還有人直接去尋找野生的蜂蜜,在城裡的價格更高。我們在養蜂的時候都會剩下許多的廢料,就是我們所說的蜂蠟,其實賣給收購商也有一斤20元的價格,但蜂農卻說留下來還有大用處,不妨來了解一下。
  • 養蜂的人兒,趕花的故事,蜂農是這樣趕花採蜜的!
    ,放牧著蜜蜂,收穫甜甜的蜂蜜,如今他已有自己的養蜂場和蜂蜜加工企業,帶領著村裡人一起來養蜂致富。目前他有自己的養蜂場和蜂蜜加工企業,在養蜂方面不僅生產蜂蜜來賣,還生產蜂花粉、蜂王漿、蜂蠟,各種收入加在一起,每年的純收入都在30多萬元左右,用一句話來形容他,「艱辛過後見美景,養蜂生涯終獲甜蜜」。
  • 養蜂採蜂蜜,真的不能餵糖嗎?蜂農為什麼要給蜜蜂餵糖?為您揭秘
    蜂蜜,是農村一種特別好的增收資源,好的蜂蜜一斤上百元,在我們本地,一斤120元,已經持續好幾年了。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的蜂農。那就是作為一個蜂農,養蜜蜂就是為了採蜂蜜賣給消費者賺錢的,能不能給蜜蜂餵糖呢?倘若喂,又該怎麼去餵糖呢?小七雖然不是專業的養蜂人,但從小生活在農村,也養過蜜蜂。對蜜蜂還是很熟悉的,也吃過自己家養的蜜蜂的蜂蜜。
  • 一縣一品 | 養顏聖品-莎車蜂蜜 莎車樂義養蜂農民專業合作社:甜蜜...
    一縣一品 | 養顏聖品-莎車蜂蜜 莎車樂義養蜂農民專業合作社:甜蜜產業鏈的致富路 助力蜂農精準...莎車樂義養蜂農民專業合作社:甜蜜產業鏈的致富路 助力蜂農精準脫貧》 常服蜂蜜對於心臟病、高血壓、肺病、眼病、肝臟病、痢疾、便秘、貧血、神經系統疾病、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等都有良好的輔助醫療作用。
  • 紫雲養蜂協會成立
    多彩貴州網訊 產業發展是脫貧扶貧「八要素」系統的關鍵,養蜂作為農村產業的傳統業,如何壯大養蜂產業化,助力脫貧攻堅成了紫雲養蜂業的希望。4月26日,紫雲養蜂協會暨本土蜂蜜緊鑑品會在縣市場監管局召開。縣委常委、副縣長翁志江、科協主席任克美出席,縣養蜂專業合作社、民間養蜂「高手」到場接牌,為養蜂產業迎來了新的春天。翁志江在協會成立會上指出,養蜂產業是助力脫貧攻堅,保證農民增收致富的傳統產業。從傳統的養蜂到養蜂產業轉變,不光是方式的轉變,更是責任的塑造和提升。
  • 三鄉成立全市首個養蜂專業合作社
    20日下午,五桂山大寮一個養蜂場,來自美國的客戶正在品賞蜂蜜。依託五桂山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周邊鎮區包括五桂山、三鄉、南朗等的養蜂業在悄然擴大,據了解,僅三地的蜂農即超過130戶。    記者文波攝    前天下午,五桂山大寮一個養蜂場比往日多了一份熱鬧,來自美國的數名客人在朋友的引領下,專程到這裡參觀並品嘗蜂蜜。對這裡產出的蜂蜜、周邊生態環境不時大聲贊好。    這個蜂場的負責人就是三鄉鎮蜂農鄒華協,出於冬季「追花」需要,不久前才將自己的蜜蜂群從三鄉西山搬遷至此。「這個山谷冬季氣溫暖,鴨腳木花又多,所以臨時搬來。」
  • 通訊:浙江「蜂農」美國「採蜜」
    中新社杭州七月二十六日電題:浙江「蜂農」美國「採蜜」                                           記者 林露露  美國商業部今年已經不是第一次來浙江調查了,在浙江慈谿一家蜂蜜加工廠裡,他們看著稠厚的澄色液體經過一道道生產流水線被打包、裝訂運往外地,看著當地蜂農們扛來大桶大桶的蜂蜜在車間裡排成整齊的方隊
  • 蜂農餵糖水,行業公開秘密惹爭議,這樣的蜂蜜到底有沒有質量問題
    蜂農餵糖水,行業公開秘密惹爭議,這樣的蜂蜜到底有沒有質量問題?每年的春天蜂蜜都是熱銷品,春天百花齊放,蜜蜂們忙碌著採各種花蜜,讓我們吃到美味的蜂蜜。大家都想買那種農家蜜,因為在大家的意識中農家蜜不參假。雖然有很多專業養蜂的人,但是大家很多都不樂意去買他們那的蜂蜜。
  • 蜂農絕望自殺,行業何以破局?
    這個年僅44歲,擁有176箱蜜蜂的「養蜂大戶」,最後只剩下36個殘弱的蜂群。 轉場蜂農從此進入了大眾視野。 追花逐蜜、各地遷徙的生活看似浪漫迷人,但一年一次的歸期,路途中的艱難困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 良心蜂農告訴你為什麼如今超市的蜂蜜都不敢買了!
    在指導下,操作10分鐘就製作出了形可亂真的「蜂蜜」,這種「蜂蜜」成本每斤才5元錢左右。 純正的蜂蜜都流向了哪裡? 為追求真相,我查閱許多資料。了解到秦嶺是中國的三大蜜源地之一,特別適合養蜂,有許多正宗的蜂場。我踏上了這場「尋蜜之旅」!
  • 蜂農養蜂餵白糖,這是行業秘密?還是要保證蜂蜜質量?
    蜂農養蜂餵白糖,這是行業秘密?還是要保證蜂蜜質量?近期,有一個行業「秘密」引起了爭議,是什麼「秘密」呢?那就是蜂農給蜜蜂飼餵白糖。如今,養殖技術已經逐步得到發展,白糖也因此成為養殖代用飼料的必需物品,所以,這個行業的「秘密」已不算是秘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