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為孩子「好」,卻成了「錯」
「耐不住孩子的軟磨硬泡,老人又給買了新的泡泡機,可家裡已經有無數個了;不顧孩子生病,老人還是按著孩子的意願給他吃了雪糕,結果第二天孩子感冒更加嚴重了;孩子一說要喂,老人趕緊上去給孩子餵飯,甚至是可以躲著我,之後曾經心靈手巧的4歲娃,直接變成了『手殘』,頓頓都要餵……」
「我拼命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不再買泡泡機』、「生病不能吃雪糕」、「要自己動手吃飯」,結果卻換來了孩子一句『還是爺爺奶奶好,媽媽都不給我/不讓我做XX!』明明我是在為孩子好,結果在孩子面前我卻成了個『大壞人』,好憋屈啊」閨蜜心酸地向我說道。
這種感覺,想必好多寶媽都不覺得陌生吧!
其實當孩子眼含淚光、用無比盼望的眼神祈求的時候,我們當媽媽的又何嘗不想全部應允孩子「可以」「好的」「都給你」呢?
只要條件允許,我們都會儘可能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理想與現實終究是有差別的——媽媽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媽媽的精力總是不夠用的;銀行卡上的數字總是跟不上用的;孩子總是要有規矩的……
既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要有人伸頭去當那「壞人」,那我們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把這個『壞人』當好,讓它無法傷害到你與孩子之間的感情才行。
那麼,該如何做才能不傷害到「親子之間」的感情呢?
02拒絕方式有禁忌
有兩個禁忌,家長們一定要注意:
1.用情緒壓制孩子
在拒絕孩子要求之前,因為想到孩子在之後會生氣,所以就先發制人,自己搶先表現出一副要生氣的樣子。看到家長拉著一大長臉,孩子瞬間就蒙圈了,覺得是自己的不對,壓根就不敢再提什麼要求了。
關於用情緒壓迫孩子的對話,通常是這個樣子的:
你剛才說的什麼?你再說一遍!啥,想要這樣?你咋不上天啊!用情緒壓制孩子,連理由都不需要想,氣勢上足夠了就行了。
可倘若使用「情緒」有用的話,那還要「道理」幹什麼?
一味地用情緒壓制孩子,不跟孩子講道理,那孩子自然也不會給你好好說、講道理,反正是以「情緒大小論輸贏」的,你用情緒來壓制孩子久了,孩子也會學會先發制人,用情緒來威脅你的——在提要求之前就發脾氣、擺臭臉。根本學不會好好商量。
都說臭脾氣會遺傳,估計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傳遞給孩子的。
2. 轉移矛盾,亂甩鍋
有一種拒絕孩子請求的方式,是最常見且最容易傷害到孩子內心的方式——在聽到孩子的請求後,不回答是否同意,反而直接反過來指責孩子「你這個請求太愚蠢/太過分了」:
一直陪在身邊的玩具突然找不到了,孩子想要找回來,家長會說:「那個玩具很破了,不值幾個錢,不值得我們再找了」看到路邊賣冰糖葫蘆,孩子想要吃,家長會說:「看那個樣子就知道不好吃,買啥買」孩子想要家長再多講一個睡前故事,家長會說:「還想要再多講一個,你是想累死我嗎,真是太不懂事兒了」還有一句幾乎所有家長都會說的話:「你事兒咋這麼多啊」!
為什麼說這種方式是最容易傷害到孩子內心的呢?是因為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種轉移矛盾,亂甩鍋的行為——拒絕就拒絕了唄,還要把自己該有的愧疚感甩鍋到孩子身上,甚至對孩子的心靈進行攻擊:「提出這樣過分/不合理的請求,原本錯就在你,你才是本質上的『壞人』而我拒絕你這樣過分/不合理的請求才是正確的,正義化身的我才是『好人』」。
03那還能拒絕孩子的要求了嗎
「那就不能拒絕孩子的要求了嗎」
並不是說不能拒絕孩子的請求,但這種「反咬一口」的拒絕方式,實在是不可取的。因為這會讓孩子覺得:「我只是提出了一個要求、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想法而已,怎麼就變成了『壞人』『事兒多』『不懂事兒』了呢」?
時間久了,孩子當然會變得「事兒少」「懂事兒」了,但在孩子的心中,一定會將這樣的事兒壓在心底,形成一個心結,甚至變為親子關係之間的一根刺。並且,這樣的方式也容易使孩子變得自卑、不自信,以至於不敢提出合理的要求維護自己的權益,因為在他們看來,提要求的本身就是一種錯。
所以,面對孩子不合理/過分的要求時,家長當然可以選擇拒絕,但在拒絕的時候,能不能不轉移問題本身、亂甩鍋、亂指責,直截了當告訴孩子具體的理由:
今天時間特別緊張,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找那個玩具了冰糖葫蘆外面也沒有糖紙包著,風又這麼大,太不乾淨了上了一天班好累,不能再多講一個睡前故事了要拒絕就拒絕得乾脆、明了,別找那麼多無關的理由!
「這樣不對,那樣也不對,那怎麼拒絕才對呢」
04拒絕孩子的正確方式
1.肯定孩子的感受
媽媽知道你想找回那個玩具,你很喜歡對不對?那個冰糖葫蘆看起來太誘人了,寶貝也被吸引了、想吃對不對?這個睡前故事太有趣了,媽媽知道你還沒有聽夠是不是?2.說出你拒絕的理由
可是今天還有許多事情要去做,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找它,並且就算我們抽出時間去找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呀可是媽媽覺得風太大了,空氣中的塵土又很多,而那個冰糖葫蘆又沒有包裝袋,不衛生吃起來容易生病的可是今天媽媽實在太累了,真的沒力氣再多給你講一個了3.安撫孩子被拒絕的心
沒有滿足你的要求,你感到很失落對不對?你的感受媽媽都能明白,來讓媽媽抱抱,或者你想自己一個人待一會兒也行。
4.提供其他選項
在孩子情緒穩定後,給孩子其他的選擇以示安慰:
等看到類似的玩具,媽媽再買個給你好不好那邊有你喜歡喝的酸奶,媽媽買給你喝好嗎那關上燈,媽媽給你唱首歌好嗎就算拒絕,也要做全套,這樣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幼小的心靈。
05結語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很過分的要求時,你該拒絕就拒絕,不要因此而感到愧疚。因為讓孩子明白,你只是一個愛他、希望他變好的父母,而不是會各種魔法、無所不能地滿足他所有要求的魔法師。這對孩子未來的成長來說,未嘗又不是一個好事兒。
假如你總是竭盡全力去滿足孩子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從來沒有拒絕過他,這只會讓孩子習慣於你的「滿足」,培養出一個「只知索取、不懂感恩」的孩子。等你孩子提出來的要求太大,以至於你拒絕他的要求時,孩子就會覺得你是個「壞人」。要知道,「好人」當多了,只要有一次當了「壞人」,這個「壞人」的形象就會深入人心。
該拒絕就拒絕,只有你適當說「不」,你的「好」才能體現出來。
願每個父母,在拒絕孩子時都不會有心裡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