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正是農忙的季節,收穫、播種都要趕在秋分這個關鍵的時間點。
華北地區的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道出秋分是北方種冬小麥的佳期,此時,玉米、紅薯、大豆、水稻等農作物,也進入豐收的節奏,而南方地區則是翻土地、收割晚稻、播種水稻和油菜的時節。
因此,從古至今秋分前後均為「秋社」,即「豐收節」。自2018年起,每年的秋分被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旨在提高廣大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有利於弘揚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與優秀傳統文化,並賦予新的時代意義。
在農村地區,有挨家送秋牛圖的舊俗。「秋牛圖」是印有全年節氣,以及農夫耕田圖樣的二開紅紙或黃紙。
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跟各家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富有韻律,上口動聽,也俗稱「說秋」。
祭月實則為「中秋節」的前身,是一種古人對「月神」的崇拜祭祀活動,寄託了人們祈求月神降福於人間的心願,尤其是祈盼團圓美滿的願望。
祭月節自漢代開始普及,但由於每年農曆八月不一定適逢月亮出現,祭月無月則是大忌,因此將祭月節延後至農曆八月十五。
每逢祭月儀式,由家族中女性長輩或家庭主持儀式,祭桌上放上香爐,供品主要包含了月餅、糯米圓餅、蘋果、柚子、梨、紅棗、葡萄、石榴、柿子、花生、香蕉、菱角等瓜果。唐代以後,中秋節才在北方地區流行,到了北宋時期,最終定型成為全國普遍的民俗節日。
秋分吃秋菜,發源自嶺南地區獨特的民俗。
每年秋分,廣東省開平縣蒼城鎮全村的村民都到田野間採摘秋菜,俗稱「野莧菜」,一般做法是把野莧菜與魚片滾湯飲用。當地村民稱秋菜為「秋碧蒿」,並有「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說,意思是在秋天吃秋菜可以通腸胃,有助於闔家身體安康。
野莧菜蘊含多種豐富的營養價值,可清熱解毒、明目、止痛、提高免疫力,《嶺南採藥錄》中便記載了野莧菜的藥用功效:「取葉莖煎飲,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治痢;煎水洗痔瘡,消水腫;又搗爛以之擦血癬」。
民間有句趣味的俗語:「秋分到,蛋兒俏」。春秋分日晝夜等長,不少人都會在這兩天嘗試這項趣味活動「豎蛋」。有人認為,地球地軸與公轉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所以豎蛋可以成功。
隨著秋分時節的到來,中醫認為,自然界的「陽氣」開始逐日消退,秋分養生要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遵循「陰陽並調」的原則。
適宜早睡早起,溫差大則要注意保暖,飲食上注重滋陰潤燥,以防秋燥引起的一些列腸胃疾病,宜進食如芝麻、核桃、糯米、藕、甘蔗、秋梨、葡萄、百合、銀耳等清潤的食物,另外,在以「養收」陰精陽氣的秋分階段,適當輕鬆舒緩的運動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