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涼風起,又是一年秋。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曰:「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像一把秋收的鐮刀,果斷地把秋天分成了兩段。在短暫的平衡以後,自然的能量也在這一天重新洗牌,陽氣走上歸途,陰氣則繼續留在天地中起舞,獨領風騷。
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雲散飄颻影,雷收振怒聲。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唐代·元稹 《詠廿四氣詩 秋分八月中》
秋分時節,風色隱隱,琴聲緩緩,一片靜謐。而寒氣卻來得如此急迫,大雁也陣陣翻新,大自然的變化之快,怎能不讓人吃驚呢?
節氣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
雷是自然中陽氣的代表,春日雷霆滾滾,正是陽氣盛的緣故。秋分後陽氣轉衰,陰氣逐漸佔據了主導地位,雷公也收斂起威儀。
二候蟄蟲坯戶
坯,指的是細土。秋意漸濃,天氣轉涼,蟄居的小蟲子開始紛紛藏入穴中,並用細土將穴口封起來,以抵禦寒氣的侵襲。
三候水始涸
春夏洪澇,秋冬乾涸,這是自然的常態。隨著金秋的悽清、肅殺之氣日益加強,使得天氣乾燥、降雨減少,大部分湖泊河流的水量都大大收縮,一些沼澤及水窪於是便乾涸了。
氣節習俗
秋祭
在古代,二分二至作為重要的節氣,歷來為統治者所重視。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我們今天熟知的中秋節,實際上最早就是由秋分的祭月節發展而來的。至今在北京,還留存有月壇的遺址,便是當年皇家專門為祭月所修築的。皇家倡導,必然會有民風相隨,在《北京歲華記》裡面,就記載了老北京祭月的習俗。書中說:「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兔;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
走社
民諺有:「雞豚秋社,芋慄園收,李四張三,來而便留」。古時人們多聚族而居,人口流動性很低,鄰裡之間守望相助,關係比今天要親密的多。一年的辛勞,少不了鄉鄰的互幫互助。到了秋天,借著豐收的喜悅,總要拿出些自己的土產食品互相答謝一下。這便是「走社」習俗的由來。
吃秋菜
秋分是踏秋的開始。在嶺南一帶,有「秋分吃秋菜」的習俗。「秋菜」是一種野莧菜,又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人們都去採摘秋菜。田間野菜嫩綠,一路家眷友人歡聲笑語,在秋高氣爽的天日下,也是一派歡暢出遊的景象。採回的秋菜一般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秋又一秋,人們內心最大的祈願還是家宅安寧,身體安康。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氣溫下降,萬物凋零,候鳥回歸,整個大自然似乎都在與我們揮手暫別。那些凝結在眉心的嘆息,究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們對生命被迫走向衰亡的無力。然而,自然的法則從來都不是只有一面。在秋分來臨之際,我們除了看到表面的告別和傷感,也要感受到內在生命的蟄伏。
春生春種,秋收秋斂。秋意深深的時節,我們不妨細數近半年來的學習心得,為即將到來的寒冬擬定一份自修計劃。因為生命的蟄伏期,也是儲備能量之時,只有待土沃肥厚之時,才是破土而出之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