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永春紙織畫

2020-12-23 泉南書院

永春紙織畫,手工編織紙絲的工藝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於永春,以傳統國畫為畫基,按一定的技藝程序,把一幅國畫(人物、山水、花鳥等)裁成一定規格的經絲,保留畫幅的頭尾,使畫面不致紊亂;然後用同樣規格的素紙條為緯絲加以編織而成。楊復吉《夢蘭瑣筆》曰:「閩中永春州織畫,以羅紋箋剪為片,五色相間,經緯成紋,凡山水、人物、花鳥皆具。留青日札,嘉靖間,沒嚴嵩家物,已有紙織字畫。蓋前明即已行之矣。」

據《永春州志》卷十一記載:「織畫此為永春特產。其法以佳紙作字或畫。乃剪為長條細縷而以純白之條縷經緯之。然後加以彩色。與古所謂罨畫及香筆記挈畫相類。」在中國工藝美術的百花叢中,永春紙織畫一度與杭州絲織畫、蘇州緙絲畫、四川竹簾畫齊名,號稱中國「四大織畫」。

由於紙張不易保存,現存最早的紙織畫也僅為清初年間作品,加之沒有文獻記載,永春紙織畫的起源問題變得撲朔迷離

一般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是相傳隋唐年間,永春桃溪沿岸種植了許多桃樹,又被稱為「桃城」。每逢春花爛漫時,桃花奼紫嫣紅,薄霧籠罩,吸引著許多踏青賞花的人。霧中觀花,這種獨特的景致激發了當地藝人的創作思維,紙織畫就是在這種特定的環境裡產生來的(藝人周文虎觀點)。

第二種認為隋滅陳朝,陳後主之子敬臺攜軍隊、百工、族人由建康(南京)入永春(時為桃林場)。古代的永春,漫山遍野的竹木林,是製作生活用具的資源,當時人們模仿陶器圖案,在竹編用品上進行紋樣裝飾。受竹編裝飾的啟示,宮廷畫師把傳統中國畫與竹編技巧相結合,創造出紙織畫工藝,它是宮廷繪畫與民間技藝的結合(藝人林志恩觀點)。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宮廷藝術流落民間(藝人李自傑觀點):在唐朝玄武門之變中太子建成中箭身亡,建成太子妃帶領孩子及宮中侍女(紙織畫織女)前往西域。建成太子妃能書善畫,沿途與侍女相依為命製作紙織畫,使織畫得到了一定的傳播,後潛回,居寧夏,又隱姓埋名轉居成都金堂縣太平鄉,直到李斌(李肇永)命為總屯官,才在永春縣城辦金堂紙織作坊,其子分別經營金堂紙織及貴(桂)亭紙織作坊。

唐初只是紙織畫的萌芽狀態,到了盛唐才趨向熟。泉州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宋代時紙織畫遠銷南洋各埠,成為富貴人家的櫃中珍品。但元朝以前的文字記載不多,直到了清代才有比較多關於紙織畫的文獻記載,如清代泉州翰林陳肇仁在《紙織白鶴幛詩》中寫道:「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我聞桃源場中客,妙技別出關徐荊;併力勞作萬萬縷,縷以素紙痕分明;煙雲斯須出素手,筆墨化盡恆畦盯。」而王士楨《分甘餘話》卷下寫道:「閩蟲紙織畫,山水、花卉、翎毛皆工設色亦佳。或言今日中史創為之,餘按《留青日札》嘉靖中設嚴嵩家貨有刻絲、衲紗,紙織等畫之名則其來久矣。」這讓我們清楚知道明代就有紙織畫的存在且已經相當成熟了。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是紙織畫歷史的高峰,永春已有姓李、施、黃、翁、蔣、王、章、鄭、洪、莊等10家60多人從事紙織畫製作,此後又逐漸走下坡,自清末後開始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沉寂。20世紀30年代,僅有李桂亭、章難亭、王華亭、黃芳亭4家,其間,紙織畫產品大多銷往南洋(東南亞一帶),日本侵華時,日寇封鎖了海上交通,銷路一斷,很多藝人沒法謀生只好改行,紙織畫幾乎陷人人亡藝絕的境地。新中國成立時,僅剩福建省文史館館員黃永源一家。

現存紙織畫最早實物為瑞典斯德哥爾摩收藏的清初《耕繪圖》,黑白二色共48幅,每幅24.5釐米×28.1釐米,插圖及康熙帝御筆題詩與刻本很逼真。至今,故宮博物院還珍藏著清乾隆年間的紙織瑰寶——清高宗御製詩十二扇屏風。

相關焦點

  • 回放 傳承丨永春紙織畫:隔簾觀月、霧裡看花
    回放 傳承丨永春紙織畫:隔簾觀月、霧裡看花
  • 紙織畫走進校園 學生當起「守藝人」
    學生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紙織畫技藝本報訊 (記者陳士奇 通訊員呂朝暉 鄭曉燕 文/圖)聽關於紙織畫的歷史故事、學紙織畫的製作技藝、動手自製一幅紙織畫……近日,五裡街中心小學開展了「非遺永春紙織畫」進課堂活動,學生們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紙織畫技藝。
  • 紙織畫女傳承人方碧雙:守藝三十載 巧手編經緯
    「守藝人」方碧雙傳承紙織畫30餘年,綻放巾幗風採。 陳龍山 攝中新網永春3月9日電 (陳龍山)「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的永春紙織畫因有「隔簾觀月、霧裡看花」的美感,而備受青睞。
  • 永春紙織畫:僅剩20餘人從業的國家級非遺
    對紙織畫有過系統研究的傳承人林志恩曾有考證,本文且採用他的說法。南朝陳後主陳叔寶,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隋興陳亡,陳朝皇室避禍山野,其子陳鏡臺率族人及宮中百工入永春。永春縣誌、金峰陳氏族譜等均有記載。1966年永春一中操場翻修時,現唐墓三座,墓磚有「貞觀廿一年」、「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示後生」的銘文。林志恩推斷,墓主按等級和年代,極有可能與陳氏皇族有關。
  • 精彩紛呈 泉州推出40多項「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
    13日上午,由泉州市政府主辦、泉州市文旅局承辦,以「非遺傳承,健康生活」為主題的泉州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清源山老君巖舉辦。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旨在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營造非遺保護良好社會氛圍。
  • 永春首屆旅遊文化特產節 特色美食免費品嘗
    年關將至,永春香、永春老醋、麻粩、蘆柑、佛手茶……這些東西特產都想要,可要買到「原汁」貨就得跑遍永春好幾個鄉鎮。不必這麼麻煩,2月7日—14日,「魅力永春·首屆旅遊文化特產節」將在永春縣城萬星文化廣場舉辦,屆時讓您逛一圈就能把這些特產帶回家。
  • ——起源於古代「桃源」的紙織畫
    ——《永春州志》卷十一永春紙織畫誕生於1400多年前,曾與杭州絲織畫、蘇州緙絲畫、四川竹簾畫並稱「中國四大家織」。2011年,永春紙織畫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紙織畫《春曉圖》)永春紙織畫的製作技藝十分複雜,需經歷繪畫、裁剪、編織、填色、裝裱等主要步驟。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蒙古族勒勒車製作技藝,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勒勒車又名大轆轤車、羅羅車、牛牛車,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
  • 閩南傳統民間技藝——永春紙織畫( 圖)
    詩中表達了對紙織畫的高度讚賞和喜愛之情。  永春紙織畫早在宋代時就遠銷南洋各埠,成為富貴人家的櫃中珍品。明代田藝蘅所撰《留青日札》一書中記載,明代奸臣嚴嵩被抄家的物品中就紙織畫一項。清代楊復吉《夢蘭瑣筆》中曾有閩中永春州紙織畫的記述。  在永春民間曾有「指頭一響,黃金萬兩」的說法,說的就是紙織畫這種編織工藝。
  • 泉州市獨一 戶口是永春這個地方的人要發了!
    永春縣五裡街鎮 五裡街鎮位於福建永春縣城西北,屬縣城規劃區,這裡交通便利,歷史上是文明海內外的閩南商貿重鎮。先後榮獲全國重點鎮、國家級生態鄉鎮、省級文明鄉鎮、省級宣傳思想文化示範鄉鎮、省級鄉村旅遊休閒集鎮、2016年度泉州市十大魅力小城鎮第一名等榮譽稱號,有2個村被評為全國美麗鄉村示範村。
  • 與非遺零距離 周六「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泉州將舉行主題活動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泉州市文旅局將於本周六開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屆時17項非遺展示、3項非遺表演、1項在線養生講座、第六批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授牌以及首屆泉州非遺購物節將隆重舉行。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坎門花龍有了自己的「家」
    11月30日下午,「坎門花龍」傳承活動中心正式掛牌成立,標誌著台州玉環縣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自己的「家」。  台州玉環縣文廣新局、縣宗教局、坎門街道等相關領導出席了本次活動,並舉行了授牌儀式。  據悉,發源於玉環縣漁區的坎門花龍,是一種富有漁鄉風格的布龍,以大幅度跳躍和「龍繞柱」為主要特色。當地民眾又稱其為「滾龍」或「弄龍」。
  • 西華胡辣湯、老子祭典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網訊 12月22號,文化和旅遊部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周口市西華縣申報的胡辣湯製作技藝成功入選傳統技藝項目,鹿邑縣申報的老子祭典成功入選民俗項目。
  • 永春五裡街中心小學鄉村學校少年宮:從娃娃抓起 傳承千年紙織畫
    學員製作紙織畫 (五裡街中心小學供圖)泉州網7月20日訊(記者廖培煌 通訊員劉翠玲 劉花香)儘管只是一方小天地,卻是農村孩子的樂園,更是傳承閩南文化的基地。永春縣五裡街中心小學少年宮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資源,致力弘揚紙織畫文化,打造傳承永春紙織畫的基地。「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永春紙織畫有1400多年的歷史,為深化閩南文化進校園工作,發揮學校作為泉州市閩南文化(紙織畫項目)傳承基地校的示範、輻射和引領作用,永春縣五裡街中心小學通過在經費上保證、在精力上傾斜、在輔導上加強,使該項目逐漸具有本校特色。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廷懷汝窯作品展在京舉行
    原標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廷懷汝窯作品展在京舉行   原標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廷懷汝窯作品展將在北京榮寶齋舉行 嘉賓合影    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河南省文化廳、榮寶齋共同主辦,榮寶齋、廷懷窯承辦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廷懷汝窯展將於2014
  • 紫陽縣文化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2019年4月文化和旅遊部印發《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開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的通知》,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
  • 菏澤麵塑(曹州面人)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附:山東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9民間文學禿尾巴老李的傳說山東省諸城市2諸城市文化館20民間文學嶗山民間故事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2青島市嶗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21民間文學舜的傳說山東省諸城市3諸城市文化館22民間文學莊子傳說山東省東明縣3山東省東明縣文化館
  •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
    人民網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劉佳)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
  • 香港4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香港4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4-12-05 21:23:56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香港12月5日電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