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紙織畫,手工編織紙絲的工藝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於永春,以傳統國畫為畫基,按一定的技藝程序,把一幅國畫(人物、山水、花鳥等)裁成一定規格的經絲,保留畫幅的頭尾,使畫面不致紊亂;然後用同樣規格的素紙條為緯絲加以編織而成。楊復吉《夢蘭瑣筆》曰:「閩中永春州織畫,以羅紋箋剪為片,五色相間,經緯成紋,凡山水、人物、花鳥皆具。留青日札,嘉靖間,沒嚴嵩家物,已有紙織字畫。蓋前明即已行之矣。」
據《永春州志》卷十一記載:「織畫此為永春特產。其法以佳紙作字或畫。乃剪為長條細縷而以純白之條縷經緯之。然後加以彩色。與古所謂罨畫及香筆記挈畫相類。」在中國工藝美術的百花叢中,永春紙織畫一度與杭州絲織畫、蘇州緙絲畫、四川竹簾畫齊名,號稱中國「四大織畫」。
由於紙張不易保存,現存最早的紙織畫也僅為清初年間作品,加之沒有文獻記載,永春紙織畫的起源問題變得撲朔迷離。
一般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是相傳隋唐年間,永春桃溪沿岸種植了許多桃樹,又被稱為「桃城」。每逢春花爛漫時,桃花奼紫嫣紅,薄霧籠罩,吸引著許多踏青賞花的人。霧中觀花,這種獨特的景致激發了當地藝人的創作思維,紙織畫就是在這種特定的環境裡產生來的(藝人周文虎觀點)。
第二種認為隋滅陳朝,陳後主之子敬臺攜軍隊、百工、族人由建康(南京)入永春(時為桃林場)。古代的永春,漫山遍野的竹木林,是製作生活用具的資源,當時人們模仿陶器圖案,在竹編用品上進行紋樣裝飾。受竹編裝飾的啟示,宮廷畫師把傳統中國畫與竹編技巧相結合,創造出紙織畫工藝,它是宮廷繪畫與民間技藝的結合(藝人林志恩觀點)。
第三種觀點認為是宮廷藝術流落民間(藝人李自傑觀點):在唐朝玄武門之變中太子建成中箭身亡,建成太子妃帶領孩子及宮中侍女(紙織畫織女)前往西域。建成太子妃能書善畫,沿途與侍女相依為命製作紙織畫,使織畫得到了一定的傳播,後潛回,居寧夏,又隱姓埋名轉居成都金堂縣太平鄉,直到李斌(李肇永)命為總屯官,才在永春縣城辦金堂紙織作坊,其子分別經營金堂紙織及貴(桂)亭紙織作坊。
唐初只是紙織畫的萌芽狀態,到了盛唐才趨向熟。泉州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宋代時紙織畫遠銷南洋各埠,成為富貴人家的櫃中珍品。但元朝以前的文字記載不多,直到了清代才有比較多關於紙織畫的文獻記載,如清代泉州翰林陳肇仁在《紙織白鶴幛詩》中寫道:「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我聞桃源場中客,妙技別出關徐荊;併力勞作萬萬縷,縷以素紙痕分明;煙雲斯須出素手,筆墨化盡恆畦盯。」而王士楨《分甘餘話》卷下寫道:「閩蟲紙織畫,山水、花卉、翎毛皆工設色亦佳。或言今日中史創為之,餘按《留青日札》嘉靖中設嚴嵩家貨有刻絲、衲紗,紙織等畫之名則其來久矣。」這讓我們清楚知道明代就有紙織畫的存在且已經相當成熟了。
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是紙織畫歷史的高峰,永春已有姓李、施、黃、翁、蔣、王、章、鄭、洪、莊等10家60多人從事紙織畫製作,此後又逐漸走下坡,自清末後開始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沉寂。20世紀30年代,僅有李桂亭、章難亭、王華亭、黃芳亭4家,其間,紙織畫產品大多銷往南洋(東南亞一帶),日本侵華時,日寇封鎖了海上交通,銷路一斷,很多藝人沒法謀生只好改行,紙織畫幾乎陷人人亡藝絕的境地。新中國成立時,僅剩福建省文史館館員黃永源一家。
現存紙織畫最早實物為瑞典斯德哥爾摩收藏的清初《耕繪圖》,黑白二色共48幅,每幅24.5釐米×28.1釐米,插圖及康熙帝御筆題詩與刻本很逼真。至今,故宮博物院還珍藏著清乾隆年間的紙織瑰寶——清高宗御製詩十二扇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