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五裡街中心小學鄉村學校少年宮:從娃娃抓起 傳承千年紙織畫

2020-12-22 泉州網

學員製作紙織畫 (五裡街中心小學供圖)

泉州網7月20日訊(記者廖培煌 通訊員劉翠玲 劉花香)儘管只是一方小天地,卻是農村孩子的樂園,更是傳承閩南文化的基地。永春縣五裡街中心小學少年宮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資源,致力弘揚紙織畫文化,打造傳承永春紙織畫的基地。

「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永春紙織畫有1400多年的歷史,為深化閩南文化進校園工作,發揮學校作為泉州市閩南文化(紙織畫項目)傳承基地校的示範、輻射和引領作用,永春縣五裡街中心小學通過在經費上保證、在精力上傾斜、在輔導上加強,使該項目逐漸具有本校特色。

永春縣五裡街中心小學少年宮開設紙織畫校本課程,並列入校本課程,從三年級開始,每周上一節紙織畫課,每個班級每學期15課時學習時間,引導學生從小接受紙織畫文化的薰陶。同時,開展紙織畫興趣小組活動,分中、高年兩個組,少年宮聘請紙織畫傳承人林志恩老師上紙織畫課,講授紙織畫文化和製作的基本技法。

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少年宮依託每年舉辦的校園藝術節舉辦紙織畫展,評選優秀作品參加展出,一部分作品裝掛教學樓,裝飾美化校園。

少年宮的紙織畫傳承,近年來結出累累碩果:2017年9月,學校應邀在「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美術獲獎作品八閩展(泉州站)」活動現場設立藝術實踐體驗坊,獲得好評;2017年12月,央視財經頻道大型互動求證節目《是真的嗎》欄目走進學校紙織畫教學課堂,探究紙織畫的製作技藝;2018年6月1日,少年宮百名學員在校園文化藝術節暨慶「六一」系列活動中現場展示紙織畫的製作過程;2018年,少年宮的紙織畫入選福建省鄉村學校少年宮「一宮一品」特色項目推薦名單;2019年2月,五裡街中心小學被確認為泉州市首批「中小學藝術特色學校」(紙織畫、葫蘆絲)。

相關焦點

  • 紙織畫走進校園 學生當起「守藝人」
    學生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紙織畫技藝本報訊 (記者陳士奇 通訊員呂朝暉 鄭曉燕 文/圖)聽關於紙織畫的歷史故事、學紙織畫的製作技藝、動手自製一幅紙織畫……近日,五裡街中心小學開展了「非遺永春紙織畫」進課堂活動,學生們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紙織畫技藝。
  • 古鎮文化底蘊 不曾老去的永春五裡街
    埔頭村的武術傳承館裡,遊客們體驗古老的藤牌拳術。  永春縣五裡街鎮,是永春最悠久的商貿古鎮。據《永春縣誌》稱,民國初以其地距離縣城五華裡而改稱五裡街,是永春、德化、大田一帶貨物集散地,為閩南著名集鎮之一。這裡是內地與沿海的交通樞紐,幾百年來,三明永安等內陸的茶葉、香菇、筍乾等山貨和閩南沿海的魚蝦鹽糖都在此聚集、流通,因此成為南來北往商賈的雲集之地。
  • 傳承從娃娃抓起!杏壇18所小學開永春課
    4月22日,杏壇鎮桑麻小學的禮堂舞臺上,一個個矯健的身影掠過,永春拳的精、氣、神被永春弟子們演繹得淋漓盡致。當天,杏壇鎮「傳承永春文化,展現校園活力」永春文化進校園啟動儀式就在此舉行。  此舉一是為了倡導全民健身,弘揚傳統武術文化,推廣和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永春拳」。同樣,也希望通過活動加快推進杏壇鎮各小學辦學模式、培養模式改革,形成特色化辦學格局。
  • 閩南街巷故事 | 永春五裡街 千年商貿重地
    時過境遷,五裡街已繁華不再,但老街格局尚存,深厚的文化底蘊也繼續煥發著生機。紙織畫、白鶴拳、榜舍龜、巽來莊,都是如今五裡街的一張張名片。1傳統紙織畫紙織畫,這一項永春特有的傳統手工藝《辭海》記述:「永春紙織畫始於盛唐時期,」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紙織畫是經過代代藝人不斷充實,逐漸完善的產物,也是當地人聰明才智的體現。
  • 紙織畫女傳承人方碧雙:守藝三十載 巧手編經緯
    「守藝人」方碧雙傳承紙織畫30餘年,綻放巾幗風採。 陳龍山 攝中新網永春3月9日電 (陳龍山)「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的永春紙織畫因有「隔簾觀月、霧裡看花」的美感,而備受青睞。
  • 回放 傳承丨永春紙織畫:隔簾觀月、霧裡看花
    回放 傳承丨永春紙織畫:隔簾觀月、霧裡看花
  • 連城:鄉村學校少年宮讓鄉村孩子快樂成長
    練習舞蹈動作 連城縣委文明辦供圖 12月7日下午,連城縣揭樂中心小學鄉村學校少年宮舞蹈班的精靈舞者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全身心地練習舞蹈動作,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臉。廟前中心小學利用傳承300多年的芷溪花燈製作作為學校特色項目,專門聘請芷溪花燈市級製作技藝傳承人黃世平老師擔任花燈製作輔導員、傳統刺繡愛好者江秀妹老師擔任傳統刺繡輔導員,培養學生對民間傳統藝術興趣,發揮想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永春紙織畫:僅剩20餘人從業的國家級非遺
    這門藝術為什麼會出現在福建永春?目前的生存狀況如何?以下,我們將從歷史、工藝和人物方面,為您將這張「千年古畫」漸漸展開。對紙織畫有過系統研究的傳承人林志恩曾有考證,本文且採用他的說法。南朝陳後主陳叔寶,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隋興陳亡,陳朝皇室避禍山野,其子陳鏡臺率族人及宮中百工入永春。永春縣誌、金峰陳氏族譜等均有記載。1966年永春一中操場翻修時,現唐墓三座,墓磚有「貞觀廿一年」、「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示後生」的銘文。林志恩推斷,墓主按等級和年代,極有可能與陳氏皇族有關。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永春紙織畫
    永春紙織畫,手工編織紙絲的工藝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於永春,以傳統國畫為畫基,按一定的技藝程序,把一幅國畫(人物、山水、花鳥等)裁成一定規格的經絲,保留畫幅的頭尾,使畫面不致紊亂;然後用同樣規格的素紙條為緯絲加以編織而成。
  • 閩南傳統民間技藝——永春紙織畫( 圖)
    詩中表達了對紙織畫的高度讚賞和喜愛之情。  永春紙織畫早在宋代時就遠銷南洋各埠,成為富貴人家的櫃中珍品。明代田藝蘅所撰《留青日札》一書中記載,明代奸臣嚴嵩被抄家的物品中就紙織畫一項。清代楊復吉《夢蘭瑣筆》中曾有閩中永春州紙織畫的記述。  在永春民間曾有「指頭一響,黃金萬兩」的說法,說的就是紙織畫這種編織工藝。
  • 信豐縣新田鎮中心小學鄉村學校少年宮紀實
    中國江西網訊 通訊員黃銀生報導:信豐縣新田鎮中心小學自2014年獲得首批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鄉村學校少年宮項目以來,在省市文明辦的領導下、在縣委宣傳部、縣文明辦的直接指導下,按照財政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有關文件要求,該校少年宮以培養學生的興趣
  • 績溪金沙學校少年宮:傳承「非遺」文化 弘揚中華文明
    近日,在績溪縣金沙學校餐飲中心,一群頭戴潔白小廚師帽、身系白色圍裙的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學做績溪傳統非遺美食——撻粿,這是該校每周少年宮「非遺」課程如期開課時熱鬧的一幕。同學們興致勃勃,在師傅的指導下擼起袖子,和面、趕面、包餡、壓形……,忙得不亦樂乎。
  • ——起源於古代「桃源」的紙織畫
    ——《永春州志》卷十一永春紙織畫誕生於1400多年前,曾與杭州絲織畫、蘇州緙絲畫、四川竹簾畫並稱「中國四大家織」。2011年,永春紙織畫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紙織畫《春曉圖》)永春紙織畫的製作技藝十分複雜,需經歷繪畫、裁剪、編織、填色、裝裱等主要步驟。
  • 永春五裡街舊街將「涅槃重生」
    長五華裡的街區裡,聚集著來自省內外的數百商戶,被譽為「閩南商貿重鎮」;溝通福建腹地和沿海地帶的交通樞紐作用,德化的陶瓷、大田的山貨挑到五裡街,再裝船運到泉州沿海碼頭;沿海的海貨、洋貨通過水路運到五裡街,再分散到內地……這就是泉州海絲源頭之一——永春五裡街,它也是該縣目前保留相對完整具有閩南騎樓風格特色的傳統老街
  • 永春五裡街保護隨拍
    今天,五裡街古街保護進行中,走進去了解一下,就明白了,修繕難度很大,也許難度大,將來回報的價值就會大。當一個古蹟消失之前及時保護它 ,免得它不在了,再請考古專家來考古 ,付出的代價會少很多!
  • 連江:20所鄉村學校少年宮交流互鑑
    海峽教育報訊 11月22日,連江縣2019年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經驗交流會在琯頭中心小學舉行。連江縣委文明辦、教育局相關領導,連江縣19所鄉村學校少年宮負責人以及琯頭中心小學部分行政人員參與此次經驗交流會。
  • 貴州印江鄉村學校少年宮:傳承紅色記憶和民族文化
    新華社貴陽11月19日電(記者蔣成、劉智強)「紅少年,紅少年,我是木黃的紅少年,不忘先輩打江山……」走進木黃民族小學,少年宮合唱班的30多個孩子正在排練合唱《我是木黃紅少年》,它是木黃民族小學的校歌。
  • 草原上的鄉村學校少年宮
    才讓本 攝中新網青海海南8月4日電 題:草原上的鄉村學校少年宮作者 魯丹陽 才讓本卓瑪用藏漢雙語與同學們一起回顧學校歷程;華青則用英語自我介紹了一番……在鄉村少年宮課外活動課上,青海省海南州共和縣倒淌河鎮民族寄宿制小學興趣小組口才班的同學「化身」講解員,通過藏、漢、英三種語言,形象生動地進行講解。
  • 名言小學鄉村學校少年宮的揭牌
    5月17日,由內蒙古昕海銘悅運輸有限公司捐建完成的名言小學鄉村學校少年宮,在師生們歡欣的目光中揭牌儀式如約舉行。自治區文明辦綜合處調研員李淑榮,市政協副主席高珍偉,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汪俊亭等領導應邀出席儀式,賽罕區委副書記、宣傳部部長趙永剛及區委常委、副區長韓權芬等參加了揭牌儀式。
  • 湖北當陽:搭建鄉村學校少年宮平臺 讓孩子們放飛夢想
    各鄉村學校少年宮深入開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實踐活動、「傳承紅色基因」系列教育活動、「助人為樂、奉獻愛心」等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孩子們行為舉止更加文明,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學習更加勤奮。河溶中心小學鄉村學校少年宮等普遍開展了國學經典誦讀和紅歌傳唱活動,以「誦讀文化經典、爭做新時代好少年」和「傳唱革命歌曲,繼承革命傳統」活動為載體,推動了傳統美德在農村未成年人中的傳播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