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雙胞胎行星論,第九大行星的存在與否,或許不久後就能知道

2021-01-08 騰訊網

天文學家早已了解到,我們銀河系中的絕大部分系統由雙星組成,而非單星。此外,最近幾十年的研究還表明,如太陽這般的恆星實際上誕生於太陽星雲中的星團。該發現使得近年來的研究重點放在了定位G型星上(如黃矮星),它們極有可能是太陽久已消逝的「手足同胞」。

而現在,來自哈佛大學的天文學家Amir Siraj與Abraham Loeb教授的最新研究顯示,太陽或許有過一個與之非常相似的雙子伴星,該伴星已被逐出我們的太陽系。如果結論得到證實,它的意義便不可估量,尤其對有關奧爾特雲如何形成及我們的太陽系是否曾捕獲過大質量天體(如第九行星,即海外星外行星)十分重要。

他們的研究近期發布於《天文物理期刊》上,標題為《早期太陽雙子伴星的案例》。為進行研究,Airaj與Loeb考慮到了天文學家心中仍未解開的謎團——奧爾特雲的形成。這困惑久解不開,是因為海王星軌道外的奧爾特雲與散盤型天體(SDOs)如何達到當前的比率依舊未知。

在此之前,天文學家認為,奧爾特雲成型於太陽系與其鄰系形成時遺留的殘骸。換言之,他們認為此處的天體被被行星分散到極遠的地方,有些甚至在恆星之間被交換。就像Siraj在近期哈佛天體物理中心(CfA)發布的文章中解釋的那樣,太陽系的雙星模型或許能為謎團撥雲散霧:

「之前的模型很難取得散盤型天體與外部奧爾特雲天體的預期比率。雙星捕獲模型則對此提供了顯著的改進與完善,我們回頭來看,這似乎是顯而易見的:許多類太陽恆星都生來帶有雙子伴星。」

在過去,天文學家們認為奧爾特雲(Oort Cloud)是在太陽誕生的星團中形成的,是密實的星團氣體產生阻力的結果。但在這種情況下,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跨海王星天體(TNO)是不一致的是,這股同樣的阻力阻礙了位於跨海王星的彗星(comets)向更大範圍方向的散射。

「雙星系統遠比單星能夠更精準有效地捕捉物體,」勒布朗補充。「如果奧爾特雲的形成真的如觀察所示,那也就意味著太陽的確擁有一個與其質量相似的伴星,而伴星在太陽離開它的誕生星團之前就消失了。」

當然,如果太陽真的是與一個雙星伴星同時誕生的話,自然會引起這樣一個問題:這個伴星今日在何處。對此,Siraj和Loeb推測在出生群(birth cluster)穿過的恆星的重力效應可能帶走了這顆伴星。這與Cfa天文學家先前所作的研究結果相符合,該研究表明,我們的太陽在數十億年前失去了一個與之及其類似的伴星。

實際上,在2018年有天文學家在觀測到一對距離地球約184光年的孿生行星後宣稱他們已經找到了太陽的同胞。Siraj說:「在雙星消失之前,太陽系已經捕捉到了它的外層天體,即奧爾特雲和第九大行星。」Siraj說:「太陽失散已久的伴星現在可能正存在於銀河系的任何地方。」

另外,這項研究可能會對第九大行星(又名行星X)的存在產生影響。第九大行星,大小與海王星類似,被推測擁有一個使其遠遠超過冥王星的高度拉長軌道。天文學家們認為這顆行星的存在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即柯伊伯帶(the Kuiper Belt)中的某些小天體擁有獨特的表明該地區存在另一個天體的軌道。

近些年來,一些天文學家提出第九大行星可能實際上是一個位於太陽系邊緣的原始黑洞(primodial black hole)。研究進一步表明這顆黑洞的存在可以通過觀察其在吞噬彗星時產生的耀斑(flares)來表明。當然,今後的任務需要去證明第九大行星的真實性質(如果它確實存在的話)。

太陽可能也曾有雙星相伴

藝術家對於行星九的印象是有冰、巨大且能遮住中心處銀河的光的天體,而且在遠處有像太陽一樣的天體相伴。來源:Tom Ruen/維基百科/ESO(歐洲南方天文臺)

無論在什麼條件下,Siraj和Loeb的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行星九是一個被捕獲的天體,從而其他理論被推翻了。正如Loeb所解釋的那樣,他們的理論也表明了在太陽系外行星九也有同伴。

「問題是不僅是觀察到奧爾特雲,而且還有極其多的海外行星,比如潛在的行星九。對於他們從何而來我們並不清楚,而且對於圍繞著行星九沿同方向軌道運動的物體所在位置的新模型預測我們也無法開展。」

然而,這份研究報告所涵蓋的內容超過了太陽系的構成,甚至為地球如何出現都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在奧爾特星雲外部的物體可能在地球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例如給地球傳遞水資源、造成恐龍的滅絕。」Siraj說,「了解他們的起源是很重要的。」

這些和其他關於奧爾特雲和行星九(以及其可能存在的同伴)的理論需要對太陽系外部進行長時間的觀察。同時,這對於距離太陽極其遠的天文學家來說是非常有挑戰性的。然而,這個情況或許在未來幾年可以改變——當以大型天氣測量望遠鏡出名的維拉C魯賓天文臺收集到第一束光的時候。

畫家對於太陽系外部奎珀皮帶物體的印象。來源:NASA、ESA、G.Bacon(STScI)。一經操作,這個天文臺將會得出大量的南邊天空的天文調查並且找出出宇宙決定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影響因素以及了解到更多轉瞬即逝的現象。另外,隨著編目對象因子由10到100的增加,VRO將花費時間致力於找出標記太陽系中像近地小行星和奎珀皮帶物體那樣小的天體。

當他提出時,Siraj對於VRO將要證實太陽系外部有生命體存在是抱有希望的:「如果VRO勘測到了行星九的存在,知道了它的起源,也找到了在矮行星上存在的生命,那麼在長時間爭論的單一星球歷史中雙星模型將得到支持。」

作者:MATT WILLIAMS

FY: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在哪裡?或許真的存在,哈勃望遠鏡發現關鍵證據
    2006年國家天文聯合會對太陽系行星做了新的定義,需要滿足三個必要的條件:1、繞太陽公轉;2、清除臨近軌道上的天體;3、自身質量足夠大,呈現流體靜力平衡狀態,保持自身球體形狀。新設定的行星標準讓曾經的第九大行星冥王星黯然神傷,它被降級成矮行星,至此太陽系變成了八大行星。
  • 科學家確認行星HD106906 b的軌道,或能解釋第九大行星是否存在!
    科學家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確認了一顆名為HD 106906 b的行星軌道,這顆氣態巨行星在距離地球300光年的南十字座,也是其恆星HD 106906周圍唯一發現的行星,這顆系外行星是因為其在遠離恆星的位置上才被科學家關注,最初發現這顆行星時一度認為其軌道正在脫離恆星,在通過14年持續觀測後才確認了
  • 第九大行星是一種特殊黑洞?體積是地球30倍,它比行星恐怖多了
    然而在十幾年前,關於太陽系有九大行星的說法深入人心,通過嚴謹的科學探討才將冥王星排除出去。直到冥王星被劃分為矮行星,人們才漸漸接受這個概念。最近,科學家們通過觀測太陽系的邊緣地帶發現,柯伊伯帶有部分小行星的軌道最遠距離太陽幾百個天文單位。如果說是海王星的引力散射效應,或許仍然有些牽強,於是人們推測,太陽系存在第九大行星。
  • 第九大行星是個「禍害」:太陽系土崩瓦解
    從去年開始,天文界開始普遍認同一種說法,在冥王星之外還存在第九大行星,而隨著科學家研究的逐漸深入,第九大行星的存在也越發令人感到不安。最新的科學假說認為,太陽將在大約70億年後開始衰亡,那時它將在拋射出自己一半的質量的同時迅速膨脹。這一過程中,地球會被太陽所吞噬。接下來它將逐漸黯淡下去,最後成為所謂的白矮星。
  • 太陽背面還有一顆地球,是第九大行星?太陽中唯一看不到的地方!
    第九大行星一直是天文學家想要尋找的目標,對於科學界來說,發現第九大行星不只是令人矚目的科學榮譽,同時也是太陽系疆域和形成的重新認識,而數百年來,這顆呼之欲出的行星卻始終無影無蹤!
  • 太陽系可能真存在第九大行星,只是它的形狀並非常見的圓形球體
    自從冥王星因為體積太小被取消第九大行星的名號,科學家一直相信太陽系裡一定還存在一個未被發現的行星,那顆未被發現的「第九大行星」可能藏在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區域,柯伊伯區域處於太陽引力的最遠端,這片區域裡圍繞著數以億計的隕石和小行星,然而科學家發現這些小行星軌道不一致
  • 美科學家稱「第九大行星」或為流浪行星:被太陽系引力捕獲
    (原標題:美科學家稱「第九大行星」或為流浪行星:被太陽系引力捕獲)
  • 【宇宙科普】太陽系九大行星變八大行星了,你知道吧?
    你告訴他,不對,這題寫錯了,是九大行星,這麼簡單的題目都會扣分,太不應該啊!侄子遲疑了一會兒,站起來拍著你的肩膀說:小叔叔,OUT了吧!你肯定還把冥王星算做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吧?它早就被剔出局了哦,現在的太陽系只有八大行星了,這點我很確定哦!不信你查查資料。
  • 天文學家發現兩個奇特小行星:被第九大行星拆散
    天文學家發現了太陽系中兩顆遙遠的小行星,它們可能是在數百萬年前被神秘的第九大行星分離,然後被推入其現在的軌道上來的,在此之前它們可能是一個雙小行星系統。它們的軌道與太陽的距離大於海王星,到目前為止,共確定了21個。但是關於這些天體的很多方面仍然很神秘。最近的研究表明,至少存在一個、比地球繞太陽的距離大幾百個天文單位(AU)的行星,可以更好的解釋它們的性質——例如在2016年提出的第九大行星假說。新的調查可以幫助描繪極端外海王星天體,甚至幫助確認或推翻難以捉摸的行星的存在。
  • 太陽系發現未知第九大行星?且慢下定論
    在排除其他可能性後,這兩位天文學家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一顆未知行星在背後默默地發揮引力影響。據推測,這顆可能的「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質量約為冥王星的4500倍,地球質量的10倍,因此其引力將顯著影響位於柯依伯帶幾顆「矮行星」的運行軌道。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表親」給天文家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太陽系的遠端,海王星之外,存在著一簇被稱為「極端海王星外天體」的冰冷天體,它們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移動。一些天文學家認為,這些天體是在響應一顆尚未被觀測到的行星的引力,這顆行星被稱為第九大行星,它在非常、非常遙遠的軌道上運行。另一些人認為這些奇怪的物體是對其他小物體累積的引力做出的反應,而不是一個大的行星。
  • 第九大行星,X行星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它會對地球有何影響
    儘管我們沒有直接觀察過這顆難以捉摸的X行星,研究人員一直尋找的一些奇怪現象,卻看似乎支持了它的存在。科學家們相信存在一顆X行星,同時也被稱為行星9,比地球大了17倍,而且全部由氣體組成。
  • 美學者猜想稱太陽系邊緣存在第九大行星(圖)
    美國宇航局太空望遠鏡在太陽系外偵測到了5顆行星。這5顆行星與其母星的距離與太陽系內行星與太陽的距離十分相似。天文學家正在尋找另外2顆行星存在的證據。圖為該星系的藝術想像圖。這顆行星暫時取名為「堤喀」(希臘神話中的命運女神本網注),其軌道與太陽的距離是地球軌道與太陽距離的1.5萬倍,所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被觀測到。  但是,科學家如今認為,它存在的證據已經由美國航天局的太空望遠鏡「廣角紅外測量探測器」收集到,正在等待分析。  第一部分數據將於4月份公布。
  • 被踢出九大行星的冥王星到底多可怕?
    冥王星,2006年以前它是太陽系第九大行星(以人類之名)。冥王之名源於古羅馬神話,陰間之神,布魯託,猶如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閻王,掌管著黃泉之畔。冥王星就像幽冥一樣荒蕪、冰冷與寂靜,然而最終卻被推下神壇,這一開始就是個誤會。
  • 周禮勇教授:尋找第九大行星極具科學價值—新聞—科學網
    日前,美國科學家對外宣布,有「充分證據」顯示,太陽系邊緣可能「潛藏」著遙遠而巨大的第九大行星。 對此,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周禮勇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相繼在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 區域內,發現了一批天體,其中的一些天體尺寸大於冥王星,而冥王星只是「柯伊伯帶」中眾多天體中的一員。
  • 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或只有一顆保齡球大小,這是究竟是什麼情況?
    文/仗劍走天涯太陽系第九大行星,或只有一顆保齡球大小,這是究竟是什麼情況?在宇宙太空中有很多的星球,人類所生活的地球,不過只是其中最小的一顆,圍繞著太陽作運轉的活動。曾經的人類可能對於宇宙太空一無所知,甚至用神話故事來詮釋人類之外的世界。不過隨著人類如今科學技術不斷的發展,人類知道了地球之外的並不是神話,而是運轉著的無數星體。
  • 冥王星為何被踢出九大行星?它的環境究竟有多可怕?
    在19世紀,天文學家從理論上預言了海王星的存在。在海王星發現不久後,天文學家注意到這顆行星的軌道受到了外圍天體引力的攝動。於是,天文學家開始搜尋這顆神秘的未知行星。
  • 「九大行星」再迎新成員?事實證明它只是一顆矮行星
    鬩神星(Eris)是太陽系中最大的矮行星,也是繞日軌道中的第九大天體,有時會被指稱為「第十大行星」。鬩神星的發現打破了太陽系中傳統的「九大行星」,也引出了一個新的天文學範疇。矮行星Eris插畫位於冥王星軌道之外的矮行星,是一顆海外天體(TNO),意指任何繞日運行、且運行距離大於海王星或30個天文單位(AU)的行星天體。由於距離和軌道偏心率的存在,它也是散盤型天體群(主要是彗星)中的一員。
  • 盤點太陽系最神秘的九大行星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太陽系的九大謎團。 1、最奇怪的行星——天王星 至今為止,天王星為什麼在極地向太陽公轉,那是唯一知道「躺著」公轉的行星,嚴格來說,天王星是液態氣體行星,天王星是一個非常矛盾的世界
  • 為何會被踢出九大行星?這一原因是關鍵!
    起初太陽系內並不是八大星而是九大行星,說起第九大行星,很多小夥伴們都能脫口而出冥王星,由於和其他行星不同,在2006年將冥王星在太陽系內除名,其實很多人都不了解這一個冥王星,古代的羅馬神話中,它有一個非常恐怖的名字叫「閻王星」,閻王星這個名字聽起來就讓人們有一種恐怖感覺,我們只聽它的名字,能夠感覺它不是一個好惹的角色,冥王星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