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藏法師《學佛三要》:二、生生不已之流

2021-02-07 人間與佛教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

印順導師著

貫藏法師敬編

2018.9.18

目次【1】


〈二、生生不已之流〉

——文本——【2】



(一)依佛法「調心、濟世」,是「滅世間苦」的最好方法


 世界本來就是難得圓滿的,本來就是充滿了苦痛的;但現代世界人類的苦難,越來越多,這是大家所能深切感覺的。彼此缺乏和樂諒解的精神,老是互相鎮恨,互相鬥爭,越來越兇,弄得人類生活得毫無生趣

   要消滅這世間的苦難,惟有大家來奉行佛法。依佛法去調柔人心,救濟世間,才是最好的方法。



 世界所以弄得這麼糟,是受了兩種思想的毒化。這兩種的思想,雖古代早已有了,但到近代,更泛濫,更猖獗起來。那兩種呢?


1. 唯物思想(一世論;「宗教信仰」減低,甚至否定、摧殘)

   一、近代文明的特徵,是對於宗教信仰的情緒減低了,甚至否定他或摧殘他。

   這由於近代人的思想、精力,都傾向集中於物質世界的研究。對於人類自己,看作物質的集散現象,以為一死就完了。生前所作所為的一切,都不需要自己來負責,道德的精神開始沒落。近代抱著這種觀念的人太多了!


    依佛法說,這是不信生前,不信死後,只有現在,是撥無前生與後世的邪見者。一死就什麼都歸於烏有,只剩一堆物質,不負生前的行為責任,這是與宗教相反的。此種錯謬思想,全由於庸俗的功利觀,哲學上是唯物論


   二、西洋有一類思想家,他們覺得世間的一切,時刻在鬥爭著。誰善於鬥爭,誰就能獲得生存,獲得勝利。

    這種鬥爭哲學所散布的思想,造成四面皆敵,緊張,驚慌,殘酷,殺害的心腸。弱肉強食的天演進化論,是這一思想的代表。


    自從這兩種思想廣泛地流行,人類的觀念,就起了激烈的變化。〔1〕一方面,認為死了完了,生前的一切,全用不著負責。〔2〕一方面,想要活下去,非向他人鬥爭不可。

    這種〔1〕唯物的、〔2〕鬥爭的思想,給予近代人類的禍害最大



    要徹底的把他糾正過來,也應從兩方面著手。〔1〕一、人生並非唯物的,死了並非沒有,生前的行為責任,要自己來負責。〔2〕二、人生的理想,不是彼此鬥爭不已;人與人間,應有互助合作,相敬相愛的態度


養成〔1〕自我負責,〔2〕彼此和樂的社會風氣,才能減輕世間的苦難。這惟有佛法,才能徹底的針對這兩種錯誤思想,給予從根變革過來。【3】


現在先從佛法的立埸,說明生命延續的事實。



   人生及宇宙,如把他看作延續的,發展的,活潑潑的,新新非故的,生生不已的,這不一定是佛教所說,其他的宗教與哲學,也每有這種見解。對於生生不已,他們常是這樣看:


一、從宇宙論去看,不但人和動物如此,花草樹林,高山流水,都活潑潑的表現宇宙生命的洪流。宇宙的一切,都呈現活躍的生機,所以宇宙常在不息的發展,不息的進化中。



二、從人生論去看,著重社會。從種族的繁衍,人類的互助,看出社會是生生不已的,充滿生意。


3. 評:傾向客觀化,與己對立;每重整體而忽視個人,成非宗教

    這種看法,從宇宙與社會全體去看,未必能糾正上說的毒素。因為說到宇宙與社會,多少傾向於外在的、普遍的客觀化,與自己形成對立的態度。每每是著重於整體而忽視個人,成為非宗教的。【4】


1. 出發於「有心理現象(有情)」的,且是「每一生命單位」

 世間的一切,如作常識的分類,可分為礦物,植物,動物;或可以分為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如著重人類,更可從有心理活動的動物中,別出理智的人類。


    對於這些,佛法所說的生生不已之流,是出發於有心理現象的,而且是每一生命單位。每一生命單位,都是延續不息的生命之流,如長江大河的滔滔不絕般流來。

   生命,從來的佛典中,並沒有這一術語,一向稱為有情或命者。有情,是有情識的,有情愛的。命者,是從業報而來的,有一期壽命的個體。


2. 有情是身心和合,非偏重精神;植物、器界非生命的核心、當體

    〔1〕所以佛法所開示的生命之流,不是說生理的,而是有心理活動的,大抵與動物的含義相近。因此,草木花果,山河大地,都不是生命的核心,生命的當體。〔2〕同時,佛法所說的有情或命者,不單是物理的,生理的或心理的,而是複合體的生命現象,所以;不像某些學者的偏重精神。【5】


  在人說人,雖可說生命是一一人的自體,而實通於一切有情。佛法是從一切有情,去觀察他的生生不已。這一觀點,佛法與印度哲學大致相近。



【注釋】


【1】案:凡「加框」者,皆為編者所加。

【2】案:1、凡「首行未空二格的段落」,在印順導師的原文中,皆屬「同一段落」。 

2、印順導師原文,若為編者所略部分,以「…〔中略〕(或〔下略〕)…」表示。 

3、文中「上標編號」,為編者所加。 

4、腳註引文,梵巴字原則上不引出。 

5、印順導師原文中,括號內的數字,如「(1.001)」,表示原文本有的腳註。

【3】印順導師《學佛三要》〈學佛的根本意趣〉p .16 ~ p.17: 

四、學佛的切要行解

   佛法中,從信仰到證悟,有「解」「行」的修學過程;解是了解,行是實行。佛法的解行有無量無邊,現在僅舉出扼要的兩點 ,加以解說。 

〔一〕先說理解方面的:一、「生滅相續」;二、「自他增上」。 

〔1〕生滅相續,說明了我們的生命,是生滅無常,延續不斷的,也就是「諸行無常」義。〔A〕 人 生從孩童到老年, 無時無刻不在演變中,雖然是不斷的變化,後後不同前前,但永遠相續著,還有他個體的連續性。〔B〕 擴大範圍來說:今生一期舊的生命結束,新的生命又跟著而來,並不是死了就完了。就如今晚睡覺,一夜過去,明早再起來一樣。明白了這種道理,才能肯定那業果不滅的道理。 

就現在說:如一人將來的事業,成功或失敗,就看他有否在家庭與學校中,受過良好的教育。又如年輕時,如不肯努力,學會一種技能,不能勤勉的工作, 年紀老大時,生活就要成問題。 這一簡單的原理推廣起來,就顯示了今生若不能做一好人,不能積集功德,來生所得的果報,也就不堪設想了。換句話說,要想後生比今生更好,更聰明,更幸福,今生就得好好地做人。  

前後相續,生滅無常義,可以使我們努力向上向善的目標做去。

〔2〕自他增上,「增上」是有力的、依仗的意思。〔A〕人類生活於社會上,決不能單獨的存在,必須你依我,我依你,大家互相展轉依持。如子女年齡幼小時,依靠父母撫養教導;等到父母年老,也要依子女侍奉供養。〔B〕推而廣之,社會上一切農、工、商、政,沒有不是互相依仗而展轉增上的。  〔C〕依佛法說,範圍更大,宇宙間一切眾生界,與我們都曾有過密切的關係,或者過去生中做過我們父母兄妹也說不定。只因業感的關係,大家面目全非,才不能互相認識。  

    有了這自他增上的了解,就可培養我們一種互助、愛人的美德,進而獲得自他和樂共存。否則,你害我,我害你,互相欺騙、殘害,要想謀求個人的幸福,世界的和平,永遠是一個不可能的問題。所以,世界是由我們推動的,要想轉穢土成淨土,全在乎我們能不能從自他和樂做起而決定

〔二〕關於修行的方法,雖然很多 ,主要的不外 :「淨心第一利他為上」。…〔下略〕… 

【4】(1)印順導師《我之宗教觀》p.5 ~ p.10: 

    依佛法說:宗教的本質,宗教的真實內容,並不是神與人的關係。宗教是人類自己;是人類在環境中,表現著自己的意欲。宗教表現了人類自己最深刻的意欲,可說是顯示著人類自己的真面目。

   然而這幅人類自己的造像, 由於社會意識的影響,自己 知識的不充分,多少是走了 樣的。在人類從來不曾離開愚蒙的知識中 ,將自己表現得漫畫式的;雖不是寫生的、攝影的,看 來卻是再像不過!


    宗教是人類自己的意欲表現;意欲是表現於欲求的對象上,經自己意欲的塑刻而神化。如在多神教中,對於雨,人類或希望他適時下雨,或希望他不要淫雨,但對雨都起著力的、神妙的直感。於是乎從雨是有意欲的,活生生的像自己;進展到 有神在主宰雨。一切自然現象,社會現象,都如此。 

而且, 不但依照自己意欲,而且依據(人類的集合)社會形態,而山、水、城、鄉的神世界,逐漸的開展出來。

〔1〕人類從無始以來,在環境的活動中,一向向外馳求。所以起初的意欲表現,都表現在外物,而不曾能表現自己,也就不 曾能清晰地表現自己。〔2〕還有,天真的兒童,知識不曾發達,等到長大了,社會影響下的世故也 深了。在社會中,有不能不 隱蔽自己的苦衷,覆藏自己 的真意,覆藏自己的錯誤,覆藏自己的罪 惡。久而久之,真的連自己 也誤會自己了!這在高尚的宗教中,才著重自己,清晰地將自己表現出來。

 

   人類在宗教中,〔1〕吐露了自己的黑暗面──佛教稱之為煩惱、業;基督教等稱之為罪惡。〔2〕而自己希望開展的光明面,也明確地表達出來。高尚宗教所歸依、所崇信的對象,不外是「永恆的存在」,「完滿的福樂」,「絕對的自由」,「無瑕疵的純潔」。 這在基督教信仰的上帝,即說是無始 無終的永恆,絕對自由,完善的福樂,圓滿而聖潔的。  在佛教中,佛也是常住的、妙樂的、自由自在的、究竟清淨的。可以 說, 凡是高級的宗教,都一致的崇信那樣的理想。


    這究竟圓滿的理想,如佛陀 ,又是最高智慧的成就者, 有廣大而深徹的慈悲,勇猛的無畏, 這都是人類希望自己能得到的。人,決不甘心於死了完了;永遠的存在,而且存在得安樂與自由,智慧與慈悲。人類有達成此圓滿究竟的意欲,即以此為崇仰的對象,而希望自己以此理想為目標而求其實現

 

    總之,宗教所歸信崇仰的,是人類自己意欲的共同傾向。這種意欲的自然流露,從何而來, 這裡姑且不談。而 人類有這種意欲,卻是千真萬確的。 


   在人類的〔1〕知識不充分時,傾向於外界時,意欲的表現也不完全,也表現於自然界。〔2〕知識越進步,越是意識到宗教即是人類自己,意欲的表現越完全,也表現於人類自身。所以宗教的形態儘管不同,而一切宗教的本質,卻並無兩樣。一切都不外人類自己,人類在環境中表現著自己的意欲


    在這裡,可以指出神教與佛教的不同點。〔1〕一般神教,都崇信人類以外的神。在一神教中,以為神是這個世界命運的安排者人類的創造者──神照著自己的樣子造人

〔1〕但在佛教中,以為崇信、歸依的佛(聲聞等),是由人的精進修學而證得最高的境地者。以此來看宗教所歸信的,並不是離人以外的神,神只是人類自己的客觀化(表現於環境中)。人類小我的擴大,影射到外界,想像為宇宙的大我,即成唯一的神。因此, 人像神,不是神造人,而是人類自己,照著自己的樣子,理想化、完善化,而想像完成的。佛教有這樣的話:「眾生為佛心中之眾生,諸佛乃眾生心中之諸佛」。眾生──人信仰歸依於佛,是眾生自己心中所要求實現的自己。所以佛弟子歸依佛、歸依僧,卻要「自依止」,依自己的修學,去實現完善的自己

…〔中略〕… 


    宗教是人類自己的意欲表現於環境中。不平等而要求平等,不自由而希望自由,不常而希望永恆,不滿愚痴而要求智慧,不滿殘酷而要求慈悲。當前的世界,斷滅論流行,不平等、不自由,到處充滿了愚痴與殘酷 ,該是宗教精神高度發揚的時節了。

 

    人類都有此願欲,而唯有在宗教中,才充分地、明確地表達出來。〔1〕不但佛教,如實的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宗教歸仰,而努力於自己的實現。〔2〕一般宗教,特別是高尚的宗教,梵教、耶教、回教等,也都能表達出崇高的理想,輝煌的神格,由攝導人類自己,向這一目標去努力!


有關「這種意欲的自然流露,從何而來」:

(1 )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a7: 

智慧與慈悲,為佛法的宗本, 而同基於緣起的正覺。…〔下略〕… 

(2 )印順導師《學佛三要》〈慈悲為佛法宗本〉p.120 ~ p.123: 

二  慈悲的根源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也可說與中國文化的仁愛,基督文化的博愛相同的。不過佛法能直探慈悲的底裡,不再受創造神的迷妄,一般人的狹隘所拘蔽,而完滿地、深徹地體現出來

    依佛法說, 慈悲是契當事理所流露的,從共同意識而泛起的同情。這可從兩方面說:

   〔1〕從緣起相的相關性說:…〔中略〕…人與人間,眾生間,是這樣 的密切相關,自然會 生起或多或少的同情。同情,依於共同意識,即覺 得彼此 間有一種關係,有一種共同;由此而有親愛的關切,生起與樂或拔苦的慈悲心行。…〔中略〕…慈悲(仁、愛),為道德的根源,為道德的最高準繩,似乎神秘,而實是人心的映現緣起法則而流露的──關切的同情


  〔2〕再從緣起性的平等性來說:…〔中略〕…在這平等一如的心境中,當然發生「同體大悲」。

    有眾生在苦迫中,有眾生迷妄而還沒有成佛,這等於自己的苦迫,自身的功德不圓滿。大乘法中,慈悲利濟眾生的心行,盡未來際而不已,即由於此。一切眾生,特別是人類,不但由於緣起相的相依共存而引發共同意識的仁慈,而且每每是無意識地,直覺得對於眾生,對於人類的苦樂共同感。無論對自,無論對他,都有傾向於平等,傾向於和同,有著同一根源的直感與渴仰。 


    這不是神在呼召我們,而是緣起法性的敞露於我們之前。我們雖不能體現他,但並不遠離他。由於種種顛倒,種種拘蔽,種種局限,而完全莫名其妙,但一種歪曲過的,透過自己意識妄想而再現的直覺,依舊透露出來。

    這是(歪曲了的)神教的根源,道德意識,慈悲精神的根源。慈悲,不是超人的、分外的,只是人心契當於事理真相的自然的流露。


(2)印順導師《我之宗教觀》p.21:宗教對於人類,究竟有 什麼價值?價值當然不止一種,然宗教的真價值,在使人從信仰中,強化自己以勝過困難,淨化自己以達成至善的境界。

 

(3)印順導師《我之宗教觀》p.29:我從佛法來研究,認為佛法是宗教,但是宗教中的最高宗教,而不能以神教的眼光去看他。希望宗教同人,對宗教有確實的信解, 從本身的充實淨化做起。唯有人類自身的新生淨化,才是宗教的真實意義;才能促成社會的真正進步,實現宇宙的莊嚴清淨!


(4)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32 ~ p.33: 

所說歸依者,信願以為體;歸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濟。…〔中略〕… 

若人自歸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則能契,歸依真實義。…〔下略〕…

【5】(1)印順導師《佛法概論》p.47 ~ p.48: 

    進一步說:有情為了解決痛苦,所以不斷的運用思想,思想本是為人類解決問題的。在種種思想中,窮究根本的思想理路,即是哲學。 

  〔一〕 但世間的哲學,〔1〕或從客觀存在的立場出發,客觀的存在,對於他們是毫無疑問的。如印度的順世論者,以世界甚至精神,都是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又如中國的五行說等。他們都忽略本身,直從外界去把握真實。這一傾向的結果,不是落於唯物論,即落於神秘的客觀實在 論。〔2〕另一些人,重視內心,以此為一切的根本;或重視認識,想從認識問題的解決中去把握真理。這種傾向,即會產生唯心論及認識論。

  

〔二〕依佛法,離此二邊說中道,直從有情的體認出發,到達對於有情的存在。有情自體,是物質與精神的緣成體。外界與內心的活動,一切要從有情的存在中去把握。以有情為本,外界與內心的活動,才能確定其存在與意義

 

   有情為物質與精神的和合,所以佛法不偏於物質,也不應偏於精神;不從形上學或認識論出發,而應以現實經驗的有情為本。 

   佛法以為一切是為有情而存在,應首先對於有情為徹底的體認,觀察他來自何處,去向何方?有情到底是什麼?他的特性與活動的形態又如何?不但體認有情是什麼,還要從體認中知道應該如何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2)印順導師《印度之佛教》p.37 ~ p.40: 

第一節  世間

    佛法無他事,「淨化世間以進趣出世之寂滅」而已。

    世間者,本無今有,有已還無,時劫之遷流變壞謂之「世」。十方器界無邊際,在成、住、壞中;一切有情無數量,在生、老、死中。有情與器界,起滅於三世之流,莫知其終始,此之謂「世間」。 

世間唯有情與器界,而有情則又為其本。何者?有有情,而後往返彼此知器界,前後延續有時劫若離有情,此器界之與時劫,不必論亦無可論也


  〔一〕言有情者:〔1〕〔A〕「自體愛」則內我之貪染,「境界愛」則外境之執取,「後有愛」則無限生存之意欲;有情者,有此情愛也。外書之釋此,為喜, 為動,為情,為光明;內典之釋此,為大心,快心,勇心,如金剛心。〔B〕 生存意志躍躍然,熱烈衝動奔放而靡止;有情者,有此情識也。


〔1〕有情愛與有情識者,〔A〕其緣起之和合邊,名之曰有情。〔B〕從其緣起之種種邊,則曰名色,曰五蘊(色、受、想、行、識),曰六處(眼處、耳、鼻、舌、身、意處),曰六界(地、水、火、風、空、識 )。蓋心色不一不異之和合,而以愛取營為個性之活動者也。

 

  〔二〕何由知世間以 有情為本乎?〔1〕世間之存在曰「有」,〔2〕世間之顯現曰「生」,此生之與有,佛法並約有情為論。有情即世間生死死生,生生不已之存在,此可於聖典知之。 

  〔三〕自有情之種類言;〔1〕分別有情之體類者,曰 「五有」:天有、人有、旁生有、 鬼有、地獄有。以人有為本、為中心,旁攝於鬼、畜;此三者之勝進者為天,劣退者為地獄。〔2〕若分別有情出生之相類者,曰「四生」:胎生、卵生 、溼生 、化生 。前三生其常見,化生則其變也。 


  〔四〕(一)即此「五有」、「四生」而論其延續於時劫:〔1〕一期則生有、本有、死有,前後則本有、中有、後有。即現實之存 在,以知未來之存在,相續非斷滅者,名為「有」。〔2〕曰前生,曰今生,曰後生,生滅不居非常住,名曰「生」

 

(二)即此「五有」、「 四生」 而論其往返乎器界,〔1〕則欲有、色有、無色有,同因所愛所取以成世間之存在;〔2〕 則欲界生、色界生、無色界生。世間以有情為本,存在者唯此,顯現者唯此,不亦灼然可見乎! 


  〔五〕自因果言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 行,乃至純大苦聚集 」。世間 以有情為本,有情不出惑、業、苦三雜染。此三者之〔1〕因有曰「有支」,〔2〕此生彼生曰「 緣生」。有情之生 死相續苦,非自、他、共、無 因作,佛說為緣起:逐物流轉,觸境繫心,心色依持。緣起如環之無端,以無始來不見真實諦,死生 無邊際,生生不已而眾苦永 在。 

 

  〔六〕自業報論之:(一)業力所感為報,如「五有」,緣起之顯在也。〔1〕〔A〕無有情而無色者,亦無有情而無心者;心色和合,不即不離,相依相持而相續存在。〔B〕此有情,即世間之根本。〔a〕即本而起末,山、河、大地 、草木叢林曰無情, 無情乃有情之外在,如焰之舒光明。〔b〕即總以探別,曰情愛、情識。情愛、情識乃有情之中樞,如焰中之焦炷。〔c〕有情,內不離情識,即外不離器界,依彼得存而為彼之本。〔2〕世間之學者不達,〔A〕外逐於物立唯物,內蔽於 心談唯心;〔B〕別而礙總則多元,總而乖別明一本,人各一是非,孰知世間之實相哉! 

 

(二)有情所起之動能 曰「業」,不即色心亦不離,曰、曰業有,緣起之潛在也。 

(三)〔1〕〔A〕業感有情總別之報果,則即潛而至顯;〔B〕依心色活動而成業力,則即顯而至潛。〔2〕〔A〕雖業之與報, 並有並生,〔B〕然據偏勝而言,則業為有而報為生

    如上所述,〔1〕器界無邊際,有情無數量,其起滅於時劫無始終,可謂廣大、眾多、悠久矣!〔2〕若探其本,則有情之體有、相生而已。 

   知此,乃知佛法所明世間之宗本,乃足以進言淨化世間,以進趣出世之寂滅。


往期閱讀


追憶人間導師

《成佛之道》講座

《佛法概論》筆記分享


相關焦點

  • 貫藏法師講《學佛三要》:二、我在宇宙之間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學佛三要》印順導師著
  • 貫藏法師講《學佛三要》:四、學佛的切要行解
    貫藏法師敬編2018.9.8〈壹、學佛之根本意趣〉一、人生所為何事二、我在宇宙之間三、學佛是人生向上事 佛法中,從信仰到證悟,有「解」「行」的修學過程    佛法說有「自通之法」,這是從自己要怎樣,推知他人也要怎樣。這是「以己(心)度他心」,就是儒家絜矩的恕道。依自通之法來說:我要解除苦痛,他也同我一樣,那麼我不應增加他人的苦痛,而且應幫助解除他。我要有喜樂,他人也一樣的要有喜樂,那麼我不能奪去他人的福樂,更應該協助獲得他。
  • 《學佛三要》:二、菩提心的類別
    …〔下略〕… 【9】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注本)》p.272 ~ p.275: 菩薩之所乘,菩提心相應,慈悲為上首,空慧是方便。依此三要門,善修一切行;一切行皆入,成佛之一乘。…〔中略〕…說到菩薩的正行,就要先論到菩薩行所不可少的要素。…〔中略〕…菩薩行中,不論修持什麼,有必不可少的三要則。
  • 《學佛三要》:三、菩提心之本在悲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學佛三要》 印順導師著作  釋貫藏
  • 學佛三要 ---印順法師著 一、學佛之根本意趣
    >人生所為何事  平常人只說學佛,但為什麼要學佛?  二、天地生我歟?中國文化對於人在宇宙間地位的看法,比西方宗教要高明得多,他說人由天地所生,或由陰陽和合生。天是屬於形而上的或精神的,地是屬於形而下的,物質的。天地生萬物,而人獨得天地之正氣,稱為萬物之靈,甚至偉大到與天地並立,稱之為「三才」。所以人在天地間是最高尚的,不同於西方的主奴體系。是否人人都能與天地並立呢?唯有聖人才能「贊天地之化育」。
  • 《學佛三要》:二、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
    【12】下文〈五  慧之進修〉(《學佛三要》p.188)所說: 〔一〕止相現前,對於諸法境界,心地雖極明了,但並非觀慧,而是止與定應有的心境。(3)印順導師《學佛三要》〈信心及其修學〉p.83 ~ p.84: 學佛的因緣不一,有從 信仰而來,有從慈悲而來, 有從智慧而來。然能真實的進入佛門,要推「信心」為唯一要著。在學佛的完整過程(信解行證)中,信也是首先的,第一的。 聲聞乘中說:「信為能入,戒為能度」。菩薩乘中說:「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經雲「宿有福田得逢佛法」,所以如果一個人過去沒有福田,就不容易遇到佛法,人遇到佛法是件非常殊勝的事,是很不容易的;一個人發心學佛,說明你有這個福田,才有機緣遇到佛法,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千萬不要錯失佛法,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學佛,要知道自己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 《學佛三要》:六、菩提心的修習次第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學佛三要》 印順導師著作
  • 如得法師:漢傳佛教學佛次第
    二、甚麼是學佛次第(一) 眾生皆欲離苦得樂,無一例外。佛陀即是斷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究竟離苦得樂者。是故,成佛為每個有情心中最深的渴求,差別只在於對此道理知與未知罷了!(二) 然而成佛非一蹴可幾,需經長期的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方可達成。
  • 《學佛三要》:九、慧學概說
    (《漢語大詞典(八)》p.800) 【4】(1)印順導師《學佛三要》〈學佛三要〉p.65 ~ p.68:一、信願.慈悲.智慧佛法,非常的高深,非常的廣大!太深了,太廣了 ,一般人摸不清門徑, 真不知道從那裡學起。然而, 佛法決不是雜亂無章的,自有他一以貫之的,秩然不亂的宗要。
  • 《學佛三要》:五、正常道與方便道
    【26】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89 ~ p.90: 信心,不但是在先的,也是在後的;在學佛的歷程中,信心貫徹 於一切。約從淺到深的次第,(般若道)可析為三階段:一、「信可」,或稱「信忍」。…〔中略〕…二、「信求」:…〔中略〕…三、「證信」,或稱「證淨」。…〔下略〕… 【27】(1)印順導師《學佛三要》p.97 ~ p.99: 二  菩提心的類別說到菩提心,依大乘聖典的說明,有淺有深。
  • 緬懷師恩——淨空法師跟隨章嘉大師學佛的因緣
    六、淨空法師的恩師章嘉活佛 6.緬懷師恩——淨空法師跟隨章嘉大師學佛的因緣章嘉大師是淨空法師學佛的第一位老師。淨空法師接觸佛法不到一個月,就承蒙鄰居敏孟經(清末蒙族的一位親王,人稱敏親王)介紹他認識章嘉大師。當時淨空法師二十六歲,尚有工作,因此,只有星期天可向章嘉大師請教。
  • 潤良論道、學佛修行篇之二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老謝我今天透露一個小秘密,我雖然一直重點主張弘揚佛法,其實我三十年前最早自學的是道家經典,先看的是老莊原著。後來又看了多年的歷代道士專著,其中《樂育堂語錄》 就非常喜歡。該書書名就來自於孟子,所以我贊同大家學佛念佛,但是始終並不反對道教和儒學。事實上,三教融合已逾千年,早已互相不可分離,也確實沒有根本矛盾。
  • 【發人省思】【章嘉大師對淨空法師的教誨精華】緬懷師恩—淨空法師跟隨章嘉大師學佛的因緣
    六、淨空法師的恩師章嘉活佛 6.緬懷師恩——淨空法師跟隨章嘉大師學佛的因緣章嘉大師是淨空法師學佛的第一位老師。淨空法師接觸佛法不到一個月,就承蒙鄰居敏孟經(清末蒙族的一位親王,人稱敏親王)介紹他認識章嘉大師。當時淨空法師二十六歲,尚有工作,因此,只有星期天可向章嘉大師請教。
  • 聖嚴法師:現代人該如何學佛?
    學佛是否必須放棄現有生活的享受?不一定,要看具體的情形,無目的的享受應該捨棄,有理由的享受必須維持。佛要金裝,是裝給眾生看的;人要衣裝,是裝給一定的社會層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分、地位和立場。
  • 【學佛隨緣開示】殺生的果報(二)
    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是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十善業道經》這段經文,世尊向海龍王所開示的,若離殺生得到十種離苦惱之果報。這十種就是:第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因為不殺害眾生,對眾生施以無畏的布施,所以眾生看到你不會恐怖,這就是無畏施。
  • 《學佛三要》:四、慧之觀境
    合法 〔一〕最初發心修學,觀境廣大,法門無量; 〔二〕及至將悟證時,唯一真如,無絲毫自性相可得,所謂「無二寂靜之門」;「唯此一門」。這一階段,離一切相,道極狹隘; 〔三〕要透過此門,真實獲證徹悟空性,才又起方便──後得智,廣觀無邊境相,起種種行。漸入漸深,到達即事即理,即俗即真,圓融無礙之佛境。
  • 《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53|淨空老法師
    第53集學佛答問2006.11.10▼敬請在WIFI網絡下觀看 文字版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有三十六個提問,我們按著順序來解答。首先是網路同修問的問題。 問  第一個問題,老法師說佛經沒有意思,但用起來卻是無量義,讀經不要想意思;又說讀經要會轉經,要依教奉行。
  • 《雲頂之弈》純法師流玩法心得技巧介紹 純法師流裝備選擇說明
    雲頂之弈純法師流怎麼玩?
  • 《學佛三要》:​一、信願.慈悲.智慧
    貫藏法師敬編2018.11.12四、學佛三要──本文 ──【2】 【目錄】【1】一  信願.慈悲.智慧 ...3 (一)總說「學佛三要的『大義』」「統攝一切學佛法門而會歸一道」的三大綱要──學佛三要 ... 4 (二)別詳「學佛三要的『內容』」 .... 4 1.總說「一切依三要而學;一切修學,為了圓成此三德」.. 42.別詳 ....  5 (1)一切智智相應作意(菩提願)──信願 5 (2)大悲為上首(大悲心)──慈悲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