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作為百家姓氏中,帝王最多的一個姓氏。名門自有家訓,老祖宗們留下的千年智慧,也在《劉氏家譜》中一一展露。
劉氏祖宗傳下來的【祖訓詩】,此詩為廣傳公(劉廣傳,劉氏147世祖)生下十四子以後,鼓勵兒子要向外發展,不要兒女情長痴戀家中。廣傳作詩一首,以激勵兒孫,並作日後認宗的依據。這首後來被劉氏奉為族詩。
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早晚勿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
除此之外,劉氏「三祖遺訓」更是集合了劉姓三位帝王的「大智慧」。
1、漢高祖劉邦遺訓
根據《史記》和《漢書》所載,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後,與一班大臣談論起能夠在「楚漢相爭」中戰勝項羽、脫穎而出的原因時說: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2、漢光武帝劉秀遺訓
劉秀繼承和發揚了劉邦的傳統,廣納天下之士,廣聽天下之言,知人善用,從諫如流,創建東漢百年基業。劉秀是一位聰明而踏實的忠厚之君,勤於治政,嚴於律己,反對誇誇其談的奢華之風和好高騖遠的言行。劉秀給後裔子孫留下一段訓誡: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故曰:廣文地者荒,務文德者強,有其有者安,貪人有者殘。
劉秀這段話告誡子孫:反對好高騖遠,反對見利忘德,反對貪人財物。一味好高騖遠者眼高手低,眼前的事情不屑一顧,徒有一番不切實際的空想,到頭來只是「勞而無功」;見利忘德者做事情不擇手段,將為人的道義都拋掉,到頭來只會遭人唾棄;貪人財物者即使東西拿到了,也無法心安理得,君子愛財但應取之有道。
3、蜀漢昭烈帝劉備遺訓
劉備是三國時期難得的仁義之君,曹操和孫權在徵戰中經常屠城濫殺,但劉備始終仁德為先、愛民如子,從不妄自殺戮,深得百姓愛戴。俗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劉備的仁義之舉讓他能在三國初期曹操、袁紹的強大勢力中間周旋而不滅,使他東奔西走投靠他人而處處備受歡迎。劉備之德贏得了關羽、張飛的生死追隨,贏得了諸葛臥龍的鞠躬盡瘁。因此他在臨終遺言中將這一信條擺在了首位來告誡太子: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德惟善,可以服人!
歷代劉氏宗譜都記載了劉備的這一條遺訓。他所確立的是非善惡取捨和個人行為標準,已經普遍為劉姓及整個中華民族所接受。
上述"三祖遺訓",("三帝遺訓"),在國內外劉氏族姓中廣泛流傳,贏得了廣大劉姓宗族的認同,已成為整個劉姓宗族的共同祖訓。
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保留追究其侵權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