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家譜【收藏】

2021-02-16 天下劉家人

    最新統計表明,劉姓總人口排全國第四位,祁姓(劉姓)人口在中國北方的北京市排在第4位,在遼寧、陝西二省也均排在第4位;而在華東的上海則排在第6位,在廣東省排在8位,在福建省排在第9位,在臺灣省排在第9位;在四川省排在第4位。

    如果從人丁繁衍、人口數量來說,現代劉姓是北方強於南方的話,那麼從宗族的興旺發達、繁榮顯赫來說,則明顯地是南方祁姓(劉姓)勝過北方祁姓(劉姓)。在南方劉姓中,又明顯以湖南、四川、湖北、江蘇等省的劉姓最為興盛,如湖南的劉少奇家族,四川的劉湘家族、劉伯承家族,湖北的劉華清家族,江蘇的劉海粟家族、劉淇家族,福建的劉步蟾家族。

    劉姓中,除少數成員明確屬於少數民族在漢化過程中改姓為漢字姓劉氏之外,絕大部分都自稱源於漢代皇族,是由2000年前那支曾創造過兩漢文明的古老豐沛祁氏(劉氏)一脈發派繁衍而成,都是漢之子孫、劉邦及其兄弟的後裔。

    劉姓主要分布在中國本土地區,此外還廣泛地分布在全世界各地。在海外的劉姓,又主要分布在中國南部和中華劉氏始祖苑。東部周邊國家,如東南亞南洋地區,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緬甸、印支三國;又如南北朝鮮、日本;其次則是北美、澳大利亞;再其次是歐洲和南美,非洲則是世界上劉姓人口相對較少的地區。

    在中國本土,據不完全的統計,劉姓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南部,如在北方,劉姓與王、李、張3姓一同為中國北方大姓,約排在第4位;而在中國東南,劉姓的人口所佔的比例相對要小在於在北方與中南部人口中所佔的比例,但也排在前20位之內。

    

    劉姓最初發源於今河北唐縣,而始姓劉氏卻在今天的陝西省省境。祁姓劉氏傳至戰國時,有人在魏國任大夫,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有子劉清,輾轉遷移到今江蘇豐、沛之地。劉清生劉仁,號豐公,劉仁生劉(火+瑞-王),字執嘉。嘉有四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劉邦,即漢高祖。建西漢後,分封同姓於各地,其後支派繁衍,於是形成了全國一大姓氏。

    兩漢時期,劉姓的遷徙主要是由祖籍豐沛地區經長安和洛陽兩個首都向全國各地輻射,中原的劉姓為避「董卓之亂」而不斷向四方遷徙,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靠蜀漢。魏晉南北朝之時,劉氏大舉南遷,在這同時有許多少數民族劉氏加入到漢族劉姓之中。永嘉之亂後,晉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紛紛南遷,彭城劉氏宗族成員也大批南遷至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形成東晉南朝時期著名的京口劉氏。

    魏晉到隋唐五代,劉姓的遷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動:一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劉姓由華北、西北、大漠、關外地區向中原地區遷徙。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劉氏長期在中原定居,最後完全漢化。另一方面,因為中原地區長期戰爭而動蕩不安,為了躲避戰爭的災難,原來居住在中原、華東、江北地區的漢室後裔劉姓,紛紛向東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對安定的地區遷徙。

    其中,主要是原居豐沛一帶的楚元王后裔彭城劉氏、原居河北的中山劉氏和原居山西的洪洞劉氏向東南江浙閩一帶遷移。隋唐時期,劉姓支脈遍布大江南北。宋代以後,劉姓就已遍布全國各地,從明末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明清時期劉姓一方面繼續保持晉唐以來就開始的由華北向東南的遷徙大勢,同時又在「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向西南地區遷徙,並由中國東南沿海開始大規模向南洋地區拓展,從而形成了劉姓的第一次移民海外高潮。

1、彭城郡:西漢的時候設立,當時將楚國改為彭城郡,後又改為彭城國,治所在彭城。此支劉氏 是漢高祖的後代。

2 、沛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相縣。相當於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市。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時劉賈。

4、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5、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此支劉姓多出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

6、梁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為漢文帝之子劉文所開基。

7、頓丘郡:西漢、西晉兩次置郡。此支劉氏多出自匈奴劉氏。

8、南陽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宛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 西漢長沙定王劉發。

9、東平郡:漢晉置郡,治所在無鹽。南朝宋改稱東平郡。此支劉氏,其開山基始祖為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

10、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為廣陵王之子劉宏所開基。

11、竟陵郡:西晉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劉氏為後漢劉焉所開基。

12、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洛陽市東北。此支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

13、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14、廣平郡:漢置郡,治所在廣平。此支劉氏出自西漢景帝之孫劉蒼之後。

15、丹陽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劉氏為臨懷劉氏分支,起開山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7世孫劉會。

16、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宣帝廣陵王劉胥。

17、長沙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臨湘。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長沙定王劉發。

18、臨淮郡: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劉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六世孫晉永城令劉建。

1、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2、漢裡堂:漢皇祖陵所在地的金劉寨劉氏裔孫乃漢高祖劉邦後裔,世世代代為漢皇祖陵填墳祭祀,為表明自己是劉邦後裔又是在漢皇故裡,故所建家祠是「漢裡祠」,所以堂號是漢裡堂。

3、御龍堂:夏相劉累,相傳他善於養龍,被封為御龍氏劉累、中山靖王墓劉累、中山靖王墓

4、藜照堂:漢代的劉向,元帝的時候校書天祿閣,有一天,一個老翁穿著黃衣,拿者藜杖,吹著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書給劉向。劉向問:「你是誰?」他回答說是太乙之精,聽說他好學,特來看他。劉向一生著述很多,見了老翁後,才思更加敏捷了。*姓啟劉國;望出彭城。

5、濡須劉氏宗祠光裕堂:譜載濡須劉氏乃劉楚之後,唐齊國公劉沼生三子,長子劉楚,為光州大都督、沛國忠簡公。南宋末年吾始祖劉文(字遷一)由安徽休寧率族遷至濡須芝山。家世顯赫,人丁興旺。至明朝更為鼎盛,嘉靖年間都堂劉侖創建了吾族光裕堂,建祠於芝南一字城。後其侄劉汝佳主修光裕堂劉氏宗譜,續輩:廷、有、宗、曰、大、邦、多、世、必、奇、希、先、名、永、錫、裕、後、德、同、居。以此對族人寄予厚望。自濡須始祖遷一公始,吾劉氏世居於無為南門一字城,期間有明御史、湖廣巡撫劉侖,工部主事劉汝佳等名吏。按「廷有宗曰大、邦多士必奇、西先名永錫、裕後德同居」派文,至「先」輩已二十世矣!

6、蒲編堂:由三國蜀漢皇帝劉備而來,東漢末年,劉備家居涿縣,幼年喪父,貧苦無依,和母親一起織席賣草鞋為生。起事後,常被政敵蔑稱為「織席販屨小兒」。劉備稱帝後,常思其母編織蒲蓆之苦,茶飯無味。劉姓後人遂以「蒲編」為堂名,以告誡子孫勿忘祖先創業之艱辛,以簡樸勤奮為本。淮濱欄杆劉老寨劉氏家譜排字:林、永、華、同、學、桂、金、潤、松、煥、均、銀、湖、樹、炳、城、錦、源、材、煇、增、鋒、潔、彬、煒、坪。

(附註:1.以上20字以中間為準。2.第三字禁止林、章幫三字。3.以金字為十九世往後推。)

    

    沛縣朱王莊劉氏是沛縣有名的望族大姓,相傳屬於中山靖王劉姓大宗,出自三國蜀帝劉備次子劉永。但劉氏明確可知的始祖,則是明朝初年的劉元、劉真、劉冠、劉啟4兄弟。則成為沛縣藜照堂劉氏4大房的房祖。族譜所記自劉備到劉元的傳遞世系如下:

劉邦……→劉勝(中山靖王)……劉備→劉永→劉晨→1劉乾玄→2劉殷→3劉祁玉→4劉昀→5劉*(四+助)→6劉熜→7劉璠→8劉行本→9劉麒→10劉賢→11劉迪→12劉衍→13劉懋→14劉崇→15劉盩→16劉恆信→17劉朝舉→18劉俊臣→19劉孝祖→20劉荃→21劉漳→22劉耀→23劉馨→24劉彤→25劉贊→26劉顒→27劉綱→28劉熙→劉元、劉真、劉冠、劉啟。

    劉元的後裔,主要居住在沛縣劉田寨、劉碼頭、劉園、曹文家、魏婁、王小婁、河南新鄉市等處;劉真的的裔,則主要分布在沛縣孟橋、劉岔婁、劉邦店、沛城西關、石灰窯等地;劉冠的後裔,主要分布在沛縣丁莊、城子廟、劉香莊、馬口和山東巨野、鄆城等地;劉啟的後裔,則主要居住在沛縣廟道口、東劉莊、秦崗等處。

    沛縣劉氏以"藜照堂"為堂號。歷史上曾5次修譜,創修於明洪武初年,清康熙六年二修,民國六年三修,公元1962年四修,1998年五修。民國三修族譜時,劉氏宗族訂立了如下12個字的字派:"昭鴻運,慶履祥。遵祖訓,延緒長。"其中,"昭"字派是劉元兄弟的第17世。公元1962年四修時,又續訂了如下12字的字派:"建家政,詩書良。為忠厚,冠漢鄉。"時到今日,沛縣藜照堂劉氏已發展到數萬人,最多的已傳遞到劉元兄弟的第22代"祥"字派。

附:沛縣劉氏長房長支世系:

劉熙→1劉元→2劉震→3劉藩→4劉顯筠→5劉進修→6劉尚能→7劉龍田→8劉璣→9劉天彰→10劉晶→11劉志財→12劉會→13劉士京→14劉際維→15劉夢鶴→16劉盛光→17劉昭禮→18劉鴻成→19劉運峰→20劉慶佳。

    開基始祖:本族四川開基始祖國茂公,系湖南武岡開基祖宜茂公的後裔,本族尊宜茂公為第一世祖,宜茂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縣早和市梅子村砂珠澤。傳至國茂公,妣馬氏,1702年從湖南老家遷入四川省都江堰市大觀鎮欣禾村開基,子孫繁盛。

    字輩派語:學良啟國正,天文承順子,純士映明良,哲彥能全上,朝廷希俊章。

    傳接世序:宜茂公,妣劉氏→汝聰公,妣周氏→軫公,妣匡氏、馬氏,生二子:學安、學葵→學安公,妣歐氏,生五子:良福、良光、良壽、良祚、良祿→良福公,妣林氏、蕭氏,生四子:啟富、啟諫、啟賢、啟龍,→6啟富公,妣馬氏,生三子:國茂、國昌、國滔→國茂公,妣馬氏,生二子:正仁、正儀,→正仁公,妣許氏,生三子:天錫、天堯、天貴,→天錫公,妣尚氏,生五子:文榜、文珖、文理、文福、文龍、→文榜公,妣陳氏,生四子,承玉、承東、承福、承旭→承玉公,妣童氏、劉氏,生二子,順孝、順年→順孝公,妣張氏、鍾氏、趙氏、左氏,生子章、子元→子章公,妣周氏,生二子:純長、純青,→純長公,妣楊氏、苟素雲,生二子:世珍、維學,→士珍→映濤、曉濤。

    家族分布:重慶、陝西、四川省大邑縣唐場賀家營、崇州市街子鎮、都江堰市道觀場上壩、石羊鎮上壩、中興鎮、汶川縣、三江、水磨等地,以及湖南武岡市稠樹塘鎮、江西吉安泰和縣早禾市梅子村。

    

    始祖劉祥公繁衍的客家後裔陸續向四處擴遷,特別是開七公(其子廣傳公)的子孫更是支脈繁茂。播居閩、粵、贛、桂、川、滇、黔、浙、湘、鄂等省與港、澳、臺以及南洋群島及海外70多個國家。現在海內外客家民系的漢族劉姓絕大部分屬祥公的後裔,人口達2700多萬,人才薈萃,名人輩出。客劉氏族譜記錄的劉邦至劉祥支脈:劉邦、2劉恆、3劉啟、4劉勝、5劉貞、6劉昂、7劉祿、8劉戀、9劉英、10劉建、11劉慶安、12劉憲、13劉舒、14劉誼、15劉必、16劉不疑、17劉惠、18劉雄、19劉弘、20劉備、21劉永、22劉晨、23劉乾清、24劉文琥、25劉俊、26劉熹、27劉重輝、28劉麒、29劉振河、30劉雅、31劉瑾升、32劉淳震、33劉坤仁、34劉大宇、35劉冰、36劉顯、37劉新賢、38劉丹、39劉昞、40劉珍偦、41劉於政、42劉虯、43劉襏、44劉楨、45劉子翼、46劉可壽、47劉宏謀、48劉學易、49劉晉靈、50劉曙道、51劉遜、52劉賄、53劉祥。

相關焦點

  • 山西臨縣劉氏家譜及字輩排行
    山西臨縣劉氏,為皇族後裔,在臨縣的分布也比較廣,《劉氏家譜》目前在網上公開的並不太多,僅找到全金公兄弟三人遷臨縣定居這支,很大程度上應是臨縣之劉氏的共同始祖。據《劉氏家譜》雲,其上祖劉邦,乃泗水郡沛縣人也,後遷臨縣。
  • 聚館劉氏族譜被市檔案館收藏
    &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近日,聚館劉氏統宗族譜捐贈儀式在市檔案館舉行。此次劉氏家族捐贈的是首卷、卷二和宗派圖長卷,共三冊,市檔案館向劉氏家族代表頒發了《捐贈證書》並辦理捐贈手續。
  • 收藏!最新劉氏家譜全集
    魏晉南北朝之時,劉氏大舉南遷,在這同時有許多少數民族劉氏加入到漢族劉姓之中。永嘉之亂後,晉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紛紛南遷,彭城劉氏宗族成員也大批南遷至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形成東晉南朝時期著名的京口劉氏。    魏晉到隋唐五代,劉姓的遷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動:一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劉姓由華北、西北、大漠、關外地區向中原地區遷徙。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劉氏長期在中原定居,最後完全漢化。
  • 劉氏家史知多少 一
    4漢劉皇族集大成家譜珍貴价值。歷史事件一:史載貞觀之治後,大唐皇帝李世民詔令丞相房玄齡遍考天下姓氏家譜,得證只有漢劉家譜根脈顯赫,歷久簪纓,百家尊貴無過於劉;雖代遠年湮,歷代善護傳家之寶,後裔得瞻珍籍《劉氏大成宗譜》,得親漢劉皇族世代祖和根始祖,得詳歷史沿革、地域變遷、世系支派流布等史實;作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已被國家文化館和中國家譜文獻中心收藏。
  • 《劉氏家譜》中解讀,老祖宗們留下的千年智慧!
    劉氏作為百家姓氏中,帝王最多的一個姓氏。名門自有家訓,老祖宗們留下的千年智慧,也在《劉氏家譜》中一一展露。劉氏祖訓詩劉氏祖宗傳下來的【祖訓詩】,此詩為廣傳公(劉廣傳,劉氏147世祖)生下十四子以後,鼓勵兒子要向外發展,不要兒女情長痴戀家中。
  • 為了幫劉強東尋找祖宗,我們搜了全國的劉氏家譜字輩
    因太爺爺和爺爺去世較早,目前只留下有限信息—湘潭劉氏鍾靈堂,父親大人吩咐希望能夠找到自己的家族族譜,請老湘潭縣的劉氏族人互相轉告,萬分感謝! 為了幫劉強東尋找祖宗,我們搜了全國的劉氏家譜字輩,結果真的是五花八門,全國各地都有。這時候我們又回到了劉強東的那則「尋祖公告」,劉強東說他家族已知的輩分是「忠義志強,福玉安詳」,按此,劉強東是「強」字輩,他父親是「志」字輩、爺爺是「義」字輩,太爺爺是「忠」字輩。
  • 大連牟平大莊文登鴨灣劉氏——劉氏文化
    劉氏家譜編寫簡述:大連牟平大莊文登鴨灣劉氏家譜:有劉欽奎老人和劉維木獨資贊助組織譜寫,劉欽奎老人和劉維木在2008年6月份開始組織劉氏家譜編寫委員會,開始撰寫大連劉大屯梭脖溝及牟平大莊文登鴨灣劉氏家譜。
  • 劉姓家譜目錄
    12698【全國】閩杭白沙白蓮塘劉氏族譜十一卷首一卷      (清)劉青藜纂      清宣統二年(1910)木活字本  九冊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首1-7、9-11)12699【天津靜海】劉氏家譜二卷      (民國)劉傑臣編      民國十六年
  • 山西洪洞縣姓氏及家譜一覽,祖籍洪洞的有福了,抓緊收藏
    此大姓皆省略……縣境家譜狀況:【薄村十甲王氏族譜】清嘉慶元年修,嘉慶二年刊印,由潞州楊汝舟作序。王氏十三世孫錕作修譜匯略。原編於順治元年,有十世孫家翰撰,重修於康熙四十七年,由十一世孫肅撰。全譜共分27卷,記載王氏至十七世。
  • 八代將軍遺留劉氏家族尚武風
    劉氏後人、82歲的劉洪山是最近幾十年來,劉通家族家譜的主要修撰人,續上了家族從宣統二年至今的家譜。他介紹:「劉家是一個歷代尚武的家族,武將輩出,他們在不同時期為國家建立了戰功,在地方歷史上英名永存。」  年輕時忙著工作,為生計和理想奔波,退休後,偶然遇到一位劉姓本家,從他家找到了幾十年前準備修家譜留下的大量素材,但當時沒能修撰完成,劉洪山就擔起這份責任。
  • 劉先銀撰文並題寫《濡須劉氏光裕堂》續修族譜序
    「湘潭劉氏鍾靈堂」,劉先銀撰文並題寫《濡須劉氏光裕堂》續修族譜序於北京按照之前劉強東給出的線索,其太爺爺出生在湖南湘潭,家族是「湘潭劉氏鍾靈堂」,希望當地更多知情人幫其尋祖。據紅網報導稱,經過查找劉強東應該是「皇親國戚」。報導中提到,根據家譜推測,劉強東宗親屬於湘潭純塘劉氏分支脈,「劉氏鍾靈堂」位於湘潭縣花石鎮的茅屋灣;劉強東要尋的祖,更有可能是漢高祖劉邦四弟楚元王劉交後裔。
  • 恭喜齊氏家譜被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
    家譜的收藏方式,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早在宋朝以前, 家譜就有著官藏和私藏,因為宋代以前的家譜所代表很大的政治權利,民間家譜修好後要繳送一份到官府收藏。但宋朝以後,民間修譜逐漸盛行,但私藏和官藏之分依舊存在,並一直持續到現在。
  • 全球收藏中國家譜原件最多的公藏機構,向你發出在線捐贈家譜的邀約!
    家譜是上海圖書館的特色館藏,目前館藏家譜3萬餘種,是國內外收藏中國家譜原件最多的公藏機構。一直以來,到上圖家譜閱覽室查家譜,尋根問祖的讀者絡繹不絕。周德明說,興修家譜是私家行為,家譜一般都是非正式出版物,採取時下流行的「眾包」方式恰恰與家譜分散收藏的特性十分吻合;通過平臺的新功能,希望達成共建中華家譜的目標,共建目的則是為讓家譜資源更有效地為大眾共享,發揮其中積極的文化價值。
  • 家譜是什麼
    家譜的內容也逐漸由記載單一的血緣世繫到比較全面記載家族的整體情況,內容愈來愈多,篇幅愈來愈大。不過,相對清代家譜而言,明代家譜的內容還是比較簡單的。一般只有譜序、跋和世系圖(表)。歷史進入滿清以後,家譜纂修數量驟增,內容不斷增加。就總體情況而論,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譜序。
  • 中國人家譜極簡發展史
    根據《中國家譜總目》統計數據,我們製作了這張目前查明的中國存世家譜的收藏地分布圖。中國存世家譜收藏地分布圖 數據:《中國家譜總目》上海圖書館是我國最大的公共圖書館及競爭情報服務機構之一,家譜收藏是該館的特色內容,其家譜收藏量超過16000種,其次是中國國家圖書館。
  • 這支劉氏祖源存疑
    攸縣劉氏分屬安城劉氏的有南雲劉氏、石虎嶺劉氏、中洲劉氏(彭城堂)、大洲劉氏、桐鬱劉氏、茶苑劉氏。安城(笪橋)劉氏是劉交的第18代孫劉遐的母親魏華存,24歲時嫁與劉文為妻,生下兒子劉遐、劉璞。丈夫死後,正值匈奴、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侵擾中原,魏夫人帶著兒子離鄉背井,輾轉逃至江西撫州定居下來。劉遐勇武過人,先後平定了王敦、蘇峻之亂,被封為安成太守。
  • 諸城劉氏族譜序(高密逄哥莊宰相劉羅鍋家族族譜序)
    清代諸城氏也稱為東武劉氏,族譜也稱為東武劉氏族譜,每個族譜都要有譜序,諸城東武劉氏族譜序為嘉慶時期太子少保、江西巡撫兼提督阮元撰寫。東武劉氏族譜序禹貢曰:「海岱惟有青州諸城在,漢為琅琊都,今為青州府」。故乾隆丙子年宰相劉文清公,方以翰林視學,安徽賜詩有云:海岱高門第也。
  • 家譜: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 連綿不斷的家族史
    長期以來,作為宗族的神聖符號,家譜一直深藏民間、秘不示人。隨著時代變遷以及家譜的史料價值越來越被重視,許多塵封已久的家譜走進公共收藏機構,進入公眾視野。 國圖方志館收藏的魯迅家譜《越城周氏支譜》封面
  • 劉強東認祖歸宗,劉氏家族按「字」排輩
    劉強東認祖歸宗,劉氏家族強勢回歸2018年1月2日,也是新年第二天,劉強東在個人微頭條上發微,全文如下:劉強東尋祖公告:家族解放前系湖南省湘潭縣劉氏族人,太爺爺在此出生,後因故移居江蘇!因太爺爺和爺爺去世較早,目前只留下有限信息—湘潭劉氏鍾靈堂,父親大人吩咐希望能夠找到自己的家族族譜,請老湘潭縣的劉氏族人互相轉告,萬分感謝!
  • 章姓家譜文獻
    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浙江永康章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浙江縉雲章氏宗譜,(現代)章建軍明、章子純等修,1996年排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浙江永康程氏章掖房志,(現代)程人綱等修,1996年排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