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的人沒學過樂理卻能吹笛子拉二胡,他們是怎麼學會的?
1??薰陶。
家庭或他生活的周圍環境有人玩樂器或有民間藝術團體,比如阿炳的父親是道士,阿炳從小跟隨父親出入這些吹拉彈唱的場合多了就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閔惠芬大師是兒時撿的鄰居老師搬家扔掉的一把二胡產生的興趣、趙寒陽老師是鄰居有人拉二胡而感的興趣、回憶這些名人走上藝術道路都離不開這些環境影響。
看民間那麼多的藝人都沒有正規的理論學習,我老家弟兄倆位吹鼓手就是從小跟父親學的,他的父親是民間藝人,紅白喜事都離不開他,他唱的是工尺譜,不會簡譜,他給你哼唱的是"當勾兒丁勾兒當"356i35、這就叫調,因為他耳音靈不跑調,象說普通話一樣能說出平上去入四聲調就行。
現代人有些看不起他們,以為要唱準樂譜才叫正統,古人都是聽調奏樂,象這些前輩們只要你在唱歌,他一聽,拿起二胡左拇指上下一撥弄千斤立即跟你配奏,或者拿起一支笛子能熟練地轉出五種調與你伴奏。
有人說他是大框框拉的音,譜子不對應,你可不知,音樂的伴奏象吉他一樣,只要能拉出你的唱的三個音其中一個音135或246.或357,另兩個音都屬於和弦音,比如你唱1音,他擦了兩下外空弦5就與1音諧和好聽。那些搞評彈的,賣藝的自唱自拉在道白之間就這樣來幾下空弦。比如《二泉映月》的51音、5是左手輕盈的一外撥空弦(弓毛貼內弦)而後弓毛輕擦裡空弦1音,隨即弓毛離弦叫"輕輕帶起",這都是民間左手技法廣為流傳的風格,被二胡理論認可的。
2??條件。
總結民間藝人的成長經歷,因為過去人們文化生活太簡單,有的是空餘時間打發自己,也叫心無二用,我家族裡有一位上了個初中畢業,因為大隊搞文藝宣傳隊人手緊缺,他也去參與,天天聽人唱,看人拉二胡,休息時他就拿人的二胡象殺雞,一年後他還參加了樂器組,開始濫竽充數,後來還拉得不錯,如今還能跟吹鼓手一起出入於民間紅白喜事。
民間藝人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但他們也算民間百裡挑一的,因為那99人不喜歡音樂,就沒興趣靠邊,凡愛好音樂的都是環境薰陶產生了興趣的動力、所以我看到民間這些藝人中還是比較文雅的,沒見到喜愛賭博不務正業的,他們中的姣姣者辦教學點為大學輸送了好多藝術人才。
謝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