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OK作品引發對著作權保護的質疑和爭論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卡拉OK作為一種娛樂方式,因其涉及著作權法律問題而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近年來,對卡拉OK版權保護的質疑和爭論聲持續不斷。如有歌廳業主及其行業協會抱怨《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中沒有明確規定「卡拉OK權」,從而提出立法機構應對此作出明確解釋;有媒體為卡拉OK作品授權和付酬中沒有體現出歌手的權利而叫屈;有律師指出卡拉OK作品中使用的畫面與聲音結合部分屬於影視作品,對其使用與詞曲作者沒有關係等。目前,隨著有關各方對《著作權法》的深入了解,以及相關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正式開展工作,對著作權問題的議論有所平息,但諸多疑問卻沒有真正消除。比如,已經進入作品報酬分配階段,卻仍有詞曲作者對自己是否擁有該作品的著作權存有疑慮。在各種使用方式中,卡拉OK作品所涉及的權利人之多和使用方式之廣非同尋常,而《著作權法》中卻又偏偏沒有明確提到這種具體的使用方式,由此引發對著作權保護的質疑和爭論也就不足為奇了。

  爭論一:「影視作品」與「錄像製品」的權利歸屬

  在有關卡拉OK著作權問題的各種爭論中,針對卡拉OK經營場所播放的究竟是影視作品還是錄像製品的爭論尤為激烈,在多數人看來至今仍懸而未決。

  有人指出,卡拉OK中播放的是影視作品,而不是錄像製品。他們認為,卡拉OK播放的畫面與聲音結合部分,通常有導演、編劇,再配以音樂創作,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對影視作品的定義,即「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是指攝製在一定介質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無伴音的畫面組成,並且藉助適當裝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傳播的作品」(為敘述方便,將此類作品簡稱為影視作品)。既然如此,根據《著作權法》規定,影視作品的著作權歸影視作品製片者享有,影視作品中作詞和作曲等作者只享有署名權。據此規定,無論是對影視作品進行複製、發行,還是放映或其他方式傳播,都只需取得影視作品製片者(通常是唱片公司或其他製作公司)授權並支付報酬即可,而無需取得詞曲作者的授權,也無需向他們支付報酬。因此,詞曲作者及其相關集體管理組織主張涉及卡拉OK作品的相關權利沒有法律依據。

  對此,詞曲作者及其所屬的集體管理組織等則認為,卡拉OK播放的這部分不應當認定為影視作品。它的製作主要為了配合音樂作品的播放,與其他影視作品,如影視劇、影視紀錄片或專題片有區別,應當認定為是錄像製品。所謂錄像製品,是指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以外的任何有伴音或無伴音的連續相關形象、圖像的錄製品。既然屬於錄像製品,根據《著作權法》規定,複製和發行錄像製品,不僅需取得錄像製作者的授權並支付報酬,還應當取得著作權人(包括詞曲作者)的授權並支付報酬。因此,詞曲作者至少享有複製和發行的權利,製作和銷售卡拉OK曲庫應當取得他們的授權並支付報酬。即使這樣,詞曲作者也仍然耿耿於懷,認為《著作權法》只規定了錄像製品的複製、發行、出租、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並獲得報酬的權利,而沒有規定表演權和放映權,致使他們對於卡拉OK作品中涉及的這些權利無權主張。自從《著作權法》實施以來,有關影視作品和錄像製品(還有修訂前的《著作權法》中規定的「錄像作品」)的爭論就沒停止過。究其原因,主要是《著作權法》本身對這兩種保護客體沒有做出實質性的區分。《著作權法》只對影視作品的表現形式進行了解釋,對錄像製品的解釋只排除了影視作品,實際上沒有具體解釋。

  在我國《著作權法》中,影視作品和錄像製品同為著作權保護的客體,但二者屬性和歸類上有所不同。影視作品作為著作權人創作的作品受保護,而錄像製品製作者則因在作品的傳播過程中形成了智力成果,而享有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也稱鄰接權)進行保護。影視作品的主要特徵應當是創作成果,即通過攝製,綜合了劇本、導演、主要演員、攝影、美術、服裝、燈光、道具、效果等多種藝術形式,整體上形成一個新的作品。而作為鄰接權受保護的錄像製品,其主要的特徵應當是對作品傳播的結果,即通過錄製方式,將作品以及其他人物和景物記錄下來。就作品而言,這種錄製的結果只是簡單再現了原有作品,而沒有形成新的作品,這是區分二者的關鍵點。如此說來,比較典型的錄像製品應當是諸如對演講、舞臺表演(戲劇或戲曲)的錄製。此類錄製通常是在固定機位上使用少數攝像設備且少有人為幹預。

  將所謂錄像製品作為著作權保護客體,是我國《著作權法》特有的現象,國際條約和各國立法均鮮見。究其原因,是它在傳播過程中投入的創作性技術含量極其有限,無法與其他作為鄰接權保護的客體(如錄音製品、表演等)相提並論。從錄製結果來看,它對作品和表演的複製,與通過音像製品方式對影視作品進行複製相比,沒多大區別。將這一類錄製行為作為保護客體,不僅沒必要,還平添了如何與影視作品區分等難題。在實踐中,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和錄製技術發展,具有傳播價值的所謂錄像製品其實已經越來越少。目前多數錄像一般都採取多機位活動拍攝,並根據畫面需要進行切換和剪輯等創作性處理,如常見的體育轉播錄像(如世界盃足球比賽)、大型綜藝節目錄製(如春節聯歡晚會)以及戲曲藝術片等。這些看上去已經和影視作品沒什麼兩樣,很難再說是錄像製品了。「錄像製品」(還有錄音製品和錄音錄像製品)是我國《著作權法》中的概念,與出版行業中「音像製品」概念不是一回事。

  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卡拉OK作品對畫面與聲音部分的使用呢?目前,多數卡拉OK作品中畫面和聲音部分從來源上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原人原唱版」,即所謂音樂錄像(英文為music video recording,縮寫為MV)。根據《國際標準錄音製品編碼》的解釋,其主要特徵是「聲音部分佔全部或主要部分錄製的表演、音樂作品或作品」,並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個聲音部分是由多個單獨的聲音結合錄製產生的。」音樂錄像通常由唱片公司拍攝,由該曲演唱的歌手為主要表演者專門拍攝,或者使用演唱會畫面,邊演邊唱;也有由其他人表演或使用動畫,並配以該曲的錄音原聲。另一類為「翻唱版」(或稱「口水版」),指由原唱片公司以外的其他人,重新拍攝或使用已有的畫面(如影視劇畫面),配以由其他歌手演唱原唱片公司發行的歌曲的錄音。從畫面來看,除極少數外,無論「原人原唱版」還是「翻唱版」,多數均屬於影視作品,而不是錄像製品。

  如此說來,詞曲作者就真的沒有權利了嗎?並非如此。人們在討論卡拉OK作品中使用的畫面和聲音結合部分究竟是影視作品還是錄像製品的時候,普遍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即在卡拉OK作品使用中,無論對影視作品還是錄像製品,都不是對它們原樣使用。因為原有的影視作品或者錄像製品都是用來播放的,根本無法直接用於卡拉OK作品的演唱。若要適用於卡拉OK作品的演唱,必須對它們重新製作,進行畫面與聲音分離處理,並配上歌詞字幕,從而成為一種伴奏系統,供演唱者在預先錄製的音樂伴奏下參與歌唱。既然如此,僅僅通過影視作品和錄像製品之爭,來討論詞曲作者對卡拉OK使用是否享有權利,顯然是無的放矢,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而應當結合卡拉OK作品的伴奏系統對所涉及的影視作品、錄像製品,以及詞曲作品具體使用的狀況,去正確判斷權利人享有權利與否。

  詞曲作者究竟有何種權利

  首先,詞曲作者對卡拉OK曲庫的製作和銷售享有複製和發行的權利。製作卡拉OK伴奏系統,不僅涉及使用原有畫面,而且在製作過程中,對原有畫面、聲音和歌詞進行技術處理,構成了對音樂作品的再次使用。無論原畫面是影視作品還是錄像製品,詞曲作者都有權對音樂和歌詞進行控制使用。在使用影視作品畫面的情況下,根據《著作權法》規定「電影作品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中的劇本、音樂等可以單獨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權單獨行使其著作權。」製作和銷卡拉OK伴奏系統屬於對音樂作品的單獨使用,而製作和銷售屬於《著作權法》規定的複製和發行行為。因此,在製作和銷售卡拉OK伴奏系統時應當取得音樂作品中詞曲作者的授權並支付報酬。此種情況包括「翻唱版」使用已有影視作品的畫面。在使用錄像製品畫面的情況下,詞曲作者也同樣因為製作和銷售卡拉OK伴奏系統,構成了對音樂作品的再次使用,從而對其作品的複製和發行享有許可和獲得報酬的權利。

  其次,詞曲作者對點播和演唱卡拉OK作品享有表演權。需要明確的是,表演權在《著作權法》中具有特殊含義。而表演不僅包括直接表演,如現場的演唱或演奏等,還包括間接表演,也稱機械錶演。

  再次,與詞曲作者享有複製和發行權利的理由相同,無論畫面是影視作品還是錄像製品,詞曲作者都因為音樂作品在影視作品之外被單獨使用,或者因錄像製品之外被再次使用,而有權對在點播演唱時作品被傳播進行控制。在提供人們點唱演唱過程中,通過卡拉OK伴奏系統公開播送音樂作品,這種使用方式構成對作品的表演。因此,詞曲作者對這種方式表演享有許可和獲得報酬的權利。

  嚴格意義上說,即使不進行卡拉OK效果處理,詞曲作者也依然對公開播送影視作品和錄像製品享有表演權,這從《著作權法》有關表演權定義中不難推定出來。也就是,不僅在歌廳放映影視作品,即使在電影院放映或者電臺、電視臺播放影視作品,都構成對音樂作品的表演。多數人對這一結論恐難接受,而很多國家確實如此。我國《著作權法》實際上並沒有對影院播放作出限制規定,但對電視臺播放,則只是規定了播放錄像製品時,著作權人享有許可和獲得報酬的權利。

  爭論三:

  為何表演者沒有表演權

  表演者對卡拉OK作品享有什麼權利,也是人們議論的焦點。《著作權法》不僅規定著作權的內容,同時也規定鄰接權的保護範圍,包括出版者、錄音錄像製作者、表演者、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的權利。其中,著作權法規定了表演者對其表演共有六項權利:一、表明表演者身份;二、保護表演形象不受歪曲;三、許可他人從現場直播和公開傳送其現場表演,並獲得報酬;四、許可他人錄音錄像,並獲得報酬;五、許可他人複製、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製品,並獲得報酬;六、許可他人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其表演,並獲得報酬。

  將這些權利與卡拉OK有關的使用方式相對照,可以發現卡拉OK伴唱系統中只有曲庫製作部分涉及表演者的權利,即表演者對曲庫的製作和銷售享有許可複製、發行和獲得報酬的權利。而在點播演唱部分,與影視作品製作者相比,表演者沒有放映權,與詞曲作者相比,表演者沒有表演權。不僅是卡拉OK,其他涉及表演的方式,如餐廳等公開場所播放唱片,廣播電臺和電視臺播放唱片等,也都無需取得表演者許可和支付報酬。

  與表演者權利狀況相似的還有錄音製作者。根據《著作權法》規定,錄音製作者對錄音製品的使用,也只享有許可他人複製、發行、出租和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並獲得報酬的權利。在卡拉OK作品使用中,他們也只是以影視製作者名義享有放映權,而沒有表演權等其他著作權人可以享有的權利。近年來,錄音製作者一直為改變其權利狀況作著不懈努力。

  此外,表演者通常與錄音製作者(如唱片公司)通過籤約,將其相關權利委託唱片公司代為行使,如授權使用。所得報酬也通常按照與唱片公司的約定,在按比例分成後由唱片公司轉付,這也是卡拉OK作品涉及表演者的部分權利,這也是他們很少親自出面或被提及的主要原因所在。

  爭論四:

  卡拉OK作品 涉及的著作權

  為便於全面了解,有必要將卡拉OK作品涉及的所有權利進行盤點。需說明為敘述方便,這裡不包括被使用的客體在創作或製作時涉及的權利內容,只以這些客體合法使用做假設推定。

  曲庫涉及的複製權和發行權

  所謂曲庫是指將帶有伴唱功能的畫面和聲音進行壓縮固定,並複製多份隨點播系統出售,或在出售後對系統進行更新。構成曲庫的作品主要由畫面部分的影視作品、音樂作品、錄音製品、錄像製品以及表演。具體涉及權利的權利人包括:一、影視作品製作者。儘管在曲庫製作中,因將畫面和聲音分離進行技術處理,並增加了歌詞字幕,但仍然保留了原畫面。無論是保留了影視作品畫面的全部或部分,對其進行複製和發行,都應當取得影視作品著作權人即製作者的授權並付酬。二、錄像製作者。與影視作品相似,儘管通過技術處理對畫面以及聲音部分進行了改動,但製作曲庫時仍構成對錄像製品的複製和發行,因此,錄像製作者對其製作的錄像製品擁有複製權和發行權。三、錄音製作者。在製作卡拉OK系統中,經過技術處理後錄音部分仍然被保留,因此,錄音製作者享有許可和獲得報酬的權利。四、各類作品的著作權人。不僅是音樂作品,製作曲庫影視作品、錄音錄像製品中還可能包含其他作品,如戲曲、曲藝等作品,只要這些作品的內容仍然保留,便應當取得作品著作權人的授權和支付報酬。五、表演者。錄音錄像製品包含表演者的表演,表演者對曲庫製作和銷售享有許可和獲得報酬的權利。

  點播演唱涉及的放映權和表演權

  一、影視製作者的放映權。在提供卡拉OK作品點播演唱時,通過電視等形式公開再現影視作品,構成已放映形式使用作品,應當取得影視製作者的許可並付報酬。二、作品著作權人的表演權。同樣,通過電視等形式公開播送的表演,構成對作品的表演使用,包括音樂作品在內的作品著作權人享有許可和獲得報酬的權利。

  索來軍 (作者為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副主任)

相關焦點

  • 書信作品著作權保護探析
    原標題:書信作品著作權保護探析 【編者按】 近日,錢鍾書書信手稿拍賣案被評為2013年度中國版權十大事件之一。這是一起由已故著名學者錢鍾書書信手稿拍賣引發的糾紛,廣受業界關注。事實上,對已故名人的書信手稿進行拍賣已屢見不鮮,拍賣過程中如果處理不好其中涉及到的著作權、物權、隱私權等各項權利的關係,就會引發糾紛。
  • 擬對視聽作品著作權分類保護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8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第二次審議。草案二審稿完善了作品的定義和類型,刪去了不得濫用權利影響作品正常傳播及法律責任的規定,並增加相關規定擬對視聽作品的著作權分類保護。今年4月初次提請審議的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將現行法律中的「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改為「視聽作品」,擬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顯著提高違法成本。
  • 視聽作品分類和權屬規定複雜化不利於作品傳播?《著作權法修正案...
    8月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對《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進行審議並向社會公眾公開徵求意見。其中,二審稿第十七條對視聽作品的分類、著作權歸屬及後續利用作品的獲酬權等方面做了重大修改,引起了業界的關注和爭議。
  •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 擬對視聽作品著作權分類保護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8月8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第二次審議。草案二審稿完善了作品的定義和類型,刪去了不得濫用權利影響作品正常傳播及法律責任的規定,並增加相關規定擬對視聽作品的著作權分類保護。 今年4月初次提請審議的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將現行法律中的「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製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改為「視聽作品」,擬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顯著提高違法成本。
  • 全國1.2萬多家卡拉ok經營者收到維權行動律師函
    卡拉ok歌廳今後再也不能吃免費的午餐了。昨天開始,受中外數十家唱片公司的委託,北京市天為律師事務所和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聯合國內50家大中城市的律師事務所同時向全國1.2萬多家卡拉ok經營者寄出首批律師函,就此拉開了我國今年在音像領域最大規模維權行動的序幕。
  • 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稿出爐:對於作品保護邊界有什麼影響?
    本文從著作權法需要保護什麼的問題入手,通過闡釋兩大法系對於作品保護制度標準的不同來論證作品的定義,並以思想與表達二分法原則為基礎探討制定客觀化著作權作品保護標準的可能性與可操作性,以此來明確本次著作權法的修正對於作品保護邊界的影響。一、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是什麼?我們究竟在保護什麼?什麼樣的作品是值得法律去保護的?
  • 關於臨摹作品的著作權
    本文從藝術自身的規律出發,結合著作權的取得條件,說明了臨摹行為不是複製,臨摹作品可以具有獨創性,應該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臨摹作品應該具有完全的著作權,但其權利應受到某些限制。給予臨摹作品完整的著作權及適當的利益保護,符合藝術規律,有利於公眾和藝術品作者。在立法中應對臨摹作品採取更明確和寬容的態度,以促進文化的繁榮。
  • 法律關於軟體著作權保護期的規定,著作權保護期限
    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以其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的保護期為作品首次發表後50年。這裡的作者「身份不明」,多指作品因以假名、筆名、化名或者未署名發表,難以確定作者確定身份的情況。如在50年內確定了作者,則其著作權的保護期按所述之規定。補充解釋其他國家相關著作權的保護年限以及相關知識:關於著作權的保護期限,各國一般根據其本國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情況確定。
  • 「鬼吹燈」原著被侵犯著作權案引發的思考
    一:現有作者人格權保護制度的局限 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市場主體利益需求單一,作者和著作權繼受者的利益訴求往往是一致的,主要體現為排斥其他經營者侵犯著作權和攀附其作品知名度的不法競爭行為。現如今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作者人格權上經濟利益的實現代表著新一輪市場主體的利益需求。
  • 攝影作品保護期延長 著作權人有望獲得更多權利
    該草案令一些權利人拍手稱快,也有權利人對其中部分條款發出了質疑。本報特別採訪了部分權利人,並約請相關人士撰文,對修改草案的突破和亮點、引發爭議的條款進行詮釋,並提出了他們的修改建議。  「我已經連續兩年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提交修改《著作權法》提案,這次拿到修改草案後發現,我的三條建議都得到了採納。」
  • 網絡著作權保護的路徑選擇,法律關於軟體著作權保護期的規定
    網絡對網絡的侵權行為更多地表現為對其他網站的信息資源著作權的侵犯,特別是有些商業站點,缺乏信息資源,未經授權大量摘抄新聞媒體的網絡版信息,已引起許多網上媒體的關注;第三,網絡對傳統媒體的侵權,即未經作者許可,擅自將傳統媒體上發表的作品在網站上傳播而引發的糾紛。二、網絡著作權保護的路徑選擇畢竟網際網路還只是一個新興的玩意,各國有關網絡侵權的立法基本上屬於價值判斷而缺乏量化選擇的論證。
  • 高考滿分作文系剽竊作品引發維護著作權新問題
    如果相同程度達90%以上,一般來說可以認為是抄襲」,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法律部主任湯兆志說,「根據國家版權局的有關解釋,抄襲和剽竊近為同一概念。剽竊、抄襲是指把他人作品據為己有的行為。抄襲者不是自己付出創造性勞動,只是把他人作品個別內容和詞句略作改動。按照我國《著作權法》的規定,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必須具有獨創性。這個考生可能讀過這篇文章,在考場上背默出來。
  • 服裝行業應該怎樣保護著作權
    著作權也稱版權,是指作者及其他權利人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享有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的總稱。著作權的保護主要包括著作權的基本原則、著作權的主體保護、著作權保護的客體、著作權保護的內容、著作權保護的期限以及侵權的相關法律責任。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服裝行業應該怎樣保護著作權。
  • 翻譯作品被抄襲《烏合之眾》引發著作權糾紛
    2018-01-16 09:27:10 | 來源:中國法院網   因認為自己的翻譯作品
  • "哪吒"被質疑抄襲 影視作品侵權判定當回歸立法宗旨
    對於影視作品來說,版權是靈魂所在,因此,作品涉嫌侵權的消息總能引起廣泛關注,在電影《哪吒》被質疑侵權後,如何判斷作品是否涉嫌抄襲的問題再次引發討論,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還是要回歸《著作權法》,結合相關案例進行判斷。
  • 書法作品著作權的侵權認定
    該公司於2004年12月創作完成並發表了美術作品《澳門豆撈》(以下稱為主訴作品),國家版權局於2011年6月14日出具的NO.00041647號《著作權登記證書》載明:經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審核,對該作品的著作權予以登記。該公司在全國各地設立多家分店或加盟機構,在餐飲經營過程中廣泛使用澳門豆撈字樣。
  • 卡拉OK收費不對消費者
    環球在線消息: 最近一段時間,對卡拉OK經營場所使用音樂電視作品收取使用費的消息備受各界矚目。日前,國家版權局已經批覆同意由中國音像協會和中國音像集體管理協會籌備組代表音樂電視作品的權利人,與代表音樂作品的權利人組織——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對卡拉OK經營場所收取版權使用費。
  • 「版權保護」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二審引關注
    草案二審稿修訂「作品」定義兜底條款,對受保護的作品類型持開放態度,可以將實踐中出現的新類型作品納入保護範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盧純昕說,草案二審稿的修改能實現作品類型從封閉到開放的實質性轉變,保持作品類型體系的包容性,「修改後的條款更能適應技術變遷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新的版權保護需求。」
  • 在著作權保護中深度嵌入網際網路思維
    今年5、6月間,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通過網絡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共有5萬多人次提出了16萬多條意見,涉及作品的範圍、權利內容、權利的行使和歸屬、權利的平衡保護等著作權保護的諸多方面。這充分說明,此次修法受到理論界、實務界和社會大眾的普遍關注。
  • 請求保護著作權的權利不得濫用
    有權請求保護著作權也不得濫用權利。  案情  2013年6月,黃某發現海南省某公司(以下簡稱該公司)主辦的雜誌發表了自己拍攝的6張照片,認為該公司剽竊其作品,侵犯其發表權、獲得報酬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訴至法院,要求該公司:一、立即停止侵權並回收全部雜誌並銷毀;二、在《海南日報》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三、賠償經濟損失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