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作文,雖說歷來是每年高考的「重頭戲」和坊間談資,可為什麼無論是閱卷老師還是芸芸考生,都覺得很難寫出給力的文章?問題究竟出在哪?是命題的因素,還是評判標準的問題?是語文老師指導不力,還是學生寫作悟性不高?日前在復旦附中舉行的上海市暨華東六省寫作教學峰會上,有關專家試圖破解個中的種種迷局。
記者:哪些高考作文題不太有利於學生寫作水平的正常發揮呢?
王紀銓(新中高級中學語文教師):我覺得,高考命題有幾個不宜——
● 不宜「裸題」
「裸題」是指缺失必要的限制,能夠通過事先準備輕而易舉地套題的作文題。如《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須跨過這道坎》、《他們》等。
● 不宜「碧螺春」
「碧螺春」是借用了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何永康教授的話。何教授告誡廣大考生寫高考作文要「少一點『碧螺春』,多一些『二鍋頭』」,即不能過於含蓄內斂,而要曉暢明白,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衝擊力。其實,這個道理不但適用於寫高考作文,而且同樣適用於高考作文命題。只有這樣,才能「酒逢知己千杯少」,使考生寫出佳作來。
● 不宜「大而空」
如《願景》、《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等,這些題目的共同特點是立意積極向上,但指向太「大」,寫作時容易流於空泛,且很難寫出真情實感。
● 不宜「零距離」
高考作文題向考生靠攏,向生活靠攏的初衷本身不錯。但靠得太近,以至於成了「零距離」就不太妥當了。2007年重慶市高考作文題目以「酸甜苦辣話高考」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可能是開了「讓『高考』走進高考」之先河。但對於正在高考考場品嘗「酸甜苦辣」的考生來說,是否有些難為他們了?是否有些像讓正躺在手術臺上的病人來一番「驚心動魄話開刀」一樣令人啼笑皆非。
記者:那麼,高考作文究竟怎樣命題,才能既符合選拔性考試的要求,又有助於中學語文教學呢?
廖飛(建平中學語文教師):我覺得,作文的本質是量化區分考生在語言表達的規範化、個性化、流暢度、確切度、深廣度等方面的差異度,因此,作文水平考查的評判指標應該有四個緯度。一是思維品質,即考察考生對事物認知的深度、廣度、嚴謹性、原創性,從這一點來說,高考作文命題以議論文寫作為宜,更能考量思維品質差異。二是情感價值觀,即考查考生字裡行間自然流露的內心情感世界,是否積極健康,是否追求真善美,是否推崇高尚高貴高雅。三是語感水平,即考查考生文採、章法及語言規範。四是厚實的人文底蘊,即考察考生人文積澱,書卷氣度儒雅氣質。
記者:高考閱卷老師普遍反感什麼樣的文章?
周宏(華東師大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語文閱卷負責人):作文教學的目標不是培養文學創作的高手,而是培養學生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是感悟生活、表達生活感受的習慣,因此評判的標準是學生是否在你的指導下樂寫和比較善於寫作。
現在的高考閱卷導向或許被一些中學老師所誤解。其實,對於故意拔高升華的文章,並不會得到閱卷老師好評,反而會減分。寫作教育根本是人的教育,寫作要求表達人性的真善美,直面人性的假惡醜,學生敢於在作文中抨擊揭露醜惡現象,恰恰是追求真善美的表現。無論是平時作文還是中考高考作文,都應該切實保護鼓勵敢於說真話的作文,表彰善於說真話的作文。
本報記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