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對清朝無比痛恨,為了顯示與滿清的截然不同,處處標新立異,就算是歷經千年的儒家經典,也是想改就改,想刪就刪。但對隋唐以來一直延續到清的科舉制度,不單保留了下來,甚至還搞得相當興旺發達。
但此科舉就等同於彼科舉?太平天國的科舉,從方方面面來說,包括制度形式、參與階層、考試題目又或者錄取方法,又有沒有與別不同的特別之處?尤其令人感興趣的是,太平天國是否真的進行過女科科舉,傅善祥是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名女狀元呢?
等我親自開科取士
太平天國的頭面人物,幾乎都是科場傷心人,天王洪秀全四次應試落第,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豫王胡以晄以及一些高級文臣如盧賢拔(粗通文墨,人稱「盧先生」)、曾釗揚(以前為書塾教師)、何震川(秀才,但後來屢考均落第)都是科場失意人。
既然你大清的考試不能取錄我,那就像洪秀全所言:「等我親自來開科取士吧!」
在天國小朝廷建立後,過去的被考人立馬轉化為主考人,答題人成為出題人,那種心裡的痛快和意氣風發,任何人都不難以想像。
太平天國在佔領第一個城市廣西永安州時,洪秀全就舉行了萬壽詩聯考試,第一名就是南王七千歲馮雲山,其他參加考試大多是太平天國僅有的那些「粗通文墨」的半知識分子,這場考試很難看成是正規科舉,純屬是「你不讓我中試,我偏要考試給你看看」的逆反心理。
科舉架構似曾相識
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科舉也開始規範化。但清朝的會試殿試三年一次。天京的天朝科舉則是一年好幾次!從太平天國三年(1853)到六年(1856),每年都有四試!也就是「天試」「東試」「北試」和「翼試」。除了南王與西王已死,剩下來的四位王,每人都進行一次自己的考試,自己組織,自己出題,各自錄取。以天王和諸王生日為考試日(天試在第二年改成幼天王生日)。
到了1856的天京事變之後,因為東王、北王被誅,翼王遠走他鄉,天京就只剩下天試了。天試也一直持續到太平天國十一年(1861)。
在1860年冬天,由幹王洪仁、英王陳玉成、贊王蒙得恩製成的《士階條例》,獲天王準旨頒布,裡邊重新理順了太平天國各級科舉考試制度,預定於1864年按照新制度進行科舉考試。只不過1864年7月,天京就被湘軍攻破。但還是可以從中一看天朝的科舉制度全貌。
太平天國科舉考試分為鄉試、縣試、郡試、省試和天試五級,對應各級地方行政機構。考試者一層層考上來,就如同打怪升級一樣。通過鄉試、縣試、郡試,到了省試這一級,省試由天京派出正副提考各一人主持,最初每年進行,後改為三年一次。文試錄取若干名叫約士,武試錄取名叫猛士。
通過省試,就是最後一關天試,天試是太平天國最高級別的考試,最初每年一次,後改為三年一次,每年10月舉行。天試元甲取三名,名稱也是狀元、榜眼、探花,文武相同。二甲文試第一名稱為傳臚,以後若干名稱國土。三甲第一名稱會元,以下稱達士,這些相當於傳統科舉的進士。而武試二甲稱威士,三甲稱壯士。
狀元、榜眼、探花,職同指揮(太平天國前期,指揮之上的職官就只有丞相與檢點兩級,算是高階了,但後期官職泛濫,指揮也貶值得厲害)。二甲第一名傳臚職同將軍,後邊的國土職同總制,而三甲則職同軍帥。
天試考試結束後,由正總裁評定上奏出榜,放炮鼓樂,懸榜於朝門照壁,中選者都賞賜黃緞一匹,紅縐二匹,在朝門設宴,又擇日讓狀元出行。
換湯不換藥的考試題目
明清的科舉出題都是四書五經,太平天國考試題目則別開生面,多取自《舊約》《新約》等宗教經典,以及《天王詔書》《天條書》《天父上帝言題皇詔》等天國典籍,用以闡述天父救世的道理。
天京第一次科舉考試是1853年8月12日舉行的「東試」,當時的題目為《真道豈與世道相同》,文題為《皇上帝是萬郭(國是天朝避諱字,改成郭)大父母,人人是其所生,人人是其所養》,詩題則為《四海之內有東王》。雖然題目換了,考試範圍換了,但文仍用八股體,詩仍用詩帖體,策論等仍然是舊時範圍,完全換湯不換藥。
就算如此,當時不少天京城內的讀書人都拒絕參加!東王命令士子們於考試前10日到報名,可到期報名者不過50人,於是延期10天,並且鳴鼓傳令,不應試者斬首!但到期報名包括官員也不過300人。
傳說在考場,有個清朝秀才因為是被脅迫來考試的,自然憤怒,看見詩題,就作詩:
「四海皆清土,何容此陸梁?人惟知北闕,世竟有東王!心向紅巾碎,愁隨白髮長。傷心憐弟妹,含淚別爹娘。殺賊應憑向,殃民總是楊。避秦何處好?回首問斜陽。」
寫出這樣的詩,東王自然不會客氣,「喀嚓」一聲,送了這位老兄過雲中雪。(太平天國稱刀為雲中雪,過雲中雪即為斬首)。
另外有一位參與者則「乖巧」得多,他作了一首祝賀東王的壽聯:
「眾諸侯自東自西自南自北,予一人乃神乃聖乃武乃文」
對聯雖然不怎麼樣,但馬屁拍得恰到好處。於是,被東王點為狀元。
第一次洪秀全組織的天試,題目則是《天父七日造成山海頌》《天王、東王操心勞力,安養世人,功德巍巍論》《立整綱常醒世,莫教天光鬼迷解,天父為天生理人論》。
看這些題目,真感覺還不如考四書五經。
據說天京當地一位姓陳的考生去參加,心中憤懣,卷子中有很多諷刺的話,主試官要治他的罪,天王聽說他很有才華,就命令他做一幅楹聯匾額。這個考生在匾上寫道「尖卡斌傀」(意思是不大不小、不上不下、不文不武、不人不鬼)。對聯則是「一統江山百零五裡,滿朝文武三十六行」。
這真是啪啪啪地打太平天國的臉,毫無意外地被處死。
錄取高,隨便考
太平天國的考試不講資格,不論出身、籍貫、門第、資格,無論是布衣、還是紳士,無論是明清不準參與科舉的倡優、隸卒等賤職,都可以參加,未中省試的京屬官可由本官保送考試。有趣的是,在職官都可參加考試,而且應試者多有僧道星相卜巫等非正宗讀書人,很多知識分子都拒絕應考,因而還經常要捉人考試!
天朝的各級考試錄取率很高,通常為應試者的百分之六七十,有些地區因應試人少,命中率幾達百分之百。如1857年安徽潛山縣就中文試八十四名,武試七十三名,比例之高,是自隋唐以來罕有的。還有一個特點,已經中過試的,除了狀元之外,仍然可以再考。因而出現有連得榜眼、探花及第的笑話。
傅善祥是女狀元嗎?
現在說說那位傳得言之鑿鑿,在各種影視劇中與洪楊糾纏不清的所謂太平天國女狀元傅(伏)善祥,關於她的傳說實在太多,很多人還把她當成是太平天國男女平等的一個標誌。
其實只要對太平天國的歷史稍稍了解,都知道「男女平等」完全是一個笑話。太平天國也沒有舉行過任何女子科舉考試,但確是舉行過招考女官和女秘書之類的需要一定文化水平女性的考試。因此,這種考試就被附會為「女科舉」。
傅善祥是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由女營選拔參加女試的,是女試第一名。由此被調進東王府任職內簿書,即楊秀清的貼身小秘。但即使這種招考「女秘書」之類的考試,也在1854年以後,由於讀書女子實在太少,而且女館解散,也不再舉行了。
有人說傅善祥被授恩賞丞相,「丞相」看上去很大,但恩賞丞相在太平天國根本不值錢,楊秀清一高興就可以授予幾百個,完全說明不了什麼。
傅善祥在天京事變後下落不明,再無任何記載,但想想她是東王的貼身秘書,屬於掌握機密的親信,所以最有可能的下落,就是在事變中被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