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高考」你能過幾關?難怪範進會瘋,你考你也瘋

2020-08-11 王官令儀話文史

文||王官令儀

衣錦還鄉

又到一年一度高考季,莘莘學子們在緊張備戰之餘,都為能否考上理想中的大學捏了一把汗,為自己的前途命運充滿了擔憂。當然,憂患意識是要有,但也大可不必過於緊張,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個人都有多種活法,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並不一定非要考上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才算成功。想當年,李白、杜甫這兩位唐朝的詩壇雙子星,就都沒有通過科考當上大官,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的優秀,詩歌成就至今影響深遠。

其實,古代有很多成就卓著的知名人士都為「高考」瘋狂過,掛過科,比如黃巢、李時珍、蒲松齡、左宗棠等。那麼,古代科考到底有多難,究竟難在哪呢?

要想有個直觀了解,不妨先來看看古代科舉考試的幾個級別,如果你穿越到古代,能考過幾關?

科舉考試不同級別

童試:縣州級考試(中考)

童試是古代讀書人的人生第一場考試,參加考試的人都稱為童生,因為沒有年齡限制,所以若你穿越到明清時代去參加童試,可能會看到很多五六十歲白髮蒼蒼的中老年「童生」,和你同場考試。

童試是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通過考試後,就是秀才,這時才可以進入官辦的學校學習,才能正式參加往後的科舉考試。

成了秀才後,就是一個有身份的人了,別人都會高看你一眼,因為以後潛力無窮呀,說不定就是成為宰相的料。這時,見了知縣就不用下跪,可以免於差役、徭役等。

同時,如果你考試成績非常優秀,是一等一的秀才,那麼還有資格保送到京城的國子監去讀書,成為貢生,這就相當於保送到清華北大的保送生一樣,非常厲害了。當然,如果成績一般,參加下一級別考試時沒考上,秀才也可以回鄉當教書先生。

童試

魯迅小說裡的孔乙己,就是一個連秀才都沒考上的人,因而被很多人瞧不起。

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旁人便又問道,「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他們便接著說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

孔乙己之所以顯得頹唐不安,是因為他連秀才都不是,也就沒有了通過科舉考試做官的資格,這對封建時代的讀書人來說確實是沉重的打擊。

蒲松齡寫的《促織》中說:「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就是未取得秀才資格的人,孔乙己就是一個「操童子業」的人。

陳獨秀是參加過童試,考中秀才的人。他在《實庵自傳》說:

「貧苦農民的兒子,舉人、進士、狀元不用說,連秀才的好夢都不敢做……農民的兒子如果考取了秀才,便是一步登天,也就是立了將來做土豪劣紳的基礎,一生吃著不盡。」

陳獨秀17歲參加童試,當時學院出的題目是&34;這樣的混搭題,「我對於這樣不通的題目,也就用不通的文章來對付」,他引經據典堆砌了一篇皇皇大作,沒想到竟然中了秀才第一名,「捷報傳來,母親樂得幾乎掉下眼淚。」

常到鹹亨酒店喝酒的孔乙己,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

大名鼎鼎的《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19歲應童試時成績也是第一名,被保送成了貢生,但之後的鄉試,卻屢屢考不中,他一共參加了4次鄉試,51歲了還在考,可惜都沒考中。

心灰意冷的蒲松齡回鄉當了教書先生,順便開發了寫小說這一副業,也算是學以致用了。

童試的級別,比現在的小學考試要高,和中考的級別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小學初中是九年義務教育,是讀書啟蒙階段,只有通過中考,考入了好的高中,才有機會考大學,繼續深造,童試也一樣,只有考中了秀才,才有資格參加正規的科舉考試。

蒲松齡鄉試屢次不中,才開始寫小說

鄉試:省級考試(高考)

鄉試是省一級的考試,明清兩代時每三年考一次,由各地州、府主持考取本地人,一般在農曆八月舉行,因此也稱為「秋闈」,闈就是考場的意思。

凡是通過童試的生員(秀才)、貢生(保送生)、監生(貴族學校國子監的學生)、蔭生(依靠當官祖輩餘蔭入國子監讀書的人)等,都可以參加鄉試。

鄉試考中後,就是舉人,著名的範進中舉,就是參加的鄉試。

成為舉人後,就有了初步的做官資格,實際上就是候補官員,有空缺的時候可以任職縣丞一類的地方官。即使不做官,也成了一方名流,受人敬仰。

鄉試比童試要難很多,很多人都是在這一關就折戟沉沙了,也因此,很多人中舉的時候,都已經七老八十了,或者到死都還是個窮秀才,中不了舉。

有些多次參加鄉試的生員都已白髮蒼蒼了

清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範進中舉前後的變化,就可以看出舉人在當時人們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範進做了大半輩子的童生,直到54歲才通過童試考中秀才,之後的鄉試之路更是一波三折,他60歲時才好不容易考中舉人,看到金榜題名居然喜極而泣,瘋了。

範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後一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儒林外史》

範進中舉前,鄰居們瞧不起,丈人胡屠戶更是對他冷嘲熱諷,常常罵的狗血噴頭。中舉後,就不一樣了,鄰居們都來巴結他,老丈人更是把他奉若神明。範進平時最怕丈人,瘋了之後,鄰居們建議胡屠戶扇一巴掌,就清醒了。

胡屠戶作難道:「雖然是我女婿,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聽得齋公們說:打了天上的星宿,閻王就要拿去打一百鐵棍,發在十八層地獄,永不得翻身。我卻是不敢做這樣的事!」——《範進中舉》

看看,從範進中舉前後,範進本人和周圍眾人的表現,就不難看出鄉試考中舉人的重要性了。

範進中舉後太高興,居然「瘋了」

一代名醫李時珍,就是擋在了鄉試這一關。

李時珍14歲時參加童試,考中了秀才,之後3次參加武昌的鄉試,結果都沒有中舉,於是在23歲時決定棄儒學醫,後跟隨父親走遍名山大川,搜尋藥草,寫出了著名的《本草綱目》,成了藥聖。

33歲時,李時珍因為治好了明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名遠揚,後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可見,古代鄉試(高考)雖然是能否做大官的關鍵,但並不是唯一途徑,只要自身足夠有才華和能力,同樣可以青史留名。

鄉試的級別已經比較高了,級別和難度與現在的高考差不多,鄉試考過之後中了舉人,就可以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李時珍就是因為沒有考中舉人,才轉而學醫,寫出了名著《本草綱目》

會試:國家級考試(公務員)

會試是國家一級的考試,凡是各省考過了鄉試的舉人,都可以參加第二年春天在京師舉行的會試,此時才真正有資格進京趕考,因為明清兩代都在春天舉行,所以又叫「春闈」。

明清時代,會試在北京內城東南方的貢院舉行,一共要考3場,每場3個小時,在進考場前要先搜身,然後每人發3根蠟燭,進去後房門馬上封鎖,考生就在裡面答題,晚上也在裡面休息,每個考生都有自己的單間,從開考到結束,中途不得外出。

會試的錄取名額不定,明代一般在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個地域按比例錄取,清代多數時候也是二三百名,錄取最少的一次是乾隆五十四年,取了96名,最多是在雍正八年,錄取406名。

會試考中後,稱為「貢士」,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在元朝以前,這一級別的考試專門設有進士科,考中的叫進士,元、明、清時,還要經過皇帝親自審核,賜出身,才能稱為進士。

會試考試中途不得外出

會試考中之後,就可以入圍省級官員的選拔,終於可以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了,但想要通過會試考試,何其難也!

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就是在這一級別考試中屢次名落孫山,最後被逼上了造反之路的。

黃巢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商人家庭,5歲的時候就能對詩,很有才學,除此之外,他還擅長劍術、馬術等,箭也射的很好。

黃巢成年後,參加了好幾次進士科考試,但都沒有考中,憤恨之餘,寫下了一首殺氣騰騰的著名詠菊詩《不第後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詩名義上是讚美菊花,實則是黃巢不臣之心的霸氣外露。

從京城回鄉後不久,黃巢就加入了起義大軍,這時他小時候練就的騎馬射箭功夫就派上了用場,60歲時,他攻入長安,並登基稱帝,國號「大齊」。雖然不到兩年,就被朱溫趕跑了,但也算是無限風光過。

可見,古代的時候,科舉真的能把人逼瘋。不是像範進一樣瘋掉,就是像黃巢一樣變得瘋狂。

黃巢公務員考試失敗後的《不第後賦菊》暗藏殺氣

晚清名臣左宗棠,也是被攔在了會試這一關。他20歲考中舉人後,科考之路就變得無比艱難了,在此後的6年裡,他先後3次進京參加會試,但都沒有考中。

科考失意,通過「正途」入仕為官的大門就此關閉,但左宗棠並沒有心灰意冷。他回到家鄉後,潛心於研究經世致用的學問,後來得到林則徐的賞識,被其稱為「不凡之才」「絕世奇才」,在林則徐的推薦下,才當了官。

左宗棠後來在邊疆打仗的時候,都還上書朝廷,請求回京參加會試,可見科考對讀書人是何等重要。

寫下著名《遊子吟》一詩的孟郊,也曾2次考不中,直到46歲才考中進士。

會試考試,就和現在的國家公務員考試是差不多的,是一塊香餑餑,也是大學畢業生們進入國家企事業單位的重要途徑。

左宗棠讀書照,他就是卡在了會試這一關

殿試:皇上監考(院士)

殿試是古代科舉最高級別的考試,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由皇帝親自主持,其實就是給會試後考中的貢士們排個名次,一般不會有落榜的人。

在科舉史上,殿試是由武則天首創的,公元690年武則天即將稱帝,她在東都洛陽的洛城殿策問貢士,全國各地上萬的讀書精英匯聚洛陽,連續考了幾天,殿前試人由此開始,通過朝廷殿試的就是進士。

通過殿試後,一般分為三甲:一甲3名賜進士及第,按名次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第一名叫傳臚;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殿試後,一甲的三人會立刻授予官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餘通過殿試的進士們,大都會成為京官,能力出眾者會成為朝廷重臣,從此名留青史。

考中狀元,是讀書人最高的榮譽,成為狀元郎,就相當於成了如今的中科院院士,那真正是令人羨慕的緊。

歷史上,考中進士的人多,但狀元郎卻寥寥可數。

比較著名的有唐代武舉高等狀元郭子儀,唐代詩書畫三絕的山水詩人王維,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等。

文天祥20歲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之後在集英殿宋理宗跟前答對論策,面對怠惰政事的宋理宗,文天祥以法天不息為題,洋洋灑灑寫了一篇1萬多字的文章,宋理宗親自選拔他為第一名。

考官王應麟上奏宋理宗時說:文天祥的試卷以古代事情作為借鑑,忠心肝膽好似鐵石,我以為能得到這樣的人才可喜可賀。

文天祥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也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浩然正氣文天祥,是狀元中的狀元

古代「高考」,難在哪?

古代的科舉考試,就是一場場不間斷的「高考」,很多人撞得頭破血流地往科考這個門裡擠,擠進去了,一生榮華富貴,擠不進去,可能真的就瘋了。

因為科舉考試,幾乎就是古代讀書人出仕為官、出將入相,找到好工作的唯一途徑了。那麼,它難在哪呢?

首先是錄取比例低,秀才的錄取比例大約是10:1,舉人和進士的錄取比例大約是50:1,狀元的錄取比例更是高達150:1,要從10個人中脫穎而出還是比較簡單的,但要從100多人中出類拔萃,就很難了。

再就是考試內容,古代科舉考試只有一門文科學科,題目都從《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裡出,這些書讀書人都要精讀背熟,原文加上多於原文幾倍的各種注釋註解,背不下五六十萬字,是很難考中的。

明萬曆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的考卷

當然,考試內容也很難,基本都是論文。比如: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考藩鎮);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考變法);漢唐以來兵制,以今日情勢證之歟(考古今兵制異同);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賢才與參謀,請於私第見客論(考舉賢任能)……

光看這些考試題目,是不是就一頭霧水了。主考官從古代經史子集的巨大題庫裡,隨便摘一段、一節、一句就可以當考題,這樣的考試,如果你沒有學富五車,真的會考瘋掉。杜甫「讀書破萬卷」,都沒有考中,範進50多歲好不容易考中了舉人,高興瘋了,如果我們穿越到古代去「高考」,估計還考不到舉人就已經瘋了。

根據史書記載,我國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有據可查的狀元共計673位。中個秀才還算容易,但想考中狀元可就比登天還難了。

而且,科舉考試到最後越考越程式化,逐漸形成了一套規定的模板,也就是八股文,答題都是嚴格按照模式和套路來的,這也就把讀書人考死了,像範進那樣腦子不夠靈光,一中舉就瘋掉,就是這種程式化考試的結果。

再者,古代「高考」花的錢也很多,在考中舉人前,基本都是沒有正經工作的,買書要花錢,讀書要請老師,考試要出路費,有些人考試考了半輩子,沒有收入,就像範進一樣,在中舉前窮到家裡一粒米都沒了,連頓飯都吃不上。也因此,很多人考幾次不中,只得放棄,如果還要考,就得做好窮瘋了的準備。

宋人殿試圖

結語

總之,無論是古代的科舉考試,還是現在的高考,都是人生轉折中頂重要的一個環節和階段,平時的寒窗苦讀固然很重要,但臨考時的心態也很重要。高考雖然是進入大學的必經之路,但並不是人生的終點,前路漫漫,在提升自我的路上,莘莘學子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考中了,別太得意,就此怠惰,考不中,也別灰心和喪氣,畢竟都才不到20歲的年紀,人生之路還很長,還有很多機會在前方等著我們。


你當年高考有遺憾嗎,如果回到古代去科考,你覺得自己能過幾關?歡迎留言討論。

於歷史中天地,於文化中見真知。

我是王官令儀,專注文史、評論寫作,喜歡就關注我吧,我們一起品讀精彩的歷史故事和人物。

相關焦點

  • 看看古代的「高考」你能過多少?也難怪範進會瘋,換做你考,也會瘋
    其實,古代有很多成就卓著的知名人士都為「高考」瘋狂過,掛過科,比如黃巢、李時珍、蒲松齡、左宗棠等。那麼,古代科考到底有多難,究竟難在哪呢? 要想有個直觀了解,不妨先來看看古代科舉考試的幾個級別,如果你穿越到古代,能考過幾關?
  • 範進中舉後人就瘋了,多大官至於這樣?專家:換做是你也會瘋
    對於古代的科舉制度來說,其實是一個不斷篩選的過程,並不是每一個讀書人都能夠成功地成為秀才、舉人、狀元等等,能夠得到這樣稱號的只有一個人,所以很多的讀書人往往都是花費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最後卻什麼也沒有得到,可是卻有一些非常有天賦的人,年紀輕輕就能夠考取很高的功名,但是有的人讀了一輩子卻只能換取一個小小的官職。
  • 範進為什麼中了舉人之後就瘋了他的官職放到現在,可能你也會瘋
    在我們小時候的一篇課本之中,我們曾經學到過《範進中舉》,裡面講的是範進考試了秀才,然而自此之後好像和舉人無緣了,怎麼考也考不上,甚至他的丈人和媳婦都看不起他了
  • 範進為何中個舉人就瘋了?看清朝舉人的這些權力,估計你就明白了
    這個人說來還是很悲劇的,他只是中了一個舉人就樂瘋了。範進到底因為什麼樂瘋了呢,要知道他只不過才成了舉人,還沒去考進士呢?這其實和清朝舉人擁有的這些權力有很大的關係,如果你知道這些權力是什麼的話,估計你就會明白了。首先說一下舉人是怎麼來的,想要成為舉人,你就要先通過童子試(分為兩場縣試和府試),然後才可以去考鄉試的舉人。
  • 範進中舉後真的瘋了嗎?高考成績今日公布,有人歡喜有人愁!
    老太太慌了,慌將幾口開水灌了過來。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塘裡,掙起來,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眾人拉他不住,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上去了。眾人大眼望小眼,一齊道:「原來新貴人歡喜瘋了。」
  • 範進中舉後為啥瘋了?當你把他當的官放到現代,可能你比他還激動
    故而古代所有職業裡,仕途自然是最受追捧的那個。千百年來,無數古人為功名利祿前赴後繼,各種的千姿百態,確實是個文學創作的寶庫。因此,《儒林外史》作為第一本跳出這一常態,且批判這一制度的書籍,歷史意義自然不言而喻。其代表我國古代諷刺小說的最高峰,魯迅對其評價極高,稱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
  • 範進中舉後為啥瘋了?他的官職放你身上,你也一樣
    我們可能不知其人,但隱約卻聽說過此人之名姓,若將範進與「中舉」二字聯繫在一起,那麼,眼前瞬時豁然開朗了,這不正是中學語文課本上面那個人嗎!語文課本上講了範進什麼事情呢?是說,從前有一個叫做範進的書生,他費勁千辛萬苦考上了秀才,有了資格,又費勁萬苦千辛想要考中舉人,奈何回報與付出不成正比,努力了多年,仍是沒有半點效益。
  • 範進中舉了,為什麼瘋!又憑什麼不瘋!
    範進中為何瘋!心裡一口氣悶得時間太長,一下子放鬆了,太突然,以至精神失態。胡屠夫一巴掌下去,好了,也就好了。其實這中間都是一個字「難」惹的禍。科舉考試比現在考大學難多了,如雍正年間,每個縣每次只有七八個人能考中秀才,全國再匯聚起來考舉人。
  • 解謎題遊戲《作業瘋了》,讓你感受被作業支配的恐懼
    可以操作的數學題令人驚訝的是,《作業瘋了》能把遠離課堂的我們帶回到聚在一起討論題目的時光裡。如果說社交媒體上偶爾出現的「誰敢相信這是一道小學奧數題!」,或是「某幼兒園的入學考試題,你能做出來嗎?」會引起一段時間的討論,那麼這款遊戲就相當於上述「震驚」的一個合集。大人們想著,笑著,把過去的時光裡的某個切片作為生活的調劑。
  • 「蔡英文,你瘋了嗎?」
    可是民進黨當局卻仍然不肯放過中天,這也難怪會被批「殺完中天殺網絡」。 NCC插手網絡,中國國民黨怒嗆:瘋了 雖然中天已被關臺,但自中天在在網上播出之後,反響卻非常好。不僅中天電視訂閱數一舉達到200萬,且中天網絡新聞的播放量還遠高於其他有線媒體。
  • 那個中舉後高興瘋了的範進,後來當了多大官?說了你別不信!
    很多人應該都還記得初中時我們學過一篇叫《範進中舉》的文章,這篇文章出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你只知道範進中舉後高興瘋了,最後被胡屠夫打一巴掌才醒過來,你知不知道範進最後當了多大的官?告訴你,你別不相信。
  • 確認過眼神,你是開學要考英語的人!
    「剛上大學,開學就要英語考?暑假玩的太瘋,單詞全忘了,很慌,怎麼辦?」 「誰的高考英語複習資料還在,求借用,在線等挺急的!」 以上是歷年來各大院校新生共同的槽點,什麼海邊衝浪,什麼沙灘排球,回到學校都是要考試的!
  • 範進中舉後為何瘋了?
    這是古代文學史上一個很少有的形象,為什麼中個舉人就可以高興到發瘋呢?有一些可能不了解古代科舉制度的人也不太明白。實際上範進中舉後瘋了,並不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就他這個情況而言,換我我也瘋,要知道中了個舉人對古代讀書人究竟意味著什麼。在古代科舉大概分三個層次,第一個就是童生,其中就包括秀才。
  • 你覺得這個世界瘋了
    帶著不情願洗臉刷牙,手機放在床頭,正在洗漱的時候,聽見一聲微博的提醒聲音,你突然心亂了,會是誰給我評論了或者又有什麼新鮮事兒@我,幾下洗漱完畢,忍受不了內心的不安,快速去拿手機,打開一看:是微博推送的消息。我靠!心理不有些憤怒。洗漱完畢,準備出門,輕輕鬆鬆地發個自拍,並配上一句: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 範進中舉差點瘋了,怎麼成了後人笑柄?你知道他做了多大官嗎?
    範進中舉差點瘋了,怎麼成了後人笑柄?你知道他做了多大官嗎?在現在,中國有高考,獨木橋上走,多少人被擠了下去,這才從中選出了最優。而在古代也有「高考」,不過這個「高考」在古代叫做科舉。科舉是在古代相對來說比較公平的一種選拔制度,在沒有科舉制度之前,想要做官就只能依靠「投胎」,投胎投到大官家,那麼久可以子承父業。在有了科舉制之後,當官不再僅僅是官二代的特權,平民也依舊當官了,並且當官成了每個人的夢想,於是讀書人多了,「寒窗苦讀」的多了,而「金榜題名時」也成了人生的三大喜事之一。
  • 在古代,舉人有什麼樣的待遇?為何範進中舉後瘋了?
    導語:在古代,舉人有什麼樣的待遇?為何範進中舉後瘋了?眾所周知,《範進中舉》是清代作家吳敬梓所寫的長篇小說,該作品敘述了主人公範進從年少就一直參加科舉考試,一直考了幾十年,每年都落榜,屢敗屢戰,直到54歲那年才中了舉人,但由於高興過渡從而瞬間發瘋失去理智的小故事。範進如此的失常行為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很難理解。但是當你知道他當的官有多大時,可能你比他還要瘋。
  • 範進中舉發了瘋?舉人特權放到你身上,你比他還瘋
    眾人大眼望小眼,一齊道:「原來新貴人歡喜瘋了。」現在看來,吳敬梓對範進中舉後發瘋的描寫,主要是為了鞭撻封建時期的科舉制度。但我們也不禁會問:「這舉人究竟是有何『特別』,為何範進中舉之後會有如此表現呢?」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從「舉人」所能享有的特權和地位來說了!
  • 範進中舉後興奮得瘋了,那他到底當了多大的官?說出來你難以置信
    每到高考剛結束的時候,老師們便都忐忑不安,倒不是因為孩子們離校舍不得,而是因為高考結束之後,原本乖巧聽話的學生們,就像脫了韁的野馬一樣,要多瘋狂有多瘋狂。這樣的情景不禁讓人想起了中學時學到的一篇課文《範進中舉》。
  • 將中舉的範進換作是你,恐怕你比他還瘋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封建社會科舉制下所有寒門子弟都夢寐以求的願望,對於絕大多數平民百姓而言,能夠在封建時代通過科舉制提筆步入仕途,那絕對是幾輩人都朝思暮想的事情。有些人十年寒窗苦讀最終也沒能戴一頂烏紗帽,有些人當真以「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態度努力了一輩子,但臨終也沒能蹦躂出秀才的範疇,哪怕往上再邁出一步當上舉人也好哇!
  • 推薦一部很「瘋」的動漫,瘋味英雄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部你不該錯過的動漫《瘋味英雄》。很多人對一部動漫的好壞都有自己的判定標準,下面我就個人觀點推薦一下瘋味英雄。《瘋味英雄》共兩季,第一季13集,第二季更名為《幻鏡諾德琳》,共1集,網傳因為版權原因永久斷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