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如果說被遺棄的孩子是遺落的天使,那麼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就是這群天使最美麗的家園。在這個寒冷冬季,遺落在高原的天使們搬進了他們新的家園。
新家園裡的設施令他們欣喜,但始終有「爸爸」「媽媽」們的陪伴才是他們所獲得的最溫暖的幸福。在這個新家裡,「爸爸」「媽媽」們一如既往將所有的關愛都傾注在這群可愛的天使身上;而在孩子們的面前,這群有著不同民族身份的「爸爸」「媽媽」,將不同民族的孩子視如己出,與孩子們共同譜寫著一曲動人的民族團結之歌,給孩子一個美麗的童年。
類家庭:還孩子們一個溫馨的家
走進西寧兒童福利院的新址,色彩斑斕的建築外牆和內飾宛如一座童話城堡,守護著遺落天使們純真的童年。
在這座童話城堡當中,一棟與普通居民樓結構一模一樣的建築是福利院孩子們的溫馨港灣。這裡就是西寧市兒童福利院的「類家庭」。
「妞妞,飯吃完了嗎?自己去擦擦嘴。」「小海,你慢一點。來,還是我來餵你吧。」中午時分,馬春蓮夫妻倆與自己的4個孩子圍坐在飯桌前,共同享受著歡樂的午餐時光。
這4個孩子並非馬春蓮所生,而是她在福利院裡領養的孩子,其中叫妞妞的女孩,是今年剛剛領養的。「我當『愛心母親』有7年了,妞妞已經是我領養的第10個孩子了。」62歲的馬春蓮臉上絲毫沒有顯現出疲憊感,反而如同照耀進這個家中的一縷暖陽,給予這些年幼的花朵成長的陽光。
馬春蓮是回族,家中與她有同一民族身份的孩子只有妞妞。但即便如此,馬春蓮依舊把這些孩子視如己出,讓這些孩子感受著家的溫暖。
「7年前,我們開始籌建這個類家庭撫育方式,希望我們福利院的孩子們能夠回歸家庭,在『愛心父母』的關愛下建立起自己的社會關係,感受到親情氛圍。」西寧市兒童福利院黨支部書記、院長王莉說。
而馬春蓮就是西寧市兒童福利院建立「類家庭撫育」招募到的第一位「愛心母親」。7年的時間裡,馬春蓮的善舉不僅溫暖著孩子們的心靈,更讓福利院的員工們感受到這位「愛心母親」義無反顧的愛。
今年疫情期間,由於疫情防控需要,西寧市兒童福利院採取了封閉措施,但這讓院裡的少數民族職工吃飯成了問題。外面買不到,院裡又沒有專門的清真灶。正在大家一籌莫展之際,王莉想到了馬春蓮。但王莉又有些猶豫:「馬春蓮本身就要照顧4個孩子,她有沒有餘力再照顧全院少數民族職工的飯食?」
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王莉向馬春蓮說明了情況。不曾想,馬春蓮一口便應允了下來。「院裡這麼重視我們少數民族職工,我作為少數民族出點力做幾頓飯有什麼不行呢?」
於是,在沒有明確要做多久的情況下,馬春蓮乾脆當起了西寧市兒童福利院所有人的「媽媽」,開始為所有有需要的職工做起了一日三餐,這一做就是3個月。3個月裡,馬春蓮做的飯菜一周內基本不重樣,不少職工都在朋友圈裡曬起了馬春蓮做的美食,很多人都稱讚「:這是在福利院工作這麼久以來吃到的最有家的味道的工作餐了。」
12月2日,西寧市兒童福利院搬新居,院裡把各類家庭樓院剪彩的機會給了馬春蓮,對此馬春蓮十分驕傲:「這代表了福利院對我多年『愛心媽媽』工作的認可。」
民族團結小課堂:把民族文化之美傳遞給孩子
進入西寧市兒童福利院的新址,院子裡一排描繪著56個民族人物繪畫的石墩就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很多人都不理解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們省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我們院裡的孩子們就應該知道56個民族是一家,讓他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能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從而能夠認真且富有愛心地去對待每一個人。」王莉說,西寧市兒童福利院一直都很重視孩子們的民族教育,還為此專門打造了民族團結小課堂,把有關民族團結的相關知識寫入課本,通過民族文化進課堂等方式,讓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營造民族團結進步的濃厚氛圍。
今年8月,西寧市兒童福利院特教部開展了以「弘揚民族文化、共促民族團結」為主題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上,精美的民族服飾,可口的民族美食給福利院的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祁從那天之後,總是纏著老師問相關的問題。「這個孩子對什麼事都特別好奇,但是由於智力方面的原因,讓他徹底明白一件事是很難的,所以我們只好一遍一遍地給他說,直到他明白為止。」特教部教師剌毓香說。
開展類似的活動時,老師們都會將民族文化知識融入教學,並講解了各民族服飾、風俗等相關知識,進一步增強了廣大師生的民族團結意識。
同時,通過視頻和PPT展示,其間穿插形式新穎的民族服裝秀,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和風俗。此外,老師們還會通過親自動手製作的酸辣裡脊、酥油奶茶、手抓羊肉、藏族餈粑、狗澆尿等民族美食,讓孩子們通過看、聞、品、嘗等,讓大家對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有了深切的體驗。
「我們就是希望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和西寧市兒童福利院的特殊教育活動進行有效融合,讓特需兒童能夠多方位、多角度地感受不同民族文化之美,在孩子們的心中播撒下熱愛祖國、守望相助、團結奮鬥的種子,從而感恩和熱愛他們所生長的地方。」王莉說。
「爸爸」「媽媽」:護佑孩子健康成長
對於西寧市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們來說,每一位職工都是他們的「爸爸」「媽媽」;而這裡的職工,也將每一個孩子視如己出,用他們的耐心、善心、愛心,溫暖著每一顆幼小的心靈,護佑著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
作為特教部的教師,剌毓香還有一個職責,那就是4個孩子的「輪值媽媽」。為了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家人般的關愛,西寧市兒童福利院特意組建了一支由7個人組成的輪值組,專門輔導在外就學孩子們的作業,並照顧他們的起居。而剌毓香就是其中一員。
剌毓香雖然還是一個未婚的土族小姑娘,但在楠楠和小靜的眼裡,她就是自己的親姐姐。每當輪到自己做「輪值媽媽」時,剌毓香除了白天的工作,晚上就事無巨細地輔導楠楠和小靜的作業、照顧他們的起居。「雖然很辛苦,但是每當看到他們的笑臉,聽到他們親切的呼喊,我覺得自己付出的這一切都是值得的。」雖然還未成家,但當剌毓香面對她的「孩子們」時,笑容裡凝結了一位母親才會有的和藹和慈祥。
回族姑娘李娟作為西寧市兒童福利院春暉項目的教師,在自己生完孩子甚至連產假都沒有休完的情況下,就立即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來照看院裡的孩子。當有人問她,你怎麼對這些與你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這麼上心時,李娟平和地回答道「:因為院裡的孩子把我當成他們唯一的親人。」
有愛,所以樂於真心付出。護理部的回族姑娘馬秀花時常要給孩子們餵飯,由於很多孩子到底是什麼民族入院時並不明確,大多數餵的都是統一的飯食。在這樣的情況下,馬秀花依舊能夠堅持給每一個孩子餵好每一口飯。
這樣的事例在西寧市兒童福利院比比皆是。這裡的核心是孩子,在一切為了孩子的理念驅動下,各民族的教師們都在傾盡全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用真心陪伴著136名兒童健康成長。
【來源:青海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