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談到高校「927事件」,有平臺認為這個話題已經過了時效期。我們對此感到困惑。為啥?因為這件事集中出現在9月27日,並登上熱搜,且昨天和今天還有網文在討論這件事,怎麼能說該話題過了時效期?
如何監管網絡不良軟體?
10月1日,今日頭條發布《如何評價高校927事件?》。同日,搜狐發布《如何評價高校927事件?大學生們該醒醒了》。昨天,快資訊發布相關網文。這些足以說明,高校「727事件」雖然發生在9月27日,但作為網友討論的話題,並未過時。
從百家號這兩天發布的網文看,就有《高校927事件你怎麼看?大學生:手機不能不用,但不能亂用》《好奇心害死貓,高校927事件令人反思》《高校927手機病毒事件,已經席捲全國,有你的學校嗎?》等。這也說明,上述事件仍舊是網友熱議的話題。
網友「博雅燕園」總結說,「由於當天全國各地很多高校學生中招,讓很多人尷尬,甚至導致了嚴重後果,不少高校學生因此受到處分,因而引起廣泛關注,連續上熱搜,故被稱之為高校927事件」。該網友還指出,這件事源於高校,又波及眾多高校,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搜狐作者「教育奇說」在其文章《如何評價高校927事件?大學生們該醒醒了》中指出,點開這一整盅軟體的學生,都驚慌失措,不知所措,甚至有的同學為了保全名譽,解除尷尬,選擇將自己的手機摔碎或者掰斷。
也有人批評,現在有些大學生上課不好好聽課,玩手機。然而,實事求是結合這一事件發生的機制看,事件的根源不在誰人點開涉事軟體,而在於篡改原來軟體(屬於惡搞性質)的人。因此,我們看問題還得是實事求是,而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是如何監管網絡軟體。